未解之谜远古纪录,远古恐怖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0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
史前姆大陆之谜
但凡提起沉没的大陆,人们的脑海中立即就会浮现出“亚特兰蒂斯”这
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作为大西洋上一块传说中的神秘大陆,亚特兰蒂斯的知名度早已无须赘言。无独有偶,在更为广袤的太平洋上,也有一块存在于传
说中的陆地。据说,它和亚特兰蒂斯一样,也早已被淹没在了无情的波涛之
下。这就是遗失的姆大陆。
提到姆大陆,就要说到一个英国人--詹姆斯·乔治瓦特。1868年,英国陆军上尉乔治瓦特来到了神秘的南亚大陆。出于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他与当地的印度教僧侣成了好朋友。一天,当他在一座寺庙里散步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刻着奇怪符号的黏土片。
寺庙住持告诉他,这些黏土片是他们世代守护的圣物。随后,更多的黏土片被发现了。两年后,乔治瓦特宣称破译了黏土片上的神秘符号,那上面记载的是关于一块消失的大陆--姆大陆的讯息。
随后,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乔治瓦特开始了沿着东南亚诸国、再到太平洋诸岛的姆大陆文明探索之旅。1931年,他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著作《消失的姆大陆》。随后,一系列相关的著作也相继问世。在书中,乔治瓦特详细地勾勒出了一个远古时期太平洋姆大陆的概貌。
传说姆大陆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分区域,它南起塔西提岛,北接夏威夷,东至复活节岛,西达马里亚纳群岛,东西长约8000千米,南北宽约5000千米。
在这片四季如夏的大陆上,诞生了一个极为发达的文明--姆文明,创
建了地球上第一个大帝国--姆帝国。姆帝国人拥有着极高的智慧,又精于
航海。他们经常组织殖民团向海外发展。最初的殖民团由那卡族人组成,他们向东航行,抵达了南美洲,并在当地落脚生根,创建了“那卡帝国”。那
卡族组成的船队向西航行,在南亚的缅甸登陆,并沿印度方向进发,最终建立了“那卡帝国”。聪明的那卡人还发明了一种先进的飞行器,他们乘着它经常来回穿梭于姆大陆和那卡帝国之间。
除了乔治瓦特的研究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姆大陆进行了探索。有人在墨西哥城北地下挖出了2600多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就记载了关于姆大陆的信息。刻有同样信息的石碑也在玛雅城邦乌斯马尔西部的神庙中被找到。
种种的考古发现,虽然让传说中的姆大陆似乎变得渐渐清晰了,但部分学者对于姆大陆的真实性依旧表示怀疑。
他们认为,按照历史的发展常识,很难想象在数万年前会出现如此庞
大的帝国,加之黏土片并没有被公之于世,这使得乔治瓦特的结论更缺乏
说服力。
自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地球的疆域就已经在世人的眼中划上了休止符。从未有人听说过姆大陆,人们认定乔治瓦特不是异想天开就是欺世盗名。
而且,最新的考古成果也不支持乔治瓦特的结论。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的历史最多不超过3000年,与上万年前消失的姆大陆存在着太久远的时间间隔。
姆大陆是否真的存在,又或者它只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幻想而已?目前来看,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一、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优质答案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布迪亚特洛夫事件

这个时间在今年刚刚公布了调查结论。

我简单介绍一下。

1959年,9位滑雪登山者在乌拉尔山脉北部离奇死亡。

这群登山者都是乌拉尔技术工艺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基本都是年轻人,最大的老师只有38岁,最小的只有21岁。

他们中间的大部分队员,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登山经验,人人身体强健。

即便最小的21岁女生杜比尼娜·柳德米拉,也是学校的运动健将,普通男人也大大不如她。

他们一共9人,在2月2日在23岁的对掌迪亚特洛夫的带领下,前往乌拉尔山脉,攀登奥托林山。

当晚他们在奥托林山上宿营,随后就突然失踪了。

多了十多天,也就是他们应该回来的时候,家人仍然联系不上他们,急忙报警。

当地军警认为肯定是出事了,出动数百人搜山。

在26日,搜救人员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却大吃一惊。

这个帐篷大体完好,却隔开了一个大口子。根据痕迹判断,帐篷是从里面而不是从外面割开的。帐篷里面有鞋子、衣服和食物,但人却没了。

看起来,似乎帐篷里面的9个人,突然受到了什么巨大的惊吓,主动割开帐篷逃走。

由于过于惊慌,他们没有携带任何食物和登山用具,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穿好。

而在这种雪山上,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普通人再强壮也无法坚持8小时以上。

搜救队在附近反复搜索,几天后在距离帐篷1.6公里的一个河边,发现了2具尸体。

所有,在搜救犬的帮助下,搜救队在附近找到了5具尸体。因为风雪较大,尸体都已经被掩埋在雪中。

根据死前的姿势叛乱,他们似乎是在爬行。

这7具尸体都没有明显外伤,死因不明。

剩下2个失踪者,就是21岁的女孩柳德米拉和年龄最大的38岁赛门·佐洛塔列夫。

直到2个月后,附近积雪融化,才在一个雪洞中找到了他们。

,他们的尸体就完全不同了。

两具尸体都面目全非,女孩尸体大体完整,但颅骨裂开,肋骨骨折,最奇怪的是眼睛和舌头都不见了。

而佐洛塔列夫的尸体最为吓人,也是头颅裂开,肋骨大面积骨折,眼睛舌头没了,甚至连嘴巴都没有了。

在严寒中仅仅2个月,佐洛塔列夫尸体几乎成为干尸,这大大超过常理。

相反,柳德米拉的遗体大体完整。

当时推测是雪崩,这9个人发现以后立即割开帐篷逃走。但此时是深夜,他们跑散迷失方向,最终全部死在雪地上和河边。

,这不能解释两个人为什么尸体会变成那样!

雪崩甚至山崩,也绝对不会造成这种可怕的场面。

当时报纸推测,可能两人遭遇了当地原住民的袭击,被杀死了,割下了舌头和眼睛,用于祭祀。

,当地确实有原住民,却已经很文明化了,哪里有这种残忍的习俗。况且,这两人只剩下一身衣服,杀了他们又有什么意义。

1990年,俄罗斯首席调查员列夫·伊凡诺夫认为,在1959年2月至3月期间在案发地区有出现过多起“明亮的飞行球体”目击报告 ,他怀疑那些明亮的飞行球体和滑雪队的死亡有直接联系。

简而言之,这9人可能遭受了什么不明袭击,其中2人被袭击致死,其余7人魂飞魄散,只顾逃命,连衣服和食物都没有携带,最终活活冻死在这里。

,这9人是携带武器的,包括对付狼的枪支。

什么样的袭击,才能将他们吓成这样?

优质答案2


1948年初,陈诚在东北吹的牛都被解放军一一打破了,尤其是新五军陈林达部被解放军突然全歼,更是让东北战场的国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陈诚在东北待不下去了,只好换人,于是千挑万选之后,校长的五虎将之一卫立煌又奉命出山,来到了东北,主持东北战局。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经评论校长说,他是连一张卫生纸都舍不得扔的性格,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对。校长对东北的战略价值始终是有所怀疑的。抗战结束后杜聿明力主进军东北,校长就很犹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力主北上追击攻占长春,校长却要求停在四平就可以了。而在新五军被歼灭以后,校长到东北和廖耀湘谈话时表示,又一次准备放弃东北。

校长之所以有这个意图,是因为他认为东北战场局势已经难以扭转,与其将六七十万国军葬送在东北,不如将这些部队撤入关内,退守华北,确保华北。毕竟这时候国军在关内虽局面被动,但局势还没有到不可逆转的时候,所以他想放弃东北,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寻机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扭转局势。


但卫立煌到了东北却毫无这个意思,既不出兵救援长春,也不按蒋的计划将部队向关内撤退,而是将兵力向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据点集中,并且到处宣称,沈阳兵工厂自产武器足够使用,沈阳周围可以产高粱米,足够东北国军食用,所以只要坚守东北,再训练三十万部队,东北战局就有办法,有出路,毫无放弃东北的意思。

蒋虽然想放弃东北,却不肯自己提出,本来是想另找一个人来提出这个方案,为他背锅,没想到卫立煌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既不救援长春,也不向关内撤退,而且和廖耀湘,范汉杰都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蒋才有些后悔了,木已成舟,为时已晚,他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辽沈战役就开始了。

解放军进攻锦州时,蒋要求廖耀湘全力救援锦州,并要求华北派出兵力东进增援锦州,意图不完全是增援锦州,而是希望能在锦州好好打一仗,然后乘势将部队拉进关内,退守华北,稳住华北局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始终不肯配合,卫立煌又支持廖耀湘的意见,这就让蒋非常尴尬了。


后来廖耀湘终于奉命增援锦州,却在辽西水网地带徘徊不进,锦州解放后蒋仍然要求廖耀湘兵团西进和侯镜如兵团夹击锦州,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冒险将廖耀湘兵团撤入关内,把卫立煌丢在东北算了,但廖耀湘还是不解风情,拒绝执行命令,因为他想的是直接从营口撤走,而不想去锦州附近冒险。

关键时刻又是卫立煌同意了廖耀湘的意见,于是廖耀湘兵团向南转向营口,结果在半路上被解放军包围,这时候因为廖耀湘的指挥部被打掉了,各部队乱了,四十九军郑庭笈直接和卫立煌联系,卫立煌又命令郑庭笈直接撤回沈阳。也就是说,卫立煌实际上也不支持廖耀湘南下营口,而是想把部队留在沈阳,但却没有明说。

所以,廖耀湘在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始终让人很费解,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反正他既不愿意增援长春,也不愿意增援锦州,又反对直接放弃东北,这就成了不战不走不降的局面。也是因为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中始终缺乏统一指挥和行动的统一方向,最终导致锦州率先被解放,廖耀湘兵团以意外的形式全军覆没,沈阳和长春不战而降,东北也就全部解放了。

二、世界历史上,有哪些军事方面的未解之谜?

优质答案1

柏林城下的让步

1945年3月,纳粹德国即将战败,盟军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但就在这当口,盟军内部对于占领柏林的问题却发生了分岐......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率领的第21集团军在盟军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诺曼底登陆,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收复法国,直逼纳粹德国疆土。

就在大军稳步向德国境内纵深推进的时候,蒙哥马利将军突然收到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的来电,来电称盟军的作战计划有变,现在要立即改变盟军主攻方向,由原来的主攻柏林改为攻击东南方的慕尼黑和莱比锡,并且主攻任务由原来的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改为布莱雷的第12集团军。


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改为向东北,占领位于汉堡正北的波罗的海巨港卢贝克湾,以切断德军逃往丹麦和挪威的退路。占领柏林的任务交给苏联人去完成。

此时,正踌躇满志准备全力攻打柏林的蒙哥马利被这份电报的内容惊得目瞪口呆,他不禁怒火中烧,故意将这份让其部队做配角的电文向部下做宣传。

顿时,在英军中掀起了一股指责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是美国人)的狂潮。参谋部的指挥官没有征求首相丘吉尔的意见就给华盛顿的美军联合指挥部发去了一份长长的电报,指责美国人擅自改变进攻方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并对由苏联人独自占领柏林不能理解。


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马歇尔面对这份措辞激烈的电文,焦急万分,他也感到艾森豪威尔做事有些冲动,于是以私人名义给艾森豪威尔发去电报,对英国人的指责要求其做出解释。可面对激烈的反对者,艾森豪威尔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见到蒙哥马利发来的电报后,也觉得艾森豪威尔干了一件大蠢事。

在战争初期,他也曾像罗斯福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一下子就打垮希特勒,因而,他常常放弃政治上的考虑。,自从“雅尔塔会晤”后,他越来越坚信以苏联为首的东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将会给西方世界带来威胁。随着胜利的临近,政治问题也就显现出极大的重要意义。


,丘吉尔认为柏林不仅不能放弃,而且应该作为英美联军的首要目标。于是,丘吉尔给艾森豪威尔发去了阐明自己观点的电报,并对艾森豪威尔此时此刻忽视柏林的政治问题表示质疑。不久,丘吉尔收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回电,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丘吉尔不明白,美国人的政治眼光怎么会这么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军事利益,而没有看到将来包括军事利益在内的政治利益。丘吉尔说服不了艾森豪威尔,就专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罗斯福对艾森豪威尔的这项决定并没有表现出反对意见。


于是,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并占领了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成了东西两个国家,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这与当年的这个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到底是什么原因,令美国将柏林拱手让给苏联?至今没有人知道。朋友,你们知道吗?

优质答案2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世界军事方面的未解之谜,我想最玄的应该就是刘秀的“昆阳之战”了。

《叶问》电影里“我要打十个”这句话让人听得热血沸腾,现在这句话也被拿来比喻厉害的人。在一千多年前,刘秀领导的2万多士兵,他们每个人可以打二十个!

昆阳之战——谜一样的战争

东汉之后,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跟随更始帝刘玄掀起了反莽浪潮。

公元23年,刘縯等人带领大部队进攻宛城。王莽派王邑和王寻率领大军前去阻止,王邑在前去宛城的路上又与严尤等人会合,组成了42万人的庞大军团向宛城袭来

王邑等人要到宛城就必须经过昆阳,当时驻守在昆阳的刘玄军还不到一万人,刘秀也在其中。昆阳城中的将士毫无战心,面对强大的王莽军团个个都是胆战心惊,唯独刘秀极力劝说大家要勇敢面对,并且带着13人连夜突围去附近搬救兵。

救兵搬来了,但加上原来城中的人也才不到2万人,与王邑的42万人差了有20多倍!刘秀却是信心满满,他对这场战争非常有信心。就在这个时候,怪事发生了!王邑的军营让流星给砸了,还有很多像山一样的白云从天而降,离地一尺左右又散开,士兵们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

这是记载于《后汉书》的情景“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昆阳之战的流星并没有把王邑的42万士兵歼灭,后来刘秀率领着2万人运用计谋把他们击败,“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就这样刘秀领导的士兵以一敌二十战胜了王莽军。

昆阳之战是否有陨石坠落?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昆阳之战的时候有流星砸了王邑的军营,而且还有像山一样的白云落下来,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古代关于陨石坠落的记载有不少,比如商朝末年“天雨石,如大瓮”,又如周成王时期“雨金于咸阳”,这些都是记录陨石坠落时的情景。最有意思的是秦始皇时期,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上面竟然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气得秦始皇把陨石附近的人都杀了。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流星陨石还是有一定认知的,昆阳之战的流星和白云落地到底是巧合,还是后人对刘秀的神化?这就不得而知了。

正是因为《后汉书》中有了流星坠落的记载,才给昆阳之战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对于这一现象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三、人类历史中有哪些未解之谜?

优质答案1

谢邀!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及五百童男童女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貂蝉是怎么死的?蒙哥大汗是战死还是失踪?…

优质答案2

“呼风唤雨”本是神话中的手段,在“听命湖”这个地方,普通人就可以体验一把“呼风唤雨”的神奇畅快。只要你在这里大声说话,就会引来风雨,而且说话声音越大,则风雨越大,时间越长。,却不能大声喊叫,因为会引来风雨,还会招来冰雹,受伤的就是自己了。

发现与探源

听命湖,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片马东北的高黎贡山风雪丫口600米高的地方,四周是茂密深幽的原始森林,其间点缀着一片宝蓝色的湖泊,终年不涸,水平如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湖面的东西向最宽处有150 米,窄处有60 米,面积约0.13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约为7米左右。

据当地山民讲,在清朝晚期,一位姓相的傈僳族猎人进山打猎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美丽的天然湖泊,随激动地唱起了山歌。不曾想,唱着唱着,突然晴朗的天空乌云密布,风起雨落。不一会儿,雨便停了,而周围的景色则更加清新优美,猎人心情舒畅,随又唱起了山歌,谁知又引来了风雨。如此,三五番体验下来,猎人方才明白了这个天然湖泊的神奇之处。

猎人返回村落后,将这一神奇发现告诉了山下的村民。所以,每当遇到大旱之年,山下的村民就会来到这里,摆好祭品,搭好雨棚,一番载歌载舞,便会引来风雨。因为该湖能够“听从”人的发声而起风下雨,大家称呼该湖为“听命湖”。

后来,又因为听命湖风光美丽迷人,大家也称呼其为“迷人湖”。

再后来,听命湖的神奇色彩传出后,不断吸引探险者纷至踏来,想要体验一把 “呼风唤雨”的神奇畅快。

真假探秘

据说,2005年,为了对此事一探真假,央视台专门派出记者前来了解此事。

当记者来到听命湖,看着碧空如洗的蓝天,根本不相信会有“呼云唤雨”现象的出现。,依旧有好奇心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对着湖面唱了几声流行歌曲,大家就开始静等结果。一分钟过去了,没有变化;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变化;五分钟过去了,依旧没有变化……正当大家以为不可能出现“呼云唤雨”现象时,突然天空风起云涌,雨细哗哗而落。

大约10多分钟后,天空风止云散雨收。瞬间引发大家的好奇心,这时又有一人又对着湖面轻呼三声“雨来!雨来!雨来!”,果然风雨又临。如此,三五番后,大家方才信以为真。

,究竟为何能够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呢?进而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真相探秘

听命湖是由雨水和融雪汇聚而成的天然淡水湖,这里生态原始,人迹罕至,景色迷人,给人以纯净神秘的气息。

有些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湖区上空的空气中弥漫着充足的份水。,当空气遇到声波的震动,就会凝聚成雨和冰雹。例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美元通过实验后,初步分析山里常年云雾缭绕,且空气湿润,满足下雨的条件,而听命湖又能提供充足的水汽,当声波“搅动”稳定的空气时,湖面便会产生上升的气流,从而引发云聚、风起、雨至的现象。如同,以炮弹引发的人工降雨原理。

,也有人提出质疑,听命湖面积仅有小小的0.13平方公里,湖水容量不足10万立方,这么小的一个“天然水库”,明显的水汽供应与落雨的量不成正比,又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大的气流波动?

真相究竟如何?可能还需要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也非常期待面纱真正揭开的那一刻。

图片来源网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