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线条,世界十大无解谜团之一
纳斯卡线条概述
纳斯卡线条位于秘鲁境内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关于纳斯卡线条的一切疑问至今也没能解决,让它成为了世界十大无解谜团之一。
纳斯卡线条由于长度非常长,所以无法直接看到整个形状,人们也是在飞机上才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景象。传言,纳斯卡线条存在了将近2000年,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至今仍无人能破解。
纳斯卡线条不仅仅是线条,这些简单的线条组成了数以百计的图形,组成了鱼类、螺旋形、藻类、兀鹫、蜘蛛、花、鬣蜥、鹭、手、树木、蜂鸟、猴子和蜥蜴的样子。
纳斯卡线条的发现
1939年保罗博士乘坐飞机沿着纳斯卡平原上的古代引水系统飞行,偶尔的一次低头就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它看起来像是涂画在他们被纳斯卡沙漠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在发现纳斯卡线条隐藏巨型图案的消息公布后,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专家前往展开研究工作。专家们发现大部分的线条和图形,都分布在秘鲁南部一块完整地域上,北由英吉尼奥河(Rio Ingenio)开始,南至纳斯卡河(Rio Nazca),面积达二百平方英里。由于图案十分巨大,只能在三百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图案的全貌,所以一般人在处于地面的水平角度上,只能见到一条条不规则的坑纹,根本无法得知这些不规则的线条,所呈现的竟是一幅幅巨大的图案。根据研究人员的发现,这些图案是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数公分,从而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而所形成的坑道线条,每条的平均宽度约为十至二十公分,而当中最长的则达约十公尺。所以由这些长度不一的线条所组成的图案,其面积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一幅图案就长达二百公尺。
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6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只188米的蜥蜴,一只122米的兀鹫,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这些动物图案中,只有兀鹫这种动物是当地的土产,其他动物如亚马逊河蜘蛛、猴子、鲸鱼等,似乎与寸草不生的荒漠格格不入。有些图案描绘得十分精致,如蜘蛛图案中位于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
纳斯卡线条相关猜测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自1926年人们发现了这些图案后,众说纷纭,对这些图案想表示的意图,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艾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米吉亚•艾克斯比,这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椎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 保尔•考苏克在1941年到达该地时,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观察到太阳恰好就是从这些红条中某一条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这一奇妙的现象他认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书。
这是一座有石阶的塔状寺庙,建造在一个斜坡上,随坡度逐渐增高到20米。庙前及最高处,都有长方形土砖砌成的墙。寺庙底基周围有用土夸砌的房间,还有一些广场,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纳斯卡文化早期(从公元100—800年间),教士占有一席之地。那里的宗教活动却鲜为人知。不过,后人能从那里的陶器以及纺织品上的动物图案推断出几种当时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如猫科动物。,那里还埋着不期的一些墓穴,从有些墓穴中,人们还挖掘出一些当时的纳斯上学人所使用过的陶器和吃过的食物。
猜测一星球运动
德国学者玛丽亚•莱因切在经过30余年潜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论。她解释道,这些直线与螺线代表星球的运动,而那些动物图形则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论中,最出名却又最牵强附会的要数埃里克•冯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战车》一书中所作的解释这些是为来参观而留下的入口处标记。另一种同样异想天开的妙说是,古代时,这里的人乘坐在热气球上留下这样的残迹。这一猜度的依据是,这些图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还称图案中有许多看上去很可能是当时为使气球飞离地面时那些燃烧物留下的痕迹。不过,乔奇艾•冯布鲁宁又声称这是赛跑比赛时留下的轨迹。
猜测二地图
考古学家乔斯依•兰其奥则更直接而简单地把这一切解释为地图,标出的是一些进入重要场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因为没有纸张来作为记录信息,只好通过大地来纪录水源标记,并且,比例是一比一。对于地上画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那就更好解释了,就像我们现代人给周围地区起的名字对于这些图案形成的时间的争论则少多了。
考古学家们最新的估计是出现在公元1世纪前后,这估计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不管是行家还是非专业的分析家都无可置疑地对其魅力感到难以抗据。为了让它们能一直保存下去,当今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参观者不准步行或驱车前往。在纳斯卡北部20公里处,建了一座瞭望塔,专为不宜乘飞机的游客们,提供斜向观望其中三个图案的机会。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观看,那么这些奇妙的图案将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为它们规模之大,式样之繁多,是难以被觉察的。
纳斯卡山谷这块辽阔的考古沃土,还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锥形塔。那里众多的土砖建筑和昆切(用木条,藤,竹等捆绑在一起,外面涂盖泥土的建筑)虽然平淡无奇,有几幢建筑物运河不一般,它们也许是公众聚会进行祭奠活动的场所。
纳斯卡线条制作过程
直线
,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弧线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
赖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静止不动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渐地,这个身着简朴的棉质衣服、脚穿橡胶拖鞋,瘦削而结实的女性成了秘鲁的英雄,纳斯卡全镇庆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学校和一条街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位老太太在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纳斯卡的秘密……
尽管赖歇论证详细,,她那些关于巨型线条是如何刻制出来的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赖歇理论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解释那些不规则图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个神奇的牧羊人。很显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图案不是古纳斯卡人随意或者是无意中在广阔的地面上绘制出来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设计蓝图,然后再制作出来。,我们的疑问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纳斯卡人是怎样将图纸上的样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图案不至于变形或走样呢?要知道,人们在地面上是根本无法辨认出这些线条的形状的!
纳斯卡线条制造者
古代纳斯卡人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来到这里,他们在纳斯卡地区的南端发现了一座名叫卡华赤的古城,这里有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石级,还有几十座大约有30米高的金字塔。,令考古者迷惑不解的是,卡华赤城中并没有发现繁忙的市镇中心和军事活动的遗迹,相反,这座城市似乎只用于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那么,古代纳斯卡人又居住在哪里呢?
很快,人们在纳斯卡线条范围的北端一个叫文蒂拉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生活痕迹,虽然它已经被农业耕作破坏了一部分,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里是一个真正的都市城镇。而在文蒂拉这个古纳斯卡人的生活区,到卡华赤这个祭祀区中间,就是著名的纳斯卡线条的区域。我们可以想见,在2000年前,古代纳斯卡人每到节日,他们都会来到卡华赤,进行大规模的朝圣和祭祀,而在他们到达那里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就是广阔的纳斯卡线条所在地。
纳斯卡线条就是位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
毋庸置疑,这些神秘的线条和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么,古代纳斯卡人又是在祭祀什么呢?
现代民族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原始民族来说,对生存最重要的,往往就是他们所要祭祀和祈求的。对于纳斯卡地区的人们来说,什么又是他们最为缺乏的呢?是水!
现代纳斯卡人生活和农耕用水的可靠来源,是雄伟的安迪斯山脉。从卡华赤以下的地区,干旱年年有规律的出现。河流只在短短的两个季节流过这些山区。在古代的某个时期,纳斯卡人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150公里的沟渠纵横交错,遍布这个地区。这些沟渠大部分都深埋于地下,有入口也有出口。而这些沟渠所在的范围恰好就是纳斯卡线条的区域!
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这块地方。占领者曾留下这样的记载“这里的人无视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这样的传说这些人以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创世神——维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没有抵抗。
维拉科查
但有关“维拉科查”这个神话般的人物,人们的争论分歧却不大。为了解开蒂华纳科和太阳门的修建时间为何时及修建者为谁?考古学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还是先从“维拉科查”说起吧。
坐在蒂华纳科城地下神庙的地板上,有一张昂起的脖子,仰望着的脸孔——学者们都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维拉科查。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饱受风沙侵蚀,这座肖像所呈现的面容,却依旧那么祥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慑人力量……
他的额头宽阔,眼睛又大又圆,嘴唇丰润,鼻子挺直,鼻梁虽然狭窄,却向两边伸张到鼻孔。这张脸庞最引人瞩目的特征是他那造形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须,使他的下颚看起来比太阳穴宽广。仔细一瞧,考古学家发现工匠在雕刻这座肖像时,刻意将他嘴唇颊上,跟鼻尖平行,然后沿着嘴角夸张地延伸下来,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胡,再顺着颚骨转回到耳鬓上。
在他头颅两侧,耳朵上、下方,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严格说,奇异的并不是图形,而是动物本身,因为他们看起来像体型硕大、举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动物,尾巴肥肿,四肢畸形。
维拉科查的这座石雕像,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特征。例如,他的两只手和胳臂交叠在胸前,环抱着身上那件飘逸的长袍。长袍的两边雕刻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长蛇,从地面蜿蜒攀升到维拉科查的肩膀。
供奉维拉科查雕像的“庙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状像一座游泳池,深达6英尺。庙堂的地板用坚硬平滑的碎石铺成,约莫40英尺长、30英尺宽。墙十分坚固挺直,由许多块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方石组成,接合处完全不使用灰泥。沿着墙,每隔一段距离矗立着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
维拉科像高约7英尺,坐北朝南,背对着的的喀喀湖古时的湖岸线。排列在这座树立在庙堂中央、代表维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的,还有两座比较矮小的石碑,显然是代表维拉科查传说中的门徒。
早在16世纪,就有一批寻找“黄金国”的西班牙人到过这里。他们当时所看到的蒂亚瓦纳科已经是一片荒凉的断垣残壁。这些西班牙人从住在附近地区的印第安人口中得知,比他们早100多年来到这里的印加人所看到的蒂亚瓦纳科古城就已经是一座残石颓墙的废城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传说,蒂亚瓦纳科城是在洪水退去后,由来历不明的巨人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他们不相信太阳会升起的预言,结果被太阳光毁灭,连他们的宫殿也化为灰烬,这种传说给蒂亚瓦纳科古城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对于搞清楚该城的起源毫无帮助。更多科学发现详见奇秘网.ufo-1.。
纳斯卡线条保护工作
经过专家们将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作详细研究后,证实「纳斯卡线条」已存在两千多年。他们推测这些「图案」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当中最短的也至少拥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这些巨型图案能够保存千年而没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坏,其实是和纳斯卡平原的气候有关。纳斯卡平原是一个气候干旱而贫瘠的高原,由于遍布高原的碎石,将阳光的热能吸收及保留,从而散发出一股温暖的空气,在空中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风不像平地般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