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间套作(种间套作的原理)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结驷连骑,形容排场阔绰。
驷古代套四匹马的车。骑古称一人一马为骑。高车骏马,连结成队。形容显赫高贵。

一间套作栽培技术

芦笋的栽培技术: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笋等四大技术环节。1、栽培芦笋,选择土壤疏松、土层厚的砂壤土。涝洼地、冷浆地及土壤板结的粘土地不宜栽植。芦笋定植前开深沟50厘米是催芽,芦笋的种壳比较硬,直接播种的话会出芽缓慢,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出苗率下降,所以我们要先催芽,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一般泡3-5天。
芦笋种子外皮坚硬,应充分浸泡催芽,在30摄氏度温水中浸泡3天左右,放入28摄氏度恒温环境中催芽。注意育苗时间应根据定植时间而定,一般在定植大田2个月前育苗为佳芦笋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生长适宜温度为22—30℃,嫩茎抽出适宜温度为15—17℃。气温超过30℃时嫩茎纤维化、茎尖鳞片容易散开使品质降低。
芦笋为多年生根宿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悍,耐寒又耐热,从亚寒带到亚热带都可以栽培,它最适宜四季分明的温带种植。种子发芽需要5℃以上的环境气温,最佳温度在27℃左右。芦笋的种植还是很简单的,这种植物一般是采用种子繁殖的,在国内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可以种植的。而且芦笋一年还可以分为春播和秋播两季。如果是春播的话一般是在四五月份。
芦笋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种植,我国北方地区种植的芦笋要比南方的品质好一些,主要是由于北方芦笋生长时间较长,水分含量要比南方的芦笋少,吃起来口感上要更加好一些。芦笋是一种比较抗耐旱的作物,再加上芦笋针状式的叶片,所以芦笋在用水方面总体来说要少一点,每隔十天半月隔行淋水一次水就可以了。

二间套作的优缺点

农作物套作,统称立体种植

发展立体种植业,可以打破单一种植粮、棉、油的经营方式,有效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不仅可以显著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给市场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大量的产出,增加了大量的收入,还可相对节约成本,节约能源,构成良好的循环体系;通过多种作物的搭配种植,还可改善单一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

立体种植业包括粮、油、菜、瓜、药材等1~2年生作物。根据不同品种、生态型和生育期的时间差,可进行多种作物科学的搭配种植,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群体结构。因主栽品种不同,又可分为以粮为主,以棉为主、以菜、瓜为主和以果为主等多种配套形式;其中有1年2~5年作等近100种搭配种植形式。现将一年4作的套种模式作以介绍。

“‬小麦、圆葱、春玉米、大白菜”形式

(1)种植方式按1.8米一带,秋种时以50厘米的幅宽种3行小麦,行距17~18厘米;留出1.3米的空间整成畦面宽90厘米的空畦一个。立冬前后在空畦内栽5行圆葱,行距18厘米,株距14厘米,每亩约1.3万株。谷雨前在小麦和圆葱之间的畦背上种一行春玉米,株距20厘米,每亩约3700棵。夏至前收完圆葱,8月中旬可收完春玉米,再统一整地栽大白菜即可。大白菜行距为70厘米,株距50厘米,每亩可栽1900棵。

(2)注意问题圆葱应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提前育苗,3叶期移栽下地。春玉米应选用中、晚熟品种。大白菜应在7月底前后育苗,8月底以前移栽下地。

(3)产量一般每亩可收入小麦约200公斤,圆葱1500公斤以上,春玉米约350公斤,大白菜5000~7000公斤。


三间套作的意义

轮作(crop rotation)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又称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技术路径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一主”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供给。“四辅”实行玉米与马铃薯等薯类轮作,改变重迎茬,减轻土传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和养分结构;
实行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苜蓿、草木樨、黑麦草、饲用油菜等饲草作物轮作,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满足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行玉米与谷子、高粱、燕麦、红小豆等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轮作,减少灌溉用水,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实行玉米与花生、向日葵、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轮作,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
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多应用于一年可种2季或3季作物,但总的生长季节又嫌不足的地区。实行套作后,2种作物的总产量可比只种 1种作物的单作产量有较大提高。套作有利于后作的适时播种和壮苗全苗;在一些地方采用套作可以躲避旱涝或低温灾害;还有缓和农忙期间用工矛盾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轮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套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间作
简言之,轮作就是比如种了大豆种玉米,轮换品种种植
间作就是两种作物相间种植,例如枣粮间作
套作就是一种植物快成熟还没收获,又种上了其他
【轮作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中国实行轮作历史悠久。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作物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作物轮换;稻田的水稻与旱作物轮换。欧洲在8世纪前盛行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为三圃式轮作。18世纪开始草田轮作。19世纪,J.V.李比希提出矿质营养学说,认为作物轮换可以均衡利用土壤营养。20世纪前期,B.P.威廉斯提出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混播牧草轮换的草田轮作制,可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增加作物和牧草产量。轮作因采用的方式不同,分为定区轮作和非定区轮作。轮作的命名决定于该轮作中的主要作物构成,被命名的作物群应占轮作区的1/3以上。常见的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
【间作 ro intercropping 】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中国早在公元前 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尤以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见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还有玉米与花生间作(见彩图),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木薯等采用间作的也较普遍。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
【 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 、 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 。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 。6世纪《齐民要术》中已有大麻套种芜菁的记载。明代麦、棉套种和早、晚稻套种等已有一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四间套作类型

  间套作就是能够缓解和克服人口、土 地、粮食间矛盾的一项切实可行的生产措施。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间套作,有着以下优点①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②有效提高光、热、 水、土资源利用率;③改善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④控制病 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⑤增强农作物对旱涝灾害、冻 害等自然灾害的抗逆能力等。

五间套作技术

魔芋间套种玉米栽培技术

魔芋是喜冷凉气候、耐阴湿作物,半遮阴的光照有利于魔芋生长。魔芋间套种玉米,利用玉米茎秆高的特点给魔芋遮光,防止强光灼伤魔芋茎叶,有利于魔芋生长。魔芋种植时施用大量有机肥,能疏松土壤,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促使玉米增产增收。魔芋与玉米套种经济效益显著,适宜中高山地区种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 种子选择

采挖魔芋时,将重量轻、不能作为商品芋出售的魔芋分级精选作为种芋。根据大小可将种芋分为三类300 ~ 500 g 的可作为来年的商品芋种植,50 ~ 300 g 的可作为下一年商品芋的芋种进行繁殖,<50 g 的(包括芋鞭)作为后备种芋进行繁殖。种子选择标准是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主芽健壮、芽窝浅、表面光滑、果型匀称。选种时要求格外小心,做到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

2 种子处理

将选好的种芋自然晾晒 1 ~ 2 d 后,用 5%生石灰水或 70% 敌磺钠 500 ~ 700 倍液浸种 30min,浸种可在水池或水缸内进行,将种芋装入竹筐内放入药液中,药液要淹没种芋。浸种后取出晾晒 7d 左右再进行贮藏。种子处理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伤种芋。

3 地块选择及整地

1) 地块选择。一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上好、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一般选择富含有机质的黑色砂壤土地为好。二要选择前茬作物为大麦、小麦等的土地为宜,避免选择前茬为蔬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三要做好轮作,连续种植魔芋两年以上的地块不能再作为当年魔芋种植地块,要种植其他作物两年才可考虑种植魔芋。

2)整地。种植前 10 ~ 15 d 进行整地。整地前根据土壤湿度,若土壤较干整地前 1 ~ 2 d 漫灌一次,然后亩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1500 kg、生石灰粉 50 kg 均匀撒施,深耕细耙,做到两犁两耙,耕作深度不低于 20 cm,耙细后待播。

4 下种

1)开沟下种。根据地块坡向,自上而下拉线开沟,沟深 5 ~ 10 cm,宽度根据种芋的大小确定。隔 20 ~ 25 cm 并排再开一条沟,在开好的沟内下种,下种时要根据种芋的大小掌握好株距,一般 2 个种芋之间保持同样大小的 2.5 ~ 3 个种芋的位置,下种时并排的两沟下种,并成“丁”字型排列,注意种芋的芽窝不要朝正上方,要向侧边稍为倾斜且倾斜的方向要一致,避免芽窝积水。

2)盖土培肥。在摆放好种芋的两沟魔芋的外侧 15 cm 外提土覆盖,盖土厚度为种芋上方 5 cm,目的是不让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盖好第一层土后,亩用细碎的农家肥 1000 kg+ 复合肥 20 kg 均匀铺撒于墒面,在铺好的农家肥上面再从第一次提土的范围内提土进行覆盖,厚度 15 ~ 20 cm,这样就形成了宽 80 cm、高 25 ~ 30 cm 的魔芋垄。隔第一垄边缘 50 cm 处进行第二次拉线,照第一垄的方式种植第二垄,使两垄中间操作沟的宽度保持在 30cm,依次进行。

3)盖草。在魔芋垄上盖草,可保温保湿、防杂草,对魔芋的丰产稳产极为有利。以青草、干松针为盖草。盖草要均匀、平整,厚度不低于 5 cm,做到魔芋垄上不见土。为防止盖好的草被风刮走或被禽类破坏,可在盖好的草上压上适量树枝,到魔芋出芽时撤除。

4)种玉米。魔芋种好后 15 d 左右,在魔芋垄间的操作沟内打塘种植玉米,塘距 30 cm,每塘种植 3 ~ 4 株,盖好土后视土壤湿度逐塘浇灌,注意水不要灌于魔芋垄上。

5 中期管理

1)水分管理。根据魔芋怕涝的特点,雨季要注意清理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如苗期遇干旱,严重时应浇水保苗,以清晨或傍晚喷灌为宜,避免日灼。

2)除草。杂草一般在 5 月中下旬开始生长,此时魔芋还未出苗或出苗不整齐,要及时人工拔除杂草,不能用锄头除草,以免伤及魔芋。全生长周期内应除草 3 次左右,除草时要尽量避免碰伤魔芋。

3)防病。病害是导致魔芋减产甚至绝收的主要原因,魔芋常见病害是软腐病和白绢病。魔芋病害以预防为主,从展叶初期开始可用敌磺钠、农用链霉素等药剂进行有计划的防治,第一次用药以灌根为好,后几次可进行喷施,每隔 7 d 施药 1 次,整个生长期内至少施药 3 次。如发现病株,立即铲除并带到田外集中销毁,及时在病株周围撒施生石灰粉进行消毒。

4) 防虫。根据生长期内出现的不同种类害虫,结合防病选择适宜的杀虫剂进行综合防治。如蛴螬类害虫可结合第一次灌根,选择适宜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5)施肥。种植时按要求一次性施足底肥,中期一般无需追肥。视魔芋长势若需追肥的,要以优质细碎的农家肥为主,也可辅以少量复合肥(每亩用量不超过 20 kg)。追肥可以均匀撒施于魔芋垄面,尽量避免肥料与魔芋植株直接接触。追肥应在8 月中旬施用,时魔芋正处于膨大期,需养分量较大。[吉山花瑶钟建荣]

6) 套种玉米。沟内种植的玉米按常规管理即可。

6 采收

收挖过早会降低产量 15% ~ 20%,收挖最佳时间是在魔芋植株自然倒苗后 15 ~ 30 d(11 月上旬)为宜。

7 种子贮藏

种子合理贮藏是减少种芋损失、保证丰产稳产的重要环节。一般有两种比较适用的贮藏方式,一种是在农户家的圈楼楼层上贮藏。先在楼板或竹楼上铺一层干草,将经过分级、选择处理后的种芋平放于干草上,堆放宽度以 1 m 为好,中间要留出适宜的操作通道。种芋摆放厚度一般不能超过3 层。另一种是在室内搭架贮藏,用木杆、竹子在室内搭建 1m 左右宽的架,一套架可根据房屋高度及操作的方便程度分为几层,每层高 50 cm 以上,最底层离地 20 cm 以上。搭架要求牢固可靠,足以承受所贮藏种芋的重量,避免倒塌而损伤种芋。架搭好后,将种芋分层摆放在架上,每架层内摆放的种芋不超过 3 层。摆放种芋时要求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摆放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损伤到主芽。在种芋的贮藏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温度高时适时通风,使种芋在贮藏过程中总水分散失保持在20% ~ 30% 为宜,水分散失过多会影响出苗时间及出苗率。在种芋贮藏期内,要经常检查,发现病害芋要及时剔除并用生石灰粉对周围的种芋进行消毒处理。种芋贮藏一般在次年 4 月中上旬结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