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战争 古代印度与中国发生的战争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3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也不无道理,印巴战争时,印度就使用航母打击巴基斯坦海军,使用航母实战比我们早。

一古代印度战争电影片名

提到古代领兵打仗,若论素材的故事性和精彩程度,一定非中国莫属。仅记录在史册的大小战役就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如痴如醉,更不要提野史、评书、演义的升华了。可惜的是,我们在电影、电视艺术表达上,水平还远远不够。并且纯粹的战争、战术场面,缺乏历史和军事学家的指导,很难拍摄出真正的效果,在这个鲜肉演员横行的时代,真的很难看到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古代战争题材电影。

如果要挑选比较经典的古代领军打仗电影,以罗马和埃及题材较多。同样作为古老文明,这两个国家也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留下过很多精彩的传说。欧洲题材的战争片一般制作也十分精良,能够拍摄出震撼的战争场面。简单推荐几个

《天国王朝》

本片大部分角色基于历史人物而改编,哥伦比亚大学的Hamid Dabashi教授为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

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贝里昂(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无意间知道自己是十字军将领戈弗雷(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失散多 年的私生子。为了寻找救赎,贝里昂跟随父亲前往耶路撒冷。骁勇善战加上品格高尚,贝里昂几经征战成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国王赏识,美丽的公主西贝拉(伊娃·格林 Eva Green 饰)也对他芳心暗许。而他也深深地被当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随着战役增加,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掠夺,贝里昂终于领会父亲训言中和平的真义与生命的真爱。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继位。好战的新王挑起战争,萨拉丁率领撒萨拉逊骑士要收复他们的圣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时,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卫“天国王朝”。

《战争与和平》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勇敢的心》

威廉•华莱士童年时,其父、苏格兰民族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他开始接受父亲好友的指导,学习苏格兰文化和武术。青年华莱士(梅尔•吉布森)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不想梅伦被英军抢去且遭杀害。在广大村民“英雄之后”的呼声中,华莱士率众揭竿起义,并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结成联盟,但不久他发现,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为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苏菲•玛索)前去和华莱士谈判,由于英王只想收买华莱士,根本不顾苏格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谈判失败,但这一切并不为伊莎贝拉所知。伊莎贝拉归国后发现事情真相,且知晓英王正策划阴招,忙送信给华莱士,而两人的爱情,也在战争与阴谋中悄然滋生。

《甲午风云》

这部电影相信是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记忆,并没有在恢弘的战争场面,却有极强的感染力,为民族悲哀,为英雄讴歌。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王秋颖)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周文彬)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李默然)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两次请命同日军作战,李鸿章均拒绝,并借邓世昌揭露方伯谦渎职之机将其革职。

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行为可歌可泣。

《墨攻》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经典战争素材。总体来看,影片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又是一部场面大于剧情的商业电影。

诸国纷争群雄争霸的两千多年前,赵国为一举攻下势均力敌的燕国,决定先拿夹在赵燕之间的梁国开刀,于是妇孺平民加起只有四千余人的梁城被赵国十万大军包围。危难之时,梁王(王志文)向以守城著称的墨家请求一支可以抵抗赵军的守军,却等来其貌不扬孤身应战主张“兼爱非攻”的墨者革离(刘德华)。

革离出奇制胜,令赵军无功而返,后为应付赵军随时而来的庞大攻击,又亲自练兵制造无数特别兵器,梁城上下对其无不折服,更得到逸悦将军(范冰冰)的爱慕,,杀气也在此时降临他的四周。

除此之外,还有《300勇士》、《埃及艳后》、《亚历山大》等等诸多战争影片。但还是最初那层意思,欧洲的战争片虽然场面震撼,缺乏底蕴和代入感,只能激起一时的兴奋,经不起回味。中国的历史底蕴深厚,目前却难以排除写实、写意的战争电影,实在是令人唏嘘。

有机会还是建议从书本上找一找这种感觉,这样你自己就是导演,可以在脑海中导出自己喜欢的古代战争场面。


二古代印度战争史诗

《亚历山大大帝》(古希腊著名君主,人类古代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从马其顿一直打到恒河边)

三古代印度战争片

文/朱安平

1924年至1927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蓬勃兴起,震撼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但因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而告失败,是否坚持革命成为严峻考验。珠江电影制片厂1966年4月摄制完成的《大浪淘沙》,再现了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气势磅礴,由于“文化大革命”到来而遭禁锢,直至运动过后才得以面世。

再现峥嵘征程

影片《大浪淘沙》系根据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改编。原

◆朱道南

为响应党的老干部写革命回忆录的号召,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署,朱道南于1959年初开始写作回忆录,所在单位宣传干部于炳坤作助手,并得到作协上海分会的指导。他详尽回顾了自己在大革命时代的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分别整理成“走向革命”“湘江逆流 —马日事变追记”“从武昌到广州”“广州起义”“红四师奔向海陆丰”等篇章,合为《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于1961年8月正式出版。他在前言中充满感慨地作了说明“这段经历虽然只有三年多时间,但它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难忘的。在大革命的风暴里,我们看到了工农群众无比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斗争意志,他们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决勇敢地与反动派进行不屈的斗争。我们也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残暴的血腥手段破坏大革命……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志,在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他们英勇地为党的事业流尽了一滴血。每当想到这一切,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

朱道南所记述的大革命时期的经历,曾在当年经过重重险难回到家乡养病时向人说起,听者无不为之激动不已,抗战初期在一次小学教师会议上提及,有不少人当夜就报名从军,此番写成回忆录,先行单篇发表就引起广泛

◆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经珠影领导同意,伊琳即与朱道南取得联系,会同回忆录整理者于炳坤,共同着手进行改编。鉴于一部影片长度有限,着重撷取书中前半部分,即“走向革命”“湘江逆流——马日事变追记”两章,延续并强化注重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反映历史面貌的特点,经过必要精炼和有机生发,形成“倒金字塔”式人物结构,即四个兄弟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而结盟的顾达明、靳恭绶、余宏奎和杨如宽;三个姐妹党的地下工

历经三载拍摄

珠影对拍摄《大浪淘沙》极为重视,有意继以前辈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为主编导的《南海潮》之后,将它再打造为一部大制作,为此精心组建摄制班子。由珠影元老之一、亦是该厂主创领军的伊琳亲任导演。他于抗战爆发即参加救亡戏剧演出走上革命道路,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后曾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实验剧团团长,1946年奉调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即“长影”),编导了我党直接领导下建立人民电影事业后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50年又与吕班联合导演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故事片《吕梁英雄》,1952年出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处长,曾赴越南帮助培训电影艺术干部,指导拍摄越南北方解放后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江》,回国后参与珠影筹建。为拍好本片,在人物、时代、环境、细节的真实感和典型化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力求做到粗中有细、主次相宜、情景交融、脉络清晰,赋予全片大江巨浪、荡气回肠的格调。摄影师刘锦棠原为上海海燕厂副摄影,拍摄过《绿洲凯歌》《两代人》等影片,刚从新疆电影制片厂调入珠影。作曲车明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长影、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作曲。制片主任胡重华是珠影厂第一位女制片主任,抗战时即投身抗战戏剧工作,解放后在广州话剧团任导演,1961年调入珠影。

因片中人物众多而又面目各异,珠影当时演员队伍还不健全,遂采取本厂与外请结合方式选择与配备,按照角色性格、形象、气质特点及演技等要求,力求与演员本色贴近。“四兄弟”中的老大哥顾达明忠厚中庸,处处以和为重,是非观念有些模糊,由原广东省话剧团演员、1960年调入珠影的简瑞超饰演,其生活中就是个“老好人”;老二靳恭绶激越倔强,怒杀地主恶霸为父报仇出身,接受共产党教育最坚决,在革命洪流中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特意邀请已是著名演员的北影于洋饰演。老三余宏奎自私狡诈,富足家庭逃婚出来,在金钱地位利诱下投奔国民党,挑选了湖南省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刘冠雄饰演,虽是第一次拍电影,但有话剧表演经验,而且形象与所饰人物气质非常接近;老四杨如宽浪漫纯真,革命高潮时十分活跃,革命失败却退缩回家,由刚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的杜熊文饰演,其眉宇透显青春活力,表演尚显生涩,恰吻合人物初涉世事的盲目与轻率。

◆《大浪淘沙》演员定妆照 。

影片于1963年7月开拍,直至1966年4月结束,前后历时3年多。固然与摄制精细有关,因涉及早期大革命时代,需参证相关历史材料,熟悉当时社会状况,无论演员准备还是美工制作,都很花费时间与气力。导演艺术处理严谨,每一场戏均经排练,加之剧情迭经军阀统治下济南、北伐军取得胜利时武汉、“马日事变”后长沙等时空大转换,外景戏很多,又都是实景拍摄,周期相对较长。更为主要的还是拍摄正值政治形势变动之际,反复较多致使延宕。如为突出阶级斗争,强调与工农结合,原有的爱情描写,即靳恭绶与谢辉、杨如宽与刘芬的情感戏就被删减,政治斗争方面的戏则不断加强,如长沙军校门房老头之子张大荣及其在湖北领导农民闹革命等都是后添的。

不合时宜遭禁

《大浪淘沙》的拍摄,得到时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

殊为难得的是,随着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文艺领域“左”倾思潮愈加严重,给该片摄制带来困惑,陶铸依然坚定不移大力扶持。就在1964年8月拍摄接近完成,遇到操控中央文教领导大权的康生把《逆风千里》定为反革命影片,下令“停止发行,彻底审查”,珠影上下面临巨大压力,《大浪淘沙》剧组亦不例外。陶铸除据理力争,以《逆风千里》“可以改一改发行”、“不要追查创作人员的思想”应对,还抓住召开中南区各省省委书记会议之机,亲率中南五省一把手视察珠影,当场交待书记们要在各方面支持珠影,并到《大浪淘沙》拍摄现场参观。当样片出来后,陶铸立即仔细审看,并积极而明确地做出表态,肯定影片描写大革命时期的生活和斗争有意义,指出一些情节不合理,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要求厂里多请些了解当时历史情况的同志看看,一定要把历史事实搞清楚,慎重一点,把影片改好再拿出去放映。

◆电影《大浪淘沙》剧照。

根据陶铸指示,导演伊琳专门偕制片携带样片,于当年11月到北京征询意见。应邀审看的是军委副参谋长张宗逊、彭绍辉,他们在大革命时代分别参加过北伐战争、秋收起义和农民协会暨农民赤卫军,看完影片后都很激动,表示支持拍这样描写大革命的影片,认为片名很好,很恰切,片子搞得不错,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继而在中宣部直接召开的部署次年故事片生产会议期间,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审看了样片,认为“改一改还是可以的”,并要编导“多听听老同志的意见”,并在会上讲话强调革命题材还应该写时,特意提及“珠影厂拍的《大浪淘沙》是革命的历史题材,我看了样片觉得还好,这个片子的主题就是大浪淘沙。”此后伊琳根据各方面领导审片意见,拟订修改提纲送交周扬审阅,周扬批示“同意照修改提纲修改。回去请示一下省委。”

,高层领导中也有持完全相反表态的,如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他认为影片与历史不符,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必要。

当时在场的珠影领导向陪同看片的中南局宣传部部长王匡请示,王匡表示按陶书记的指示办理。随后王匡来厂传达陶铸指示,决定珠影厂直属中南局领导,并通知伊琳继续修改《大浪淘沙》,将样片即送北京请周恩来总理审看。当年4月16日,周恩来审看了样片,听取有关同志汇报陶铸对该片意见后,指示按陶铸意见修改。随后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罗瑞卿审看样片,也表示了同样意见,他说“陶铸同志对当时的情况很熟悉,我当时只是普通一兵。”

◆剧照

鉴于各方面领导意见不一,朱道南、于炳坤、伊琳就剧本修改问题专门给陶铸写了一封信,陶铸接信后于6月17日亲临珠影,与他们讨论并解答有关问题,具体研究确定影片的修改路子。他说“你们搞好一些,搞好了,我再看看,不要马上印拷贝。周总理说按我的意见改,这意思就是要我负责,那我就负责吧!”

1966年1月18日,陶铸邀请正在广州的国务院分管文化副总理陈毅、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张际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农垦部长王震等来厂,共同审看了修改后的影片。张际春说“片子可以!可以!”陈毅举起双手说:“我投赞成票,赞成上映!”随后,陶铸又和陈毅一同商议,提出几处小的修改意见,并说明供导演参考。

同年4月,影片终于摄制完成,易名为《革命洪流》送京审查,岂料即被已控制文艺领域的康生压住,指责“影片里写的都是小资产阶级分子,小资产阶级根本不懂什么叫革命,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先是珠影建厂以来所有艺术片无一例外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该片亦未幸免,继而陶铸成了“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被打倒,该片作为“陶铸一手扶植的特大毒草”遭受批判,除加上“疯狂反对毛泽东思想,为资本主义复辟准备舆论”罪名,还诬指“以陶铸为模特儿进行创作,替陶铸树碑立传”,所谓“证据”就是剧中人“金公寿”名字暗喻“陶铸”,理由是“金”、“寿”两字合为“铸”,再与“公”字相连便是“铸公”,即为陶铸也,实乃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最初这一人物之名沿用回忆录“公今寿”,剧中军校女同学称作“老公、老公”,其饰演者于洋感到很不顺耳,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因“老公”在南方是女方对丈夫爱称,作为剧中女性人物叫起来极不合适,于是建议何不颠倒一下改叫“今公寿”,“老今”叫起来既响亮也顺当,后来夏衍指出百家姓中没有“今”,遂又将“今”改为“金”,因而成为“金公寿”。岂料这纯属技术性的改名竟惹出轩然大波,成为于洋后来在运动中被打成“反革命”的一个原因,导演伊琳亦硬被说成是“陶铸暗授机宜的内线人物”惨遭批斗。

直到1977年3月,《大浪淘沙》终于作为“文革”前已完成但未获发行放映的影片获准面世,虽然解脱“四人帮”禁锢,原有片名得以恢复,但此时陶铸尚未平反仍需避讳,而拷贝对白已定型,便将演员字幕表中的“金公寿”改为“靳恭绶”。影片在全国各地引起极大轰动,受到电影界和广大观众交口称誉,成为当时票房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产影片,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也产生轰动效应,并先后被英国电视台播放,选送第28届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第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开创了珠影故事片走向世界的历史。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四古代印度战争史

很多了。是雅利安人吧。古印度文明神秘消失,后来雅利安人东支进入印度,他们算最早入侵者,但也算是当今印度人的祖先。
在古代,主要是西北印度地区,与波斯(伊朗)各个时期的国家、希腊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帝国)、大月氏人(还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阿拉伯帝国等都打过,与吐蕃也发生过战争。,蒙古西征的时候,也进入过西北印度,蒙古帝国之后的帖木儿帝国,也攻入了印度,其后裔征服了整个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近代,主要是英法,后来英印军队进入缅甸,与日本人作战。
中国和印度,也有很多战争。唐朝时,吐蕃就与印度有过冲突。,唐朝使节王玄策出使印度时,正赶上戒日王死,内乱爆发。王玄策从吐蕃等过借了一点兵,然后迅速平定了这次内乱。更为华丽的一场战争,是60年代初那一次。

五古代印度战争死亡人数

伤亡情况印度1500人阵亡,3152人受伤,巴基斯坦1500-2633人阵亡,4668人受伤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