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斩首_古代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3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简而言之一,验明正身;二,利于行刑;三,羞辱警示,以儆效尤。

一古代斩首真的能一刀断头吗

前阵子不是有武昌火车站砍头案吗
肯定是假的啊,怎麽可能真的把人头给砍掉
应该能,要看刀重量和刃的情况而定

二古代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文千羽泽(读史专栏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中午,向来都是非常热的时候。而在古代,午时三刻,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斩首的好时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代要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呢?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午时三刻斩首犯人背后的秘密。

一、午时三刻的由来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某某人犯了大罪,于是官老爷一拍案,喝道“拖出去,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于是,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斩首是要选在午时三刻的,背后的原因我们后面再来探讨,我们先来说说午时三刻的由来。

古代划分时间,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时辰和刻,与现在的时间换算,其中会有些许误差,不过,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时的午时三刻,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刻。

二、午时三刻阳气最重

在以前的阴阳家们看来,午时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首又是一件阴气极重的事情。所以,午时三刻斩首,正好以阳气克制阴气。

可别当是封建迷信没人理,古人可是很吃这一套的,他们非常信奉阴阳五行,所以古人普遍觉得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那么,阳气重又和斩首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是怕犯人死后的鬼魂不散,来纠缠执法官和刽子手,闹得不得安宁,所以想用正午的阳气来镇压鬼魂的阴气,这样才可保太平。

,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处斩的犯人,将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所以,作为对那些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犯人的惩罚,把时间选在午时三刻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因为午时三刻斩首连鬼也做不成,实在太过惨烈,所以一般在这个时候行刑的.都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不仅夺走他的命,还要夺走他做鬼的权利。

就连平常祭祀,也是万万不敢在这个时候宰杀牲畜的。毕竟,不仅要人家的命,还让人家魂飞魄散,实在太不符合人道主义了,虽然是牲畜,但也不能如此残忍呀。

而且,这本就是对神明进行的祭祀,让神明看见如此残忍的一幕,自然也是不太妥当的。

三、减少犯人痛苦

其实,将斩首的时间选在午时三刻,除了前面那个比较残忍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稍微人道主义的原因,那就是减轻犯人的痛苦。

众所周知,午时三刻处于中午,是一天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候,选在这个时候,必定晒得人头晕目眩,昏昏沉沉。

而中午又正好是睡午觉的时间,犯人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行刑,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要不然在意志清醒的情况下目睹自己被斩首,这场面谁受得了?

并且,犯人大多是大早上被押送过来的,一路被押送到行刑地,又没吃多少东西,肯定疲惫不堪,不至于在刑场上活蹦乱跳的,也省去了诸多麻烦。

不然,要是犯人精力充沛,来个大闹刑场什么的,那谁吃得消?要是一不留神让犯人跑了,那就更要命了。比如要是来个人来劫法场,那可就难办了。

不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犯人头脑昏昏沉沉,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一刀结果,给个痛快,自然免去了犯人的诸多痛苦,也算是比较人道的做法了。

四、午时三刻行刑实则很少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误导,所以让我们觉得犯人都是午时三刻行刑的。

实则不然,除了明朝有记载,犯人在午时三刻行刑,其他朝代都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事实上,古代在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很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犯人确实是在午时斩首的。

前面也说过了,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更不能转世投胎,这种惩罚实在是戾气太重,太过凶残。

所以若非罪大恶极的犯人,一般是用不着午时三刻行刑的。

对于一般要斩首的犯人,还是会选择在午时斩首,这个时候虽然阳气也重,能够压制斩首的阴气,犯人死后还是可以留下鬼魂去投胎转世的。

反正,古人是很信这一套的。

古人对于行刑时间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那就是秋后问斩。

那为什么要选在秋后来斩首呢?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事实上,这套理论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四政若四时”。庆赏为春夏,罚刑为秋冬。

而后面的历朝历代也差不多遵循这一理论,除非罪大恶极,必须马上处死的犯人以外,一般都是要到秋后来问斩。

而到了清朝,则规定犯人要在秋季斩首。除了前面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古人看来,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万物蛰伏的季节,选在秋季问斩,比较符合自然规律。

以上,就是古人斩首会选择在午时或者午时三刻的原因。不仅为着克制阴气,还有人道主义的成分在里头。

不过,在如今的科学法制社会里,自然不提倡古人封建迷信又残忍的做法。所以,对于这些糟粕,我们可以去了解研究,却绝不提倡学习。

话虽如此,古代和现代的法制思维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犯了罪的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法律刑罚,古代和现代自然不一样,法律的崇高,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只有推行法律,人人守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法制社会。


三古代斩首的地方叫什么

  ,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当时也还存在一些违反上述限制的情况。例如,公元前7年,一名官员抱怨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当中,官府审理了大量的诉讼案件”;这名官员认为,由于官府在春季审案,将会造成歉收的不良后果。,据《汉书》记载,在公元前125至公元前120年的几年间,官府所采取的严厉的法律手段取得明显的效果,以至于“年终之时,鸡不鸣,狗不吠,没有一个盗贼”;而等到春季来临,官府停刑,犯罪活动日益增加,官员们疲于奔命,一位官员跺脚叹息“如果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们决不会如此忙碌。

四古代斩首女

主要还是为了验明正身,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怎么写通缉令的

公元前52年,这份通缉令中要缉拿的是一名婢女

“为人中状,黄色,小头,黑发,椭面,拘颐,常戚额,如颛状,身小长,托瘦少言。”

这份通缉令中没有画像,描述非常详尽,对她的外面极尽笔力,事件的来龙去脉也讲述的非常清楚。

您看这画的和真人像不像?其中身小长就是对体貌特征的描写,而如果被抓了后,为啥要行刑时脱光上衣?

官府也自有其考虑!第一古代女子作奸犯科惩罚尤为严重,审案时就有可能被打板子,笞杖就是打板子,在屁股上打。一般情况下,打不死人的但刑罚偏规定,受刑时得把裤子脱掉,光着屁股打。这下就完了,不光身体上受罪,脸面上更是天大的侮辱。男人还好,女人受刑时可是在一帮衙役公差的围观下,公开进行的,一大群人围着看脱裤子打板子,这是女犯们最生不如死的时刻。,但凡家里有点小小资财的都宁可花费巨金以保全女眷的颜面。而那些平头百姓家的女子只要进过监狱受过辱,就基本上出来也无法做人了。所以,挨过板子后直接悬梁自尽的比比皆是,这也是封建制度迫害女性的另一层写照。

既然知道这是一种羞辱手段,后面行刑脱光上衣就好理解了,依然是对女子作奸犯科的一种杀鸡儆猴之举。

更何况,坐监之时就需要脱光搜身换狱服,此时会有女牢头将嫌犯体貌特征进行登记,方便嫌犯入册,比如胸部大小,臀围瘦还是小,是壮实还是瘦小,都要一一描述清楚,方便日后管理,,行刑时也要将其外衣褪去,进行比对,吻合方可行刑,也是一种验证手段。

,也是给百姓观看,我并没有对其身体用刑逼其招供,,古代逼供是允许的,但如果是不打自招,效果更好,显得主审官有能力不是?

所谓的刽子手怕砍错位置,不能一刀就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衣物会阻碍刀锋,万一拖泥带水,搞的鸡飞狗跳,那就有伤天和了 。

,以上几点就是为何女子行刑时要脱去上衣的几个原因


五古代斩首后人头怎么处理

在电视上我们都会看到有很多斩首的情节,
而斩首后的首级处理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是将人头吊在城墙上示众,有些是丢到乱葬岗,在明朝也会将首级密封好,
在古代,首级的处理大致有三种。如果是最大恶极的犯人,比如企图莫权篡位,暗杀皇帝的人,斩首过后,就会立马将首级挂在城墙上,以达到警示众人的目的。如果是一般的犯人,有家人的,就会通知家人来认领,带回去安葬,如果是没有家人的,就直接丢到乱葬岗。
还有一种就是由皇帝直接处置的犯人,斩首过后,要将首级带给皇上,由皇上定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斩首后的首级都会密封起来,将首级和犯人的家属信息,犯罪过程一起保存三十年。在此期间,如果家属对案件的审理有任何异议,可以申请重新审决。这时候,官府就会将案件重新拿出来,作出决定。
如果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三十年后,就将人头丢进海里。
斩首这种处置方法,在古代很多人眼里,是一种简单的刑罚。
这种刑罚对刽子手的要求非常高,力度要把握好。但其实,在历史的记载中,斩首出错的次数也非常多。经常会出现一刀没有将人头砍下来的情况。
现在,斩首的这种刑罚基本被废除。因为这种处置方法,非常血腥,对外界造成不良的影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