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临幸图,古代说临幸什么意思
当初武帝巡狩经过河间时,有一个方士说,天降祥云,必有奇女子生长此地。武帝急令人寻找,果然在那里找到一个美丽的赵氏女子。
更为离奇的是,该女子自出生时两手紧握,十多年了,谁也无法将她的十指掰开,谁知,武帝用手一摸,姑娘的手便奇迹般地伸展开了。
一向迷信的武帝大为惊讶,当即将这个美丽的奇女子纳入后宫,称为“拳夫人”,后改为“蜷夫人”,居于钩弋宫,故又称钩弋夫人。
此时的她春风得意,武帝对她言听计从,经常临幸她。
公元前95年,钩弋夫人怀孕,但怀胎10月仍没有临盆迹象。武帝因听侍从说“此女有天子之气”后,一心想废掉太子刘据,希望钩弋夫人给他生下皇子继承大业。
四个月之后,即公元前94年,赵氏腹痛,生下一子,取名弗陵(也就是以后的汉昭帝)。
如若说这一切都可以岁月静好,钩弋夫人凭借诞下皇子和皇帝的宠爱双重加身,可以坐稳后宫宠妃之位,一辈子荣华富贵,权倾后宫。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外出狩猎,皇后卫子夫正在花园里散步。
突然,太子匆匆忙忙地跑来,双眼泛红,哽咽着说道“母后,快调动城中兵马,江充诬陷我行巫蛊之术,父皇居然信了他,要来抓我了。”
卫子夫气愤地站了起来,马上拿出印绶,调动军马。可气昏了头的汉武帝,已经六亲不认,连忙让人镇压太子。
势单力薄的太子怎能对抗积威多年的父皇呢?果不其然,太子兵败了。而兵败后的他只好自缢身亡。母 子俩双双惨死。
刘据从小就深得汉武帝喜爱,七岁就被立为太子,为他特建宫殿。等他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儿子,曾一见倾心的皇后,武帝悲伤不已,决定彻查此案。
这一查,就扯出了一个暗涌流动的权利网。
待到卫子夫死后,汉武帝也终于明白过来,这一切都与钩弋夫人有关,他虽然很喜欢钩弋夫人与自己生的儿子刘弗陵,可钩弋的心肠太过于歹毒,汉武帝就准备将其处死。
刘弗陵与年轻时候的汉武帝简直是一模一样,汉武帝知道自己已经老迈时日无多,以后刘弗陵继位后,年龄还小,钩弋如果夺权大汉江山将又一次进入混乱之中。于是他只能杀了钩弋夫人,留下刘弗陵一个人。
这样一个比狐狸还狡猾,比蛇蝎还狠毒的女人,将来怎么能母仪天下!汉武帝会想“自己死后,再也没人能够制约她了,她还不反了天?到时候,汉家天下究竟姓不姓刘都很难说了!”
所以,钩弋夫人必死。,汉武帝不想让人知道后宫如此龌龊,也不想让人知道新皇帝的母亲竟然是一个蛇蝎女人,所以,就找了一个“子弱母壮,莫能禁也”的借口,自己把责任全部揽了起来。
公元前88年,69岁的汉武帝患病,带着钩弋夫人到甘泉宫休养,其间召见大臣霍光,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交给他,示意他要好好辅佐幼子刘弗陵。钩弋夫人得知消息后十分高兴,却不知自己的死期就在不远处!
汉武帝召见完霍光后不久便召钩弋夫人侍候,期间找了个理由对她发怒,并当场处死,可谓狠绝!
这天,汉武帝刘彻如平常一般召幸钩弋夫人,侍寝完之后,刘彻试探性问钩弋夫人“如果我即可就死了,你愿意跟我一起走吗?
钩弋夫人从未想过汉武帝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她都被问懵了,要是真的答应了,被处死可怎么办?汉武帝立刻发难“怎么,你还不愿意?”
钩弋夫人自然说不是,只是以6岁的刘弗陵为借口,说她还要照顾孩子。可是汉武帝却不给她机会,汉武帝却绝情地回道“还不拖下去,今天你非死不可。”
于是发生了开头一幕。心机颇深的钩弋夫人终究是斗不过汉武帝。
一古代的临幸
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中,皇帝召幸后妃时,往往都是太监将裹着被子的宫妃抬到皇帝的寝宫,结束后再由太监送回。这倒也不是虚构,明朝嘉靖皇帝,因被宫女谋杀未遂,之后便对被窝中的人起了防备之心,后妃禁止整晚留宿皇帝寝宫的规矩自此开始,清朝皇帝更是惜命,专设“敬事房”负责具体落实此事。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大多数时期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对皇帝而言更不必说。后宫三千佳丽,皇帝却只有一人,在明清之前的朝代皇帝是如何召幸后妃呢?其实不同朝代的侍寝规则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周代侍寝看日辰《礼记》中有关于“周代后妃制度”记载,“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御妻。”大意为周天子的后宫有六宫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妻子,,这里“妻子”的意思和如今妻子二字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此看来,周天子后宫一共有一百二十六个不同级别和名称的老婆。
这么多老婆如何做到雨露均沾,这是一门学问。周代时尚未有专门负责皇帝内事的职能部门,那皇帝与后宫之事如何安排?其实很简单,周代后宫妃子侍寝是以日、月、星、辰来决定的,主要取决于月亮的阴晴圆缺。这和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欢按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顺序有关,这也影响了帝王临幸嫔妃的顺序。
具体来说,在一月之中,前半个月中月亮由缺转盈,后半个月中月亮由盈转缺,所以前半个月侍寝安排由低级别嫔妃到高级别嫔妃,后半个月由高级别嫔妃到低级别嫔妃,根据月亮盈缺对应侍寝妃子级别,虽然方便管理,但这种固定的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说却非常缺乏人性化。
在众多后宫妃嫔中,皇后和夫人自然会是绝对的优先权,但嫔位及以下的宫妃,则只能每晚九人侍寝,此情此景只想想就觉得荒唐至极,多少后宫女子,终其一生只得在这种屈辱中渐渐枯萎……
汉代后宫受臣制汉代朝堂中,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西汉权臣霍光,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还是大司马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是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以及汉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亲。元凤政变之后,霍光的权势无人制约,霍氏外戚完全掌控了整个汉代朝堂。
霍氏专权,霍光本人虽无皇帝之名,但却行皇帝之实,就连汉昭帝刘弗陵召幸嫔妃都要受到霍光制约。究其原因,这和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有关。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年仅八岁,四年后下旨立六岁的上官氏为皇后,而上官皇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
利益相关,霍光希望下一代皇储必须有霍氏的血脉。待汉昭帝刘弗陵稍大后,他立刻被霍光亲信包围起来,不仅外有霍光的两个女婿保护汉昭帝安全,陪伴他出入,内有霍光外孙女管制汉昭帝后宫,并且监视他的日常起居,皇宫内外人员皆听从霍光。
为了使汉昭帝专注上官皇后,霍光示意御医建议皇帝“节制”,禁止汉昭帝召幸嫔妃,,他还禁止皇宫内所有女子穿裙子,而必须穿有前后裆的裤子,以免年轻的皇帝一时冲动宠幸宫女。不得不说,霍光为了汉昭帝专宠上官皇后可谓是费尽心机。
尽管如此,上官皇后虽然专宠,但并未生下子嗣,这也直接导致了汉昭帝在位十三年却并未有一男半女。
晋武帝后宫美女过万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建国次年灭吴,统一了全国。随后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利于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73年,司马炎令中品以上官员家中的适龄女儿充入后宫,次年,又选下品官员以及普通士族家中适龄女子入宫。至此,连同之前魏元帝以及吴末帝遗留下来的5000余名宫女,司马炎后宫已有一万余美人。
面对人满为患的后宫,司马炎简直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司马炎每天都在为不知该召谁侍寝而感到烦恼,后来甚至想出了坐羊车选寝妃的办法。以羊拉御车,羊在哪处房前停下,司马炎就与住在该处的妃子饮酒作乐,晚间就寝于该妃子处。
后宫妃嫔众多,其中更免不了争夺,她们绞尽脑汁地吸引羊车在自己住处前停下,有的妃子将竹子插在门边,有的在门前空地上撒盐汁……
司马炎后期宠妃胡贵妃,不仅自身姿容出色,性情柔和,颇得圣宠。晋武帝时常在她的寝宫留宿,这其中和胡贵妃善于引诱羊车有极大的关系。
几千年来,不同朝代的后宫中或多或少都有几百上千的嫔妃,这一群数目庞大的“粉黛”队伍,无论受宠还是冷落,她们实际意义上都是皇帝的奴仆,自觉不自觉地涉及朝堂争斗的工具,充当着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物。这样的一生,哭多于笑,恨多于爱,哀多于乐,苦多于甜。
二古代的临幸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千古一帝,他文韬武略,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有些人也不以为然,认为他弑兄逼父,并且还篡改史书,美化自己,很多功劳都是吹出来的。
不管唐太宗时期的史书是否真实,有一本记录唐朝初年情况的书,很多人都认为比较客观可信,它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创业”是指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到建立唐朝的过程。而“起居注”是什么意思呢?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
图1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之一 部分内容
- 一、什么是起居注?
起居注,是记录古代帝王一言一行,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日记,不是由皇帝本人来写,而且要把皇帝的所有言行都记录下来,事无巨细,有点像流水账。它似乎更像是安装在皇帝身上的摄像头,整理成了文字版。
传说最早的起居注,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到晋朝时,国家设置专门的官员,来编写起居注。后来的王朝,大都继承了这个传统。除了清朝,其他王朝的起居注大部分都失传了。
而《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我国目前留存下来的最早的起居注,由唐朝人温大雅所作,他曾经是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本书完成于唐高祖年间。,很多人认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所记录的关于李世民的内容,比较可信。
既然,有专门官员编著起居注,在我国也流传上千年。那么,起居注具体都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图2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 二、起居注有哪些作用?
1、记录皇帝言行
历朝历代,由专门官员负责编写起居注,目的就是为了记录皇帝的言行。在封建时代,皇帝是国家的根本,有时皇帝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马虎不得。
“争国本”是万历年间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甚至对明朝末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的起因是这样的万历皇帝年轻时,虽然已经结婚,没有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临幸了一个宫女,而这个宫女生下了一个孩子,算是万历的长子,很多大臣提议立为太子。
,万历皇帝不想承认这个孩子,因为是偷偷临幸的,所以他想赖账。,当时的李太后有办法,她就是拿出来了起居注,上面清楚的记录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万历皇帝临幸的什么人。
要说,这是个人私生活,很多人都不会喜欢被干扰的。没办法,皇帝毕竟不是常人。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性,所以在这方面,起居注必须记录的很详细。
图3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2、为编纂国史提供资料
古代不仅有专门记录起居注的官员,还有专门的史官。而这些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是要定期交到国史馆的,供编纂史书使用。
起居注不仅记录皇帝的私生活,还会记录皇帝会见大臣们的情况。而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的实施,需要皇帝和大臣们共同讨论决定。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这就为国史馆编纂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文提到的万历皇帝立太子的问题,那么,看了起居注的史官,就会知道“争国本”事件的起因以及编写此事时应该采取的立场。
图4 康熙起居注
3、为后世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古代人讲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隐者讳”,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史书不可信。
而起居注只是记录皇帝言行,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一些,可以作为后世研究历史的一种补充。清朝的起居注保存的比较完整,从《康熙起居注册》二十六年六月十日的记录情况,后世研究者可以知道,当时皇子们的具体读书情况。
4、监督皇帝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孔子把他们的不法行为,全都记录下来,让他们遗臭万年。而起居注更是要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身边有个人时时的盯着自己,所以皇帝说话做事,肯定更加谨慎了。
唐太宗想看起居注具体记载了什么,被当时的负责官员褚遂良拒绝了。唐太宗问“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行也会记录下来吗?”得到的是褚遂良肯定的回答。所以,起居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皇帝的言行。但作用极其有限,不然,历史上的皇帝个个都是明君了。
图5 唐太宗李世民
- 三、为什么不让皇帝看起居注?
起居注虽然记录了皇帝的言行,皇帝是不能看的。有些皇帝就会忍不住,担心自己的不良行为会被记录下来,让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唐太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有次,唐太宗想看起居注,被大臣朱子奢劝住了。,没过多久,他还是忘不了这事。有次又提出要看起居注,当时负责此事的官员是褚遂良,又被拒绝了。
时隔一年之后,唐太宗又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虽然被大臣阻止,这次唐太宗比较强硬,铁了心要看,而且还找了个借口借鉴之前的过错,以后会更加严于律己。
,负责此事的房玄龄不得不对起居注进行删减,呈给唐太宗过目。很多人就因为此事,认为唐太宗时期的史书、起居注不太可信,都进行了美化。
图6 房玄龄(579年—648年)
古代为什么不让皇帝看起居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皇帝干扰记录的客观性。因为,人非圣贤,不可能所有行为都正确,负责记录的官员,却会把所有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其中一些不良行为,皇帝肯定不希望流传出去,这样会影响形象的。
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虽然规定皇帝不允许看起居注,如果皇帝动用权力,想要翻看甚至修改起居注,即使有正直的大臣出面阻止,在皇权面前也会显得无可奈何。所以,在根据当前留下来的起居注研究历史时,同样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记录是否真实可信。
文墨羽翩翩
参考文献《康熙起居注册》《大唐创业起居注》《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三古代说临幸什么意思
就是爱的意思,只是含有十分尊敬的意思,这个词语只有在古代使用现在没人这么说了通常妃子皇后对皇帝,都说“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