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怀县是现在哪里?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美男潘安辞官回家照顾母亲,晚年却迷恋官场,惨遭灭门三族
潘安,又名潘岳,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便阅读古书典籍,儿时更是跟随宦游的父亲去到中原一带,为自己日后的为官仕途侧面打下了基础。
少年时在洛阳读书,及冠后,潘安入仕,虽然在为官过程中郁郁不得志,但中年时回到京城参与贾谧的文人集团活动,也提升了其一定政治地位。
虽然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潘安与妻子的感情却煞旁人。据说潘安十二岁与父亲友人,扬州刺史杨肇相识,其相貌与才华都让杨肇大为满意,并将自己的女儿杨容姬许配给他,二人遂定下了婚约。
在古代三妻四妾十分平常的情况下,依照潘安的音容相貌与才华胆识,若有几个小妾也实属正常。但即便追求潘安的花季少女“数不胜数”,潘安却始终坐怀不乱,从未有过与他人的不雅之事。
除此之外,潘安还十分喜爱自己的妻子,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可惜天不作美,杨容姬早亡,潘安悲痛万分,自此也从未再娶他人。
除对妻子的忠贞感情外,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潘安也十分注重孝道。潘安父亲早亡,他便一直与母亲生活。其母常常告诫潘安为官要清廉,要正直,要不负于心,知足常乐便好。
出任河阳县令时,潘安便极其喜爱种植花草树木。当有天发现自己的桃花成为了一片桃林后,潘安便常常在风和日丽中搀扶母亲到林中赏花,以让母亲高兴。
除此之外,潘安也十分在意母亲的话,在潘安任长安令时,恰逢母亲染病,母亲十分想念故乡的景色,希望能回家安享晚年。在潘安得知此消息后,以奉养母亲为由立即向上请辞。
潘安此举震惊了一众同僚,有人劝他,若做官则有更多俸禄,也能有钱抓药给母亲看病。但潘安却尊重了母亲的决定,坚定对劝他的所有人说这是母亲的心愿,若我贪恋官位,则为不孝。
回到故乡后,由于潘安平时任官多为百姓,身上并无多少钱财,且如今已没有俸禄,母子二人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潘安便亲自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在作物收获后又背到集市上将其卖掉,以买来母亲喜爱的事物。在得知羊奶对母亲身体有益后,潘安便圈养了一群羊,每天亲手挤羊奶给予母亲。
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也被时人称赞,甚至其《二十四孝》便将潘安的孝行记载其中,供孝子学习。只是当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因潘安在朝廷上趋炎附势,甚至连累其七十余岁的母亲被杀,故将其删去。
小人心胸
潘安为人正直,至情至孝,但却因没有坚守内心的道义而做出了后悔一生的事,也成为了让人唾骂之人。
潘安自入仕后,二十二岁便因《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力赞赏。但即便潘安多么才华横溢,面对朝廷众位大臣的“嫉妒”,他终究还是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
在潘安赋诗赞颂晋武帝躬耕藉田时,不懂隐藏才华与利爪,得罪了当时朝政劲敌裴楷等人。潘岳憎恨他们,便在宫殿门柱上写下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
一时间,这充满挖苦与讽刺的歌谣在朝堂之上广为流传。但作者潘安却被贬到了离洛阳更远的怀县做县令。
但那时的潘安依旧满怀雄心壮志,在他的治理下,怀县的百姓安居乐业。他的出色政绩让他成功赶赴京城担任财政部官员,但因犯事被免职,不久被太傅杨骏引入门下,做了太傅主簿。
但太傅杨骏却策划谋反,被贾后设计诛杀后,潘安也差点作为幕僚被诛。多亏好友公孙弘替他疏通,潘安便只被调往长安做县令,而后为奉养母亲辞官回乡。在这十年间,潘安蹉跎了时光,也渐渐磨灭了初心。
待到潘安回到京城之时,恰为晋惠帝在位,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作为皇后外甥的贾谧也风头正盛。想要做官,潘安选择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并经常性参与“二十四友”活动,并给贾谧出了很多主意。
若说潘安“站队”,本身也无可厚非,但贾南风贪恋皇权,即便晋惠帝膝下唯一的儿子司马遹才是名副其实的皇位继承者,她也不愿退让,只因其并非她亲生儿子。
待晋惠帝将司马遹封为太子后,贾南风更为恼火。为了抓住权势,贾南风设计陷害太子,先是找旁人邀请太子赴宴,在太子醉酒后仿照太子笔记写下谋反书信。
待搜查到这封谋反书信,贾皇后便命人将其呈交给皇帝,自己以假孕方式将其妹之子作为自己生下的皇子。皇帝在看到司马遹谋反的书信后,便废除了其太子之位。
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亲信孙秀成为宰相。因孙秀与潘安此前有过节,他便启奏控告潘安与石崇有造反之心。不少知道潘安给贾皇后出主意陷害太子的臣子们也纷纷附和,潘安与石崇等人遂被诛灭三族。
潘安母亲及兄弟潘释,潘豹等人和其儿女父母均被诛杀。唯有潘释之子潘伯武,潘宝妻女逃得此劫。这其中,最令人唏嘘的便是潘安母亲,这位经常教导自己儿子“为官清廉”,“勿趋炎附势”的老妇人最终却因儿子丧命。
潘安丰神俊朗,文采俱佳,至情至孝,但却因为一时的郁郁不得志而卷入皇权争夺中。从开始“掷果盈车”到如今“人人喊打”,辞官奉母的潘安是清廉的,是正直的
但回到京城的他却已失去了最初的本心,妄想一步登天。当时动起了心思,无论是谁都无法真正取得成功

一古代的县相当于现在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从此,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中央控制下的郡县制度,唐朝也不例外,前期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后来,在中央和州郡之间设置了“道”,形成三级建制。

州最早产生在西汉,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汉武帝设十三部州监察郡县,只不过此时的州并非地方行政单位,而只是监察区。到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成州郡县三级制。隋王朝统一后,改为州县两级制。此时的州管辖范围类似郡县二级制下的郡,故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州的最高长官由刺史改称太守。

唐建国之初,一承隋初,也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全国有州358个;次年,平定高昌,又增设两州。唐玄宗时复改州为郡,州的最高长官又由太守改称刺史,当时有郡328个。唐政府对境内数百个州做了等级区分,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首要标准是人口户数的多寡,但不期又有差别。唐高祖武德年间规定3万户以上为上州;唐高宗永徽年间规定2万户以上为上州;显庆年间改为3万户以上为上州,2万户以上为中州。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距唐建国已过百年,太平日久,人口增长,将上州、中州的标准分别提高到人口4万户、2.5万户以上,2万户以下的为下州。

次要标准是地理位置及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性,唐代设有京、辅、雄、望、紧等各种类型的州。京州,指京师及陪都所在地的州。唐代,除京师长安外,还设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陪都,后来改京州为府。唐玄宗开元元年,诏改上都所在的雍州为京兆府,东都所在的洛州为河南府,以提高其地位。

十一年玄宗以并州为北都,升并州为太原府。皇帝曾巡幸驻跸的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兴唐等地也先后设府,达到10府。但相对来说,这些地方设府时间都不长,唐京州主要还是京兆府、河南府与太原府。

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天下州府除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之外,靠近京城长安的同州、华州、岐州、蒲州为四辅州,陕州、怀州、郑州、汴州、魏州、绛州为六雄州。还有十望州,分别为號州、汝州、汾州、晋州、宋州、许州、滑州、卫州、相州、洛州。十紧州的名称多已不见于历史记载,目前所知仅有仙州,位于许州附近。

,京、辅、雄、望、紧诸州一般都位于京城长安与洛阳、太原二都附近,其政治、军事地位重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四辅、六雄、十望州都是上州。,按照其他标准,一些州不论人口数量都为上州,如亲王担任刺史的州,皇帝特别诏令等同上州对待者,都督及畿内州。以上所论都是内地的州。对于边境地区的州来说,地广人稀,显然应与内地区别对待,降低标准,所以边境地区上州、中州的标准分别降低到人口3万户、2万户以上。

州一级的最高长官为刺史,是三品或四品地方大员,总管全州事务,有时由亲王遥领。相传唐太宗很重视刺史的人选,他亲自选派刺史,命人将全国刺史的名字写在自己寝殿的屏风上,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

刺史下属的副手为别驾、长史、司马,一般为五品或六品官,别驾与长史常不同置。他们的职责是平日协助刺史管理州务,年终入京奏报本州经济状况。但实际上,别驾、长史、司马多用来安置宗室、功臣或遭贬斥的官员,所以具有品高、禄厚、职闲的特点,并没有太多的工作内容,对于有抱负的官员来说,并不是一个美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就写在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诗中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了自己在这样的位置上,抱负难以施展的感慨。

州衙真正重要的行政官员是六曹判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参军事。六曹是比照中央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设立的,而中央尚书六部与九寺五监的工作也有重叠,故州郡六曹也兼有类似九寺五监的一些功能。

有学者指出就其职掌而言,司功相当于吏部、礼部及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司仓与司户大约相当于户部与司农寺、太府寺,司兵大约相当于兵部及卫尉寺、太仆寺的职掌,司法则相当于刑部与大理寺,司士的工作范围可与工部及将作监、少府监相比较。六曹参军事根据所在州的等级,其官品自从七品下至从八品下不等。他们分管本州郡的各类行政事务,工作比较具体繁杂,在州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吏治的清明,唐朝非常注重监察工作,中央如此,地方也如此,所以在州一级也设置了监察官,称为录事参军事。其工作职责是监察州郡行政官员,整肃州政,对州下属的县级官员也有纠举弹劾的权力,其官品稍高于六曹参军,根据所在州的等级,自从七品上至从八品上不等。其职掌可约略视为相当于尚书省左右丞与御史台。

还有一些低级州郡官员,如参军事、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等,一般为九品。中国古代社会存在重农轻商的思想,市令一职在上州为九品,在中下州则为流外官。而又由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经学博士的官品有时会达到八品。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全国有县1551个,唐玄宗时有县1573个。唐代的县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武德年间规定户口5000户以上为上县,2000户以上为中县,1000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1000户则为下县。这是经过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农村人口减少的状况下的规定。

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人口数量相应增加,所以,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将各等级县的户口数进行了调整,户口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3000户以下为中下县。

在上县中,又有一些情况需要单独说明,即赤、畿、望、紧诸县。赤县一般是指京城长安及东都洛阳、北都太原所在地的县;唐代帝陵所在的县也被先后升为赤县,如京兆府云阳县、奉先县、醴泉县、富平县、三原县、奉天县等。畿县是位于京都近郊的县。望、紧诸县也是上县,其划分标准不像赤县、畿县主要根据与京都的关系,而更重在户口多少、资源物产的丰饶与否,其户口数应是超越了开元年间规定的普通上县6000户的标准。

有学者认为,唐代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等七类。其实,加上下县应为八类,而且“赤、畿、望、紧,并为上县”,且高于普通的上县,可归于上县类中,其主要作用是用来作为官员升迁的资历依据。,仍可认为唐代的县为上、中、中下、下四类。以上所论是内地的县。至于边境地区县的等级,自然也要相应地降低标准,5000户以上为上县,2000户以上为中县,1000户以下为中下县。

县令的副手为县丞。县里的具体行政事务由县尉负责,分掌模拟尚书六部的县级六个部门,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处理官员管理、礼乐教育、赋税户籍、军事刑狱、土木修造等诸事。不过,根据县的等级差异,县里的六个分支机构不一定全部设置,仅京县全部设置。

唐代文化教育昌明,规定各县设经学博士与学生,但也根据各县的具体情况,并不全置。县以下则是民间自治的乡里组织。百家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分别由里正、耆老管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