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代盗墓者骨头(古代的盗墓者怎么称呼)
2006年底,晚上,江西靖安的村民总能听到对面的梨洲坳坡上传来奇怪的声音。大胆的人出去一看:山上似乎有许多人影。谁会在半夜去那里?
很快,村民汇报了情况。警察和考古学家立即赶到现场,果然,专家们找到了被盗的洞口。他们仔细调查后发现,这其实是一座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大型古墓!
这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
2007年元旦,警方抓获三名盗墓贼,追回其文物。专家通过文物判断,此地很可能是一座东周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江西历史上最轰动的考古发现是南昌侯海印墓的发掘。坟墓里有很多东西。这是刘和之墓,刘和先为皇帝,后被贬为侯。仅铜钱就有10多吨,金器480件。
靖安古墓考古发现堪比海昏侯墓!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考古队终于清理出五层土封,露出了古墓的雏形。经测量,墓框东西宽11.4米,南北长14.7米,总面积147平方米。好平的一层!
这么大规模的墓,明明墓主人是贵族,那么墓主人是谁呢?
早在1979年,离梨洲坳500米处就发现了三件精美的青铜器。根据铜牌上的铭文,他们属于东周的君主徐曹保果。这个墓主人会不会是易初?
为了解开谜团,考古队继续探索。果然,形势有了重大好转。当一层土层一点点被挖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古墓里躺着47具棺材!
一墓多棺,这是历史上极其罕见的考古现象!
这些棺材呈圆柱形,木质,宽60-70厘米,自东向西排列。墓底铺有40-60cm的青膏和泥,棺材用多层竹席包裹,捆绑绳清晰可见。
为什么一个坟墓里有47口棺材?这是万人坑吗?从几十米的多层土封和高标准的青膏泥对墓葬的使用来看,墓主人一定不是一群卑微的普通人!
那么,这47口棺材中哪一口是主棺呢?
后来专家发现,在东南角的墓道入口处,放置了一口形状较大的棺材,距离其他46口棺材稍远。这是主棺吗?据说在中国古代的墓葬中,主棺一般放在中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
为了找出真相,我们必须寻找文物。不久,考古人员在清理47号棺材时,在泥土中发现了一块金黄色的圆形金属片,直径30厘米,表面有精致的花纹。它是最大的金器,也是成分最复杂的。
这大概就是当时的部落图腾吧!说明47号棺很可能是主棺。
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但棺材里除了骨头和半块玉佩,没有任何能证明主人身份的文物。因为主棺盖上有两个盗洞,说明被盗墓贼光顾过。
那么,这些棺材的主人是谁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检查骨头。经过六个多月的挖掘,考古学家终于从棺材中清理出22具相对完整的人类遗骸。
经过鉴定,专家发现这些骨头都是年轻女性,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骨头上没有任何损伤的迹象。专家还从女性的骨骼推断出这些女性是美丽的。
这太不可思议了:一群年轻貌美的姑娘被统一安葬,安葬规格不低。他们是谁?
很快,专家们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棺材里有香喷喷的瓜子!说明少女死于夏季,生前吃过哈密瓜,但从死亡时间和地点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她是被埋的。
也就是说,这些姑娘都是烈士,而且这是陪葬墓!古代的殉道制度起源于商代,秦汉时为陶俑所取代,明初复兴,明英宗时废止。静安墓属于东周,有人死是很自然的。
这些年轻女孩是谁?有人说是许的姘头。先简单说一下当时是诸侯国的徐国。徐的都城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公元前512年,徐被楚、吴所灭。
就出土文物来说,虽然有瓷器、丝绸、玉器等650件文物,但质地一般,没有大型礼器,对于君主的妃子来说有点寒酸,所以这种说法被专家否定了。
专家们惊讶地发现,几名被埋的女性被埋在竹席里,没有穿衣服。如果你死后没有一缕,说明你地位低。从大量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这群女性很可能是纺织女工!
,有人推测,郭旭作为君主去世前,要求纺织女工将他埋葬在人体内,以便他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华丽的服饰。于是官员们拿了毒瓜给姑娘们吃,然后埋在这里。
后来专家的发现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在清理女孩的骨头时,专家们在一些骨头上发现了如玉般的绿色晶体,在黑色的骨头上像花朵一样绽放。它们非常耀眼,但出土几天后就暗淡了。
他们中毒了吗?但经过专家鉴定,发现这些晶体中含有的物质是磷酸亚铁,与他们的死因无关,而与靖安酸性红土中的三价铁有关。
大部分人的猜测是纺织工人葬在京大墓里。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有五个人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这不是纺织女能穿的。
,静安墓更不可能是许的墓。
至于许的墓在哪里?仍然是个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的墓很快就会重现!
一古代对盗墓者的处罚
□ 吴 鹏
盗墓现象
盗墓现象由来已久,历代不绝。三国魏文帝曹丕曾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西晋史学家皇甫谧亦言,“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
盗墓现象的产生,与古代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
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更加强化,先人魂魄受到后人无限崇拜,社会开始崇尚厚葬。考古发掘的殷商贵族王室墓,规模浩大,墓穴精致豪华,随葬物品丰富。姬周取代殷商后,继承了厚葬之风,不同阶层人士的墓穴和随葬品规格都有不同的规定。死者生前地位越高,随葬品越多。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管仲君臣、儒家、墨家等都主张薄葬,但仍然无法扭转厚葬之风。人们把厚葬当成炫耀地位财富的方式,导致大量珍宝重器聚集地下,盗墓现象由此产生,“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严刑重法都无法遏制,吴王阖闾墓“违礼厚葬”,结果不到10年就被人盗掘。
著名的秦公1号大墓即秦景公墓,墓室奢侈,葬品丰厚,不仅是我国目前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墓葬,更是盗掘次数和盗洞数量最多的墓葬。考古工
秦末大乱,虽然史书中有项羽“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的记载,但据历史学家考证,项羽军事集团和关东群盗只是进行了局部破坏洗劫,可以“确认秦始皇陵地宫历经2000多年,依然完好”。
西汉时期,“掘冢”挖墓成为常见的发家致富营生,逼得汉文帝在遗诏中千叮咛万嘱咐要薄葬,以避免盗掘,但其子汉景帝违背父皇嘱托,继续厚葬,导致汉文帝陵多次被盗。西汉诸侯王多作恶地方,广川王刘巨有公开盗墓的特殊嗜好,“发冢墓不可胜数”,将位于王国内的周幽王、晋灵公、魏哀王等古代王陵悉数盗掘,甚至连以清廉著称的西汉名臣袁盎墓也不放过,结果发现“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
两汉之际,赤眉军攻占长安时,曾公开以武力发掘西汉帝陵。东汉末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疾疫、战乱、灾荒导致社会空前动荡,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盗墓现象开始普遍化、公开化。
董卓挟持汉献帝离开洛阳西行长安时,将帝陵和贵族墓冢盗掘一空。曹操在军中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这些人专门指挥盗墓,用盗冢掘墓所得财物养兵,所以袁绍讨伐曹操檄文中有“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之语。摸金校尉也成为当代盗墓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上行下效,民间也是盗墓成风。珍贵古籍《竹书纪年》即是西晋时期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墓所得。
唐末五代时期,最著名的盗墓人物非耀州节度使温韬莫属。温韬地盘主要在关中地区,他利用地利、职务之便,疯狂盗掘唐朝帝陵,“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温韬后来投降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宰相郭崇韬明确表示,“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温韬行贿庄宗皇后,才躲过一劫。
北宋年间,写出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仁宗朝宰相、词人晏殊,去世后仅23年,其墓就被盗。晏殊生前清廉,随葬品不多,盗墓贼因只得到一条“木胎金裹带”和几两黄金,竟然一怒之下将晏殊尸骨砸碎。
元朝时,甚至出现僧人盗墓现象。《元史》载“金溪豪僧云住,发人冢墓取财物”。藏传佛教僧侣、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江南释教都总统的杨琏真迦,“发掘故宋赵氏诸陵之在钱塘、绍兴者及其大臣冢墓凡一百一所”,竟将所盗金银财物修天衣寺。杨琏真迦还把南宋皇帝尸骨聚在一起,上建“镇南”塔镇压,甚至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酒具。
明朝中后期,专断朝政的宦官亦加入盗墓行列。万历年间,兴国州(今湖北省阳新县一带)百姓盗掘唐朝宰相李林甫妻子杨氏墓,“得黄金巨万”。案发后,万历皇帝派宦官陈奉将黄金运进内库。陈奉到兴国后,为利所诱,“悉发境内诸墓”,甚至还到武昌、汉阳、黄州等地盗掘,以致激起武昌民变。
到了清朝,不仅古墓会被盗掘,连新葬的富人墓也会被光顾。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盗墓案件,莫过于军阀孙殿英1928年7月对慈禧、乾隆等陵的武装盗掘,以致被后人称为东陵大盗。
盗墓心理
千年以降,盗墓行为如此猖獗,与盗墓者动机密不可分。
求财是盗墓贼最普遍的目的,劫取墓主人随葬财物是他们的首要需求,皇甫谧曾说“丰财厚葬以启奸心”。秦景公墓作为现存最大、也是被盗掘最多的古墓,就揭示了厚葬与盗掘之间的逻辑关系,古墓尤其是王陵大多用材考究,有人盗墓就是为取用板材、墓砖等充作建筑材料。
有人盗墓求财为己,有人则是取宝媚上。宋徽宗喜欢商周青铜器,陕西转运使李朝儒“破商比干墓”,盗得直径两尺、上有16字款识的铜盘,献给徽宗。幸亏徽宗在此事上圣明,言道“前代忠贤之墓,安得发掘”,不但把铜盘退回,还罢了李朝儒的官。
有人掘坟则是对墓主人进行报复。春秋时期,楚平王昏聩,信用奸佞,冤杀正直大臣伍奢、伍尚父子。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员(字子胥)逃到楚国世仇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楚平王死后,楚昭王即位。伍员率领吴军伐楚,攻克楚国首都郢都。伍员为泄愤,“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还有人对墓葬封土兴趣良多。位于陕西兴平马嵬坡的杨贵妃墓,原有封土体积颇大,土质泛白。民间流传贵妃墓封土可以润肤美容,结果被历代爱美女子不断挖取,封土逐年减少,不得不用青砖包裹墓冢,才得以勉强保存。
盗墓者诛
中国传统礼俗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为维护死者尊严,维系亲族感情,历朝历代对盗墓的打击一以贯之,毫不含糊。
先秦时期对盗墓就有“以严威重罪禁之”的法律规定,汉朝将盗墓行为上升到死刑处置,《淮南子》有言,“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也明确规定,“盗发冢”与杀人同罪,都要处以磔刑先割肉离骨,再斩断肢体,割断咽喉。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太安四年(458年)十月,文成帝拓跋濬北巡阴山,见“有故冢毁废”,当即下诏“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
唐朝《唐律疏议》则依据盗墓行为造成危害大小规定不同处罚。“诸发冢者,加役流”,各种盗墓行为都要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开棺椁者,绞”,打开墓葬棺椁者,绞刑处死;“发而未徹者,徒三年”,没有打开棺椁,判处三年徒刑;“其冢先穿及未殡而盗尸柩者,徒二年半”,如果墓穴事先已经自然塌陷露出尸柩,或者尸柩在外尚未掩埋,盗取尸柩的,判处两年半徒刑;“盗衣服者减一等”,盗取死者衣物的,减轻一等处罚;“盗器物、砖、版者,以凡盗论”,盗窃建筑材料的,按照一般盗窃罪处罚;“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盗窃帝王陵墓草木的,判处两年半徒刑;“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盗窃普通百姓墓地树木的,杖打一百。唐律明确规定,“开劫坟墓”为重罪,不在赦免之列。
唐律对盗墓犯罪的惩罚规定,为后世的宋元明清继承。宋元均严惩盗墓行为,明清法律对盗墓的惩处条文更加详细完备,还根据主犯从犯、犯罪次数多少,施以不同处罚。
除朝廷法度外,民间野史也多有盗墓遭恶报的奇异传说,显示民众对盗墓行为的愤慨。据周密《癸辛杂识》载,杨琏真迦盗掘宋陵时,曾用脚踢宋理宗头颅,随后足心开始疼痛,后蔓延至双腿,“凡数年,以致溃烂双股,堕落十指而死”。
尽管历朝历代惩治盗墓法律严厉严密,但盗墓行为仍屡禁不止。除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时朝廷甚至参与到盗墓分赃行为中,乃至公然组织盗墓,曹操设置摸金校尉,明朝万历皇帝派宦官将百姓盗墓所得黄金运进宫内,均是执法犯法。直到建国后,司法机关严格依照法律惩治盗墓犯罪,才有效制止了盗墓行为。
(
文章
二古代有名的盗墓者
15、呼延瓒老呼家的枪是跟老高家学的,呼延瓒的枪法不及高怀德、高怀亮,他唯一的贡献是把这一路枪法传了下去三古代盗墓者的别称
摸金,搬山,卸岭,倒斗,顺物件。从曹老板开始,有摸金校尉,还有发丘中郎将,正经编制内。
北派叫倒斗,靠的是软技术,风水堪舆
南派叫淘沙,靠的是硬技术,创造发明
著名的洛阳铲是南派的产物。
四古代盗墓者的称呼
始自奸雄曹操设“摸金校尉”
据说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曹操为筹集军费组建过专门从事盗墓工作的军种,与今天的黄金部队有些类似。所谓的黄金部队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于1979年,是一支经济建设部队,为国家财政一级预算单位,主要承担国家黄金矿产勘查任务。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国家与军阀不能等同,矿产资源和古董文物也不能相比。曹操这支部队的主管一职就是摸金校尉,用通俗的话讲摸金校尉就是持有官方颁发的盗墓许可证的盗墓头头。汉代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说“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甚至还说曹操亲自组织和指挥过对梁孝王墓的挖掘,将曹操说得十分下作。后来袁绍兵败,陈琳归附曹操麾下,曹操对其所作檄文中侮辱自己祖上的行为很不满,似乎对盗墓之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鲁迅也曾经说过“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但也有人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曹操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精明无比,不可能在那个极度注重礼义廉耻的社会做出这种有损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他们还认为曹操之所以背上盗墓的骂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过路过徐州的时候被陶谦的部将所杀,曹操兴师问罪,大举报复,其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抢夺,盗人坟墓,曹操对此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并且曹操自己也扬言要毁了陶谦的祖坟,结果被一些人穿凿附会,捕风捉影而背上了黑锅。
不论曹操有没有组织过盗墓,摸金校尉在后世逐渐变成了盗墓贼的指称,甚至在盗墓贼中还出现了“摸金派”这一盗墓流派,发丘、搬山、卸岭三门并列,但这三个流派到了宋元时期可谓青黄不接,人才匮乏,少有弟子出现,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所以就只剩下摸金一门。摸金派门徒被称作摸金校尉自然是水到渠成,是盗墓贼中与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并列的称呼。摸金校尉与别家盗墓门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门规上和行事手法上摸金校尉更喜欢单打独斗,除非一个人冲锋陷阵过于困难才会与自己十分信任的搭档组建五人以下的盗墓小组;摸金校尉深信祖师爷定下的鸡鸣不摸金的规矩;摸金校尉进入墓室必须在墓室的东南角点燃一张油灯或一支蜡烛,因为他们担心“鬼吹灯”。所以《鬼吹灯》才会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之一的胖子看见蜡烛熄灭了,就质问主人公老胡蜡烛买的是多少钱一支的,当得知买的是便宜货的时候,他们还为此发生了小争执,其实是因为“鬼吹灯”而紧张的反应,然后他们就得考虑是不是把拿的宝贝换回去的问题了。
摸金校尉擅长通过星象风水的知识,比如“寻龙诀”和“分金定穴”的本领和技艺,准确定位墓地所在;摸金校尉只能对大的墓葬下手,普通平头老百姓的墓葬绝不能动;摸金校尉每次盗墓只能拿走一两件明器,一方面要给同行留口饭吃,另一方面摸金校尉做事不做绝,给自己留后路的表现。虽然在摸金派中没有正式的师徒传授关系,而只需要懂得行规术语,并且在行动中予以贯彻,就可以被当做同门。摸金派也有自己的身份认证系统,即拥有佩戴摸金字符的人才会算作真正的摸金派门人。
其实我也超级喜欢看这种盗墓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有空一起聊感想啊!
五古代的盗墓者怎么称呼
。“掌眼”、“支锅”、“腿子”、“下苦”这些古怪的名词,是一个盗墓基础产业链条中的人员称谓和基本建制。一次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统称为“一锅儿”,锅子里级别最高的是“掌眼”,又被称为大哥。大哥可是这“锅”人马的灵魂,不仅具有找寻古墓的本领,也有着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提出买断该“坑”出土文物的初级收购商,还可能兼任“支锅”。
“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老板,也被圈儿里称做小老板。盗墓前期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资都由他来筹措。他们的投入是有风险的,挖出的文物如果没有被掌眼或投资人买断,只有全部自行处理。
“腿子”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成熟与经验使他们大多成为老板的亲信。老板不在现场时,“腿子”有着绝对的权威。
最底层的是“下苦”(干活的)。“下苦”就是民工,又被叫做苦力。通常,“下苦”们挖一个墓只能得到几百元或千元的报酬,哪怕老板收入达到千万。社会地位无情地在淘金者中划出一条鲜明的鸿沟,“腿子”与“下苦”们通常是清一色的农民,信息、知识和社会关系的不对等,使他们很难逾越这条看不见底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