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妃子侍寝图(古代妃子多少岁不能侍寝
那一年,武则天只有14岁,还是个青涩的小丫头。接到入宫通知的那一刻,她的内心充满欢喜,在她看来,能够成为李世民的嫔妃,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只是没有想到,宫里竟然有这么多规矩,就连洗澡也是太监来伺候。武则天从来没有在男人面前脱过衣服,看到这阵仗,她吓得直想往外跑,结果被太监一把抓住,狠狠地打了一耳光。
武则天捂着红肿的脸,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太监看见后,鄙视地对她说“这就受不了了?想要在后宫活下去,什么委屈都得忍!照你这脾气,我堵你活不过三年!”
武则天从小就要强,最怕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她立马擦干眼泪,斩钉截铁地说道“你看我活不活得过三年!”说罢,武则天脱去衣服,旁若无人地开始洗澡。
洗完澡,武则天被送到李世民的寝宫。看见眼前这个英武的男子,武则天不由怦然心动,一脸娇羞。盼了这么久,她终于见到自己的偶像了。
孤男寡女,没有过多的语言,很快,武则天便在李世民的身下婉转承欢。事后,两人刚睡着,天空突然甩下一颗惊雷,武则天吓得推开李世民,从床上跳了起来。
李世民不高兴了,他阴沉着脸说“难道朕的怀里不够安全吗?”
武则天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她立刻稳住心神,面不改色地说道“天底下哪有比皇上的怀抱更安全的地方?我刚刚这么做,只不过是想护驾而已。”
尽管武则天能言善道,很会辩论,她的性格不够柔软,因而并不受李世民的宠爱。入宫十二年,武则天一直位居才人,没有一点长进。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灰心,一生就这么默默无闻地过下去了,武则天却没有放弃。她听说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于是找来真迹临摹苦练,后来又学习骑射,希望有朝一日能被李世民看到。
不管武则天怎么努力,李世民始终都对她不冷不淡,尤其是听到“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的传言之后,李世民对她更加防范。
武则天也意识到李世民这块墙角挖不动了,于是她决定另辟蹊径,在李世民生病期间跟太子李治走在了一起。
李世民临终前,曾把武则天召来,问她将来有什么打算。为了让李世民安心,武则天说她会出家,后半辈子与青灯古佛长伴。结果只过了一年,便跟着李治又回到了宫里。
宫中的日子不好过,在武则天前面挡着王皇后和萧淑妃两座大山,武则天有斗志、不服输,她靠着顽强的毅力以及机智的头脑,最终将这两座大山一一清除,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这还不算完,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武则天逐渐有了称帝的想法,于是她的儿子也成了阻碍,她不得不把他们当做仇人,用对待仇人一样的方式将他们杀死。
最终,武则天站在了权力的最顶端,所有人都要看她的脸色行事,再也没有人敢打她的耳光。
武则天用事实证明,在勾心斗角的皇宫内院,她不仅可以活过三年,而且还能活得有滋有味,笑到。
一古代妃子侍寝有哪些规矩
在清宫剧中,经常会出现太监拿着牌子让皇帝翻牌的镜头,或者是太监将妃子用棉被卷起来送到皇帝身边的画面。这两个画面便是剧中妃子伺候皇帝时必须经过的过程。
人们习惯性地把影视剧中的场景与真实历史相互结合,甚至把影视剧当作真正的历史来看待。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后宫妃子伺候皇帝是否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呢?后宫侍寝又有哪些具体的规矩呢?
图片太监拿着牌子让皇帝翻牌剧照
后宫侍寝制度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执行了,不同的朝代有各自的规定与特色。宫廷当中的各种礼仪,大部分都是周朝时期创立的。
在周朝这片天空下,周王是最大的。如果把周王当作是地球上的太阳,那么他的后妃们就承担月亮的角色。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刚好代表位分不同的妃子。
后宫伺候周王的规律也是按月亮的圆缺来定制的。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妃子们伺候周王的等级逐渐递增,到了十五过后,在周王床上妃子的等级则逐渐降低。
图片
按照《礼记》的记载,周王的后宫总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妃子。后宫的妃子们按照月亮的圆缺规律,地位越高的妃子就越容易受到宠幸,越是排到月底伺候皇帝的人就难受到召幸。
到了汉朝霍光出现后,直接打破了原有的侍寝制度。汉昭帝刘弗陵娶妻的时候年仅八岁,他所娶的正是霍光六岁的孙女。当时霍光作为朝中的权臣,连皇帝都得听他的话。
在霍光的把持下,汉昭帝虽然也有后宫佳丽,那些女人却从来没有受过宠幸。霍光为了替自己的孙女把关,也费了好大功夫,除了自己的孙女以外,其他女人就算有机会出现在皇帝面前,也得把身上裹得严严实实,让皇帝有心宠幸也无从下手。
正因为霍光的过度管制,汉昭帝当了整整十三年的皇帝,却连一个子女都没有留下。
图片汉昭帝刘弗陵剧照
和汉昭帝相比,汉惠帝的日子显得好过多了,他才当了七年皇帝,却生下六个儿子和多个女儿。看来,皇帝的后宫一定不能交给别人管制,否则,哪怕有再多女人,同样白白浪费粮食,连蛋都下不出来一个。
在西晋时期,侍寝制度发生改变,司马炎是个非常好色的男人。他在位期间,后宫美女的数量几乎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如果算上魏元帝和吴末帝的女人,可能达到了五位数。
后宫有那么多美女,司马炎就算再好色也忙不过来,有很多女子终生都没有享受过帝王之宠,在皇宫里面孤独终老。
为了应付多到数不清的美女,司马炎还发明了新的方法。他让人制作了一部羊车,每天开着羊车到后宫转悠,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当天就由这个妃子侍寝。
图片司马炎坐着羊车在后宫转悠剧照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帝用这种不着调的方式选择侍寝对象,妃子们就想出更不着调的对策。其中有一个妃子知道羊喜欢吃绿色植物,她就在自己门前插上了竹叶,并且还撒上盐水。
结果,这位妃子成为被皇帝宠幸次数最多的人。如此看来,哪怕是一只羊,到了皇帝身边也身价倍翻啊。
图片羊喜欢吃竹叶剧照
封建制度越健全,后妃侍寝的制度也变得越齐全。,光有制度却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同样没有任何用处。唐朝时期的侍寝制度就已经相当正规了,可是自从武则天搅乱后宫以后,这种制度又变得不那么管用了。
身在后宫,皇帝的宠幸实在太重要了,只有经常得到宠幸,才有可能生下一男半女,在自己老了以后还有个依靠。如果一辈子都得不到宠幸,就意味着一个女人只能一辈子在皇宫坐冷板凳了。
所以,后宫妃子为了生下儿子,更是费尽心思。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后宫的女人们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小命。
可是元朝的弘吉剌皇后却和其他女人恰好相反,在其他女人想尽办法让皇帝多看自己一眼的时候,弘吉剌却把皇帝推了出去。弘吉剌作为元武帝的皇后,勤俭又得体,从来不会因为皇帝宠幸了别的女人而嫉妒,而是尽力管好后宫妃子。
图片
有一天,皇帝身边的太监告知皇后,需要皇后侍寝,却遭到了皇后的拒绝,太监反复请求,弘吉剌还是没有答应。可能有人觉得这位皇后实在太愚蠢了,帝王之宠那么难得,她却硬生生把皇帝推出去。
更让人诧异的是,弘吉剌拒绝皇帝以后竟然没有遭到皇帝的问责,想来皇帝对她也是有宽恕之心的吧。
作为与现代最接近的清朝,侍寝制度也是最让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在影视剧中,皇帝身边的太监每天在皇帝吃完晚饭以后,就会拿着刻有妃子的木牌让皇帝翻。如果皇帝有需要,就会随便翻牌。
在皇帝选好了侍寝的对象后,太监就会提前通知妃子。妃子收到侍寝通知,就会让宫女摘很多花瓣给自己沐浴,然后赤裸裸的让太监用棉被包起来,送到皇帝的住处。
图片清朝妃子侍寝前被用棉被包起来剧照
一般在太监把侍寝的妃子送到皇帝住处前,皇帝就已经在龙床上躺好了。妃子伺候皇帝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从皇帝的脚下爬上去,伺候完皇帝以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出来。
清朝的侍寝制度总体来说与影视剧相差不远,在侍寝完毕以后有专门的人员记录。如果皇帝想让妃子留下龙种,就会让人好生照料。如果皇帝不想让妃子怀孕,相关人员就会安排避子汤之类的给妃子喝。
对于古代的女人来说,能够成为皇帝的女人是天大的荣幸。实际上,成了皇帝的女人才知道后宫有多阴暗,有些女人虽然看着高贵,因为没有得到宠幸,所过的日子还不如平民百姓。
那些进了后宫的女子,绝对不能把情爱看得比金钱更加重要,否则会愈加容易受伤。
文章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二中国古代外国妃子
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三中国古代妃子等级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四中国古代四大妃子
1、指黄帝四妃。为正妃嫘祖、次妃方雷氏女、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嫫母。2、指帝喾四妃。《大戴礼记·帝系》上妃有邰氏之女姜嫄氏、次妃有娀氏之女简狄氏、次妃陈丰氏、次妃娵訾氏。
3、初唐有贵、淑、德、贤四妃。
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为四妃也。”“前三代都只有夫人而没有妃子的称号,汉朝有贵人,魏朝开始设置妃子,这是妃子名号的开端,唐代初年开始有皇后,有四妃称为贵、淑、德、贤。”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
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
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五古代妃子寝殿名字
古代常说妃子宠冠六宫,六宫分别指什么?真的只是六座宫殿吗?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把皇帝后宫妃嫔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分成了东六宫和西六宫。
远远不止六座宫殿。
所以宠冠六宫只是个很笼统的描述某个妃嫔极受皇帝宠爱的形容词。
那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是六宫?
古代的“六宫”其最初的本意很可能是指代皇后的寝宫,后来才把这个词扩大化了,变成了皇帝后宫所有妃嫔的代称。
《春秋谷梁传》中有言,“王后亲蚕,以共祭服。 王后亲蚕,齐戒躬桑,夫人三缫,遂班三宫。”
这一段,郑玄注,“大昕,季春朔日之朝也。诸侯夫人三宫,半王后也。”
又有其他注,“……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
《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
郑玄注释说,皇后寝宫有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
六宫指的是周王后寝殿的规格,而诸侯们的夫人则减半,也就是三宫。
此时也有用三宫或六宫作为诸侯夫人或王后的代称。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
对此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天子设立后宫,有王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宫中皇后的地位其实是在下降的,从本来的皇后寝殿规格有六宫组成,到后来降为了皇后仅独占一宫。
以后的朝代对于后宫中妃嫔宫殿的规模,依旧按照周礼中的记载,建造六个宫殿群。
一直延续到明、清还是同样的划分。
即便是后宫妃嫔和服侍他们的太监宫女日益增多,原来的“六宫”住不下去了,需要建造更多的宫殿,这时他们宁可把宫殿群分成东西两部分,也要按六宫的规格建造和命名。
“六宫”指代的变化应该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史料中也清晰的记载。
《后汉书·马皇后纪》“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
此时的“六宫”已经失去了本意,变成了指代皇帝后宫所有妃嫔。
宠冠六宫这个用来形容皇帝对自己的宠妃的专宠的词就被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