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什么?永乐大典是什么朝代的
1408年12月14日 永乐大典成书
1799年12月14日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逝世
1902年12月14日 海底电缆第一次铺过太平洋,从旧金山铺到檀香山
1905年12月14日 伊朗革命爆发
1906年12月14日 普朗克首创“量子论”
1912年12月14日 北京政府准允男子自由纳妾
1920年12月14日 爱尔兰被一分为二
1927年12月14日 国民政府与苏联断交
1931年12月14日 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
1939年12月14日 民主革命志士郑螺生病逝
1944年12月14日 泗安战役
1945年12月14日 中国著名军事将领卢冬生在哈尔滨牺牲
1946年12月14日 联合国定址纽约
1960年12月14日 我国与索马里建交
1960年12月14日 联大通过关于给殖民地独立的宣言
1963年12月14日 周总理访问亚非14国
1971年12月14日 我国与塞浦路斯建交
1984年12月14日 中国足球队进入亚洲杯赛决赛圈
1986年12月14日 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导弹护卫舰服役
1989年12月14日 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去世
1992年12月14日 首例女变男变性手术成功
1994年12月14日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12月14日 联合国发表世界投资报告,我吸引外资世界第二
1995年12月14日 《波黑和平协议》正式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
1999年12月14日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2006年12月14日 中国海军司令员张定发逝世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在月面着陆
2016年12月14日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2017年12月14日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2017年12月14日 NASA发现“第二个太阳系”
2019年12月14日 “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院士逝世 享年84岁
一永乐大典是什么
从此,《永乐大典》正本、副本 分藏于宫廷内的大图书馆文渊阁和紫禁城外 的皇史歲。明亡时,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 毁于此时,副本传到清代。清代,《永乐大典》不受清廷重视,亡 佚甚多,清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侵人 北京,《永乐大典》除被烧毁一部分外,又 被肆意糟蹋,甚至被侵略者用来做砂囊、马槽, 或用以垫道令炮车通过,所余无几,又几乎 全部被侵略者盗运回国。二永乐大典是什么时候编成的
一、《大典》的成书始末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国家就很重视图书的修撰整理工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书庶吉士解缙上书朱元璋,提出编一部“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的大类书。但因当时立国未久,诸方面条件尚未具备而终未成。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喜欢《韵府群玉》等类书,然病其收录未广,内容单薄。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初一日,明成祖对侍读学士解缙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秩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万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受命之后,汇集学者172人开始编写,历时17个月编成。永乐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进所纂录韵书,赐名《文献大成》,赐解缙等百四十七人钞有差。”但永乐皇帝仍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命太子少师姚广孝与解缙同为监修、翰林学士王景等为总裁重修。重修工作从永乐三年(1405年)元月开始,至永乐五年(1407年)成书,更赐名《永乐大典》。明成祖亲为作序。全书凡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3.7亿字,装成11095册,黄绢硬面、包背装,封面上有黄绢书签,题“永乐大典”四字,下注卷第几。
《大典》是在南京修成的,书成后,珍藏于南京文渊阁,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大典》也随之北移,贮藏于文楼。又据明代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永乐大典》编成之后“因卷帙浩繁,未遑刻板,止写原本。至弘治间藏之金匮。嘉靖三十六年,大内回禄,世宗亟命挪救,书幸未焚,敕阁臣徐文贞阶,复令儒臣照式摹抄一部。当时供誊写者一百八名,每人日抄三页,自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庆元年始克告竣。”于是《大典》有了正副两本,分藏于文渊阁与皇史宬。
二、《大典》副本的散佚
目前所见到的《大典》皆是残存的副本,正本到现在为止一页未见。《大典》副本共有11095册,明嘉靖以后一直藏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曾对实存册数作过详细统计,当时还剩9881册,佚去1215册。《大典》副本散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官吏的监守自盗。刘声母《苌楚斋随笔》说“(偷盗者)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包于包袱内而外也。”这些官员偷到《大典》后,多以十两银子一册售给了洋人。到光绪元年(1875年),翰林院中的《大典》只剩下不及五千册。光绪二年(1876年)只剩下不及四千册,光绪十八年(1892年),据《翰林院旧书目录》记载,《永乐大典》尚存870本。学术界大多认为《大典》的散佚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造成的。事实上,到1900庚子事变翰林院被焚前,《大典》就已陆陆续续被国人盗走了。杜泽逊说“《永乐大典》的确于1900年庚子事变时遭到焚毁,地点也确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与八国联军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纵火者应为围攻使馆的国人,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则在翰林院被焚的54天之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为了攻击使馆,围攻者采用了火攻,作为英国使馆背面屏障的翰林院被大火焚烧了。翰林院中大量的图书文献及书版,其中包括《大典》及《四库全书》底本大多遭到了焚毁或随意抛弃损毁,有的被馆中人趁机盗走,又有很多书被守军人员拿去当纪念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这些《大典》后来又被那些监守自盗者瓜分。到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剩有64册了。由此可以做出推测,因为真正焚毁的《大典》数量并不太多,那么那些遭受盗掠的《大典》存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大典》的收集与保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鲁迅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在他的努力下,从陆润庠处将64册《大典》藏入京师图书馆。之后经京师图书馆员工四处征集,数量增加到90多册。1951年,苏联斯大林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将11册《大典》赠还北京图书馆收藏,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赠还52册,苏联科学院图书馆赠还1册,民主德国归还3册。此后还从香港收藏家陈清华手中购回4册,在山东东掖县一农民家中发现1册,北京图书馆顾子刚捐献3册,藏书家周叙弢、赵之方、郑广权各捐赠1册。,一些公私团体机构也向北京图书馆捐赠《大典》,其中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倡议下捐赠21册。
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大典》约有400册,分别收藏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英国、德国、美国、越南、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收藏机构。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数度影印《大典》。中华书局于1960年影印了730卷,1982年又在此基础上续印了67卷,成为目前收集最为齐全的印本。2003年是《大典》编纂六百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日子,上海辞书出版社又将近年来发现的残卷影印出版,精装一册,题为“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是一件大慰人心的事! (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杜泽逊.《四库》底本与《永乐大典》遭焚探秘.中华读书报.2003(2).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
三永乐大典是什么朝代的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四永乐大典是什么时候修的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占南京,侄子朱允炆在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后,从此消失在历史中,是死是活到现在也没能确定,成为了明朝一大悬案。历史上通过同室操戈,尤其是至亲相残夺取天下的帝王,大多都比较努力,以证明自己夺取天下是合乎天理,顺应天命的。
朱棣登基后,通过残酷手段先对前朝官员进行了清洗,最为著名的就是方孝孺,被朱棣诛灭十族。通过对前朝大臣的清洗,结合一些列的改革措施,很快稳定了局面。
朱棣执掌天下的二十二年中,是一个非常勤奋有为的君主,对内,在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明朝的经济迅速焕发了活力。
对外,已经身为皇帝的朱棣,亲率大军远征蒙古,逐元军与漠北,并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是边防重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朱棣迁都北京就是要亲自坐镇边疆,皇帝守国门。
在朱棣执政期间,因为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所以,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一举改写了中国的航海史,郑和的远洋也将中国的文化远播海外,让航线上的很多国家知道在东方有一个叫明朝的国家,十分强大。不少偏远国家的贵族慕名随着郑和来到明朝,看到明朝当时的繁荣强盛后,再没离开,终老于明朝的土地上。
朱棣还动用了大量人力,疏通了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连接的水陆运输,大运河的疏通不仅大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也使明朝整体的运输陈本大为降低,南方重要经济,产粮区的物质也能及时送到首都,加强了南方与北方的贸易往来。
朱棣执政时期,历史上被称为“永乐盛世”。
“盛世修书”,所有盛世的帝王都想着要编纂一本流传后世的巨著,朱棣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他不断的努力就是想要证明当年他的造反是合理的。
朱棣有了修书的想法后,就开始在全国物色合适的人选,最终朱棣找到了那个他可以相信的人,而这个人也没让他失望,“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编纂的巨著的名字,就用朱棣的年号命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从1403年开始到1408成书,动用了三千多人编写,历时6年,最终完成。《永乐大典》是一本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五永乐大典字体
永乐大典并没有很少被提及,感觉看到的少是因为散佚严重,与我们现在的时代中间隔了一个清朝,清朝重修四库全书,自然会在历史中着重减少更牛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确是非常有名的百科全书,他创作于明朝年间,那个时候的明朝是处于非常动荡的时期的,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满城风雨。《永乐大典》也就丢失了。
永乐到底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一共有3.7亿多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非常著名的瑰宝。《永乐大典》却惨遭浩劫,经历了战火之后丢失了很多,留存的很少。
《永乐大典》编写于明朝的永乐年间,当时是由翰林书院的院士们来担任编写的。一共写了六年才把它写完,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百科,它的编写规模远远的超过了前朝的所有书籍,达到了3.7亿多字,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目,他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神秘的问题和不解之谜。
他完完整整的保存了14世纪以前的中国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文学知识,天文知识以及宗教知识。虽然英国和法国的百科全书也是非常出名的,我们中国的《永乐大典》要比他们早写300多年。称得上是世界文化遗产。
并且永乐大帝的残分布在八个国家,现在还剩下400册。从20世纪开始就不断被别的国家复制撰写,在1959年,北京图书馆将历年来收集的《永乐大典》的碎片部分拼凑在一起,并且把他们和《永乐大典》的复印件完完整整的拼到了一起。经过多次的补充出版,现在的《永乐大典》已经是一本完整的图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