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我们”变成了“他们”
社会奇闻 2024-12-27 18:16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拉贝日记》:细节中的失真与视角的偏颇
看完《拉贝日记》,我无论如何调整心态,仍无法忽视影片中诸多细节的不真实之处。这些瑕疵,让一部本应是严肃深刻的影片,变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
影片中的某些场景,让我心生疑虑。例如,中国人在获救后拍手欢呼的场面,真的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吗?是否过于理想化了?
影片中魏特琳与拉贝的关系线,差点上演一段“婚外恋”,对于这两位天堂里的仁者,我深感抱歉,但这依然无法掩盖影片在细节处理上的失误。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琅书这个角色。他的弟弟轻松击毙日军,枪法比李向阳还要出色,而他本人更是在日军眼皮底下穿着日本军官服逃出生天。这是拍电影还是拍肥皂剧?这样的情节让人出戏。
不仅如此,影片中的音乐也让人难以接受。连绵不绝的交响乐和理查德·克莱德曼式的抒情钢琴,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琅书这个角色的动机似乎只是为了讨情郎喜欢,而非身处大屠杀的炼狱之中。他拍照片的目的,似乎也只是为了留下屠城血证。这样的情节处理,让人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如果说《南京!南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日本人视角”,那么《拉贝日记》中的“外国人视角”则过于片面。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看不到中国人的积极抗争和求生欲望。他们要么麻木等死,要么等待他人拯救,“等”字完全简化了中国人的形象。
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代表正义的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而中国人似乎除了被杀或被拯救,没有其他的故事。看着屏幕里的同胞们,我感觉他们逐渐从“我们”变成了“他们”。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不禁对影片的创作者产生质疑,对历史的态度是否过于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