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虫动?动森五月份有什么虫
不知我们人类,是否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更厉害的生物或者是神灵,也像我帮助桃树一样,帮助我们人类,消灭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各种病毒。
一什么虫动作词
鸣虫,顾名思义,是指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我国的三大传统鸣虫分别是“蛐蛐”、“油葫芦”和“蝈蝈”。二什么虫不会动
那是面包虫的蛹,再过几天就变成成虫了,成虫是棕色的甲壳虫。
三什么虫最不爱动
在中国对鸣虫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最早文字记载始见《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诗经》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华夏先民对鸣虫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并了解其一定的生活规律。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冬日人们蓄养鸣虫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鸣虫文化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更多新种类 鸣虫被挖掘开发并实现了人工繁殖供应。说到鸣虫品种就要简略介绍下鸣虫的分类。
现在我们能购买到的鸣虫,都是直翅目Orthoptera→ 螽亚目Ensifera→ 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 蟋蟀总科Grylloidea的 昆虫。
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
1. 蝈蝈,某些地区亦称蚰子,学名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尤以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出产为佳,由于蝈蝈饲养相对简单,鸣叫声音洪亮悦耳深受广大鸣虫爱好者喜爱,可以说,很多人爱上鸣虫都是从一只蝈蝈开始的。
2.扎嘴、吉儿、姐儿,学名鼓翅鸣螽(Uvarovites chinensis),分布在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体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风,叫声甲、甲、甲。吉儿、姐儿皆肖其鸣叫声音而取。
3.寰螽、土蝈,学名大寰螽(Atlanticus magnificus),为近年来新兴的鸣虫种类,主要产自南方,大寰螽较为罕有,未能人工繁殖,市面多为野捕个体。模式产地--浙江天目山。
(大寰)
4.宽纺、 络丝娘,古名络伟、莎鸡,学名日本纺织娘(Mecopoda niponensis)。这种鸣虫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分布最多。该纺织娘的特点是腹枝宽大,鸣声抑扬顿挫,高低交错循环,每次可连续反复鸣叫几是分钟,鸣声高亢而洪亮。因其翅较宽,故被名为“宽翅纺织娘”;又因其在日本也有分布,且被日本人最先著录,所以学名就叫“日本纺织娘”。这种纺织娘又有绿翅和褐翅2种,都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灌木丛中和林荫下的草丛中,拉拉藤中,喜阴暗,忌强光。它行动较迟缓,但一旦受到惊动,就会立即向前或旁边跳跃。
5.窄纺、正纺、飞纺、络纬、纺纱婆,学名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 纺织娘在中国分布很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上海、新疆、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广州、广西分布最多,,亚洲许多其他国家亦有广泛分布。每到夏秋季的晚上,常在野外草丛中发出“沙沙”或“轧织、轧织”的声音,可达20~25声,犹如织女在试纺车,因而被人们取名为“纺织娘”。其后是“织,织,织-......”的主旋律,音高韵长,时轻时重,犹如纺车转动。
蟋蟀总科Grylloidea
1.油葫芦、黑虫,学名黄脸油葫芦(Brachyteleogryllus emma)。而北京油葫芦(Macroteleogryllus mitratus)为同属另一种。油葫芦为传统鸣虫,其叫声悠扬缥缈,时而婉转、时而凄凉,以鸣叫时能“呦”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油葫芦深受鸣虫爱好者的喜爱,和蝈蝈一样多为人工繁殖销售,且多以天津、北京繁殖居多,繁殖油葫芦行话叫份,繁殖的地方叫份房,从事繁殖行业的人叫罐家。经过多年繁育油葫芦已经出现多种变异,体色有缎青、冰糖紫、酱油紫、马蜂黄、天津黑等,眼色也有红眼、玉眼等变异。
2. 青竹蛉,学名 中华树蟋 (Oecanthus sinensis),青竹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貌似纤弱的样子却能量惊人,叫声洪亮厚重,随着温度降低其鸣叫频率也随之降低但更有韵味,叫声都,都,都......可以不停不歇叫上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3. 紫竹蛉,学名 长瓣树蟋 (Oecanthus longicauda), 叫声有芙蓉鸟叫声和木鱼声、很多人认为紫竹蛉应该是紫色的,其实这点是错误的,紫竹蛉也有绿色、黄色、紫色。紫竹蛉辨别方法很简单,体形和青竹蛉很像,比青竹要大一些,最明显的是肚子上有一条黑紫色线!
4. 银哨,学名 斑角树蟋 (Oecanthus antennalis)。外形类似青竹蛉但较之更小,且 头背方及眼有数枚黑色斑点,触角基节内侧有2-3枚黑色斑点,此为命名的由来。 鸣声是高频连续音 。
5. 金钟(北方)、马蛉(南方),学名 日本钟蟋 (Meloimorpha japonica), 日本钟蟋遍布我国南北各地,是极为常见的蟋蟀类鸣虫, 其叫声清脆绵延,十分悦耳,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之一。可以说是所有鸣虫品类中好听又廉价的品种,和黑虫、白虫一样,日本钟蟋也是地栖鸣虫。
6. 斗蟋、促织、蛐蛐、中华斗蟋、白虫,学名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白虫同样是比较传统的鸣虫种类,白露以后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斗蛐蛐”的民俗,用来争斗的就是这种斗蟋,白虫鸣叫 清澈嘹亮,节奏中速,声如“句,句,句,句(Ju)……”。鸣声 连续无 间断。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鸣叫长达几十分钟,甚至更长。
7.金琵琶、宝塔蛉,学名云斑金蟋(Xenogryllus marmoratus)。作为金声鸣虫的一员,宝塔蛉以其动听的金属音,赢得了很多虫友的喜爱,但该虫略神经质,易受到惊吓,动辄断须断腿,令人苦恼。
8.绿金钟 、 天蛉、绿蛣蛉、银琵琶,学名梨片蟋 (Truljalia hibinonis)。 此昆虫是一种森林性虫类,喜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常停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不论白天、黑夜其鸣声都婉转动听,叫声如"句-句、句、句,句....."一般是4声一组,第一声教长,后3声短促,常常不停的重复着这种调门鸣叫着。其鸣声高亢清脆,音色比蟋蟀美。
9.画境,学名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主要分布于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 。常躲在草丛间、树皮下、落叶及石头间。雄 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现多用作饲料虫贩卖 。
10.灶鸡、灶蟋,学名短翅灶蟋(Gryllodes sigillatus)。多藏于锅台火炕缝隙中故叫灶蟋,又因为鸣声细柔而清脆,声如卿,卿,卿(Ji,)…,似小鸡鸣叫,故有“灶鸡”之称。
11.大黄蛉,学名安徽黄蛉蟋(Anqaxipha sp), 安徽黄蛉蟋 鸣叫积极性很高, 几乎长鸣不息、长鸣不哑,白天黑夜都鸣叫,傍晚清晨鸣叫更欢、更响亮,节奏较急而快,声如铃、铃、铃……”连续不断,声音清晰而有韵味。
12.小黄蛉,学名小黄蛉蟋(Anaxipha pallidula)。广泛分布于我国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 小黄蛉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白天黑夜均善鸣叫。鸣声轻悠柔和,声如“齐,齐,齐,齐(Qi)……”,节奏较缓慢,鸣声连续无间断。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小型鸣虫可以多只混养。
13.墨蛉、乌蛉、墨蛉、蚁蛉,赤胸墨蛉蟋( Homoeoxipha lycoides)。 鸣声喜在傍晚和夜间鸣叫,在多云天气的白天也叫,声如“滴、滴、滴、滴(Di)……”,声调有抑扬变化,时而有小的变化,鸣叫时间长,每次可延续60分钟之久。可与小黄蛉混养。
14.山仙子,学名锤须奥蟋(Ornebius fuscicerci)。锤须奥蟋无疑是美丽的蛉虫。 基部白色,中段黑色,先端又过渡为白色。爱好者们谓之三色尾。鸣声为特别清晰的金属铃声,比石铃响亮许多。鸣声的频率随温度升高而急促。22度时鸣声间歇有致,极富节奏感。鸣叫时,长长的触须上下晃动,尾须也随之摆动,金色的双翅举起,一副秀雅飘逸的优美姿态。由于它是型,声,色俱佳的金声鸣虫。而备受老一辈的虫家推崇。
15.石蛉,学名凯纳奥蟋(Ornebius kaataki)。石蛉一般每年可发生2代,第1代成虫发生在8月,第2代迟1~2月发生,常在9月初即可听到其鸣叫之声。其鸣声较为雅致、柔和,声如“咭、咭、......”节奏比较短促而从容,声与声之间有个短暂的间隙时间。其鸣声具有浓厚的金属击敲韵味,犹如打铁的声音。它鸣叫有间歇,约有10余次只有有个停顿时间,常在树干上鸣叫一番后再爬动着换个地方再继续鸣叫。它的鸣声常有回响的感觉,在一处鸣叫时,好像有数处发出同样的声响,使人难以捉摸鸣声究竟发自何处。
16.黑翅石蛉,中文名褐奥蟋。
17.金蛉子,学名双带拟蛉蟋(Paratrigonidium bifasciatata)。此鸣虫因其体形娇小玲珑,形状美丽可爱,鸣声悦耳动人,被视为诸多鸣虫中的佼佼者。铃子的鸣叫声为“铃、铃、铃、玲”,连续不断,好似一串金铃在连续摇动,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圆浑悦耳,音色美妙,它在鸣叫时常常停立不动,后肢略屈。
18. 草蛉,学名斑翅灰针蟋(Polionemobius taprobanensis)。在我国各地分布极广,尤以东南部为多。此虫生命力比较旺盛,喜栖息在草丛、草坪和灌木丛的根部,以嫩草的芽叶为食,故常在多草的地面活动。其叫声为”之——“,并带有较长拖音,每声能延续2~3秒,声音平直,却带有一点金属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晴天鸣叫频繁,尤以夜间为盛,阴雨天少鸣。
19.花蛉,学名斑腿双针蟋(Dianemobius fascipes)。斑腿双针蟋成虫一般在6~7月间出现,在9~11月间也能听见成虫年鸣叫,其叫声为“吱、吱”,其音不高,但听来却别有一番韵味。斑腿双针蟋晴天爱鸣,夜间也盛,阴雨天则少鸣。
20.寒蛉,学名黄角灰针蟋(Polionemobius flavoantennalis),栖息在草根及落叶下。触角基半部白色,端半部黑色,足无吸盘。鸣声似金蛉子,只是音量较低。
21.南油、竹蟋,蛮凶头,学名南方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 为常见油葫芦属的最大种。主要分布我国的广东 广西 云南 福建等华南省份。此虫体大,色泽多呈棕红 暗红或者深黄。头略小于背板。颜面部白色。初蜕虫背板白粉明显。若虫直到终龄还具有白腰线。由于斗性强烈,为华南地区主要的博彩斗虫。他的头部可以向前伸,上颚可以前开,不像同属其他成员那样只能侧着头啃,攻击性更强。
22.雾顶油葫芦,学名污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testaceus) 。体大粗壮,通体棕褐色,具有光泽。头部混沌蜜蜡色。近顶部近黄白色。无明显的八字纹。鸣声响亮。主要分布广西,云南海南等华南省份。
23.飞亭,学名姬蟋(Modicogryllus sp)
24.地蛉、土蛉,洞蛉,学名利特音蟋(Phonarellus ritsemae)。是著名的金声鸣虫,不多见。鸣声很像灶蟋,但更急促一些。
25.红牡丹,中文名小音蟋(Phonarellus minor)。此虫红头黑身头须尾枪黑白相间鸣声高亢激越。
26.铁弹子,罄蛉,学名刻点铁蟋(Sclerogryllus punctatus)。性喜阴暗潮湿,栖息于墙根,草垛和木材堆下,常和马蛉重叠栖息。昼伏夜出,夜间爬至显眼处鸣叫。其鸣声优美,回音极佳,犹空谷传音,非常嘹亮。每至夏夜,当斗蟋蟀还没有开始鸣叫的时候,铁弹子已经先声夺人,草茎里响起它那明亮高昂的叫声。因其鸣声超群,与马蛉被人并称为鸣虫两绝。
27.大土狗、土棒子,学名花生大蟋(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 因其体形较大,居于众多品种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而又被称为“花生大蟋”。花生大蟋的鸣声非常响亮的句。。。。。。。。连续不断,没有音调高低变化。所以听起来像是某种蝉鸣。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来自地表。鸣叫时,雄虫半个身体露在洞口外,头朝内。稍有惊扰,立刻迅速回洞。捕捉难度比较大。本种的牙齿非常发达,善于咬食各种植物的根系,造成相当大的农业危害。,由于体型巨大,观赏价值高,也是南方地区非常著名的鸣虫之一。
28.银钟、 青蛉、白面纺锤蟋,学名东方特蟋(Turanogryllus eous)。生活在干燥平坦的高草地里,虽然长得像斗蟋,却完全是和平主义者,缺少了强大的上颚,却拥有一副宽大的翅膀,鸣叫起来像哨音,洪亮且悦耳,两雄相遇时只会对着鸣叫斗歌。
29. 棺材头,学名 多伊棺头蟋 (Loxoblemmus doenitzi),棺材头其貌不扬,但生命力顽强,人工饲养下秋季的虫子能一气叫到冬天。而且 声清澈响亮,声如“噘噘噘,噘噘噘噘(Jue)……”,3、4声或5、6声一组。喜鸣叫昼夜不歇。
30. 电报蛉、乌团,学名罗根扩胸蟋 (Cachoplistus rogenhoferi)。由于叫声“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叮叮叮叮叮叮叮叮”,有类似过去发电报的声音,故称其“电报蛉”。 虫也不太爱动,更不善于跳跃,比较好养,二十多度三十度左右挺爱叫的,竖翅九十度,就是叫起来没个完。特别肯叫,时间长的会长达数小时或是整夜鸣叫。近年新兴的鸣虫种类。
【图文
四动森五月份有什么虫
五月慢青菜在10月下旬适合露地种植,也可以在2月,3月种植。如果说有较好的保护措施,也可以选择在12月份种植。它的整个苗期是在50天左右,如果是在12月份中旬的时候定植,差不多在春季就可以收获了。在不同的地区种植,方法也是不同的,若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就可以撒播进行栽培。下面讲讲这种青菜的种植。1先将盆土浇透水,种子用细土混匀后撒播于土面,稍覆土,盖住种子即可,不能太厚,可用喷雾的方式将表土喷湿以保持湿润状态。一般约3-4天发芽,温度低时约需1周。也可以用点播的方法,每穴2-3粒种子,间距约3-5厘米,气温高时间距可小些,气温较低时间距稍大些。
2幼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气温较高时早、晚各浇水1次。发芽2周后随浇水喷施1次稀薄的腐熟有机肥。
34-5片真叶时可移栽定植,株距视品种大小而定,一般约15-20厘米。定植后浇透水,稍遮阴,成活后正常管理。若无需移植,则需开始间苗,将较大的苗拨出。间苗的原则是让苗分布较为均匀,可选行多次,直至间距合适为止,每次间苗后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
4五月慢菜的优势五月慢油菜植株较粗壮,株高25-30厘米,开展度30厘米左右。叶片为倒卵型,绿色,叶面光滑。叶柄白绿色,扁平而肥厚。叶片和叶柄表面皆有一层蜡粉。早熟丰产,耐寒性强,早春不易抽苔。该品种适应性广,可适用多咱形式的生产栽培,春秋两季均可种植,但主要以春播为主,一般1月上旬在阳畦内皤种育苗,3月中旬定植于露地风障前,4月下旬即可收获。
青菜又叫小白菜、油菜、小油菜,种子可榨油的芸薹,别名亦为油菜,有芸苔和紫菜苔两个变种,其叶片带粉霜,且基生叶为羽状裂,与小白菜不同。种植季节一般为8-10月,每年均可种植,但以秋、冬季节为佳,北方冬季宜在室内种植。
温度较高时适合用直播法,温度较低时可播种后现移栽。
1、先将盆土浇透水,种子用细土混匀后撒播于土面,稍覆土,盖住种子即可,不能太厚,可用喷雾的方式将表土喷湿以保持湿润状态。一般约3-4天发芽,温度低时约需1周。也可以用点播的方法,每穴2-3粒种子,间距约3-5厘米,气温高时间距可小些,气温较低时间距稍大些。
2、幼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气温较高时早、晚各浇水1次。发芽2周后随浇水喷施1次稀薄的腐熟有机肥。
3、4-5片真叶时可移栽定植,株距视品种大小而定,一般约15-20厘米。定植后浇透水,稍遮阴,成活后正常管理。若无需移植,则需开始间苗,将较大的苗拨出。间苗的原则是让苗分布较为均匀,可选行多次,直至间距合适为止,每次间苗后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
1、品种春季栽培的青菜,应选择冬性强的品种,才不易抽薹。上海地区一般选用三月慢、四月慢和五月慢等品种。
2、育苗将育苗的土地做成宽2米(连沟)的畦,每亩使用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于10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3千克,播种要均匀,播后踏实。出苗后间苗2~3次,适量追肥。当苗6~7片真叶时就可定植大田。
3、整地大田翻耕后,施蔬菜专用复合肥50千克每亩作基肥,做成宽2.5米(连沟)的畦,待定植。
4、大棚育苗的三月慢与1月下旬定植,五月慢于2月上旬至3月下旬定植。株行距分别为三月慢10×15厘米,四月慢15×15厘米,五月慢15×20厘米。
5、田间管理定植活棵后追肥一次,每亩施尿素5千克。封行前施第二次,每亩施尿素7.5千克。3月份注意防蚜虫。
6、采收露地育苗的三月慢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采收,大棚育苗的四月慢于3月下旬至4月初采收,五月慢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用菜刀去根,净菜上市。
1、品种选择耐热性强、品质好的品种作为夏季栽培的品种。
2、整地每亩施用蔬菜专用复合肥40公斤作基肥,做成宽2米(连沟)的畦,做到深沟高畦,以利排灌。
3、播种火青菜(夏季栽培的青菜称火青菜)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分批播种,均匀撒播,用种量依据栽培目的而定,作为鸡毛菜栽培的每亩用种量2.5~3千克。“一播三卖”的用种量1.2~1.5千克。作菜秧的用种量1千克。可采用防虫网和遮阳网全程覆盖栽培,以达到少用药和不用药的目的。
4、田间管理火青菜当子叶展开时就可间苗,保持苗距3厘米,真叶出现后再间苗,苗距12~14厘米。每次间苗后要追肥,每次每亩使用蔬菜专用复合肥6千克。移栽的火青菜一般7月下旬播种,25天苗龄,移栽选在凉爽的天气,午后拔苗,下午3时后定植,密度12~14厘米见方。浇水掌握轻浇、勤浇的原则,浇水在上午8时前、下午5时后进行,防止烂菜。对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应注意防治。
1、品种一般选用较抗病毒病的矮抗青、新场青等品种。
2、育苗将育苗地整好,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种育苗,每亩播种量0.5~0.75千克。播种后每天浇水1~2次。出苗后2~3次,苗距为3厘米见方。
4、 定植定植时间一般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株行距20×25厘米。定植后即刻浇搭根水。
5、田间管理活棵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使用尿素5千克,封行前再追肥一次。遇旱时及时浇水或灌溉,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6、采收依据定植期不同,采收期也不同,9月份定植的,25~30天可采收。10月上中旬定植的,约40天采收,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的,45天采收。
1、品种一般选择冬常青和二月慢
2、育苗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播种量0.4~0.75克,苗期适当追肥。
4、定植冬青菜的定植期从11月初至翌年1月底,定植时深栽、密植。避免冻害,一般株行距为8×15~17厘米。
5、田间管理基本与春季栽培相同,加强防寒措施,可采用无纺布浮面覆盖。
6、采收冬播青菜生长缓慢,从定植到采收需80~90天,可依据市场适当提早或推迟。
1. 夏播小青菜。撒播,播后25天左右收获。 2. 秋播大青菜。7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种育苗,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定植,苗龄25~30天,定植后30天左右收获,产量1800~2000千克/亩。 3. 春播大青菜。2月上旬播种,大小棚双层覆盖育苗,防止幼苗受低温影响,诱发未熟抽薹。要求土壤肥力高,保持湿润,苗龄30天左右,露地栽培,3月下旬定植,定植后30~40天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