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具有哪些
图一,铜牛的发明者是也是第一个使用者!
惨无人道啊,人心有多险恶啊!
这样的酷刑真可怕!
庆幸自己活在文明社会!
一古代刑具纪录片
我觉得就写些故事的要点和你看了以后的感受就可以了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枣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现在依然不够好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二欧洲古代刑具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欧洲,被称为欧洲“最黑暗荒蛮的时代”。宗教神学是当时唯一意识形态,教会控制着欧洲人思想近千年。
中世纪发明了很多令人闻之腿抖的酷刑。狂热扭曲的教徒不再追求“没人性”,而是把酷刑创新推向“艺术”追求的高度。
小编只谈“艺术性”标签的,至于那些火刑、碎轮、酷刑架、碎膝、锯刑...就不够格上榜了。
配图受限,画面脑补。欣赏西部片吧。
中世纪酷刑之一丨圣母铁娘子曾经,欧洲认为铁娘子刑罚只是传闻,因太残忍。直到18世纪铁娘子刑具在德国纽伦堡被发现。
铁娘子就像一个直立放置的棺盒,但设置了对向打开的两个门。两扇门内侧安装铁钉。一个门内侧8个钉子,另一门13个钉子。钉子长度和位置都是考究过的,比如有钉子对准眼睛。
犯人被放进铁娘子,关门。很多钉子就会扎进身体各部位,眼睛就瞎了,恐惧倍增。这些钉子长度有讲究,不会刺破关键器官。所以犯人会被折磨几个小时,失血过多而亡。
狠毒的刑罚,浪漫名字,的血色浪漫?
看名字就知道,此刑为教会所创,据说主要用于腐败犯人。神职人员认为,给一个灵魂贪婪、肮脏的人,喂以滚烫开水或燃烧的煤块,可以帮他清洗腐败的灵魂。这样他可以得到上帝宽恕。
或因教会的“善意”初衷,也或因水温,此刑又名“温暖之刑”。不过这也太烫了...遭受此刑的人,上帝基本不用再多操心了。
中世纪酷刑之三丨犹大的摇篮主刑具: 一个尖端朝上的锥体。受刑人四肢被绳索所绑,悬挂在尖椎体上方。
注意细节:手臂和上身的绳索固定墙上(精确计算过高度),绑脚的绳索则由行刑人拉住。如此,犯人下半身可以上下左右摆动。所以才称为“犹大的摇篮”,这就是艺术创造,必须讲究。
周杰伦的歌该起了...
行刑人会放松绳索,犯人身体下落,塔尖刺进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绳索放的越快,松的越多,小编推算犯人应该越疼。教会人才真是多。
中世纪酷刑之亖丨女巫的椅子这招是对付异教徒的,所谓“异端”。宗教就是精神“洗礼”,精神折磨是教会拿手好戏。此刑就是慢慢折磨犯人,直到无法忍受招供。
主刑具是一把特制椅子,坐垫和椅背是满满的尖锐铁钉。另有个火盆,以备特殊之需,比如生炭火后,放在椅子底下加热。
犯人一诗不挂,坐在满是尖钉的椅子上。手脚绑在椅子上。犯人一般死不了,慢慢饱受锥骨之痛而无法挣扎,有时会坐上一天一夜。
就问女巫是不是和恶魔有契约?不说,火盆加热椅子,就不信不招供。
中世纪酷刑之五丨西班牙驴子欧洲男版木驴,只针对男犯人的腐刑(太狠了)。
刑具为一A楔形木椅,得够锋利。请受刑人骑上去,腿搭在两边但脚不着地。然后施刑者会在犯人脚上不断加重物。犯人身体不断往下坠...坠...队...人...丿...㇏...就这样了。
恐怖吗?千万别发抖,发抖更快...
欧洲酷刑之六丨烤铜牛大家有没发现,这名字明显不如前几个文艺。希腊人发明,没西欧讲究,但手法绝对可以。
一个类似牛模样的铜具,就是一个牛肚子里面掏空的模子。里面空间够容纳一个成人。
犯人被关进牛肚,下面用火慢慢烤,铜牛慢慢热...然后里面的犯人除了哭喊惨叫,啥样做不了。叫声从牛嘴里传出...听起来就像牛在哀嚎。为了达到更好效果,有时会在牛嘴处安放喇叭...
简直惨无人道!据说烤铜牛是希腊一工匠所发明的,这个工匠也成了铜牛刑第一人...
越愚昧越残忍。所谓文明,是摆脱思想上的愚昧,进而向更高的文化层面推进。
欧洲经过千年黑暗和愚昧,在中世纪末迎来了曙光,轰轰烈烈文艺复兴把欧洲带向世界之巅。
三古代刑具铜牛
1.把人架起来用文火慢慢烘烤,可以烤3天,据说,罗马教皇专用。四古代刑具展览
4月22日,由省文物局举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联合承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调陈完成,汉文帝霸陵出土的23件(组)精品文物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向公众展出。
该展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考古学百年庆典的特别献礼。展览回顾西汉帝陵百年考古史,呈现西汉帝陵百年考古成果,展出 精品文物百余件,“透物见人”再现汉代社会风貌与物质文明,籍器物之美彰显汉家绝代风华,以帝陵规划之齐诠释“陵墓若都邑”的国家礼制之严。
展品之中,汉宣帝杜陵金箍玉杯、玉舞人、汉元帝渭陵白玉辟邪、咸阳杨家湾汉墓彩绘兵马俑、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四神瓦当等皆为闻名遐迩的汉代代表性文物,审美和研究价值极高。
本次调整新增的霸陵文物包括鎏金车马器、铜印章和各式陶俑等,既与阳陵及其他西汉帝陵有所关联,而又不乏考古新发现的独特性,进一步完善了展览对西汉帝陵发展史的全面解读。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西安灞桥区东南部的白鹿原上,以帝陵陵园(江村大墓)为核心,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及陪葬墓等成拱卫之势;科学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先后对南陵、窦皇后陵等区域的外藏坑(外围陪葬系统)开展勘探发掘,曾有大熊猫、犀牛骸骨等重要发现。本世纪对江村大墓外藏坑等区域进一步进行保护性发掘,并对陵区全面调查勘探,局部重点揭示与整体掌握相结合,确定了陵区范围、形制结构及遗存性质。近年有序推进的考古工作,为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陵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纠正了长期以来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的惯性认知,更是为西汉帝陵制度沿革填补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汉文帝刘恒与阳陵陵主汉景帝刘启为父子关系,史载他们的治国方略一脉相承,为西汉盛世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考古发现亦证实,文帝霸陵与景帝阳陵在物质遗存与制度文化层面亦呈现继承与发展的递变关系。在《治世之光》展中诠释霸陵考古发现、展示霸陵出土文物,有助于彰显西汉“文景之治”治世背景下的时代脉搏,解读其在西汉帝陵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新增霸陵文物
半塑陶俑泥质红陶,人物上身和小腿赤裸,腰围下裳;整体比例得当,身体匀称写实,五官轮廓清晰。颈部戴一刑具“铁钳”,与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出土骸骨两相参照,印证了汉代帝陵修建以服刑之人作为重要劳动力的历史事实。半裸半塑的做法,很可能是汉初全塑陶俑与景帝阳陵全裸着衣式陶俑之间的发展过渡,弥补了两类陶俑之间发展演变的缺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鎏金车马器薄太后南陵外藏坑出土,包含马头饰当卢、承弓器、伞盖构件及各种车身饰件等,大量运用鎏金技法,纹饰、图像精美异常;部分构件内尚有木质残存,说明薄太后南陵以真车随葬,成为汉代高等级墓葬“外藏”制度的重要物证。车身饰件的动物形象极为生动,是西汉早期皇家审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铜漏壶汉代流行的计时器,在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帝陵陵区均有发现,而文帝陵园出土者尤为完整,是极其珍贵的同类实物。此类漏壶通常由壶身、壶盖、浮舟、刻箭等部分组成,使用时壶内加水,浮舟浮于水面,上连带读数的刻箭;水由壶身下部的滴口逐渐漏出,刻箭下降,由此来在夜晚或阴雨天计量时间。
(中国日报陕西
五古代刑具有哪些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身体会从从定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02.<腰 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03.<车 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04<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05<凌 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
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不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
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发展成死刑的艺术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06<缢 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
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开始旋转那张弓, 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07<烹 煮>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08<宫 刑>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会死于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贵族冲抵死刑.
相对的女性为幽闭
09<刖 刑>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
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
,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
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不起来,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