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今天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你知道除了中国之外,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呢?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今天又是怎样了?是灭绝?是丰盛?还是沉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是被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一一详细介绍这四个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之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个文明国度。它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深厚,留存下来许多未解之谜。到了现代,埃及人通过创建博物馆来展示古老的文物,铭记璀璨的文化。古埃及历史上有段“分家”史,即在统一之前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位于尼罗河河谷,以莲花为象征;下埃及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以纸莎草为象征。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门前,有两座人物石雕,它们想门卫一样守护着馆内的所有藏品,也象征着藏品的来历。它们分别是手持纸莎草的法老和手持莲花的法老。下面几张图让你一眼就能了解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的五项神奇发明
估计没有什么比埃及吉萨金字塔更能彰显一个社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了。胡夫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原高481英尺(147米),远比自由女神像和大本钟等历史名胜要高。,金字塔还只是古埃及遗产中的一部分。在古埃及民族蓬勃发展的数千年之中,他们所开创的也许是当时的世界所知的最为发达的文明,在他们生活的社会中所使用的很多东西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接下来你就将看到古埃及人的五项神奇发明。
1.眼妆
诚然,眼妆可能不比火或车轮,算不上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它却能让古埃及人延年益寿。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发明了眼妆,自诞生以来,眼妆从未过时。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某些注重妆容的文化中,人们至今仍在沿用古埃及人几千年前首创的技术来配制化妆品。他们将烟灰与一种名为方铅矿的矿物质相混合,来制成一种被称为眼圈粉的黑色油膏,这种油膏在今天仍然备受欢迎。他们还能配制出绿色的眼妆,方法是将名为孔雀石的矿物质与方铅矿相混合,这样就能将油膏染上绿色了。
对古埃及人来说,化妆并不仅限于女性。地位与形象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在上层阶级看来,妆越浓越好。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在抹眼线膏时下手都很重,但讲求时尚仅仅是部分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们相信在眼部抹上一层厚厚的眼线膏可以治疗各种眼疾,甚至还能祛邪避灾。
2.清新口气的薄荷糖
下次在7-11便利店的柜台买曼妥思薄荷糖时,你应当感谢一下古埃及人,因为是他们想出了这种办法来遮盖我们口中有时会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和在现代社会一样,口臭在古埃及也往往是牙齿状况不佳的一种症状。跟我们不同的是,古埃及人并没有贪吃那些会导致蛀牙的含糖软饮料和甜食,但他们用来磨面粉做面包的石磨却使其日常饮食中掺入了大量的沙子。这些沙子会使牙釉质受到磨损,导致牙髓暴露在外,从而使牙齿容易感染发炎。
古埃及人不乏治疗众多疾病的专家,但遗憾的是,他们偏偏没有牙医来为自己治疗日益变差的牙齿和牙龈,反而只能饱受牙病之苦。那些检查过木乃伊的科学家发现,木乃伊的牙齿磨损得很严重,即使英年早逝的埃及人也是如此。为遮盖口腔溃烂所发出的难闻气味,古埃及人发明了最早的薄荷糖,即把乳香、没药和肉桂混合,再兑入蜂蜜煮沸而制成的丸状物。
3.保龄球
纳姆西奥斯村落位于开罗以南56英里(90公里)处,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3世纪的罗马统治时期。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组球道和许多大小不一的球。球道约长13英尺(3.9米),宽7.9英寸(20厘米),深3.8英寸(9.6厘米),中部还有一个4.7英寸(11.9厘米)的方形开口。
在现代保龄球中,玩家需尽力击倒摆放在球道尽头的球瓶,与之不同,古埃及保龄球玩家的目标则是位于球道中间的那个孔洞——选手需站在球道两头,奋力将大小不一的球滚入中间的孔洞中,并在此过程中将对手的球撞出球道。
4.门锁
晚上锁门并推上插销时,不妨对发明门锁的古埃及人说句感谢的祝福语吧。最早的这类装置约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大致说来,就是将门上掏出的一个闩孔接上销子之后插入钥匙即可实现开合的一套锁具。
这类古代门锁的一大缺点就在于它们的个头。最大的锁长达两英尺(0.6米)。古埃及人的锁实际上比罗马人后来发明的锁要更加牢靠。罗马人的锁设计得更为简单,它们使用弹簧而不是门闩来锁门,而且锁隐藏在门内,比埃及人发明的锁更容易撬开。
5.牙膏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古埃及人有很多牙齿问题。尽管没有牙医,他们还是想出了一些办法来保持牙齿清洁。考古学家在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发现了牙签,这显然是有人放在那里供死者在来生清理齿缝中的食物残渣之用。和巴比伦人一样,古埃及人也被认为是最早发明牙刷的人,而那牙刷其实是已经磨损得不像样的小树枝的末端。
非但如此,古埃及人还为口腔卫生方面贡献了一大创举——他们发明了牙膏。早期牙膏的成分包括牛蹄粉、灰烬、焦蛋壳和浮石,它们或许促成了一次不那么清爽的晨间牙齿保健仪式。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一张公元4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纸莎草纸,上面记载着一份似乎更为高级的牙膏配方及刷牙方法说明。虽然作者是谁不得而知,但他讲解了应如何将定量的岩盐、薄荷、干鸢尾花和胡椒粒混合起来,从而制成一种“美白且保健牙齿的粉末”。
古埃及灭亡原因—气候变化
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远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可能是由于气候快速变化所致。这将预示着当前全球气候转暖等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一具远古埃及棺材上的树木年轮样本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古埃及出现食物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变化,进而导致古埃及文明的逐渐衰落。该项研究讨论何种因素导致古埃及文化从3000多年前开始衰落,其中包括战争、饥荒和疾病等。
通过研究分析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金字塔附近掩埋的棺材样本,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图尔特·曼宁教授发现棺材上树木年轮样本表明远古埃及经历了气候快速变化,这些变化并不像冰河时代产生的毁灭性气候变迁。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做“登德罗放射性碳摆动匹配”的技术,可以精确树木的年代,增减值不会超过10年。
研究人员发现树木年轮出现一段较短时期的异常,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200年前,史前气候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一个短暂的干旱时期。
曼宁教授说“树木年轮放射性碳异常可解释为生长期变化,这应当是气候变化,可精确至一段气候干旱时期。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放射性碳和考古学证据将证实古埃及文明的衰落与气候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这段气候变化将产生重大政治意义,干旱气候足以大幅减少食物资源,削弱其它社会基础设施。该时期很可能导致阿卡德帝国的衰落,并影响了古埃及王国时期和其它人类文明。
古埃及十大灾难确实存在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灾难发生在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的首都皮·拉美西斯,它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皮·拉美西斯好像在3000年前就消失了,科学家认为,这是由自然灾难所致。
气候学家在研究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气候后发现,在拉美西斯二世末期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过去的温暖湿润变成了高温干旱。气温升高导致尼罗河干涸,往日急湍的河流变成了水流缓慢、满是泥泞的河道。这引发了《圣经》所记载的第一个灾难尼罗河水变成血。
柏林莱布尼茨协会生物学家弗伽马契尔解释说,这是由一种有毒的淡水藻所致。水流缓慢加上水中富含营养,会导致这类有毒淡水藻大量繁殖,等到它们死亡,就会把水染成血红色。
科学家断定,有毒的淡水藻还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个灾难,即青蛙、虱子、苍蝇。有毒的淡水藻会迫使青蛙离开尼罗河水面以及青蛙无法在水中繁殖,从而造成青蛙灭亡。由于没有了青蛙等吃害虫的,蚊子、苍蝇和其他昆虫的繁殖就会失去控制。这样,就会引发第五、第六个灾难,即畜生病、人生疮。
另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即400英里之外地中海锡拉岛火山大喷发引发了第七、第八、第九个灾难,即冰雹、蝗虫、黑暗笼罩埃及。
锡拉岛是希腊圣托里尼群岛的一部分,在希腊克里特岛北部。3500年前的锡拉岛火山大喷发将数以亿吨的火山灰抛向天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
德国大气物理学协会科学家布罗姆做过雹暴如何形成的实验,她相信火山灰与埃及上空的雷雨发生碰撞,从而戏剧性地产生雹暴。
加拿大生物学家特里韦萨纳图认为,火山灰坠落会造成天气异常,比如更多的冰雹和更高的湿气,这都会引起蝗虫的出现。火山灰也会遮蔽阳光,引发黑暗侵袭。
一个灾难,即埃及家庭的长子死亡,这应该是由一种菌类造成的,这种菌类先是污染了谷物,长子一般是先吃的,于是也就最先成了牺牲者。
古埃及金字塔的死亡诅咒之谜
在古埃及法老图特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
美国《医学月刊》曾刊登调查报告:100名曾经进入金字塔的人中,在未来10年内死于癌症的高达40%。所谓的“法老咒语”被越传越邪乎,不仅令那些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连那些考古学者和观光客也不寒而栗。这些咒语真有那么灵验吗?让我们走进木乃伊的世界,拂去历史的尘埃,一起揭开木乃伊咒语的真相。
埃及古文物学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在他撰写的一部新书上全面驳斥了所谓的“法老咒语”。在书中他披露道,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而在木乃伊身上则寄生着一种致命的病菌孢子。
所谓“法老咒语”的传言始于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1922年发掘法老图特卡蒙陵墓之时。早在1891年卡特就来到埃及,发誓要找到隐藏在地下的法老陵墓。1922年11月4日,他发现了凿在岩石上的石阶,通向一道未曾开启的墓门,墓门上写着“图特卡蒙”,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1922年11月26日下午,法老图特卡蒙的墓穴被重新打开。主持发掘工作的正是卡特,陪同一旁的还有工程资助人卡纳公爵。神秘的图特卡蒙法老陵墓犹如“潘多拉的盒子”,在被打开之后灾祸接连发生了……
先是发掘的领导人之一卡纳公爵被蚊虫咬了一口,突然发痈去世。接着,参观者尤埃尔落水溺死,参观者美日铁路大王因肺炎猝死,为木乃伊拍照的新闻记者突然休克而死,肯塔博士的助手先后去世,死因不明……在发掘后三年零三月的时间内,先后有21名与发掘有关的人神秘去世。
四大文明古国之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是永远的
寻找人类遗失了古老文明的足迹,回头望着所谓“肥沃的新月”的腹地,在那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畔四周尘封着的,是一个王朝的荣耀。那个曾经的,永远的古巴比伦。
岁月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古城的伤痕上,千百年来就这样赤裸裸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在城墙长长的背影中找一个小小的角落,静静地坐着,聆听岁月的叹息时,恍惚间,似乎可以看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在庄严的云武岩上,辉煌与繁华被楔形文字记录着,永存不朽。那个曾经的,永远的古巴比伦,如今呢?难道就只随着不断地战争和漫天的黄沙,而覆盖了辉煌的历史印记,慢慢地暗淡下去?
不,阳光下还保留着熠熠生辉的,是那无与伦比的“空中花园”,给人留下了无尽想象与憧憬。还有那高高的“女神门”上的浮雕,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古城的情愫。相传古巴比伦国王,生性残暴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使得了思飨病的王妃一扫病容,建立了一个飞瀑流泉,花木葱茏,小径曲折,建筑辉煌的空中天堂,给后人留下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更有传说王妃竟化为鸽子隐匿在花园中,而为此增加了一些神秘阴柔的气息。
很难说现在人们追寻它是为了缅怀他所蕴涵的爱的力量,从而造就成了一个半空中悬起神话般的花园,还是为了伤感那化作鸽子美丽的女主人安美依迪丝?不管怎样,他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标志,无法释怀,无言岁月的轨迹。
时代将岁月沉淀,很多事物都在与历史沉湎的过程中一点一点香消玉殒。现在千年古城或许在夜幕中瑟瑟而立,即使周围高楼的灯光看起来是那么的耀眼夺目,但在古城面前也只是黯淡无色,懒散而有些麻木地轻晃着。古城承载着太多现在无法承受的重量,却在历史的沉浮中渐渐修炼出它淡定超然的风格,无论是辉煌还是寂寥,也许都能一笑而过。
黄昏下,放眼望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空气如此凝固,即使晨曦也未必将其融去…
巴比伦只有一个,曾经的,永远的。
古巴比伦—敢冒犯上帝的古城
回望巴比伦,就是回望人类文明古国的踪迹。那片沙土下跳动的是一个王朝的荣耀。当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是人类早期播下的文明种子。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城市是巴比伦,以该城市为中心,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兴盛了2600年,一个个王朝轮番交替,上演了一出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剧。
汉穆拉比(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是古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一个国王,在他当政时期制定了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有记录的第一部法典——《汉穆拉比法典》。该法典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建筑倒塌造成人员死亡,建筑承包商将会被处以死刑;如果在手术后,贵族患者死亡,医生会被截去一只手以示惩罚。法典还规定了工资、贷款利息水准,允许妇女拥有财产并且从事商业,还规定如果人们冒犯了神职人员以及贵族将受到严惩。
汉穆拉比死后50年,巴比伦王国被赫梯族推翻了,500年后亚述人又统治了那里。最雄心勃勃和有为的统治者当属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他的军功使巴比伦王国的疆土由波斯湾扩展到地中海。他占领了耶路撒冷,打败了埃及,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尼布甲尼撒二世还监督修建土墙和古巴比伦建筑,并且重新修建和加固了运河。与此,他修建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据说这个拥有精密灌溉网、位于地面300英尺之上的豪华花园,是为了取悦他的妻子而建的,因为后者来自一个遥远多山的国度。
公元前539年前后,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大流士(一译“居鲁士”——编者注)的军队乘着战象和装有砍腿镰刀的战车征服了巴比伦。大流士未放一箭就轻易夺取了这个城市。
公元前331年,历史的这一幕重新上演——亚历山大一世未遇抵抗就进入巴比伦。当时亚历山大才33岁,他很高兴可以不必围困这个城市,迎接他和他的军队的是花环。8年后,他死在这里。
11年后,希腊的塞琉古王国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并且将商业中心由巴比伦搬到了塞琉西亚。再往后就是希腊人、罗马人和波斯人在美索不达米亚长达1000年之久的争夺,直到新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心在巴比伦东南部建立。
当我们看到手表盘上分为12格,观察星星的运动来测知祸福,计算机的运行以2进制为基础,有谁想过这些都得益于巴比伦人呢?人们应永不忘记这些,因为我们的思想感情有些起源于巴比伦。说得更准确一些,是起源于巴比伦王国的那片土地。
当我们看到手表盘上分为12格,观察星星的运动来测知祸福,计算机的运行以2进制为基础,有谁想过这些都得益于巴比伦人呢?
人们应永不忘记这些,因为我们的思想感情有些起源于巴比伦。说得更准确一些,是起源于巴比伦王国的那片土地,但不一定是巴比伦人。
深入研究人类历史以后,我们有时似乎可以感到,古代的气息越过岁月的隔阂飘到我们的身边。
夸张一点说,考古学家的铁锹每挖一次,就会挖出更多的材料,证明我们某些自觉的和不自觉的思想和感情已经为巴比伦人想过和感觉过,这是考古学家们不胜惊诧的切身体验。使他们更为惊诧的是,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巴比伦的文化是从远远早于闪米特巴比伦人的民族传下来的,这个民族甚至比埃及还要古老。
古巴比伦人的数学智慧
古巴比伦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建于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境内。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享誉世界的古巴比伦文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古巴比伦人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一些独特巧妙的解题策略,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得击节叹服。
1、令人称绝的巴比伦开方
不过,在名著《数学——人造的》中介绍的一种源自上古时代巴比伦的“开方”妙法,其奇妙构思和独特手法更令人拍案叫绝。
下面就以为例,向大家介绍别具一格的“巴比伦开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器或查表得?≈?4.358898944。这样的近似值把19的平方根写到小数点后第9位,精确度已经够高,无需继续拓展延伸,就放在一边作为参照。
,用“迭代”( 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停代换,也指循环执行、反复执行)来具体解释“巴比伦开方”逐渐接近准确结果的操作步骤
第一次,设4为的起始近似值,虽然这极为粗略,但请不要放在心上。然后进行如下计算19÷4=4.75,接着求起始近似值4与商4.75的算术平均数,即(4.75+4)÷2=4.375,可以判断的是,4.375的平方更接近于19,所以接下来就用相对准确的4.375替代不准确的4。
第二次,仍采用与上述一致的两次计算,只是其中的4由4.375代换。如法炮制的计算就是19÷4.375≈4.343,再求4.375与4.343的算术平均数,即(4.343+4.375)÷2=4.359,可以判断的是,4.359的平方更接近于19,所以接下来就用更为准确的4.359替代相对准确的4.375。其中道理,仍是为了求出更接近于准确结果的近似数。
第三次,设的近似值为4.359,则19÷4.359≈4.358798,(4.358798+4.359)÷2≈4.358899;
第四次,设的近似值为4.358899,则19÷4.358899≈4.3588989,(4.3588989+4.358899)÷2≈4.35889895;
第五次,设的近似值为4.35889895,则19÷4.358898959≈4.358898937,(4.358898937+4.35889895)÷2≈4.358898944。
至此,经过5次迭代后,所得的近似值已经与参照数值完全吻合,说明这种递推结果非常精确。尽管这种“巴比伦开方”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但其科学合理和实用精妙毋庸置疑。
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在假设的起始近似值时随意离谱,比如设为7居然也不碍事。只要按照上述步骤持续操作,就会发现逐次接近的近似值变换为7→4.857→4.3845→4.38895→4.358899→4.35889895→4.358898944。计算结果竟然在迭代过程中自我修复,悄悄回到正确轨道上,这真是匪夷所思。要知道,在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大部分有文化的读书人都不会开方运算,遇到此等问题唯恐避之不及。
2、兄弟分银与等差数列
在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古巴比伦数学泥板书上记载了这样一道题目兄弟10人分米那的银子(米那和后面的赛克尔都是古巴比伦的重量单位,其中1米那=60赛克尔),相邻的兄弟俩,比如老大和老二、老二和老三……所分银子
的差相等,而且已知老八分到的银子是6赛克尔,求每人所得的银子数量?通俗转化的意思是“10个兄弟分100两银子,一个比一个多,只知道每一级相差的数量都一样,但究竟相差多少不知道,现在第八个兄弟分到6两银子,问每级间相差多少?”这是一则涉及到等差数列的问题,古巴比伦人给出的解题方法是如此巧妙简便,甚至连小学生也能理解。
他们的具体解答是要判断出10个兄弟分得的银子数,从老大到老十要么越来越多,要么越来越少。如果10个兄弟平均分这100两银子,则每人应该分到10两。而现在第八个兄弟分到了6两,说明只能是第二种情况,即老大分得多,往下是一个比一个少。
,要找到各兄弟所得银子数间的关系。根据题意条件,假设老十的银子数为A,一级相差d,那么老九的银子数为A+d,老八的银子数为A+2d,老七的银子数为A+3d……老三的的银子数为A+7d,老二的银子数为A+8d,老大的银子数为A+9d。这样不难得出,老大与老十的银子数之和=老二与老九的银子数之和=老三与老八的银子数之和=老四与老七的银子数之和=老五与老六的银子数之和,这样100两银子就分成了相等的5组,每组为20两。
,就从老三与老八的银子数之和为20两入手。由老八的银子数6两,可求出老三的银子数为20-6=14(两),这就说明,老三比老八多得14-6=8(两)。而老三与老八相差(A+7d) -(A+2d)=5d,可求得一级相差d=8÷5=1.6(两)。
古巴比伦人的原始算术解答,都是采用楔形文字叙述。这里为了直观说明才加进了字母,解答的数学本质没有改变。
3、泥板书上的数学成就
考古学研究表明,古巴比伦人当时使用的是特殊的楔形文字,并把文字刻在泥板上晒干,晒干后的泥板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可以长期保存;但岁月的侵蚀还是使得大部分泥板书消蚀破损,保存下来的泥板书数量远不及埃及的纸草书。不过,这并不影响后人对古巴比伦灿烂文化的全面了解。古巴比伦人对于数学的发现和记载,也是采用这种独特的泥板书,在已经挖掘出的50万块古巴比伦泥板中,纯数学泥板有300块左右。
从这些存世发掘的数学泥板书中人们发现,古巴比伦人不仅早就形成“逢十进一”的概念,而且掌握了每隔六十进一的计数法。在泥板上,古巴比伦人用“▼”表示1,用“<”表示10,从1到9是把“▼”写相应的次数,而60以内的其他数字则通过“▼”和“<”的组合实现。比如35,就用<<<▼▼
▼▼▼来表示。显然,这种记数方法对如今普遍使用的十进制和六十进制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许多计算方法,并且编制有各种数表辅助计算。从数学泥板书上,人们发现古巴比伦人使用乘法表、倒数表、平方和立方表、平方根和立方根表。他们在代数领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卓有成效地处理一般的三项二次方程和某些三次方程,特别是开方根的算法非常成熟。美国耶鲁大学收藏的一块编号7289的古巴比伦泥板书上,载有的近似值,用现代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是1.414213,这已是相当的精确。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对级数问题有一些研究。
他们还具备初步的几何知识,能把不规则形状的田地分割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面积,也能计算简单的体积。他们非常熟悉等分圆周的方法,求得圆周与直径的比π=3,甚至还使用了勾股定理。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足以证实古巴比伦人杰出的数学成就。
4、“普林顿322号”与勾股数
在古巴比伦数学泥板书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普林顿322号”。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顿收集馆的第322号收藏品。此泥板书完成于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现存的半部长12.7厘米,宽8.8厘米,用古巴比伦文字记录书写。尽管该泥板书有些残缺,但大体完整,只是左边掉下一块,靠右边中间部分有一个很深的缺口,左上角也剥落了一片,仍可以清楚地看到,有3列15行非常明显的六十进制数字,可用大家熟知的阿拉伯数字改写直观表示如下图。原文地址http://.ufo-1./article/201604/881.html
显然,最右侧这一列数字表示的是顺序号,剩下的两列数就让人颇为费解。不过,有关学者经过修补考证研究,还是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意义两列中的对应数(除了4个例外,有学者认为是笔误所致)恰好是,边长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比如1692=1192+1202,66492=46012+48002,185412=127092+135002等等。图中的4个例外情形,原泥板上的不正确数字均标注在括号里。简单地说,“普林顿322号”与“勾股数”有关。
大家都知道,像3、4、5这样一组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正整数叫作“勾股数”,或称“毕氏三数”。这是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独立发现了“勾股定理”,所以西方习惯把“勾股数”称为“毕氏三数”。如果一组勾股数中,除了1之外没有其他的公因子,就把这种特殊的勾股数叫作“素勾股数”或“素毕氏三数”。数学研究表明,所有的“素勾股数”a 、b、c都能用a =2uv,b2=u2-v2,c2= u2+v2来表示,其中u、v互质,奇偶互异,且u>v。3、4、5这组最为常见的“素勾股数”就是取u=2、v=1时所得。
据此进行验证,人们惊讶地发现,专业人士根据“普林顿322号” 给出的斜边c和直角边b来确定另一条直角边a的“勾股数”中(如下表),除第11行的60、45、75和第15行的90、56、106之外,竟然都是“素勾股数”。为直观
理解,表中也给出了毕氏参数u、v的值。
通过“普林顿322 号”不难看出,古巴比伦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素勾股数”的一般参数表达式,否则,单靠巧合根本无法凑出这样的数据。考虑到当时的文化和数学背景,这绝对是个令人惊叹的研究成果。
四大文明古国之古印度
印度是婆罗门教、佛教等各种宗教的诞(dàn)生地。古老的印度河文明可以追溯(sù)到四千多年以前。这里是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寺庙,是挖通石头山建造的。
古印度耆那教眼中“人界”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由其第24代祖师尊者大雄筏默摩那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耆那教有着独立的信仰和哲学,认为世界不由神创造,而是由极微(对物质进行分割后得到的作为极限的微粒子)构成。耆那教向所有生物倡导非暴力,它的哲学和实践主要依靠精神进阶的努力从而让灵魂进入神圣觉悟的宇宙。
耆那教的地理观和宇宙观自成一派,在它的教义中,宇宙被分为三个王国上层是天堂的治所和天神居住的地方,中间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领域,下层则属于地狱的混乱世界。
这幅19世纪的耆那教宇宙哲学观地图《人界》(人类的世界),来自西部的拉贾斯坦邦,是印度耆那教人数最多的邦之一。这张图展示了五半岛(Adhal—dvipa),即人类居住的两个半大陆。大陆用环状海洋环绕的同心圆表示,环状海洋中充满游泳者和鱼类,而大陆上分布着复杂的河流、湖泊网络以及山脉。南赡部洲(Jambudvipa)大陆,也就是传说中的玫瑰苹果书寸之岛显示在图的中央,由蓝色的环表示的成之洋(Lavana Samudra)所环绕。第二圈是Dhatakikand大陆,由黑水之洋(Kalodadhi)所环绕。最外圈代表的是第三个大陆的一半——莲花岛(Pushkaradvipa)。最外的这一圈由多彩的山脉群峰所环绕,这些高山将人类的居处“人界”和天神的居所分隔开来,而地图四角的亭子则代表着护卫人类世界的天神们。
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作为世界通用数码而声名远扬,但它并非由阿拉伯人所创造,而是古印度人的发明。科学家是通过考察建筑遗址和考古挖掘,发现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和使用十进制记数法的线索和事实的。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1881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巴哈沙利附近出土的桦树皮算术书里面,发现了0的前身记号“·”。这个小圆点叫做“苏涅亚”,意思为“空”。在两个数字中间加入这样的符号,经考证就是中间含0的三位数,如4·5就是表示405。一旦有了零的记号,十进制记数法就相当完善了。
现在,史学界和数学界公认大约在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此时,中国的造纸术刚好传入阿拉伯,从此,印度发明的数字0~9及记数计算方法,就非常方便地传播到阿拉伯各地。随着东西方商业的往来,13世纪,这套数字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使得欧洲人一举摆脱了罗马数字的冗长繁杂。后来,西方人就把这种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并沿用至今。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几经辗转传抄,书写样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1 000多年的不断变化,到了1480年,阿拉伯数字的写法才与现在的写法大致相同。1522年,当阿拉伯数字在英国人同斯托的书中出现时,已经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并由此固定下来。
澳大利亚大陆不仅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块大陆,而且还孤悬在南半球的大洋中,与其他大陆相隔遥远。长期以来,考古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自从距今4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到达澳大利亚大陆后,直到19世纪欧洲探险家登临此地,几万年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大陆一直没有外来人群迁徙而来。
古印度人曾征服澳洲?
4000多年前,古印度人来到澳洲
最近,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科学家对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土著居民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对澳洲的那种看法是错误的。
科学家检测了344个人的基因,这些人中有澳大利亚北部土著、新几内亚土著、东南亚人、印度人以及少量的中国人。结果在东南亚一些人和澳大利亚北部土著的基因中,发现了印度人的基因,说明他们彼此是“亲戚”。而且从基因上分析,印度人和澳洲土著之间的基因融合,发生在大约140代人之前,按照30年一代计算,就是距今4200年前。据估计,距今4000多年前,有大量的古印度人从印度河流域出发,向东南亚甚至澳洲迁徙,并与当地土著有了人种融合。
考古学家已经知道,距今4300年前,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哈拉帕文明。在距今3800年前,辉煌的哈拉帕文明突然消失了。从时间上看,就在哈拉帕文明兴起之初,古印度人就开始了四处扩张的步伐,他们中的一支很可能远涉重洋,到达了澳洲,甚至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先进文明,征服了那里的土著部落,成为澳洲的新主人。
口说无凭,考古为证。4000多年前这个时期,正好是澳大利亚考古记录中澳洲土著发生许多变化的时期,包括植物加工和石器技术出现革新,细石器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大陆,澳洲野狗也第一次出现在荒原,这种狗与印度狗很相似,说明有人把狗这种动物从印度带到了澳洲。这些变化与基因的变化发生,基本可以肯定,有人群从印度迁徙到了澳大利亚。
古印度人打破澳洲的孤立
,这次的基因研究还纠正了过去的另一个考古学观点。
古人类从非洲走出后,沿着南方迁徙路线一路向东,在距今4万多年前到达了澳洲,使得澳洲土著居民被称为非洲以外现代人种中最古老的一支。过去考古学家认为,澳洲的人种和附近新几内亚人种曾经长期是同一人种,直到距今8000年前,全球变暖,海平面开始上升,海水把澳洲和新几内亚岛隔开很远,两地的人种才分离了。
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距今3.6万年前,两地的人种就变得不同了,说明他们的祖先从非洲迁徙而来后,分别扎根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岛,基本上不再有基因融合。也许是当时的人群数量太少,两伙人群分离后相隔遥远,再无来往了。所以,说澳洲长期孤立,也还有一定的道理。
而4000多年前携哈拉帕文明威风而来的古印度人,他们人口比较多,散布于东南亚到澳洲的大陆和岛屿上,把一些当时算先进的技术也带到了这些地方。可惜的是,他们并没能在澳洲把哈拉帕文明发扬光大,反而在后来的几千年中愈发沉寂,其中原因不明,这也是留给考古学家探讨的一个谜团。
古印度文明时期的状况
早在四千多年前,印度河流域就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牧业与手工业为辅的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阶段。如此发达的文明,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民众放弃了豪华的城市,不明去向,仅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现今对印度河文明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位于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遗址和上游的哈拉帕遗址两个中心遗址以及周边小城镇遗址的考古发掘。透过这无数残破的砖块,我们仍可聆听到其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自1826年英国士兵查尔斯•梅森(原名詹姆斯•路易斯)在逃亡路上对哈拉帕(Morppa)遗址的匆匆一瞥,一幅印度河流域灿烂的古代城市文明画卷,在沉睡了四千多年后,才徐徐展开在世人面前。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并拥有高超的建筑技艺。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各种质地的印章,这些印章大小不等,主要由石、陶、铜、象牙等制成,雕画的内容有文字、树木、牛、象、独角兽等。表明印度河文明时期已经存在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和原始的宗教思想。这一切都无声地传递给了我们一些印度河文明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或片段。
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从生态学角度上说,印度河流域属于西亚生态系统的边缘,适于小麦、大麦等干旱作物和牛、羊、骆驼等动物的生长。所以小麦和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人们以面食为主,遗址中的谷仓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的耕作方式比较独特——没有沟渠灌溉,也没有重犁。出土大量的印章上的驼背(有肉瘤)、短角的公牛图案表明,牛应该是主要的家畜。所以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除了面食,居民们还可以拿出牛肉、羊肉、鱼肉来招待亲朋好友。
2.日常生活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居民享受着高水平的洗浴、卫生设施。城市是用火烧砖建造起来的,房屋大多两层或以上,而且多数占地面积较大。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水井、下水道和浴室。主要的街道都很宽,良好的排水系统把雨水排走,还有一些污水坑用来排放污物。而且城中出现了地势较高的城堡区(卫城)和较低的居住区的差别,标志着统治者和国家机器已经诞生。一些学者根据城堡内的大浴池,猜测“印度河的统治阶级以宗教作为统治的手段,用沐浴这样的宗教礼仪来加强他们的地位。这个文明可能是由祭司们以和平的宗教方式进行统治的”。
3.对外贸易
遗址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天青石打造的装饰品,而天青石矿石在印度河流域比较匮乏。天青石从何而来?答案可以在阿富汗山区的一些属于哈拉帕文明的居民点中找到。绍图盖遗址中出土的制作工具及天青石矿石,表明哈拉帕遗址的天青石可能来自于阿富汗地区,而且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两地就有了广泛的交流。更令人惊讶的发现在阿拉伯海对面的阿曼,出土了大量的来自印度河文明的红玉髓珠子、青铜武器和哈拉帕陶器。紧接着丹麦考古队在波斯湾巴林岛发现类似莫亨焦达罗的砝码以及印章[4]学者们据此推测印度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三千纪到两千纪期间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贸易。而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波斯湾的巴林岛为中转站完成的。
4.宗教
如前所述,印度河文明时期,原始崇拜以及一些简单的仪式可能已经存在。印章中的独角兽、公牛、树木等图案,也许就是印度河文明人民崇拜的偶像。另一些图案则告诉我们,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很流行对“母神”的崇拜。在民居中还发现许多丰乳肥臀、着精致头饰、束华美腰带的母亲女神的小雕像。而在莫亨焦达罗遗址中除了类似的母亲女神外,还有一个男性神印章,他被描绘成进行瑜伽的坐式,周围有一些动物。他有三面看得见的脸,高耸的头饰两边有着两只角。,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尊身披三叶草图案披肩的男子像,披肩包住左肩,露出右肩,极似印度佛教“偏袒右肩”的着装法。这都提醒我们,后来的吠陀文明、婆罗门教——印度教文化,并非雅利安人独创,而是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印度河文明持续了近一千年之后(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像一样,突然消失了。但遗址中并未发现有大规模的战争或屠杀,也没有洪水、地震、火山等足以毁灭如此大规模城市的灾难的痕迹。所以,学界关于印度河文明消失的原因的观点分歧很大,而谁也没有绝对压倒其它观点的证据。笔者将这些分歧分为两类“雅利安入侵论”、“城市乡村化论”。前者产生较早,认为雅利安人的迅速入侵,导致了印度河流域的人民迁徙往南方,并成为后来泰米尔人的祖先。笔者倾向于“城市乡村化论”,此观点认为印度河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河人民已经发展到印度河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限度,随着人口的增加,采用无灌溉、无深耕的耕作方式已无法供养如此多的民众,所以城市中的人民纷纷开始从东北部向朱木拿河和恒河方向发展,从东南部向古吉拉特地区进展。在移民过程中,城市居民丢掉了不再有用的城市文化,转向村落和游牧文化。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古印度就已拥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居民以小麦、大麦为主要农作物,瘤牛为主要牲畜,手工业相当兴盛,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初见规模,原始宗教的雏形以及简朴的崇拜仪式,也逐渐出现。,印度河文明时期的人民从事简单而产量颇丰的农业生产,享受着较高水平的城市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幅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画卷,仿佛突然中止,留给后人万千猜想。但历史的长河没有因城市的消失而停止涌进,雅利安人紧接着就为古印度文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吠陀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国
古代中国四大别称
古代中国四大别称,分别为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俗称“神州大地”;
华夏——原指中原地区,后复包举全部领土而言;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和豫州;
中原——中华文明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古代中国有多大
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谈到世界大国的历史,自然会想到古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究竟算不算大国,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还存在不少误解。
必须明白,“中国”被正式当作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才开始的。在这以前,“中国”的概念是不确定的,是不断扩大,从仅指中原地区扩大到泛指整个国家。但即使在清朝后期,“中国”有时是大清国的代名词,包括清朝的全部疆域,有时却只指“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东北、内外蒙古、西藏、新疆。,要确切地表示中国古代的疆域范围,只能说当时那个朝代实际统治的范围有多大,例如秦朝有多大,唐朝有多大,清朝有多大。例如,8世纪的中国有多大?如果只指唐朝的疆域,那就不能包括青藏高原,因为那是由吐蕃统治的,而吐蕃是独立于唐朝的政权,至少不属唐朝管辖,要不唐太宗就不必将宗室女儿嫁给它的君主,唐朝也不必与吐蕃立碑结盟了。,如果要从今天中国的领土往前追溯,在今天的中国范围内8世纪时的政治形势,有哪些政权存在,应该提到吐蕃,还有南诏、渤海等实际独立于唐朝的政权。
应该了解,不用说历代之间,就是一个存在时间稍长的朝代,它的疆域也是在变化的,特别是那些延续时间较长,曾经较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王朝,往往前后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如西汉,初期的西界还没有到达河西走廊,但后期已扩大到巴尔喀什湖,末年又退至玉门关;初期的南界只抵南岭,连今两广都在南越控制下,但中期后扩展到今越南南部。又如唐太宗时灭东突厥后,唐朝的疆域向北扩展到贝加尔湖一带;但到后突厥复国,唐朝的北界又退回到阴山一线。再如清朝,雍正时的疆域还不包括今新疆,到18世纪中叶的乾隆年间才平定天山南北路,扩展到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但到1860年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今新疆西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先后被俄国侵占,20世纪20年代后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实际已经丧失。
,还必须区分哪些地方是一个朝代的正式行政区,哪些地方是藩属国,哪些地方只是“声威所及”。例如,西汉后期匈奴的单于曾向汉朝投降,但汉宣帝并没有将匈奴并入汉朝,而是资助单于返回匈奴,并规定双方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所以汉朝的北界始终没有越过阴山,匈奴也不属于汉朝的疆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西征,蒙古骑兵横扫亚欧。但到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时,他的其他子孙已分别建国,以后被称为四大汗国。这些汗国与元朝是各自独立的政权,只是它们的君主出于同一个祖先。元朝的疆域始终没有包括全部新疆,南疆一直属于另一个汗国,更不用说中亚、西亚和欧洲部分。又如越南的大部分领土曾经是从西汉至唐朝的正式行政区,从10世纪开始独立建国,以后只是宋、元、明、清的藩属。它没有完全独立,所以法国要将越南变为殖民地前,还得迫使清朝放弃宗主国的地位,承认越南独立。但不能将10世纪后的越南看成“中国”的一部分。朝鲜、琉球、缅甸等也有类似情况。至于日本、东南亚各国,从来没有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中国史书中所记的“称臣纳贡”实际是打着“朝贡”旗号的国际贸易,或者是临时的访问。史书上的“称臣纳贡”大多如此,还有些只是天朝大国因循守旧或自娱自乐的片面记录,直到清朝前期,还将俄罗斯、法兰西、葡萄牙、荷兰、红毛(即英国)等国称为朝贡,难道我们相信这些国家是清朝的藩属吗?
到目前为止,还有些人认为,将历史时期的“中国”,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说得越大就越能显示爱国主义。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中国真想和平崛起,就得了解历史事实,经验,吸取教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古中国的过年
一年一度的春运就要开始了。春运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发生在春节前后的特殊运输季,背后则是庞大的人口短期集中性流动。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从广义来说,从春节出现那时起,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古代过节也有“回家难”。
1、“回家过年”溯源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这可能与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传说“年”长着四只角四只足,力大无比,在每年的一天即除夕,便会出来作祟。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体对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着“年”的来到,合力把“年”赶走。所以不论怎么困难,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来助一臂之力。
为了赶走“年”这个坏东西,在一年的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觉——“守岁” 风俗由此而来。
2、古代何时开始过年?
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古代春运的主体,而是以公务人士和商人为主。由于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来的作品就中可以看出。
3、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铁”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折算一下,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一般人认为驰道为皇帝专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车用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秦代的公路网并不是为当时春运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输送的考虑,但它对诸如过年这样的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理解为它是古代春运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4、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海地区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春运客流市场。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以外,还有运输工具。中国不只是最早修筑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国外学者认为,车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时首创,其实中国人也不晚,使用也很早,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黄包车是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北京人称之为“东洋车”。
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的路上仍能看到马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因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边的小饭店、家庭旅馆、官办驿站也多,食宿方便。
5、唐代运输有全国统一价
现代春运会动用一切运力以保证节日运输,古代也是。中国过去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逢到节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以唐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月工资为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50千克的东西走50千米,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25千米来说,日收入25文,这在当时可买2斗米(约12.5千克),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则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春运期间会有人做慈善,免费送民工回家过年,在古代也会有善人这样做,送上盘缠,让穷人过年时能与家人团聚。
古代中国车文化
1、从“加油”说起
在体育比赛里,常常听到观众们对运动员的鼓励“加油!加油!”在国际竞赛里,更有响亮而齐整的口号“中国加油!中国加油!”平日,鼓励亲友以更大的干劲去工作、学习,或者去拼搏,也往往会用“加油”这一话语。,“加油”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
笔者曾经思索过,为什么汉语里会用“加油“来表示对人的鼓励,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这个说法?
查阅过《辞源》,在书里的“加”字头名下,有一些出现在古典文籍里的词汇。如“加日”,表示“连日”的意思,出自《荀子》的《性恶篇》;“加行”为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出自唐代窥基所录《成唯识论述记》;“加志”表示“注意、留心”的意思,最早载于汉朝贾谊的《新书·修政语(上)》。,在《辞源》这部权威性的工具书里,没有“加油”一词;可见这个词不大可能是古人的说法,至少不是古籍文章里文言文的说法。
笔者揣测,“加油”一词可能起源于早期职业汽车司机们的说法。汽车在正常行驶途中,倘若要加快速度,或者要爬坡的时候,司机往往要加大油门,增加对发动机的供油量;而且,汽车发动机在司机加大油门这个操作实施的瞬间,马上就会有明显的跟从反应,或者跑得更快,或者爬坡时更有力量,发动机的声音也明显振奋起来。
每当人们在呼喊“加油”的时候,自然也是希望所关注的人们在这种激励的声浪里,能像汽车(发动机)一样,马上爆发出更大的精力,去争取好的成绩或者工作结果。
在汉语里还有一些词汇表示对人们继续奋发努力的激励,比如努力、加把劲、展劲、雄起等等。其中“努力”是通用的词汇,也是汉语书面语里的用法;而“加把劲”、“展劲”像是口头语;“雄起”仅是笔者记忆里的四川方言词汇,主要使用在口语里,可能别种方言里也会有意思相近的说法,少见于文字。
一个“加油”的词汇,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非常广泛的说法,喊话者和听话者都像汽车加大油门那样,爆发出更大的能量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加油”也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车文化”。
2、慈禧与车辆的轶事
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麓一座殿堂里,陈列着一辆慈禧坐过的御用汽车。这是1902年袁世凯为庆祝她的生日而送上的。黑色木质车厢,黄色木质车轮辋、木质辐条、实心轮胎,两轴四轮,为敞开式古典汽车。车上有两排座位,前排是司机座,后排为客座。在该汽车旁的说明牌上写着慈禧太后要求在她前面的司机跪着开车。
好些文章里都说,这是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也有人认为,1901年由匈牙利商人李恩时从香港运到上海的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才是“中国第一车”。
“伴君如伴虎”,不得不跪着为慈禧太后开车的司机,显然是遇到了比老虎还厉害的太上女皇。诚惶诚恐和高度紧张的司机,跪着开车时刻面临着悲惨的下场。
传说司机为了不再开车,暗地用棉花堵住了油管,向上禀告说车坏了,于是御车被打入了冷宫;至于司机,则瞅着一个机会率家逃亡了。
民间传说和稗官野史及当代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里,慈禧太后日常往返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是乘坐十六人抬的御辇大轿,由沿途驿站的太监们轮替抬着跑步前进,不过人抬着跑步的速度,肯定没有马车跑得快。,坐在经专门训练的太监们抬着的轿子里,肯定比坐在奔跑的马车里舒服稳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同年8月14日慈禧太后在仓皇之中,裹挟着光绪皇帝,穿着汉式衣服、梳着汉式发髻,乔装为汉民老妇,乘坐老式骡马大车,北出德胜门逃离京师。逃亡途中,得到山西地方官员的接驾和地方仕绅的供奉后,又放弃了骡马大车,仍然乘坐人抬的轿子逃到了山西太原,再越过黄河,一直逃到西安。
经过“太后党”朝臣们与洋人们的反复斡旋,慈禧太后得知洋人们不追究她在“庚子拳乱”里的罪魁责任,还保留皇太后的尊位尊号,就在西安驻跸下来。一年以后,慈禧太后回銮京师。
慈禧太后回銮时没有再走山西那条逃亡路线,而是东出潼关,顺黄河流势下洛阳,从河南北上走进直隶地界,在保定上了火车。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下火车后乘轿辇回宫,整个路程走了三个月。
慈禧太后回銮途中坐过火车,顽固的旧传统观念还是让她轻视近代科学技术,把汽车打入冷宫即是一例。
3、二轮与四轮车
著名的《考工记》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制车工艺,给了车辆制造很高的评价“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考工记》还把制车技术精湛的工匠称为“国工”。
著名的《天工开物》专门设立一节记述车辆,其中讲述到了双轮车和四轮车,并且有一幅四轮车的插图。引人疑问的,正是古代中国的四轮车。
《宋史》、《明史》、《清史稿》里的《舆服志》记载了较晚近的几个朝代皇家车辆情况。帝王御用的车辆肯定是最讲究排场、规格最高的车辆,却都是两轮车,没有四轮车。
按常理,四轮车可以有一个比两轮车大得多的底盘和平台,在这个稳定的大平台上,可以构建帝王车辆的富丽堂皇结构。,三代的《舆服志》里,所记述都只是两轮大车。在御用车辆里没有四轮车,说明了古代的四轮车技术不成熟,不能实用到皇家车舆上。
四轮大车有一项“前轮转向问题”的关键技术,因为四轮大车的转向技术不成熟,所以古代中国虽然也有四轮大车见之于书,甚至在《清明上河图》里亦能见到四轮大车的形象,没有两轮车和独轮车用得普遍。
在汉字词汇里,“车”亦用复合词“车辆”来表示;那个“辆”字,就来源于大多数车子都是两个轮子。
从欧美的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普及了四轮马车,前排的两个轮子能够自由转弯。四轮马车实现了西方的商业化客运与货运,是商品经济高度成长的重要因素。
4、当官坐轿子
在古代,常把“当官坐轿子”作为读书人的追求目标。,当官要坐轿子,却是一种畸形的观念,这种观念主宰了古代中国的官场,而官场意识又对全社会产生示范效应。
“当官坐轿子”使民间失去了钻研车辆、改进车辆的兴趣和动力,古代中国始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四轮车技术,也没有发展出商业化的客运马车。
中外历史表明,路况和车况是紧密联系的一对伙伴,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于近代的西方,发展车辆与发展公路网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而古代中国,车辆与车路却因为得不到官场重视而陷入恶性循环。
汉字的“轿”字从“车”旁,确实是与车辆有密切关系,却失去了车最本质的东西——轮子,载荷压在了人的肩上。
宋、明、清的《舆服志》都记载着,为了防止官员贪图安逸而懒惰,明文规定武官只能骑马,文官坐轿有年龄和品级的限制;也规定了各级官阶所坐轿子的形制规格,对违反者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史就记载着对违例坐轿王公和官员的处分。
,追求坐轿子,成了制约古代中国车文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5、《红楼梦》里的物资运输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一张黑山村乌庄头向主家开列的礼品单。那是过年时节,宁国府的田庄里向主子家缴送的过年物资。
仔细读曹雪芹笔下这张单子所开列的东西,有田庄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有田庄烧制的木炭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有田庄自制的各色干菜一车(注,这里出现了“车”)。,还有很多狩猎的野味及田庄饲养的家禽家畜,本文仅摘录“猪”和禽类为例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各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
曹雪芹笔下那张清单还有许多年货,笔者摘录上述的资料,是想据此讨论,那批数量巨大的物资是如何长途运输的。
乌庄头回禀贾家的主子,这一趟运送年货的行程“走了一个月零两日”;路上遇见了大雪,“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
上述的情节,就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典型缩影。
贾府田庄送往京城的大宗物资,是采取自己运送的方式,而不是商业化的运输方式。这种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与商业化方式不沾边;民间的小宗运输、小本买卖也没有促进古代发展商业化的交通运输。
相似的运输情节,还可以在《水浒》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读到。蔡京的生辰纲是使用一队兵丁挑运物资;打劫生辰纲的一伙“贩枣客人”也是自己推车贩运。古代这种自运或自销的自然经济模式,发展不起商业化的运输网路,从大名府到京师,没有通畅的运输大道,要走险恶的黄泥岗。
6、东洋车在中国
所谓“东洋车”,是指一种人力拉动的载客车辆。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人力车”条目记载“十九世纪末期,亚洲出现一种载客人力车。它的主要元件是弹性车轮、钢片弹簧的悬挂装置和木制车厢。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是挽车的手把……中国的载客人力车是由日本传入中国,故又称‘东洋车’。”
《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史话》介绍,对于东洋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三种说法都认为东洋车的发明地在日本。有意思的是,把这种车辆传入中国的,却不是日本人而是西方人,传入时间在1873年底至1874年初,传入地是上海。1873年6月,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期限为十年,法国租界当局同意米拉备车三百辆。同年8月,上海《申报》刊载一条消息,大意是上海的西方人准备成立一家东洋车公司,出资两万两,赴日本购买东洋车九百辆,租给上海的中国车夫,每月收银两元。
据介绍,在东洋车传入中国的当年,上海人已开始仿制。到二十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大约九千辆。
引入初期的东洋车是木头轮子,后来轮缘包铁皮。1901年至1911年,上海出现了经改进的人力车,木头轮子外包上实心的橡皮条,减少了行车的颠簸震动。那是用废旧汽车轮胎料裁割成的实心橡皮条轮胎,箍在车轮辋外缘的浅槽子里,轮胎条接头的地方穿铁丝来锁扣,成为早期的软质弹性轮子。这是木板硬车轮向钢骨橡胶车轮发展的第一步,是中国传统车辆走向近代车辆的突破性进展。
初期引进的人力车车身漆为黄色,其中一部分是当时豪绅买办富户的私家用包车,叫“黄包车”。并且进一步发展出充气轮胎,加强了车的装饰,朝专用客车方向演进。考究的私家车还加装了减震弹簧、车铃、车灯、风雨篷及客座遮帘。黄包车在当时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式客运车辆。
富绅人家用东洋车取代轿子,有经济利益考虑一,东洋车只需雇一个车夫,而轿子最少要两个人抬。二,钢铁车架比全木质的轿子结实耐用。三,东洋车采用了弹性车轮,乘车的颠簸减少,而且速度也比轿子快。四,东洋车时髦,私家黄包车成为一种上流社会身份标志。
在东洋车引入中国的前后,硬质路面的城市道路在中国的大都市也开始出现。城市道路的改善,优化了行车条件和乘车的舒适性,更促进了城市客运的商业化。
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文明成就
1、古代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神庙、象形文字;
2、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
3、古代印度印度教、佛教、外科手术、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
4、中国;分封制度、月历、甲骨文、青铜器.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今天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最初来源于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是在中国流行,并未得到国际认可。或者称之为四大古文明会更恰当一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这些国家如今的情况怎么样?
1、巴比伦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了。而是世界上最为险恶的地区了。历史给了他们一本古兰经。人们的思维已经在数亿万遍的诵读中变得异常固执和僵化。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冲突不断的原因。没有人愿意在自己的思想上进行讨论和调和。
2、埃及
绝对的历史文化宝库。旅游圣地。可是经济却基本停滞不前。埃及现在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就是旅游了。从这一点来说。历史在埃及的重要性应远大于其他地方。没有这些历史。真不知道埃及人现在可以靠什么来生存。不过不知你是否去过埃及。由于埃及对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商业色彩浓厚。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薄弱。已经越来越让人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了。而越来越多的是旅游者必须和当地的人民斗智斗勇以便不要被骗了。历史对于埃及来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
3、印度
印度很有可能会沿着中国的发展道路前进。印度的发展和中国比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长久的英国殖民地历史使其更容易被欧美所接受。但落后的国家基础建设却给其发展脱了后腿。即使现在任然很难看到在这方面加速改进的迹象。
印度的宗教可以被称为世界第一。宗教的融合远比其他困难的多。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仅次一点就很难让印度人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发现。仅仅是一个吃饭问题都会变得极其复杂。而吃饭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商业生活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4、中国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在20世纪初期很颓弱。人人得儿捏之。八国联军的入侵使的中国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外国蛮夷"比我们强大、先进的多,其实这个理论早在满人入侵明朝、成立清朝时就已经得以证实。只是这次的实力差距更加巨大。好在现在的中国从80年代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领导人们聪明的摆脱了历史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也正是这个开创性的思想,使得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高速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中哪个最古老?
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只在中国比较盛行
1、古代文明中断
人们认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中国未曾中断
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我们的民族是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以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际上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两大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加古老,却没有中断,而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与其他文明交流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免于僵化和死亡。
至今居住在希腊的还是古希腊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是希腊语、希腊文,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希腊文明。
至今居住在印度的还是古印度人(达罗俾多和雅利安人)的后代,一脉相承使用的还是印度各语文和方言,信奉古老的印度教,保存和发扬光大了悠久的印度文明;
其它三大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还一脉传承,这是妄自尊大的集中表现。实质上是相对的停滞和孤立甚至僵化。
3、人类的诞生
人类的诞生,是一个集体事件,不同文明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在相当时期,考古成了一件为国争光的面子工程,很多国家都试图挖掘出自己很古的证据,,古真的是荣誉吗?文明越早,与文明的发展成果,真的具有决定性的逻辑联系?
事实上,后发文明往往居上,先发文明因为后来的衰败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例子,数不胜数。来吧认为一个文明的光荣在于它与时俱进,能根据当下的需要而调整自己,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反,那些固步自封、只想以实力示人的大帝国,往往难以长久维系。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没有希腊
1、说法上
“四大古国”的说法可能有些问题。,这个四大都是指文明独立产生的地区,而有些地区大致处于一个绵延的王国下,比如埃及;有些地区则长期诸王纷争、国家交替,突出的比如两河流域。
2、文明归属问题
希腊不在其列,原因大约在于起文明/文化非独自产生。
如果没弄错的话,希腊文明/文化的直接源头是所谓克里特文明。希腊文明本身或者其初始阶段的克里特文明,都得益于尼罗河/两河流域的。
举个例子,希腊文字之字母体系,来自于腓尼基;而腓尼基文字体系,大约相当于埃及/两河流域国家的简化版。
3、地区文化差异
如果单从代的文化成果来说,希腊文化最繁盛的时候,埃及/两河流域都有所不如,和中国地区相比也未必逊色。不过罗列“文明发祥地”和罗列“文明繁盛地”毕竟不是一回事。
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源自中国
对于中国人而言,“‘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属于一道小学历史题。,了解点世界史和欧洲史的人,总会有一点疑问那里边为什么只有亚非的中国、巴比伦、印度、埃及这四个国家,而没有欧洲的希腊?
较之“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比历史悠久,还是论对世界的影响,作为西方文明发祥地的希腊均不落下风,甚至略胜一筹。
千万不要小看今日这个“小国家”。读读古代世界史就会明白,此一时彼一时。古代希腊是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当时的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国家,整个帝国通用“希腊语”。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4世纪这900年间,希腊人的“才”一直是西方世界的最高代表。拜占庭,这个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就是以希腊之才为班底而建立的。
公元前5世纪几乎可以说是“希腊的世纪”。希腊人所创造的雅典文明让整个欧罗巴洲感到她真有才,所以直到现在,奥运会还让希腊旗帜一如既往地飘扬在最前方。
,希腊人的“才”不是表现于奥林匹克马拉松长跑,而是表现在“生产思想”。诞生众多哲学家是“希腊人有才”最具说服力的硬通货。本土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外乡人亚里士多德都可谓“世界级大脑”的水平。
国家虽小,本民族人口虽不众,但在欧洲一体化的今天足可充任欧盟的精神领袖。
希腊人留下的不是能够“申遗”的可见遗迹,而大都是无形却扎根于血液的制度和文化。希腊民主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富有天才的雅典人的活力,使所有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获得一种尊严和荣誉感,就自己的所长展现自己的才华。有才的希腊人不是一个个空想家,他们改变现实的制度和政治家也光芒万丈。放长眼光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两个世纪,希腊人中还有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克利斯梯尼,演说家德谟斯梯尼、伊索克拉底。
希腊中心城雅典在最盛期包括农村地区也只有30多万人,还不如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个中等县,但却成为世界哲学、政治的“格林威治”(世界计算时间和经度的起点)。如此浓缩“高才”,前无古人后难来者。
正如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感叹“无论在此以前或是自此而后,从来没有任何有同样比例的居民的地区曾经表现出来过任何事物足以和雅典这种高度完美的作品相媲美。”
今天,人类一方面看到的是欧洲文明对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看到的则是那四大古文明的相对僵化、停滞和没落。看看民主国家遍地开花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会如火如荼的盛况,可见对世界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地唯有希腊。
就此,我们不免要追本溯源,问问“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究竟产于何处?
原来,它竟然是咱们中国的“出口转内销”的产物。根据《环球时报》披露,这是100年前清末民初“第一才子”梁启超的杰作。梁启超在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赫然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而此说并无确凿考据,只有“爱国情怀”这唯一“凭据”。这种说法也只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至今最繁华的一个国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古代的智慧一代传承,文化不中断,成就了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文化都总有着自己的地位,所以小编提倡学习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