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赵匡胤之谜(赵匡胤 烛影斧声)
宋皇后入宫封后,很受宠爱。她入宫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已经被授予官职,忙于公务,宋皇后与他很少见面。倒是次子赵德芳养在宫中,在宋皇后身边生活了很长时间,二人感情深厚。平日里,宋皇后经常在赵匡胤面前吹枕边风,希望赵匡胤立赵德芳为太子。
赵匡胤是位主意坚定的英主,确定继承人不会受后宫左右。现在赵匡胤暴死,而外界尚不知晓,谁捷足先登,谁就有可能控制局势,成为皇位继承人。宋皇后赶紧收起眼泪,让赵匡胤的心腹太监王继恩速传赵德芳入宫。
王继恩边走边想\"陛下平日里看重的是晋王,定然打算传位于晋王。赵德芳官职低微,又是幼子,如何能担当大任?倒不如去请晋王。\"于是径直向开封府走去。
宋皇后原以为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怎么也没有想到王继恩这个奴才竟敢擅自做主。她还在宫中焦急等待赵德芳的时候,王继恩已经来到了开封府门前。
让王继恩惊讶的是,京城名医程德玄此时也在这里!程德玄解释说自己莫名其妙地感觉今晚会有大事发生,就来到晋王府前等候。
两人敲门进见赵光义,通报了宫里情况,赵光义大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虽是公认的储君,但毕竟没有皇帝皇后诏命,这时候擅自入宫无异于叛逆,他犹豫着对王继恩说\"我先同家人商量一下。\"
王继恩催促道\"大事当前,当断则断。晋王如果再有迟疑,别人恐怕要捷足先登了!\"赵光义不愿失去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把心一横,咬着牙说\"走!\"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不带仆从,也不骑马,三人徒步踩雪前往皇宫。
到了寝殿门口,王继恩原打算先行通报,程德玄制止说\"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不必拘于礼数。\"于是,赵光义推开殿门径直闯了进去。
听见说话和开门声,宋皇后以为是赵德芳到了,迫不及待地问\"德芳来了吗?\"只听王继恩冷冷回道\"晋王来了。\"
宋皇后是聪明之人,马上意识到已被王继恩出卖,心中暗叫不好。但事到如今,还能有什么办法!她反应很快,当即对赵光义施礼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称呼,说明宋皇后被迫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赵光义回答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第二天,赵光义在灵前即位,是为宋太宗。
伴随着赵光义登基,历史上认为\"烛影斧声\"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的交锋,\"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弑兄篡位的掩盖,而赵匡胤是死于非命。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有许多可疑的地方,但这些疑点尚不能证明赵光义弑兄篡位。据《宋史》记载,鉴于五代十国王朝倾覆、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的教训,赵匡胤很早就开始着意培养赵光义。等赵德昭长大,赵光义羽翼已丰。况且,从政治经验和政治手段上来看,在所有候选人中,赵光义无疑是皇位的最合适人选。
赵匡胤的传位意图在生前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按五代以来惯例,授赵光义开封尹,并封晋王,且罢免了一直阻挠传位赵光义的赵普。
二、终太祖之世,两位皇子德昭和德芳都没有封王,与赵光义的官位和爵位都相差很远,明显是给赵光义让道。
三、对赵光义有意扩大自己的势力,赵匡胤听之任之,乐见其成。赵光义在衙门里养了很多精壮的武士,赵匡胤不但不加以约束,还找机会赏赐他们,鼓励他们为晋王尽忠尽力。
四、赵匡胤公然为赵光义继位站台,赵匡胤经常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他日必为太平天子,他的福分连我也比不上啊。\"作为皇帝,这样的话语绝对不会是随口一说。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是宋初两大疑案,也是千年未解之迷。赵光义的继位,相对于一统天下的大业来说,也许是正确的选择,但对于赵氏家族的子嗣来说,无疑是噩梦的开始。
一、“烛影斧声”是怎么一件事,真相是什么?
优质答案1
感谢邀请!
准确用词应该是烛影斧声,或是斧声烛影,而不是斧光烛影。顾名思义,烛影是蜡烛的灯影,斧声是斧子戳地的声音。源于宋朝,太祖赵匡胤病重,正史记载为召晋王议事,身边的太监、宫女之类的服务人员,被喊道外面去了,议事过程中,服务人员在远处看见晋王抬着蜡烛离座起身,又听见斧子戳地的声音,后赵匡胤于当晚去世,晋王赵光义继承皇位,史称宋太宗。
坊间野史传言,原召议事人员为太祖四子赵德芳,因晋王买通内应,并未传召四子,而是通知了晋王,晋王未召进宫,谋朝篡位。
,事情真相究竟怎样,无从考证,宋朝皇位更替比较乱。更多资讯分享,欢迎关注!
优质答案2
宋太祖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为兄弟,后周世宗托孤,公元960年,宋太祖在被将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后,宋太祖改幼主柴宗训为郑王,先后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想一统天下,并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方式兵不血刃的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被世人称仁义之皇,比明太祖要仁爱很多,没有赶尽杀绝,但在他50岁正当壮年时,一次一场大病后,他召他弟弟赵光义觐见议事,不知是否说了什么事,双方是否发生争执,只是有人在远处看见烛光下,晋王躲避什么,并且太祖扔斧头到地上说好为之,后凌晨宋太祖驾崩,弟弟赵光义顺利登基为宋太宗,以后子子孙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支的了,直到泥马渡康王的赵构以后又还回太祖的子孙当皇帝。烛影斧声的真相只能靠大家自己去分析揣测,太祖为什么儿不把帝位传给已经成年的自已的儿子呢,难道说赵光义文采武功出类拔萃,已经控制不了了吗?
二、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优质答案1
烛影斧声的故事能传到今天,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宋太祖之死,正史虽然没有记载,但极为蹊跷,赵家二郎中年暴毙,继位的不是成年长子,而是自己的兄弟,(随后两个儿子也相继被赵家三郎三逼迫害死),即使在为尊者讳的北宋一朝,也有很多八卦。
宋仁宗时期,一个无官一身轻的文人文莹吃了豹子胆的他的个人“博客”《湘山野录》记录了这段江湖传闻据说太祖暴毙那晚,天降大雪,赵义光夜访皇宫,进入了太祖的寝宫太清阁,那晚太祖赵匡胤很奇怪的把太监宫女们都屏退了,下人们只能隔远看见屏内一开始二人哥俩好喝上了,过一段时间两人的语气开始激烈起来,像似争吵,又听见赵光义愤怒的说“好做!好做!”,下人们又听到了柱斧的撞击声,到了五更的时候一切归于寂静,第二天清晨,宫人们发现北宋帝国的开国君主已经暴毙。
令人奇怪的是《湘山野录》这样影射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篡位的野史杂闻竟然没有被帝国当朝当禁书封杀,以至于南渡后的史学家李焘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引据了文莹的这段野史。
北宋奸相蔡京的儿子在他的《铁围山丛谈》以及 宋人徐大焯《烬余录》的笔记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并还把蜀后主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搭了进来,暗示这赵三探病时调戏花蕊夫人,赵二震怒,赵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这些传闻已经不仅仅是传闻,而且是直接影响了两宋的政治走向,后来金人入侵,宋人尤其是文人们丢人丢江山丢女人,一句话脸丢大了,要找台阶和理由,于是赵家三郎就成了背锅侠,说辞就是赵三得位不正,当哥哥的来找他的子孙后代报仇,当时竟然还来了一个江湖传闻,说是这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长得和太祖赵二一模一样(当时又没相片,不知这宋人金太宗类艺祖的依据是啥?)
赵构南渡,唯一子嗣又早逝,南宋帝国的臣子们为了让赵构早立继承人,以上传闻就搬上了台面,后来就连孟太后(哲宗皇后)都来给他说,她梦见艺祖,向她索要本属太祖一系的江山。
赵构后来选择把江山还给太祖后代,既无奈,又是顺应民心之举。反正自己没儿子,选择太宗血脉和太祖血脉,并无太大区别。
但南宋既由太祖一脉继承江山,为了显示其正统性和合法性,对当年的江湖传闻,自然会鼓励宣传,所以烛影斧声便流传下来,不是正史,但胜似正史。
答疑人《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优质答案2
导语“烛影斧声”之说并非正史记载。因后人无法理解宋太祖为何传弟不传子,从而对古人的一份笔记断章取义,并选取其中一段加以发挥、想象、推测,从而以讹传讹。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这件事其实根本不存在,有关这件事的原始记载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
一、“烛影斧声”之说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1.最早的记载。
“烛影斧声”之说最早从何而来呢?这个说法出自北宋和尚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没错,就是一个和尚写的笔记而已。这个和尚根本不了解皇宫内幕,他的这个笔记既不是他亲身经历,也没有证据表明有人告诉过他,连传来证据都算不上。这个和尚和司马光是期的人。他虽然出家了,但并不十分安分,喜欢走上层路线,常跟一些官员打交道。
那么,这个和尚又是怎么描述这件事情的呢?他先讲了一段非常魔幻的神话故事后周时期,有一个神仙一般的无定道士,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他曾遇到赵匡胤,并准确预测到将来他会黄袍加身当皇帝。这个预言之后,此人消失了很长时间。直到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无定道士又出现在赵匡胤面前。赵匡胤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他说今年的10月20日夜,如果是晴天,你就还能活12年。如果是阴天,那就要准备后事了。这话说完,他便又消失不见。
等到10月20日这天,天气晴好。赵匡胤非常高兴,想不到到了晚上,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想起道士说的话,知道自己命不久也,于是赶紧宣接班人,也就是晋王赵光义进宫,交代后事。一边交代后事,两人一边饮酒。
这就是 “烛影斧声”故事发生之前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非常重要。它说明了赵匡胤已经知道自己要死,并且这是天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后他的死亡与赵光义有关。
根据文莹和尚的描述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看到没有?一个北宋的和尚,为了神话皇室,将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继位,说成了是天意,神仙道士早就预见到了。并且他强调赵匡胤在明知自己将死的情况下,宣继承人进宫,当面托付。目的是以此证明赵光义得位之正。
文莹和尚出于这么一个政治目的,编了上述神话故事。所谓太祖“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是为了说明赵匡胤交代他弟弟继承皇位后要好好干。而“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无非是为了表现太宗谦让,对承继大统表示“不可胜”。想不到和尚弄巧成拙,由于他虚构了赵光义在场的情节(赵光义是否在场,下文将进行分析),导致后人断章取义加以发挥,说成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是唯一的在场人,嫌疑最大。
后人甚至抓住“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这句话做文章,说赵匡胤死了以后皮肤晶莹,就像洗了澡一样,符合中毒的症状。其实这个描述也是为了神话皇帝,根本当不了真。史书中讲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体有异香,人称“香孩儿”。而他死了后浑身发出玉石一样的光芒,都是史书中常见的美化描述,不能成为谋杀的证据。
2.文莹的的记载被其他史书引用。
《续湘山野录》的记载, 在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加以摘录。但李焘在书中明确说明这一传闻"未必然",他如实摘录在书中,留给后人详考。
《续资治通鉴长篇》是一本史料价值极高的著作。其取材十分丰富,李焘编撰时唯恐遗漏,对于他所能收集到的一切材料,通通予以录入,其特点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除了引用宋代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了经、史、子、集,乃至笔记小说、家乘志状等资料。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但其带来的缺陷就是其中有很多不实的记录。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评价此书
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
这本书引用了文莹的记录,并对部分情节作了改动,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初,有神降于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门開。晉王有仁心……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于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
这个记载又作了进一步神话有神人降于张守真家,神人讲天上为赵匡胤准备的宫阙已经建好了,可以归天了,晋王赵光义有仁心,应当继承皇位。赵匡胤听说后,于是宣他的弟弟进宫交代后事。从而更加神化了晋王赵光义继位的正当性。并说无定道士可能就是张守真。
这个说法,《续资治通鉴长编》无非就是引用了文莹的材料,又加以进一步发挥而已。不过到此时为止,尚没有人提出过赵光义有谋杀亲兄的嫌疑。但这个记录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他确认了赵光义是当时赵匡胤死亡的唯一在场人,从而留给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后来,明朝人编的《宋史纪事本末》,其中部分内容引用了文莹和尚的说法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
至此,“烛影斧声”的故事终于成形。本来是一个神话笔记,由于相关史料的不断引用,神话变成了事实,“三人成虎”。“谋害论”的观点开始出现,赵光义作为唯一在场的人,杀人嫌疑坐实。后人对这些史料不加仔细甄别,把他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久而久之,“谋害说”竟然渐成主流。尤其到了现在,有些人在一些网文的基础上,不加研究,为吸引读者眼球进行再创作,其内容大多基于一些主观臆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烛影斧声”的故事,原始记载其实一点都不靠谱。那么有没有相对靠谱一点的记载呢?其实是有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讲。
后来之所以会有“谋害论”出现,是后人认为太祖的儿子已经成人了,皇位按道理应该由儿子继承,赵普拿出的所谓“金匮之盟”应该是事后伪造。这个推测看似有道理,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北宋建立初年的客观条件决定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只能是赵光义。这个问题必须要重点解释清楚。
1.赵光义是当时唯一合适的继承人。
五代从907年至960年,在短短的50多年里, 政权更迭频繁 ,在北宋之前都是短命王朝。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 ,宋朝刚建国不久,能不能摆脱短命的周期律,使政权长治久安,这是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宋朝存在了200多年,但在当时,谁也不能预见未来。宋朝的江山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稳定,赵匡胤心中其实并没有底。,赵匡胤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继承人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王朝的安全、如何使王朝能长期发展下去的问题。
而当时如果时局很稳定,作为守成之君,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完全没问题。,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国内外形势极不太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国内,南唐刚刚平定才一年,其他新平定的地区,如蜀地等处,也很不太平。国外,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局面并没有结束。吴越王钱俶政权、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政权、北汉政权等,都时刻威胁着宋朝的统治。,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是宋朝的心腹大患。
这些地区,宋朝都是想去平定、收服的。也只有把这些地方收复了,才能更好的保证宋朝的自身安全,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赵匡胤之后,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来掌控大局。如果继承人的能力不强,承担不了这个重任,政权就有危险。
由于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金匮之盟”的约定。据《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这个说法不是孤证,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禹偁的《建隆遗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都有记录。对于史书记载,如果只有一个记录,得不到印证,可以认为是孤证,可信度不高。如果多处记录都记了同一件事,一般史学家都是予以采信的。可是后来偏偏有人认为这是太宗事后篡改史书。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赵光义篡改史书,没有证据证实。他更不可能篡改到元编的《宋史》。
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光义37岁,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赵德昭经过的磨练少,政治上不够成熟,按现在的话说还比较“嫩”(关于这一点,下文我要讲到),赵匡胤对他尚处于一个逐步培养的阶段。而赵德芳更是刚刚步入政坛。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难以堪当大任、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960年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已经21岁,参加了兵变,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而当时赵德昭才九岁。
所以,在当时,赵光义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合格继承人。
赵光义继位后,宋朝政权平稳过渡。除了与辽国作战不利,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能解决外,其他问题都在他手上得到了解决。
2.赵光义处于事实上的储君地位。
后人之所以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太祖暴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才让赵光义趁机上位。其实,宋太祖早已明确了继承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由于五代十国乱世中的特殊政治环境,王朝更替频繁,大家都不立太子。那么,谁是合法的接班人呢?按照惯例:亲王兼任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位的继承人。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
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
唐末以后,国家太乱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都不立储君,将近一百年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代十国的这个游戏规则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封晋王、任开封府尹。这和赵光义完全一样。赵光义继位前也被封晋王,任开封府尹,加同平章事、兼中书令。宋军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被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位列宰相之上。由于宋取之于后周,所以赵光义的这个身份,几乎等同于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前,其寓意再也明白不过。
后梁太祖朱温曾经想把皇位传给其养子朱友文,遂封其为博王、任开封府尹。
后唐李嗣源封其继承人李从荣为秦王、任河南尹,兼中书令 。
后晋高祖石敬瑭因子幼,遂传位给年长的侄子石重贵,石重贵继位前,被封郑王、任开封府尹。而石重贵登基后,又封石敬瑭的儿子石重睿为开封府尹,完成了一个轮回,这很像是另一个版本的金匮之盟 。
五代十国传弟不传子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如吴越国主钱佐因儿子年幼,“以其弟倧袭位”。由他的弟弟钱弘倧继位。
又如:建隆元年,南平国主高保融去世,因其子高继冲年幼,其弟高保勖继位。高保勖去世后,复传位于高保融之子高继冲。 这是金匮之盟的另一个翻版 。其做法与“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如出一辙。
再看赵德昭,赵匡胤对他这个儿子是怎么培养的呢?赵匡胤生前一直没有给他封王,授其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处于培养锻炼的阶段,完全看不到有立他为接班人的意志表示。 而赵德芳更加年轻,赵匡胤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属于刚踏入政坛,与皇位继承更沾不到边。
如果把以上这些事实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宋太祖传位给他的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一点也不奇怪,恰恰是其深谋远虑的体现。赵光义作为合法的接班人,并非不明确,而是早已明确。
根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多次在人前表示将来他的弟弟会继承皇位
帝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
“谋害论”者认为,这句话是后人加的,为了美化赵光义。而《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等人编撰,根本没有必要去美化赵光义。“谋害论”者对凡与赵光义有利的记载,一律斥之为美化或是赵光义篡改史书。偏偏对野史笔记的内容加以采信,真令人无语。
三、赵光义其实并不在现场。1.靠谱的记载。
上文谈到,“烛影斧声”的原始记载并不靠谱。那么,我们来看看,作为官修正史,《宋史·太祖本纪》又是如何记载的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客观表述了赵匡胤50岁驾崩,没有写赵光义在场。在古代,一个封建帝王50岁去世,活得也不算短,再也正常不过。赵光义自己也就活了58岁。由于宋史是元朝人编撰,估计不应故意隐瞒什么东西。由此可见,元朝史官并未认为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不过,由于宋史是后人编撰,在此不将之作为第一手资料。
司马光作为官方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其内容只记录到后周,没有涉及到宋朝的历史。但他在《涑水纪闻》中对宋太祖之事有详细的描述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应为王继恩)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应为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在此,我引用了这么一大段。这是因为我认为:这段记录应该是我们现在最能采信的一份史料了。司马光是官方史学家,其距离宋太祖年代相隔只有几十年。 如果说对宋太祖之死谁最有发言权,根据现有的史料,无疑,司马光的发言权最可靠。他的这段记录,比文莹和尚的那个神话故事要靠谱一万倍。而且也更符合常理。
司马光讲赵匡胤深夜晏驾,宋皇后急令招赵德芳进宫。我们至今无法解释宋皇后的这个行为,因为她并不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她如果一定要招宋太祖的儿子入宫,也应该是召年长的赵德昭,怎么也不会轮到赵德芳。我只能解释为宋皇后情急之下乱了方寸,也可能赵德芳住得靠近,就先让太监赶快去他召来。或者,也许她觉得赵德芳年龄小好控制,立他为皇帝将来自己可以也搞一回临朝称制。她这个行为非常奇怪。
可是派出去的太监王继恩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赵光义是早已确定的继承人,必须要让赵光义来主持大局。他就直接去招晋王赵光义。
请注意:根据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死时,赵光义并不在场。我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而和尚所说的“太宗留宿禁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历史上又有几个皇帝会把亲弟弟留在宫中过夜的?
2.赵光义的反应。
赵光义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反应呢?他是大惊失色,并没有立即入宫,而是表示这个事太重大,要回去与家人商议。赵光义为什么如此慎重?这是因为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这会不会是个阴谋呢?他是很犹豫的。历史上那么多皇位争夺的血腥教训,自己作为继承人,如果此时贸然前往,进一步可能意味着权力的巅峰,但也有可能就会落入别人预设的圈套。
在情况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要让赵光义立即做出抉择,确实有点困难。他和家人商量了很长时间,反复权衡,又在王继恩的反复催促下,才决定入宫。等到临到宫门口,王继恩又说要先去通报一下。旁边的医官说,直接进去理所,要通报什么?这才进入了寝宫。
请注意:赵光义此时入宫,并没有带一兵一卒。设想如果他欲阴谋篡位,或是内心有鬼,单身进宫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他真有什么重大阴谋,甚至是他谋杀的亲兄,绝不可能如此完全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从宋皇后看到赵光义说的话,也能看出来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宋皇后一看到他立马就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如果赵光义的继承人身份有疑问,皇后无论如何.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1.当时有没有人质疑?
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在当时,所有的皇室成员,文武大臣,没有人对太祖的死因提出过质疑。而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光义做不到一手遮天。如果他真是谋杀,根本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
当时也没有人对他的继位合法性提出过质疑。几乎所有的质疑都是到了明朝以后才有人提出,但当时没有。
我们知道:当时的人,应当是最了解事实真相的人。
2.登基后有没有按照“金匮之盟”约定?
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封他的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齐王。赵廷美也就是“金匮之盟”确定的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这个安排,符合五代十国储君为亲王兼首都行政长官的政治规则。
又封赵德昭,也就是法定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为节度使、武功郡王,赵德昭是在赵光义手上才封的王。皇位的第三顺序继承人赵德芳也被封为节度使。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
照此看来,这一些安排,还是按照“金匮之盟”的事先约定来的。
3.皇位继承人为什么先后死去?
“谋害论”者认为三个皇位继承人后来都死得很蹊跷,可以推定是赵光义蓄意谋害。
按照“金匮之盟”,太宗之弟赵廷美是其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因赵廷美企图早日篡夺皇位,阴谋泄露后被罢免了开封府尹,之后又迁居房州,到了38岁就死了。
赵德芳,评书演义中的八贤王的原型。太平兴国六年,有一天夜里“寝疾薨”,睡觉睡死了,时年23岁。
下面重点讲讲赵德昭,因为他是太祖的嫡子,后人都认为皇位应该是他继承,认为他的死疑点最多。
979年,德昭随太宗攻幽州,夜遭敌军袭击,太宗却不知去向。一些将领遂欲拥立德昭为帝主持大局。但因太宗又出现而未成功。战争结束后,太宗没有按惯例论功行赏。赵德昭就为将领们向太宗讨要赏赐。太宗怒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他们!”这个话说得非常重。赵德昭受了刺激,回家自尽了,年28岁。
乱军中,众将领要拥立德昭为帝,相当于又一次黄袍加身。关键是皇帝根本轮不到他当,就算太宗死了,按照继承顺序还有赵廷美。这个时候赵德昭应该怎样?除非他想铤而走险,趁机上位,否则就应当坚决推辞,自己先出面暂时主持工作,但必须声明当皇帝却万万不可,谁敢再说这种话,灭族!
这种事按照古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如果不成功是要掉脑袋的。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儿子,太宗事后不好追究他,,奖赏就谈不上了。
既然第一步走错,事情发生后应该如何?应该赶紧请罪,把责任揽过来,求得太宗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再去为底下人讨赏,显然非常不适宜。,赵德昭如此处理问题,可见政治上极不成熟。
那么他为什么自尽,可能真正的内幕永远不能完全揭开。在我看来,还是由于他不会驾驭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在处理关键问题上一错再错,估计宋太宗也严厉斥责了他,走上了绝路。
他之所以选择自杀,我估计可能与宋朝皇室成员有精神病遗传基因有关。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六子赵元偓都有精神病。乃至宋仁宗、宋英宗、宋光宗、宋宁宗等多名皇室成员,都曾经发过精神病。他们家族的这个精神病是间歇性的,受到强烈刺激就可能发作,时好时坏。
赵光义事后训斥他有可能。但在当时,派人去暗杀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可能公开处死他。假设太宗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赵德昭无大罪的情况下把他杀死。恐怕会淹没在大臣们的唾沫星子里。况且当时赵廷美还任开封府尹,下黑手也应该先找赵廷美。
按照谁得利谁嫌疑最大的推测,这三个人如果都不在了,那么赵光义就可以让他的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了。,有人认为赵光义有最大的杀人嫌疑。
在下结论之前先看看赵光义自己的子女。赵元亿早夭,赵元偁、赵元份、赵元杰,都是三十出头去世。赵元僖上早朝时忽觉身体不适,回家就死了,年二十七岁,太宗追赠其为皇太子。活得都不长,却从没有人怀疑他的这几个儿子是死于他杀。那么为什么太祖的儿子死得早就是他杀呢?只能说赵匡胤家族就是这么个基因。加上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二三十岁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有任何一本史料能够证实是赵光义谋害。
古代政治斗争要想搞一个人,一般是先让人上书弹劾,然后定一个谋反、巫蛊之类莫须有的罪名,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定罪处死,谁也没话说。要让一个皇帝去搞暗杀,杀了三个皇位继承人,还不被怀疑,我在史书中没看到过有此先例。而且这种事风险很大,一旦泄露,对皇帝的名誉损害就太大了。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说赵光义有杀兄嫌疑,没有直接证据,也没有间接证据。无论是正史、野史。凡认定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学者,分析到这件事情都是建立在判断、怀疑的基础上。至今为止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提供出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来。我们现在定一个人的罪,还要疑罪从无。所以我认为,把文莹和尚的笔记作为证据,指控赵光义有罪是不公平的。
说赵光义杀人,只有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编撰的《烬馀录》,这本书讲赵光义调戏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发现后杀人。似乎赵光义没见过女人似的。这个故事的灵感,我认为可能来源于杨广和隋文帝的故事。
而北宋的《闻见近录》、《铁围山丛谈》又说是赵光义用箭射死了花蕊夫人,说是赵光义趁赵匡胤和花蕊夫人不备,突然袭击一箭就把她干掉了。理由是因为她红颜祸水误国等等。
这些就完全属于传奇、演义性质了,情节非常荒诞离奇,完全没有任何史料价值。我之前曾专门论述过赵光义和花蕊夫人之事的荒诞性。大家可以关注阅读。
主要参考资料《宋史》、《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篇》、《涑水纪闻》等。
三、赵匡胤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烛影斧声后赵光义上位,为何疑点重重?
优质答案1
说道历史上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会让人想到两个成语——“金匮之盟”、“烛影斧声”
→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名为“金匮之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
→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 历来皇家传位之事都是非常重大的,为什么宋太祖没有早早立好太子以避免日后的争位之事呢?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传位制度一般都是子承父业,然后再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偶尔也会出现弟承兄业的,不过特别少。唐朝自安史之乱起,就藩镇林立,到了末年,军阀混战,中央政府完全失去了权威,皇帝基本等于一个长安市长。和平时期的礼乐规章完全失效了,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皇帝受命于天,都比不过谁更有实力。而若是将来老皇帝死后,继位的太子年幼,那更是给手下那些人留下了造反的理由。
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便形成了一个习俗——不册封太子,隐立继承人。五代时期最大的问题是,皇权一点都不稳固,没有什么神圣可言,只是得势大军阀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册封了太子,等于立了一个自己的对手,会严重地削弱自己对军队和朝臣的控制力。赵匡胤的皇位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来的,我们现代人带着上帝之眼看宋朝,自然知道是连续几百年的大朝,但当时的赵匡胤和其他的将领看来,宋朝可能也只是延续着五代十国的一个小王朝罢了,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延续着五代的这一旧俗。
,赵匡胤没立太子还有其自身的几点原因第一,他正值壮年;第二,他当时并未统一中原,思虑战事较多;第三,较长子德昭,他更喜欢三子德芳,即后来的八贤王赵德芳;第四,他国内最想忙的一件事是迁都洛阳,因为开封水患很严重,并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造成浪费很多兵力,这是宋朝最大的弊端;第五,因为迁都,造成的众多大臣的反对,他也在着手肃清反对派。
所以终上所述,赵匡胤没有及时立太子。
→ 太子位的空缺给了赵光义可乘之机,“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令人怀疑,“烛影斧声”流传至今,王继恩假传懿旨,一切都让赵光义的上位显得疑点重重。
且不说赵光义得位的过程,但从他继位后的一切行动也可分析一二。太祖赵匡胤离世两天后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按理说新定的年号应该在次年使用,可赵光义迫不及待的心情呼之欲出,难免让人怀疑其中的蹊跷。为稳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帝位,赵光义对涉及皇权更替的人物大肆拉拢,希望可以得到承认和支持,赵匡胤的旧部一律加官进爵,甚至能够荫蔽子孙。宋朝的那些开国元勋,像赵普等人就被调出京城,便于能够不费劲地控制,掌握国计民生的朝廷重臣职位,统一被晋王府的亲信幕僚取代。赵光义的继位疑云太多,即使后来他公开一份金匮之盟,也没有任何说服力,反倒被人指出漏洞,起到自食恶果的作用。
优质答案2
品三国,鉴宋史,谈千古风流人物。我是“爱历社”,由“爱历社”回答你的问题。
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大儿子“赵德昭”,古代都实行子承父业,皇位也是一样,这就说明赵光义继位的不合法,赵光义的继位必定会令人生疑。
赵光义继位是否合法?我们主要根据一些人和一些事件来分析赵匡胤的死因和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的死因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烛光斧影只不过是坊间流传罢了,赵匡胤的死就俩种可能1、急性病,如现在的脑溢血等突然暴毙。2、赵光义为主谋害死赵匡胤。我个人跟倾向于第二种,赵匡胤死后第一时间进宫的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赵光义,皇后本想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进宫,没想到太监王继恩却叫了赵光义,可见赵光义在宫内也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就他这个动机就不纯,就算不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也足以证明赵光义对皇位已经垂涎已久。
金匮之盟
能勉强证明赵光义合法继承皇位的就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1、既然有金匮之盟可以证明赵光义第合法继承人,为什么在赵光义登基5年以后,又由赵普提出金匮之盟以换取宰相之位?赵普的上位替赵光义证明了帝位的合法继承,也扳倒下一个合法继承皇位的赵廷美,也扳倒了自己的死对头卢多逊,这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的一个交易。2、金匮之盟中所说赵匡胤的母亲是害怕赵匡胤传给自己儿子后,儿子太小江山不稳,那么试问赵匡胤的母亲是怎么知道赵匡胤什么时候死哪?死的时候赵匡胤的儿子是否成年?是否有能力接管朝局?难道是在让赵匡胤快点死,快点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金匮之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洛阳之行
赵匡胤死前的洛阳之行,做了三件事,1、祭奠父母。2、看望罢相后在家闲居的赵普。3、想要迁都洛阳。祭奠父母是他此次洛阳之行的主要目的,赵匡胤见了赵普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然后就决定迁都洛阳,要居险而守,以保江山,迁洛阳后还要迁长安。迁都的想法得到了二弟赵光义的反对,“在德而不在险”,赵匡胤听到这句话保持了沉默,后便回到了开封。赵光义为什么要极力反对?赵光义的势力都在开封,迁都后有可能就面前的局势进行洗牌,赵匡胤迁都就是要把朝廷洗牌。
死前行事
赵匡胤死于976年的十月,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死前发生的几件事,1、976年二月,赵匡胤让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前往今天的河南商丘迎接进京晋见的钱俶,让赵德芳主持了当天的宴会。赵德昭和赵德芳以前基本不参政务,赵匡胤是想把赵德昭和赵德芳推上前台,2、976年七月,赵匡胤到三弟赵廷美家去了三次,一个月就去了三次,赵匡胤是想扶持赵廷美,让赵廷美牵制赵光义。
赵匡胤一心想要平和解决,奈何赵光义“狗急跳墙”,直接杀害了她的哥哥,赵匡胤的犹豫和宽容,让他的生命就此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