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灭九族是什么意思?一子悟道九族生天是什么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3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这些人,这种行为如果在古代封建社会,那是诛灭九族之罪!!如果在40年前也是就地枪决!!!这种人就得杀一儆百。

一诛灭九族的九族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朝代上面,对于犯人的刑罚有着多种多样的处罚方式,而其中最为严格并且也是最为残忍的,就是诛杀九族,那么九族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也为大家来讲述一下

其实按照科学的讲解来说,九族是泛指父亲,母亲跟自己的妻子三代中的三族亲人,要知道每一位家人当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亲戚,就比如说父亲会有自己的哥哥、弟弟母亲呢,也会有自己的哥哥、姐姐,而株连九族,就是相当于把犯人所有的家人亲属,几乎全部诛杀干净,甚至说这个犯人的姓氏也都会在史册当中被取消,可以说株连九族真的是古代朝廷当中处罚方式最为严格的。

各位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过诛杀十族呢?其实十族跟九族中间仅仅只差这一族,差距却是非常巨大的,诛杀九族也许人数不过百人,第十族则是犯人的朋友,这一下子可是涉及到的关系太多了,而在中国历史朝代上,就有这样一个被诛杀十族的大学士,他还是皇帝的老师,不过他也成为了整个中国朝代史上最为凄惨的大学士。

这个被诛杀十族的人叫做方孝孺,他是洪武年间的汉代大学士,方孝孺也是洪武年间的翰林学士,不过为什么方孝孺会被诛杀十族呢?

方孝孺为人正直、饱读经书,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被古人们一直称之为非常具有灵光以及智慧的大学士,而当时建文帝一直非常重视方孝孺,不仅在朝堂正式去请教方孝孺,私下里两者还是师生的关系。

当朱棣率军反朝攻打建文帝以后,方孝孺便仿佛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一般,痛哭流涕,后来朱棣要求方孝儒起草,诏书,宣告天下说朱棣,当成了如今的皇帝,并且告诉方孝孺起草之后,你便安心的读书,这天下政事便与你没有任何干系了,可惜方孝孺一心耿直,方孝孺回想起建文帝对他的悉心照料,建文帝自焚之后,方孝孺便宁死不屈,不肯起草诏书。

后来朱棣见其没有归属之心,便下令了对方孝孺诛杀九族,并且车裂方孝孺,而车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五驾马车直接将方孝孺的身体从中拉开,方孝孺却从来没有害怕之心,告诉朱棣说诛杀九族又如何?

而朱棣便下令诛杀了方孝孺十族,可以说只要跟方孝孺有任何关系的人几乎全部被杀绝,甚至说方孝孺的朋友都被这一句话株连,都没有任何的怨言,这一次诛杀方孝儒的十族持续了几周的时间才得以结束,根据史书内容的记载,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大约杀掉了900人左右,而其中方孝孺的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全部逃脱出来自缢而死,两个女儿则是跳进了秦淮河当中,溺水而死。

九族跟十族当中仅差这一族,人数却差之千里,各位朋友们,诛杀十族这种惨不人道的行为你们理解是什么意思了么?


二古代诛九族是什么意思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方孝孺被株连十族,是加上了师生这个群体!
上三代,下三代,朋友,老师,同学

三株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株连九族指封建时代一个人犯罪,罪及亲属族人的残酷刑罚。古籍中对92 九族的解释不尽相同。如王应麟在《小学绀珠》的说法是 “九族者,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己之同族也。”郑玄注《尚书•尧典》说 “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清初学者刘继应在《广阳杂记》卷一认为“(诛) 九族始于隋炀帝。”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是非常严厉和残酷的刑罚。

四满门抄斩和诛灭九族什么意思

满门抄斩就是住在府邸或者一家里面的人全部杀掉,然后查抄这个府邸里面全部的家产。
满门抄斩,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野蛮律令。指的是一人犯罪,全家牵连,财产没收,老幼杀绝,包括家里的佣人等。这与“诛九族”有区别,诛,株连九族,连座制,连带九族以内的亲戚问罪。这两种说法往往容易混淆。其中的“灭九族”是封建社会表示亲属系。“九族”之说最早见于《书·尧典》,“以亲九族。”九族所指,历来说法不一。“三族”所指,也有不同的说法,“三族”指父、子、孙或父族、母族、妻族或指父母、兄弟、夫妻。
出处鲁迅《呐喊·阿Q正传》“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释义封建社会的一种野蛮律令。一人犯罪,全家牵连,财产没收,老幼杀绝。鲁迅《呐喊·药》“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告官,连他满门抄斩。”吴组缃《山洪》十八“还说要出连环保呢,出了毛病的话,就满门抄斩。”《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不知怎的,如姬忽然又想到,也许是因为尤永大胆替樊於期说话,劝嬴政改变将樊家满门抄斩的决定,才触怒了他。。”
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九族”指亲属。“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之子(姨姨的子女);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五诛灭九族是什么动物

古代的诛灭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诛十族,十族又是什么?

封建时代,皇权是最触不得的东西,一旦触及,不但自身要被消灭,就连亲属都得跟着,被诛除,胜利者斩草除根,彻底除去子孙报仇的可能,哪怕是一丁点的后患都不能留。失败者真是要后悔生出来,这狠的招,就叫诛九族。

诛九族是从夷三族变化而来,哪九族呢?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说法。

其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许慎。他们认为九族应该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里面包括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其子),出嫁的姐妹(其子),出嫁的女儿(其子),母族即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其子),妻族即指岳父一家,岳母娘家。对于统治者来说,这种说法非常好,利用血缘姻亲,把有关系的人全部抓在手里,一把拔起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着某个人。元朝无名氏的《赚蒯通》里写道“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有血缘的,有姻亲的,有报仇可能的,全部消灭。这个在明朝,有个很合适的名字叫“瓜蔓抄”。

其二九族者,由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就是咱们说的,从自己开始,往上数四代,再往下数四代,总共九代人的亲属,称为九族。郑玄在《诗·王风·葛荔序》里,他对“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的一个注解。(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除了郑玄之外,还有马融,孔安国等,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合乎古代宗法伦理的,所以唐宋以前是默认,唐宋以后就国家律法正式确认,到了明清两朝,干脆直接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为什么只算父宗?咱们很长时间,都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因为继承关系,不会跑到别的姓去,而母族妻族,都是外姓。服丧服的,也只有五服,从自己往上数四代,要服丧服,再往下数四代,也要服丧服,所以,前后加起来,就都是五服之内的亲了。

方孝孺诛十族,是怎么一回事?

按某些野史的说法,就是方先生在咱们说的九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族,即门生之门生。故事编得挺好,但咱们还是要分得清。

故事很精彩

方孝孺是建文朝大忠臣,姚广孝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南京被攻下后,方孝孺日日痛哭,要为建文帝服丧,朱棣派人强迫他归顺,方孝孺不听,明成祖要写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一番劝说后,两方火起,朱棣老羞成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声音更大“便十族奈我何?”于是乎,再加了一族,凡是当过他学生的,就都被连累,一时间,事牵连被杀的873人,入狱充军数达几千。

几个疑点

方孝孺死后,他的尸首是他的学生廖镛廖铭兄弟亲赴刑场,‘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其中廖镛后来又活了70多年。这是怎么回事?门生都应该被杀了吗?能去收尸的,恐怕是最亲近的门生吧?传说中的诛十族呢?

方孝孺的叔叔方克家也还活得好好的,方孝孺的表弟和侄子们,也全都没有被杀。民国《鄞县志》上载述方孝孺长子中愈之后方九成,自明万历年间,由慈溪迁至鄞县,居于白岳乡方家。在慈溪时姓朱,到鄞县后复姓方,方九成为此始祖。方孝孺有一嫡亲叔叔,叫方克家,其子方孝复于洪武二十五年被流放到庆远(今广西宜山一带)充军,以军籍获免。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得释为民。——天子之怒是开玩笑的吗?说好的诛十族呢?经办的官员不怕自己办得不好要掉脑袋?

具体时间上其实也对不上号。

第一版《明史》中记录“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四库”版《明史本纪》中记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一四零二年六月十二日,南京城破,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抓,十三日,朱棣撤出南京城,驻龙潭,十四日,文官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五日,武将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六日,诸王孙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七日,朱棣祭拜朱元璋陵正式登基称帝。二十五日,凌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这个时间,朱棣都当了一周皇帝了,还要一个钦定的奸臣来写登基诏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明史》是满清皇帝审的稿,《明史》的完成,花了康熙直到乾隆等几代皇帝近百年的时间,这中间在干什么?要知道元修《宋史》两年多,明修《元史》花了两年,清修《明史》花了近一百年,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可想而知吧。

诚然,永乐帝的确采取了血腥的“瓜蔓抄”来清除建文余党,没法无视。他也不是个善良的老好人,既除就要除干净,免得春风吹又生。方孝孺的确是被杀了,但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还不好说,后人嘛,总是要塑造出几个有骨气的英雄形象的,否则全都是懦弱无能的文臣,岂不是要笑掉人大牙?其实南京城破,是有殉节的大臣的,而且不止一个,没有方孝孺,在后人心中,作为江南士人精神领袖的他,怎么可以不殉节呢?他必须殉啊,不但要殉,还要殉得特殊,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乎,方孝孺的故事,由最初的简单几个字,变得越来越精彩了。民间需要一个英雄形象,而统治者也需要——你看看,看看,我再残暴,不至于诛人十族吧,好好做我大清的子民吧,就酱!

历史总是这个样子的吧,任人打扮,是真是假,谁又说得清呢?(文/宛如清扬)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