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指婚之谜 薛宝钗结了几次婚
在第二十四回中,贾宝玉的本家侄子贾芸为了能在贾府内谋得一点差事做就借了银子,在端午节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
贾芸对王熙凤说道:“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
此时王熙凤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贾芸的这份端阳“薄不”,使他在贾府里谋得了监种花木的差事。
第二十八回写了贾元春赐给众人端午节礼。
这份节礼是暗藏玄机的,因为林黛玉获得的东西和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一样,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规格也比较低,给贾宝玉的节礼和薛宝钗的一模一样,品种多,数量多,规格高。
其中还有一样特别的芙蓉簟,这是用细竹编成、上有芙蓉花图案的席子,前面三样都成双,只芙蓉簟是一领,为什么?因为是双人用。
贾元春的用意不言自明,带有指婚意向:主张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王夫人端午节治酒,“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出现在第三十一回中。
这一回描写端午节的笔墨虽然不多,却把端午节所涉及的民间习俗都写上了。
“蒲艾簪门”和“虎符系臂”乃是端午的习俗,“蒲”是菖蒲,有香气,生于水边。“艾”是艾蒿,茎叶有香气。
“蒲艾簪门”就是将蒲艾插在门上,以驱赶蚊蝇、虫蚁,含有驱邪、辟邪的意思。
“虎符”是古人辟邪护身之物,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
“赏午”也为端午之习俗,即端午节午间,须饮雄黄酒,吃桃、桑萁、樱桃、粽子等,欣赏石榴花等端午时光,无论富家贫家,互相宴请,这一切活动,统称“赏午”。
这回中还提到“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
端午斗草的习俗出现在第六十二回。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斗草”分为武斗,文斗,武斗是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用力去拉,谁先断谁就输了,文斗是双方像吟诗对对子那样互对草的名字,当一人报出草名,对方若是对不上就输了。
书中所描写的斗草情形,一分生动有趣:“这一个说:\t\"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t\"我有罗\t汉松。’
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
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
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董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萎便说:\"我有夫妻蕙。”
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
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
萱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
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穗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
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香菱听了,红了脸,忙要起身拧他……\"
之后,众丫鬓嬉戏打闹,非常开心
一、大家有没有《红楼梦》的专题解密?
优质答案1
著名作家王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经得住读,经得住分析,经得住折腾的书。自《红楼梦》这部著作问世以来,人们在赏读它的,更加注重研究《红楼梦》里的文化,继而诞生了一门学科——红学。至今,作品中的一些秘密已经解开,还有三个死结没有解开。2018年12月,自己和家人赴石家庄正定旅行,带着《红楼梦》里的一些问题,认真、仔细地游览了荣国府,,特别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别名,这些 书名都明明白白写在小说第一回。
曹雪芹自命为《石头记》,空空道人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是小说的本名,书中言此文记于神石之上。脂本系统的大多数本子都是以它为书名的。,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名就传开了,乾隆时一般都以《红楼梦》称呼全书,现在更是如此。
《石头记》其实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否定一个欲望横流的泥浊世界的故事。《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本来“红楼梦”只是第五回那十二支曲子的曲名,也指贾宝玉做的那个游太虚幻境的梦。
《情僧录》是由一个初名“空空道人”,后来改名为“情僧”的人抄录而传世的。僧本来应该是四大皆空、与情无缘的,而此人偏偏是情僧,可见其怪。宝玉遁入空门即是情僧。
《风月宝鉴》书中和尚道士所示风月宝鉴及其功用,与小说中贾瑞的故事有关。大病之中的贾瑞照风月宝鉴背面时,只见一个骷髅在里面;照正面时,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于是进去云雨一番,这样反复几次,贾瑞就一命呜呼了。其意为女色无非是个骷髅而已。小说取“风月宝鉴”书名,意思是戒妄动风月之情。
金陵十二钗本是《红楼梦》中十二冠首女子的统称。贾家内外金陵十二钗一生之事,见宝玉游太虚幻境一事。书中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认为男不如女,他写小说是为了“使闺阁昭传”。这说明反映女子问题,是小说的主旨之一。
《金玉缘》是指金锁与宝玉的姻缘。不过,“金玉缘”并非曹雪芹取的书名,而是在《红楼梦》被查禁的情况下,书坊老板使用的障眼法。它说明了《红楼梦》成书后的一段经历。
二、人物名字解密《红楼梦》中写了九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也有几百个,为众多人物命名,绝非易事,深感曹雪芹在人物命名上的独到匠心。
《红楼梦》中的人名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金玉珠宝,琥珀翡翠,鱼虫鸟蝉,草药茗茶,文房四宝,风花雪月,节气风俗,云霞雨露,佛语数字,辈分姓氏,寓意谐音,反义讽刺……真是不胜枚举,赞叹不已! 书中很多名字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
1.谐音
四大家族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贾家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青梗峰——情根峰;十里街——势利街;仁清巷——人情巷
贾宝玉——真石头;甄士隐——真事隐;甄英莲——真应怜
秦可卿——情可轻;秦 钟——情 种;卫若兰——味若兰
封 肃——风 俗;贾 赦——假 设;贾 政/贾敬——假正经
娇 杏——侥 幸;冯 渊——逢 冤;卜固修——不顾羞
贾雨村——假语存;葫芦僧——糊涂僧;卜世仁——不是人
群芳髓——群芳碎;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怡红院——遗红怨;潇湘馆——消香馆;蘅芜苑——恨无缘
2.非谐音
四春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琴棋书画
善姐———不善
3.名字分拆
宝玉——宝钗、黛玉。宝玉的“宝”字给了宝钗,“玉”字给了黛玉,从名字上三人就结
成了不可分割的缘分。
4.宝玉和金陵十二钗雅号
宝玉——恰红公子文
王熙凤——凤辣子
黛玉——潇湘妃子
宝钗———蘅芜君
史湘云——枕霞旧友
妙玉——槛外人
迎春——菱洲;
探春——蕉下客
李纨——稻香老农
5.《红楼梦》人物表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王熙风、 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十二ㄚ鬟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住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 王柱儿、余信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玉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一主三仆
贾宝玉——茗烟、袭人、晴雯
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
贾探春——侍书、翠墨、小蝉
贾迎春——司棋、绣橘、莲花
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
史湘云——翠缕、笑儿、篆儿
1.大观园(迎接皇妃省亲)
大观楼、翠锦楼、蔷薇院、梨香院、滴翠亭、牡丹亭、沁芳亭、红香圃、芍药圃、荼蘼架、木香棚、暖香坞、芭蕉坞、晓翠堂、凹晶馆、芦雪庵、榆荫堂、蓼汀花溆、曲径通幽、凸碧山庄……
2.宝玉与十二钗
怡红院——宝玉;潇湘馆——黛玉;蘅芜苑——宝钗
紫禁城——元春;紫菱洲——迎春;秋爽斋——探春
藕香榭——惜春;栊翠庵——妙玉;贾 府——凤姐
荣 府——巧姐;稻香村——李纨;宁 府——可卿
史 府——史湘云
3.宁国府
天香楼、逗蜂轩、登仙阁……
4.城外
水月庵,俗称馒头庵……
四、至今无法解密的三个死结红学研究中,至今仍然存在三个死结一是脂砚何人;二是芹系谁子;三为续书作者。
脂砚斋这个人,对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意义、价值、重要性,治红学的人莫不深知。他的名字直接写入甲戌本,早期抄本一律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写,他评,而且一评再评,三评四评;甲戌、靖本第一回批语中,将他与雪芹并提,称“一芹一脂”和“一脂一芹”。但脂砚何人?无论说是叔父也好,舅父也好,曹雪芹自己也好,史湘云也好,都不过是一种猜测,而且是证据不足的猜测,不仅在研究者中间达不成一致,更主要的是每一种立说本身,就没有实证的支持。
曹雪芹是谁的儿子问题,自胡适提出来后,其结论一度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后来动摇了,因为胡适立此说完全建立在过继事之上。如这样,则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必须证明曹天佑和曹雪芹是一个人。《五庆堂曹氏谱》列曹天佑为十五世。如果曹雪芹即曹天佑能够“官州同”,他何必“举家食粥”呢?显然此说的障碍也不少。 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是一个迄今为止根本未获解决的问题。
续书作者原来认为是高鹗,后来梦稿出世,高续说地崩瓦解。其实,程伟元和高鹗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序言中说的话原很明确,他们只是在搜罗到的“漶漫不可收拾”的后四十回的基础上,“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所谓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实在没有多少根据。但究竟是谁作的?或者说,这个问题的解决,现在条件尚未成熟。
所以红学研究的这三个死结,从已经知道的材料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对材料做怎样的分析,都无法对脂砚何人、芹系谁子、续书作者做出确切的答案。除非发现新的材料,否则这三个死结就将继续结下去,谁都休想解开。“解”《红楼梦》之“味”,自非易事,作者已叹“解味”无人;解红学之谜、红学之结,难度也很大,至少不亚于 “蜀道之难”,也许这正是红学的魔力和魅力所在。
(图片系本人摄于荣国府景区)
优质答案2
在清虚观打醮前后,薛宝钗突然情绪失控,恶语伤人,而这时,贾元春给府里的人颁赐了节礼,这里暗喻了什么?而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是如何促成的?今天就跟大家探究一下。
第一,元妃颁赐节礼暗喻同意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
贾元春颁赐端午节的节礼,这里很值得考究。
因为从《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妃所赐的东西里面,可以发现元妃有意让宝玉和宝钗所得的东西完全一样。
而林黛玉的赐品,和迎春、探春、惜春是一个水平。
“袭人向宝玉禀报道颁赐节礼的物品,上等官扇两柄,红麝香串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其中“红麝香串”是破解元妃赐节的关键。
红麝香串,又称红麝串,是作者特制的一种道具,“麝”指的是鹿科动物。
袭人继续说道“你同宝姑娘的一样的,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所以,红麝香串只有薛宝钗和贾宝玉有。
从第二十八回的回目“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也能证明这一点。
红麝香串,贾宝玉没有佩戴,而薛宝钗佩戴了,“羞笼”表现了薛宝钗不情愿地戴在手腕上。
古代有月下老人牵红线一说,这里的“红麝香串”其实就是这个作用。
所以,贾元春通过颁赐端午节礼,表达了一个含蓄的意思,就是为贾宝玉、薛宝钗指婚。
贾元春在皇宫里面,按照“后宫不能干预朝政”的要求,她显然没有参与选秀事务,对于薛宝钗落选的消息,她是知道的。
从侧面来说,颁赐端午节礼就是给薛宝钗一个安慰。既然薛宝钗入不了宫,那让她嫁给自己的弟弟宝玉做妻子,也是可以的。
第二,贾母不看好薛宝钗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前半回,曹雪芹写的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细读可以发现,清虚观打醮的发起人是贾元春,并不是贾母,其目的也不是为享福人进一步祈祷幸福。
所以,“享福人福深还祷福”暗喻着贾母不同意贾元春的指婚一事。
贾元春关于清虚观打醮的指示,非常明确,颁赐节礼的目的,也非常明确,贾母却装作不知道。
她对贾元春的清虚观打醮进行了彻底地颠覆,文中清清楚楚交代了,贾元春拨下一百二十两银子,要到清虚观打“平安醮”,而贾母把它改成了“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彻底曲解了“平安醮”。
还有贾元春特别强调,出动的队伍,以贾珍为主体,让贾珍带着众爷们儿到清虚观去跪拜烧香,而贾母却把这个活动变成贾府女眷一个集体行为,贾珍成了一个后勤保障的人物,属于爷们儿靠边了。
打醮的重点日期是初三,贾母根本不在乎,因为宝玉、黛玉闹别扭了,贾母关心着这事儿,并且主张宝玉迎娶黛玉,说这事儿我管定了,只要自己还活着,就管到底。
所以,从中可以推测,贾母知道只有让宝玉娶了黛玉,如果她活着,贾府的控制权才在她和她信得过的人手里,她根本不看好薛宝钗,她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的目的。
二、元妃赐宝钗红麝香珠串真的是指婚之意吗?
优质答案1
有人解读为宝玉、宝钗有“红麝香珠”,而黛玉她们没有,由此推断元春赞成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
不是这样的。宝玉、宝钗得到的礼物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这“数珠儿”就是指的红麝香珠。“香珠”,有多种叫法,如香串、数珠儿等。
否则,依黛玉的个性,如果她没有,见到宝玉要看宝钗的红麝香珠并且对着宝钗的酥臂发呆,还不将宝玉呛死。
宝玉、宝钗单有,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没有的,是后面两件。即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这,或许是元妃对薛宝钗选秀失败的安慰。
优质答案2
《红楼梦》二十八回前,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认为贾家形成了一股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议婚的风潮,甚至连聘礼都有所准备,不巧因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而搅和了。元春赐节礼,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样,尤其是“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指婚的意思特别明显。反倒是很多人关注的红麝串大家都有,不太明显。那么,贾家内外这两股针对暗潮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简单聊聊。
(原文二十八回袭人)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甲戌侧批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
脂砚斋的评语认为宝玉宝钗相同才是“金玉良姻”,所谓“金姑玉郎”就是这个配置。这也侧面表明元春赐节礼就是指婚暗示。不过这里有几个歧义。
第一,红麝串并非宝钗宝玉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有。宝玉宝钗明说红麝串,林黛玉和三春用数珠代指,也是红麝串。薛宝钗戴上红麝串去给王夫人贾母看,也因为大家都有,不突兀。
第二,礼品按份发放,不存在调包一说。皇家有皇家礼仪,礼物标签都是御用的,笔记也一样,王夫人不存在私自调换的说法。
第三,贾宝玉奇怪为什么他的与林黛玉的不一样,反倒与薛宝钗的相同。皆因傻傻如贾宝玉,也感觉到了府内有为宝黛二人议婚的说法。贾元春也正是听闻这个说法,受王夫人要求,才赐节礼作为阻止。
周汝昌先生对此很有研究,他是这样说的详查二十七、二十八两回书文,宝玉十三岁生日时已有为宝黛议婚之迹象。如凤姐向黛玉云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一也;此指旧日婚礼中有下茶之一层习俗。宝玉又遣丫鬟佳慧送茶与林黛玉,二也;又如,凤姐令宝玉写一单子,大红妆缎与金项圈等物,此是婚礼所用之物,三也。凡此种种,据非闲笔。而恰在此时,元春所赏礼物中,独宝钗与宝玉同,此正可见宝黛议婚之际突生变故,故宝玉疑问莫非所赏之物有错乎……
对周汝昌先生的研究个人表示赞同。王熙凤其人不见兔子不撒鹰,她能当众拿宝黛姻缘调笑,一定有风声才可能。而她令贾宝玉写了礼账又说有话给贾宝玉,可惜贾宝玉急匆匆走出没有听闻具体。此迷案也难解,推测正是王熙凤有透露风声的意思。可惜这一切都被贾元春赐节礼搅和了。
贾家一直存在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的说法。虽说贾母王夫人各有支持,但贾政的意见特别重要。从贾政第十七回在潇湘馆的前身所说“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虚枉一生”,是为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正是对其后住在这里的林黛玉满意和对林家的羡慕。
宝黛二人真要议婚,必是贾政和贾母通了气,王夫人无奈之下才请动贾元春赐节礼以阻止。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回来,当众抱怨“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话中多有对贾政以儿女作为联姻对象以图中兴贾家的“包办”不满。元春对宝黛姻缘不满意,倒不一定对林黛玉不看好,多有和父亲赌气为了反对而反对,从元春省亲大观园这件大事,和对待贾环极苛刻这件小事,反映出其人格局不高,任性妄为做的出这种幼稚事。
从元春的高度看贾宝玉的婚姻,实在不觉得林黛玉比薛宝钗更合适。尤其贾元春省亲当天,宝钗、黛玉都帮贾宝玉作弊了。不过薛宝钗提示贾宝玉一个“蜡”字,成为贾宝玉的一字之师,反观林黛玉替贾宝玉做了一首诗,贾宝玉什么也没学到。二者高下立判。这就像现在考试一样,你以为监考老师没看到,其实老师在上面什么都知道。林黛玉的做法确实不如薛宝钗的做法令贾元春满意。
对元春来说,她本人考虑不到贾宝玉这么早的姻缘问题,用赐节礼来阻止荣国府内为宝黛二人议婚之事不过是遵循母亲安排,也并没有强行赐婚,不过拖延而已。确实从元春赐节礼开始,从贾母、到贾政先后都说过贾宝玉年纪还小,再等两年的拖延之语。显然是贾元春的意思打乱了贾母和贾政的计划,索性就拖下去了。薛宝钗年纪大宝黛二人两三岁,若薛家等不了提前出嫁,这事就解决了。可惜他们太小看薛家的耐性,薛宝钗最少等到二十一岁才嫁给贾宝玉,那时候林黛玉已经死了,你说这谁能想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三、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表妹,远近亲疏一样,贾元春为何选宝钗当弟媳?
优质答案1
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表妹,为什么元春支持宝玉娶宝钗?
一,元春完全是为家族考虑,没有个人的喜恶在里面。林如海已逝世,林家对贾府的荣辱兴衰影响已经不大了。而宝钗的薛家是皇商家族啊,与官场的人脉仍在,对贾府仍然有助力。而且薛家是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贾薛联姻,就是为家族的兴衰考虑。
但元春没有想到,自己一死,四大家族仍然象“雪崩”一样败落了。
二,从二个表妹来看,黛玉注重爱情,宝钗侧重于男人的仕途。从时代的局限性来看,当时的人都重于仕途经济和荣华富贵,连皇帝都无法避免,如顺治都传说为此出家了,更不要讲一般家族。元春也无法免俗。
黛玉葬花即显得多愁善感,宝钗劝宝玉多读书博取功名,就能证明这点。
优质答案2
这话可能是从贾元春端午赐礼说起的。因为贾元春为贾府中人的赐礼,只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一样。所以题主便以为贾元春更相中薛宝钗做弟媳。其实不然。贾元春更愿意让林黛玉做“宝二奶奶"。
曹雪芹喜欢用春秋笔法,不写之写。书中虽没有写元春喜欢黛玉,但作者通过元春特别赏赐了肖似黛玉的小旦龄官一金盘糕点,还特意又让龄官随便唱了两折戏。让我们透过元春这一操作而感受到贾元春对林黛玉的喜欢。就像贾母喜欢肖似林黛玉的菂官而特意赏赐她,王夫人讨厌肖似林妹妹的晴雯而刻意加重惩罚一样。
贾元春喜欢林黛玉,也注意林黛玉做贾宝玉的妻,可为什么在端午节赐礼时却把薛宝钗和贾宝玉撮成堆呢?这自然是王夫人从中做梗了。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这是有目共睹的。从林黛玉进贾府起,王夫人就不断地为林黛玉挖坑。先是强让林黛玉坐贾政的位置,接着换了林黛玉的医生,金钏之死,曾经打过林黛玉新衣服的主意……所以她坚决不会愿意让贾宝玉娶林黛玉。
而贾元春作为王夫人的女儿,本身便以"贤德”著称,况且当时以孝治国。而王夫人每月又有几回与贾元春相见的机会,因而,贾元春的赐礼应是王夫人的主意,想通过这种明显的暗示,逼贾母屈服于皇权。
但王夫人的主意还是落空了。因为贾母更有智慧。贾母通过同样的方式想贾元春分析了金玉良缘的利弊得失,而通透的贾元春自那之后,再不曾插手宝玉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