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绘制地图?
最近大家对于中国古代的地图有很大兴趣。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坤舆万国全图》走出“深闺”上了电视节目被大众认知。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丝路山水地图》不仅反映了明代中国和西方的陆路交通,还代表了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的一种传统,注重旅行者视角。
中国历史上,更科学的制图传统来源于魏晋时期的裴秀。裴秀曾任职司空,负责地籍管理。他发现前人地图没有比例尺,而且方位也不严谨。他摸索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者大致相当于现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后三者用于校正实测里程。裴秀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将前人绘制的《天下大图》缩为《方丈图》,“备载名山都邑”。他的门客还进一步将《方丈图》缩小到1/5,制作了西晋的全国地图。
裴秀的制图原则被认为是“计里画方”的渊薮。这种方法把地球当成一个平面,用于地籍管理、城市规划等小范围制图,误差尚可接受。,在制作大范围地图时,地球的球面导致的变形严重影响了准确度,地图质量大打折扣。北宋的《禹迹图》是现存最早的按计里画方制作的地图。此时,裴秀时代已经过去了700多年,成图质量依然不可直视。明代的全国地图是罗先本1541年前后绘就的《广舆图》,也采用了计里画方制图。
怎样把地球的球面表现在二维平面上?这就催生了地图投影。最早准确测出地球周长的埃拉托色尼也最先创立了经纬网,绘制了地中海周边地图。1569年,墨卡托设计了正轴圆柱投影,相当于在地球中心点一盏灯,把地面上的点投射到垂直于赤道的圆筒上,绘成地图。在这种投影制成的地图上,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地图上的角度与实际一致,是在大航海时代使用最广泛的地图。墨卡托地图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地图,有两个突出要素球面投影,经纬网制图。
墨卡托投影地图上,高纬地区面积变形大,甚至无法表示极点。把墨卡托投影的圆筒两端适当收缩,就可以画出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世界地图纬线彼此平行,纬度越高长度越短,仅中央经线与纬线垂直。1570年,这种地图以奥特里乌斯地图之名出现,现代世界地图由此奠基。
10年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澳门。在中国辗转多地、汉语精熟的利玛窦向当时的明朝万历皇帝献上了生日贺礼,一幅伪圆柱投影的木刻世界地图。万历甚为喜欢,协助工部员外郎李之藻将中国转绘到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并利用《大明混一图》等中国地图资料对利玛窦的底图进行完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中国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详细标注,对黄河、长江还详细标出了其发源地和流经的省份。
1602年,李之藻将此图刻为6屏,名《坤舆万国全图》。1608年,明王朝摹绘了《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算起来,利玛窦1578年离开欧洲时,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只有最初的1570版本,利玛窦带到中国的就是这一版。1584年,他在肇庆将奥特里乌斯地图汉化为《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在南京把地图更新为《山海舆地全图》。目前所见的《坤舆万国全图》则是李之藻在利玛窦支持下,整合欧洲、美洲、中东和中国等大量地图数据完成的。《坤舆万国全图》不仅纠正了1570版奥特里乌斯地图中关于中国和东亚的大量错误,甚至南美洲的轮廓也更接近真实。
《坤舆万国全图》中还有400多个不见于奥特里乌斯地图的中文地名。聊举一例。高中地理关于洋流一节的图中,在非洲南端有一支厄加勒斯暖流,名字来自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岬角。厄加勒斯是西班牙语“针”的意思,但附近没有针状地标。同样位置,《坤舆万国全图》标为“罗经正峰”,意思是,用来校正罗经(指南针)的山峰。现在我们知道,磁偏角在不同地点各异,而且同一地点的磁偏角也会随时间变化。查询美国地质调查局磁偏角的数据发现,1590年,非洲最南端磁偏角为零。据此,知名学者李兆良指出,“中国人航海经验丰富,很早就知道磁北并非真北。,《坤舆万国全图》把这里的山峰命名为‘罗经正峰’,表示在这里,这个时期,正北与磁北重合,完全合理。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经到达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Cape Agulhas针状岬角’即使有指南针的含义,也是不明所以,缺乏解释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国的部分信息。”
古地图代表着一个人群、一个国家认识世界的广度、深度和角度。《坤舆万国全图》是17世纪初一流中西地图学者密切合作的结晶,不仅奠定了我们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最初视角,也代表了大明王朝对世界的认识广度和深度,甚至有可能重新书写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这样的国宝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熟悉。
一古代人是如何绘制比较精确的地图的
古人绘制地图的方法让现代人的我们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没有卫星定位、拍照、导航等技术,全部靠勤劳的人民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出来的“人肉地图”
说是“人肉地图”有点匪夷所思,却步步属实,靠人步行来测量距离的多少是十分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从这当中也体现了古代人的勤劳和大智慧,也体现了他们的科技不发达,他们的这一举动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力。地图的起源
最早期古代人开始绘制地图的时候甚至连望远镜和罗盘都还没有发明,那他们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
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调查,发现人类在地图绘制的方面要早于文字,在中国最早关于地图绘制的传说是在“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这个传说大家都听说过,这一点感动了“河神”,给大禹送去了地图,在大禹认真的研究之后成功的治理了水患,不过这可能只是个传说。记里鼓车
在西汉时期设立了钦天监,当时的钦天监官员利用类似于现代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来进行测绘工作,并且还发明了一种测量地理的工具起名为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是用马来拉动前进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行走一里路敲击一下鼓,行走十里路打一次锣,车上还有司南记录着行车轨迹,官员根据车辆行走的距离来绘制地图,看到这个人、车、马合一的“交通工具”,大家应该相信古代人制作地图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了吧。
古代人的地图最早期是绘制碳灰绘制的。
当时绘制的地图也极为简陋,仅能描述山和河流的大致方向,以此来绘制简单的局部地图。
不像我们现代人那么容易用卫星三角定位经纬度,电脑计算距离,分分钟就可以绘制出终点的位置和距离,而我们21世纪的我们出行就更方便, 拿出手机,打开某某地图APP,输出起始点和终点即可,我们使用如此地图的也应该设想到,我们今天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古代人的辛勤劳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刻删除相关部分。
二中国古代如何绘制地图
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并非耸人听闻或者凭空猜测,而是有相当的证据。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极大陆可能存在史前文明的设想反复被提及,不少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那片冰天雪地,其中一幅不可思议的古地图更是加强了科学界对南极的思索。1840年,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馆长哈利勒·艾德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找到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除了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这张地图的原件,这张由土耳其帝国舰队的海军上将皮尔·雷斯于1513年绘制的地图,几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200年前就把这块神秘的陆地标出来了,并且他画的南极洲是没有冰封的状态。
三古代绘制地图的人叫什么
在北方边境动荡不安的,明初以来长期得到控制的倭(当时对日本的蔑称)寇又逐渐猖獗起来,在东南沿海地区大肆劫掠。这一变化要追溯到明朝政府与日本幕府将军之间存在的官方贸易,这种贸易行为对于明政府而言在经济上并无利益可言,只是作为一种笼络藩属国的赏赐行为;由于明政府的赏赐优厚,对于日本而言,这种贸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到了嘉靖时期,日本幕府将军的力量衰落,诸侯各自为政,各诸侯之间开始争夺与明政府的贸易权。嘉靖二年(523)六月,日本诸侯大内氏使臣与细川氏使臣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并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宁波之乱”,又名“争贡之役”。
东南沿海的倭寇针对这一严重事件,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首犯,放回被掳的中国官民,承诺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否则将中断贸易。由于日方没有答复,双方贸易实际中断。正式的贸易途径被中止,丰厚利润导致走私贸易猖獗。由于明朝武备松弛,倭寇在走私贸易的,逐渐以掳掠为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海商和海盗也逐渐参与其,甚至成为主导。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
最为典型的事件发生在嘉靖十四年(1555),当时一股只有70余人的倭寇登陆后,从浙江东部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夺、烧杀,狂奔千里,最终居然进逼至南京城(明朝位于南方的都城)下,明朝军队竟无人迎敌。虽然这股倭寇被歼灭,但明军先后伤亡居然达到4000余人。这次倭乱从嘉靖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年间,长达40余年,史称“嘉靖大倭乱”。倭寇的长期肆虐对明朝长期以来松弛的海防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明朝士大夫对于日本等藩属国的重视。
图|明朝倭寇
明朝比较重要的藩属国还有安南、朝鲜和西域诸小国。明朝建国之时,朝鲜半岛上依然还是高丽王朝,因为领土问题与明朝时有冲突。洪武二十五年(1392)高丽大将李成桂夺取王位后,转而与明朝修好,并接受洪武帝所赐国号“朝鲜”,从此与明王朝基本没出现大的争端,成为明朝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藩属国。
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明朝建立之时,安南由陈朝统治,与明朝关系和睦。建文二年(1400),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由于明朝对陈朝有保护之责,再加上明朝与胡朝时有边界纠纷,1406年(永乐四年)当时在位的永乐帝下令进攻安南。
明朝攻占安南之后,设置郡县,建立了直接统治。但由于当地民众的抗击,明朝的统治一直不稳固,最终在当地豪族黎利的抗击下退出安南。不过鉴于明朝的强大,黎利在建立黎朝后,于宣德六年(1431)接受明朝的册封。从此之后,安南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朝贡不绝。
图|明朝藩属国
与汉唐建都关中不同,明朝建都北京,边境的主要压力来自北方而不是西北,对于西域的控制不再是国家命脉所,自明初开始主要通过在西域设立羁縻卫所“关西七卫”,也就是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加以控制。不过随着蒙古势力的强大,加上明朝的忽视,“关西七卫”逐渐沦陷。
到了嘉靖时期,明朝的势力彻底退出了西域,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原来西域地区明朝用于牵制蒙古族的力量也荡然无存,于是蒙古族更加肆无忌惮地骚扰明朝的西北边境地区,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图|蒙古族
黄河泛滥与大运河的维护除了这些外患之外,明朝还存在一些内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黄河的泛滥和与此有关的粮食运输问题。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过,从自然环境上讲,黄河上中游流经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而黄土又以疏松易受冲刷为特点,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下游大都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缓慢,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了下来,日积月累,河床逐渐淤高,形成了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10月份,如果遇到暴雨,河水往往迅速泛滥,一旦防御失措,河堤坍塌,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灾害。
图|地上悬河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黄河下游的河道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向东北方向斜穿整个华北平原流入渤海,而主要是通过淮河的河道流入黄海。虽然这条河道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但在很长时期内,黄河通往淮河的河道并不固定,分由濉、涡、颍、浍等河入淮,而且已经发生泛滥和改道。
不仅如此到了16世纪,随着泥沙的日益淤积,黄河决口日渐增多,尤其是山东境内曹县、单县一带北岸的决口日益增多,而正是明王朝所担心的。这是因为黄河泛滥不仅会对平原地区的城市、人口和社会生产造成大量的破坏,而且也威胁到明王朝的生命线漕运的通畅。
图|历朝黄河河道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开发较晚,但在宋代之后,随着长期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经济远远超过了北方。明初定都南京,使得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整合在了一起。明成祖朱棣击败建文帝夺得帝位之后,一方面为了加强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北京是其起家之地,根深蒂固,迁都北京,但由此却造成了政治中心、军事重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集中在京城的皇室、大量官员及其家属以及北方屯驻的数十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方,从永乐时期开始,南方粮食的北运,也就是漕运,因事关国家命脉,就成为政府关心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明初主要袭用了元朝的漕运方式,也就是通过海运。海运最初耗时极长,不过经过航道的三次改进,海运的时间由最初的两月余,缩短为顺风十日,可谓极为便捷。但最终形成的航道主要依赖远洋航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风险较大,经常损失惨重,如洪武七年(1374),沉船40余艘损失粮食4700余石,淹死官军717人,马40余匹。正因为如此,以及大运河重要河段会通河(临清须城,今东平)的重新开通,明政府经过权衡,最终在永乐十三年(1415)停止了海运。
图|明代大运河
停止海运之后,明朝的粮食运输完全通过大运河,由此大运河成为整个明王朝粮食供应的主干道,毫不夸张地说,大运河也就成为事关明王朝存亡的咽喉命脉。,维系大运河的畅通就成为明朝政府的首要工作之而大运河畅通的关键中的关键就是黄河。
黄河的徐州至淮阴段兼做运河,是大运河的“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一旦决口,漕运断绝,后果不堪设想。而更为糟糕的是,明代嘉靖以后这一河段的河患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治黄保运”成为明朝国家治理和士大夫长期
图|黄河
可能正是因为大运河漕运存在这样的缺陷,到了弘治时期(1488—1505),海运被提出,并在此后历代都有朝臣进行过恢复海运的努力。当时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所谓的胶莱河海运,也就是恢复元朝人在山东半岛曾尝试开通过的胶莱运河(连通胶州湾和莱州湾的运河),由此海运的船只可以从海上抵达胶州湾,然后经由胶运河,从莱州湾入渤海直抵直沽,这样就躲开了从海上绕行山东半岛的危险。
这一方案,最早是在正统年间提出的,嘉靖十一年至万历三年(1532155)则提出得更为频繁,不过虽然经历了数次勘查,但直至明末也没有实现。第二种方案就是直接海运,最有影响力的提出者就是弘治年间的丘浚,但直至明末,除了短暂的小规模试行之外,一直也没有成为一项正式制度。不过可以看出,恢复海运,减少对大运河的依赖,是明代后期黄河泛滥加剧之后,士大夫们所设想的一种替代措施。
图|胶莱运河
总体而言,北方边患带来的边防问题、东南地区倭寇猖獗引发的海防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对藩属国的
不过与著书立说不同,地图的绘制是一门专门的技术,那么在罗洪先绘制《广舆图》时,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有哪些著名或重要的地图和绘制技术可以供他参考呢?
图|《广舆图》
《广舆图》之前我国地图绘制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如《周礼》《孙子兵法》等中就记载有对地图的使用。目前发现的存世最早的地图是1986年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的《放马滩地图》,其绘制时间大约为秦惠文王后元十年至秦昭襄王八年(前305—前299)间。
出土的地图共有7幅,绘制于4块松木板上,其中3块木板是两面绘制,1块仅绘了一面。这套地图现收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间稍晚于《放马滩地图》,但绘制技术更为成熟的就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3幅绘制在丝帛上的地图,分别为《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和《城邑图》,绘制时间大约是在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之前,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从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来看,我国古代的绘图技术在汉代初年就已经大致发展成熟,此后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图|纸地图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墓中发现了一幅西汉文景时期(前179—前141)的疑似为地图的纸张。纸张表面平整光滑,用细黑红条绘制可能是山川、道路等的图形,有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
在东汉的墓葬中也发现了一些城市图,如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东汉末年护乌桓校尉墓葬中的《宁城图》《繁阳县城图》《土军城图》《离石城图》《武成县图》。稍晚一些的还有在今年平安南道顺川郡龙凤里辽东城塚壁画墓中发现的一幅《辽东城图》,时间约在公元5世纪。不过就这些城市图的绘制方法来看,与壁画并无二致,很难区分其是图画还是地图。
图|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文物之东汉壁画墓
此后直至宋代以前,都没有典型的地图存世,只有少量极具绘画性质的地图,如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图》。这幅地图实际上是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墙上的一幅壁画,原图表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境的全貌,规模宏大,高460厘米,宽1300厘米。
,就渊源而言,地图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直至清代两者的名称也都一致,都被称为“图”甚至晚至清末的一些地图也与绘画并无太大区别,如光绪二十年(1894)冯启鹅绘制的《天津城厢保甲全图》(该图现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与画作极为相似,绘画与地图的相互交融也是中国古代地图的一大特色。
图|《天津城厢保甲全图》
保存至今最早的宋代全国总图就是《九域守令图》,有学者认为该图的绘制者是北宋的著名学者沈括。经过考订,这地图绘制于北宋元丰三年至元祐元年(1080186)间,表现了北宋时期的疆域。不过目前存世的是荣州刺史宋昌宗在宣和三年(1121)刻在石碑上的一幅。这通石碑高175厘米,宽112厘米,现在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
而最受研究者重视的则是绘制于北宋元丰三年至绍圣元年(1080—1094)间的《禹迹图》。现存的《禹迹图》有两幅,古代“迹”与“跡”相通,两幅地图的图名是相同的。这幅地图之所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这是现存最早的使用计里画方绘制的地图。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绘图方法,具体方法是在绘图之前,先在底图上打上方格网,然后确定每一个方格代表的实际距离,相当于确定今天绘制地图所使用的比例尺,将距离数据按照比例折算绘制在地图上。
图|《九域守令图》
总体上,如果使用相同的数据绘图的话,使用计里画方绘制地图要比不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更为便利地摆放、协调各种地理要素在图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不过,这种绘图方法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使用得并不广泛,只是在《广舆图》出现之后,才稍微有所普及,不过这是后话。
,宋代也出现了流传至今最早的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关于这套地图集在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著作权之争。最初,因为现存的这套地图集的南宋版本中有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所作的序,而且南宋的一些文人也曾记载看到过苏轼绘制的这套地图集,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套地图集的
图|《历代地理指掌图》
元代留存下来的地图极少,比较重要的有《元经世大典图》。与所有其他中国古代地图不同,这是一幅很奇怪的地图。图中虽有着密集的方格网,但不同于传统的计里画方,图中并未标注每方代表的距离。在地图的四角标注方位,即右下角为北、左上角为南、左下角为东、右上角为西,这种特点也不见于之前和之后的中国地图。整幅地图表现的范围包括中亚、西亚、小亚细亚,还涉及北非与东欧。图中所有地名都标注在方框之内。
这幅地图原来的图名已经无法得知,之所以名为《元经世大典图》,是因为其保存在元代的《经世大典》中。这幅地图得以保存也经历了重重磨难。《经世大典》的原本早已散佚,只是由于被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收录才得以幸存。不幸的是,到了清末,《永乐大典》也基本散佚殆尽。这幅地图只是因为清末魏源将该图收录到他编纂的著名的《海国图志》中才得以幸存下来。
图|《元经世大典图》
除了《元经世大典图》之外,元代还留存下来一些地方志中的地图,但数量不多。在留存至今的文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元代地图的痕迹,如李汝霖的《声教被化图》、乌斯道的《舆地图》、清濬的《广轮疆里图》等,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朱思本的《舆地图》。
朱思本生于元至元十年(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他出生于一个书生家庭,幼年即前往龙虎山拜入正一道修真。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思本前往大都(今北京市)协助正一道宗师张留孙主管中国南方的道教事务。他发现以往绘制的一些地图,如《禹迹图》错误百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的《通典》《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和元代的《大元一统志》等书籍,至延祐七年(1320)绘出了《舆地图》,并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此后,朱思本返回江西,不知何年去世。根据记载,朱思本绘制的这幅《舆地图》图幅很大,“长广七尺”,并采用了计里画方的方法。这幅地图后来成为罗洪先绘制《广舆图》的基础。不过可惜的是,这幅地图现在已经遗失了。
图|朱思本《舆地图》
明代留存下来的地图较为丰富,其中绘制时间较早的地图之一就是《大明混一图》。根据分析,该图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绢本彩绘,清朝初年将全部汉文注记用满文标签覆盖。这幅地图图幅非常巨大,高386厘米,宽456厘米,涵盖的地理范围也是空前的,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非洲,南至爪哇,北抵蒙古,该图目前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是我国现存第一幅绘制出非洲的地图,非洲大陆位于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近似于今天的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吻合。
地图中还显示在非洲大陆的中心有一个大湖,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传说绘制的,因为在传说中曾写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湖,其面积远大于里海”。应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女士的请求,中国有关部门精心制作了《大明混一图》复制件,赠送给南非议会。
图|《大明混一图》
这幅地图后来还流传到朝鲜和日本,经过增补产生了“大明混一图类型的地图,如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华东古地图》,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混一历代国都疆理之图》、妙心寺麟祥院藏《混一历代国都疆理之图》、京都大学文学部地理学教室藏《混一历代国都疆理之图》、大仓集古馆藏《广轮疆理图》,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广轮疆理图》。
比较重要的还有《杨子器跋舆地图》,该图绘制者不详,绢本彩绘,图幅为高165.6厘米,宽180厘米,图上有杨子器撰写的跋文。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明确使用了地图符号的古代地图,在凡例中列出了20余种地图符号,凡例撰写的时间是“嘉靖五年(1526)”。该图目前保存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后来地图的绘制也产生了影响,如嘉靖十五年(1536)的《皇明舆地之》、嘉靖三十四年(1555)喻时绘制的《古今形胜之图》,所表示的“天下”范围与《杨子器跋舆地图》类似,较《大明混一图》大为缩小。
,《杨子器跋舆地图》形象直观、色彩艳丽的艺术地图的绘制方法,对后世地图绘制影响较大,如嘉靖十五年编制的《皇明一统地理之图》、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泮题识《舆地图》、崇祯四年(1631)的《皇明舆地之图》等,其绘法均受到《杨子器跋舆地图》的影响。
图|《杨子器跋舆地图》
不仅如此,该图与《大明混一图》相似,也流传到了朝鲜和日本,韩国仁村纪念馆有一幅受到该图影响而制作的地图,即《混一历代国都疆理地图》,该图有杨子器的跋文与凡例,中国部分参考了《杨子器跋舆地图》。图中除了朝鲜部分以外,所反映的内容和地图上使用的符号等与《杨子器跋舆地图》基本一致,只不过对长城以西水系的表现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写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四古代怎么绘制地图
第一种方法以山川为基准以自然地理情况为区别做图,这也是古时候绘制地图最常见,也最便捷的一种方式。绘图方法是最先把所需绘制的县里画在中心,随后再把县里旁边的山川河流,相对性于县里在什么位置,尺寸怎样用特殊标记表明出去;最终再把县里与山川中间的路面绘制出去就可以。
尽管说这类方法不足精确,可是既直接了当又好用,十分合适高新科技落伍的古时候。可是地图不是你信手绘画就可以的,山川河流实际的方向,及其地势多少迈向,及其河流尺寸长短都必须大家去明确的。而明确的方法只能依靠人自身去走,去看看去亲自量。古时候没有精准定位技术性,测量仪器也相对落后,因而产生偏差是很常规的,并且随间距越长,范畴更高偏差就更高。
第二种方法以航道为基准
航道就是指船运的航道,中后期也发展趋势到国际海运。这类制图方法比第一种还需要简易,拿中国在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京杭大运河来剖析最先就在这里张薄纸的中心把京杭大运河画出去,首起北京,随后绘图的人坐下来船从北京考虑,顺着大运河一路向南考虑,把河流海峡两岸的山川地形地貌都绘制出来,画在运河两边,最终绘制工程图纸的人抵达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绘制。
大家能显著的看得出这类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优势便是方向定位的很准,绘制全过程也非常快。缺陷是绘图的地区太窄,仅限河流两边周边的地域。上边说的二种方法是古代常见的绘制地图的方法,可是主观原因过多,偏差比较大。也有一种较为直接的绘图方法,下边详细介绍。
第三种方法以占比为基准
古代战争是经常产生的事,战事讲的是走为上计,知彼知己。怎样军队速度更快假如连地图都不清楚或许还会继续迷了路,怎样知彼知己,连产生战事的地域的自然地理外貌都不太熟,怎样排兵布阵。因而因为战事的必须,古代人必须健全地图,把地图绘制的更精确更细腻。
说白了的占比为基准便是大家常说的比例尺精度,大家如今机械制图和cad制图用的十分普遍。便是在地图里绘制上满满的格子,一个小格子意味着一个稳定的长短,例如1:1000,就表明图上1小格子表明1千米。随后依据具体精确测量实体尺寸,方向用比例尺精度的方法变小在地图上。那样就变得很精准了。
前二种方法尽管精密度不高,可是应用性还能够的。耗费的精力也很大,必须大家参观考察,凭直觉去分辨方向,尺寸。第三种方法也是消耗精力,绘制一个地图乃至要花很多年的时间
天下奇闻
- 世界各地奇闻异事 世界各地奇闻异事大全
- 世界各地奇闻趣事 世界各种奇闻轶事
- 世界发生的4大未解之谜 世界发生的4大未解之谜
- 世界第一高人是谁 世界第一高人照片
- 世界99大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事件大全
- 奇闻异事大全500例 十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 七种人容易招鬼 七种人容易招鬼身上有鬼的人面
- 七鳃鳗恶心图片 七鳃鳗原图
- 葡萄牙车祸灵异事件 葡萄牙车祸灵异解密
- 彭加木双鱼玉佩事件 彭加木双鱼玉佩事件帖子
- 盘点世界十大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_有几个
- 欧洲杯比赛时间确定 欧洲杯比赛结束时间
- 女娲吃人的照片可怕 女娲吃人的样子
- 女孩肚子里有老鼠 肚子里的肚子里有老鼠
- 农村真实鬼故事 超恐怖真实农村鬼故事
- 蒙古是怎么灭亡的 蒙古是怎么灭亡的视频讲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