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朱允炆下落之谜 朱允炆下落之谜大揭秘
1.
座落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和德兴巿交界处的三清山,有三座险峻挺拔的山峰,分别取名玉京、玉虚、玉华,道教供奉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又分别列坐其巅,故得名三清山。玉京峰为主峰,海拔约1820米。三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东晋时为道教学者葛洪炼丹修道之地。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亡,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四年后,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挥师进入南京杀入皇宫,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三位皇帝。朱棣攻破皇宫时,建文帝竟离奇失踪,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也是中国四大历史谜案之一。正史倾向于建文帝焚火自尽,但又没找到遗体,野史相传三清山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晚年归隐之处,三清山全真道士詹碧云被疑为建文帝的化名。道教文化和建文帝归隐的传说,为三清山赋予了厚重的历史内涵。
2.
三清山,我仰慕已久,这种仰慕,来自于朋友们的熏陶。我的朋友十之八九都去过三清山,却又十之八九都没见到三清山最靓丽的身姿,但回来后都向我说三清山如何之美,值得一去。
三清山一年四季都是风景,晴天雨天都有看头。但阴雨天,三清山过于朦胧含蓄,而大晴天,三清山又过于裸露张扬,惟在雨后多云的春夏,三清山才会展示极致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我一直想去三清山,却又一直未能成行。今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在几个老同事的拖动下,我终于被他们拖到了三清山。非常幸运的是,就像赌石一样,我们居然赌到了三清山的雨后美景。
雨后云浓的三清山,时而云缠雾绕,飘渺的雾像一条条白色的绸带缠绕着一座座山峰,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错觉,时而又拨开云雾露出太阳的笑脸,向人们展示三清山的雄壮威武。我看到了三清山峰顶层层叠叠的云,拍到了三清山的“仙气”,十五公里的 悬空栈道将我们置身于三清山的仙境之中, 每看到一处美景我们总是兴奋不已,这时导游会适时提醒我们不要激动,更好的景色还在后头。 沿栈道越往上走雾气越大,索性什么也看不清了,仙气变成妖气了。云雾拨开时,我们突然发现了定海神针,看到了巨蠎出山,这些身高一百多米的庞然大物屹然矗立在那里,像是在为三清山辟邪驱妖。此刻,我有些走神 如果在三清山住上一年半载,蓄上长长的胡子,我岂不也仙风道骨了?
3.
三清山是黄山的粉丝,山上植被中不少植物都被冠以黄山名,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黄山松和黄山木兰。 黄山松分布于我国台湾和华东、华中、华南各省高海拔山区,尤其在三清山,黄山松随处可见。黄山木兰零星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的山区和坡地丛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可能是格外留意了吧,我在三清山看到的黄山木兰似乎比我们安徽黄山的还要多。
三清山还有小黄山之称,这里的奇松、怪石、云海神似于黄山,海拔高度也与黄山相近。三清山到处弥漫着道教文化的气息,身处其中,不免有一种空灵和玄妙的感觉,这恐怕就是道教文化使然,也是与黄山最大的区别了吧。
一朱允炆下落之谜大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之孙。由于朱标早逝,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位之时,为了巩固大明王朝,实权始终掌握在朱姓子孙的手中,他先后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分驻全国各要害之地,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称霸一方,朱元璋在世之时,都还老老实实,不敢有什么非分之举。但朱元璋死后,他们根本不把懦弱无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里,个个飞扬跋扈,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为了削除地方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建文帝采纳了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厉行削藩之策。
这一措施触动了众藩王的利益,于是,对朱元璋安排朱允炆继位本来就心怀不满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抵挡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所谓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帝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装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谎称建文帝已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得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而对于建文帝到了哪儿当和尚,也存在多种观点。
观点一,江苏吴县。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的事,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漫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被僧司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后来,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观点二,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观点三,浙江兰溪东山。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寺院内还保存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对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的下落,还有人认为,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不得不化装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坐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后来明成祖即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你是怎么看?
二朱允炆下落之谜知乎
朱允炆,也作朱允文,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洪武帝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又称之为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一改洪武帝执政的刚烈威猛,多宽大温和,深得人心。但因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亲近之人多为理想主义,而自身性情温文尔雅,作为皇帝则多少显得有些懦弱。执政不久后,建文帝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继位儒家心腹的建议下决定削藩,在削前几位藩王的时候都还算顺利,当削到其四叔朱棣身上时,碰到了硬茬子。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朝建立后被封洪武帝为燕王,戍守北方边关。朱棣年少时期即有雄心,尤其是军事能力突出,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江上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朱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其军事能力也深得老爹洪武帝的赞许。太子朱标死后,朱棣一度以为朱元璋会立自己为太子,,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朱棣对此极其不满,但碍于洪武帝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流露。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派人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为自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虽然以极大优势对战燕王朱棣,最终仍然兵败。兵败后,燕王朱棣宣布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遂称帝,号为永乐大帝。其后几百年间,民间对建文帝的最终下落颇有兴趣,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建文帝兵败后自焚而死
建文帝兵败后,深知四叔朱棣性格暴虐,如果落在他手里必定会生不如死,于是便在皇宫被包围的时候自焚身亡。而这种说法也被在场的太监所证实,朱棣攻破皇宫后,看到几具烧焦的尸体,经太监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这种说法也最终为朱棣官方所用,昭告天下。
,这种看似最有可能的说法其实最经不起推敲,因为在随后的数年间,朱棣曾多次派人私下里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朱棣又何必多此一举,故建文帝自焚身亡一事肯定为假,历史上,建文帝多半还活着。
二、建文帝失位后出家为僧
野史记载,当朱棣包围皇宫后,建文帝朱允炆意欲引火自焚。此时,身边的少监王钺告诉他,洪武帝朱元璋临死时,曾给朱允炆留下一个铁箱子,让王钺在他大难临头时交给他。铁箱子一直被王钺秘密地藏在奉先殿内。建文帝朱允炆急忙命群臣把铁箱子抬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已经写好了建文帝朱允炆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若干、遗书一封,遗书中写着“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于是,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后经考证,皇宫内并无鬼门和御水沟,故而不难判断,这只是野史中不少人因为同情建文帝而编造的一个凄凉的故事而已。但在民间,却真实的存在着不少建文帝出家为僧的传说,一说是建文帝出家后一直隐居在陕西城固县观音崖,那里现在还有一个名叫藏君洞的洞穴,一说是隐居在今江浙一带。
三朱允炆下落之谜纪录片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本名
朱允炆
别名
建文帝
明惠宗
明惠帝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明朝帝王族谱
朱允炆
朱标之子
查看族谱
人物关系
共7个词条
孝愍让皇后
妻子
朱文圭
儿子
朱标
父亲
朱允熥
弟弟
庙号为惠宗的皇帝
共5个词条
李志
王延钧
李秉常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明朝皇帝
共19个词条
朱元璋
高皇帝
朱允炆
惠皇帝
朱棣
文皇帝
朱高炽
昭皇帝
历代皇太孙
共10个词条
司马臧
西晋
司马尚
西晋
萧昭业
南齐
李重照
唐朝
历史事件—靖难之役相关人物
共20个词条
朱棣
姚广孝
朱允炆
李景隆
明朝皇帝
共19个词条
朱元璋
高皇帝
朱允炆
惠皇帝
朱棣
文皇帝
朱高炽
昭皇帝
历代皇太孙
共10个词条
司马臧
西晋
司马尚
西晋
萧昭业
南齐
李重照
唐朝
历史事件—靖难之役相关人物
共20个词条
朱棣
姚广孝
朱允炆
李景隆
快速
导航
为政举措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个人作品亲属成员结局争议史书记载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纪录片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救命锦囊,打开竟是绝妙的逃亡计划


+
继承皇位
朱允炆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材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2]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3]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所有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4]
朱元璋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孙子,而不是其他成年皇子?
狐狸晨曦
赞67
阅读9354
溥仪离宫后才得以现世的明宫密札,揭露了朱元璋传位建文帝的真相
历史八卦社
赞213
阅读3.5万
皇太孙朱允炆为什么成为明朝第二任皇帝?
清风明月话历史
赞77
阅读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