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说话说的很对的成语有哪些?(形容说话说

生活常识 2023-03-09 22:21www.188915.com生活常识

说得对的成语有哪些?(描述说得好的成语有哪些)

本文目录列表1。用哪个成语来描述一个人说的特别正确?2.描述正确的话的成语是什么?3.什么是非常准确的成语?4.描述正确的话的成语是什么?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说的特别正确?

鞭辟入内,入木三分,切中要害,一语道破,一针见血,一口道破

1.鞭辟入里

[ biān pì rù lǐ ]

鞭辟:鞭策,激励;里面:最内层。描述作学知识。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2.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据说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描述书法很有笔力。现在很多比喻分析问题都很深刻。

3.切中要害

[ qiè zhòng yào hài ]

批评恰到好处。

4.一语道破

[ yī yǔ dào pò ]

说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5.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6.一口道破

[ yī kǒu dào pò ]

说白了。

有哪些成语形容说得对?

无庸置疑

【拼音】 ú yōng zhì yí

【解释】 毫无疑问,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

【举例造句】:毫无疑问,我不会去。

言之凿凿

【拼音】 yán zhī záo záo

【解释】 凿凿:是的。描述非常真实。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信据。

醍醐灌顶

【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解释】 开悟奶酪上浓缩的油。用纯酥油倒在头上。佛教指的是灌输智慧,使人们完全意识到这一点。隐喻听了聪明的意见,激励了人们。它还描述了凉爽和舒适。

【出处】 唐·顾况诗《行路难》不知灌顶有启发,能使清凉头不热。

显而易见

【拼音】 xiǎn ér yì jiàn

【解释】 描述事物或事实是显而易见的。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这显而易见的事情,从来没有人争论过。

言之有理

【拼音】 yán zhī yǒu lǐ

【解释】 说话有道理。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它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骗愚人。

言之成理

【拼音】 yán zhī chéng lǐ

【解释】 第一代词,指所说的话。说话有一定的道理。

【出处】 《荀子·非十二子,它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骗愚人。

什么是非常准确的成语?

千真万真,精确万分,准确无误,一点也不差,言之凿,一针见血

千真万确【qiān zhēn àn què?】

解释:描述情况非常真实。

精确万分【jīng què àn fèn?】

解释描述非常准确,没有任何错误。

准确无误【zhǔn què ú ù?】

解释:描述非常正确,没有偏差。

丝毫不差【sī háo bú chà?】

解释:一点点:都是小计量单位,用来形容很小或者很小。完全不缺描述。

言之凿凿【yán zhī záo záo?】

解释:意思是用真实的证据来形容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语言。

一针见血【yì zhēn jiàn xiě】

解释: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有哪些成语形容说得太对?

形容说得太对的成语有言之凿凿,无疑,千真万真,言辞凿凿,确切不移。

1、言之凿凿

解释:描述非常真实。

出处清·纪昀《读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称贫阴阳之本,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掌。

宋代儒学根据理学谈论各种事情,认为自己已经耗尽了大自然的奥秘。它对太阳、月亮、水、金、火、木材和土壤宇宙的星星非常真实和熟悉。

2、无庸置疑

解释: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毫无疑问。

出处当代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毫无疑问,他处于目前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心造成的美好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

3、千真万确

解释:描述情况非常真实。

出处清·钱彩《精忠岳传》第十四回千真万真,朝廷已差官前去征剿。

翻译:情况很真实,朝廷已经派官员去征讨围剿。

4、凿凿可据

解释: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出处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龚起潜为余谈之清,全凿可据。

龚起潜和我聊天时思路清晰,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5、确切不移

解释:形容真实可靠,毫无疑问。

出处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42回:我还记得诗经上的这两句话,‘我送舅舅,说渭阳’。现在用这个典故,可以说是确切的。

翻译我还记得《诗经》上的两首诗,是我送叔叔回家,突然来到渭之阳。现在使用这个典故可以被称为真实和可靠,毫无疑问。

表示说话说的很对的成语有哪些?(形容说话说得好的成语有哪些),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