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真实的伤亡人数,孟良崮战役真实伤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进入1947年,各大野战军中就数华野的日子最不好过。除了一个孟良崮,去掉一个沙土集,其他大多都是败战或者消耗战……
就算是“7月分兵”使得华野力量受到削弱,但南麻临朐战役时,粟裕手中仍有4个纵队再加一个特纵。
粟裕在南麻面对的敌军共4个整编师,而且真正实打实靠上来打的也就只有整11师以及增援的整25师和整64师一个旅,华野竟然吃了败战……
南麻一败不说,华野反而携新败之师不经休整,紧接着就发起临朐战役,合4个纵队之力攻击李弥的整8师,从24号打到30号,整整6天时间竟然还是无法拿下李弥,眼看敌援军整9师、整25师、整64师马上就将到达,粟裕不得不落败而去……
两仗下来华野伤亡高达2万余人,2纵4师12团以及7纵19师56团更是被俘高达500多人。南麻临朐两战皆败,置内线部队几乎陷于绝境。
这与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宛若两支部队,真的令人怀疑此时的这支华东野战军是否还是之前的那支华中野战军!
接下来的沙土集战役,一仗全歼整57师1万余人,生擒中将师长段霖茂,华野本可以见好就收。
可头脑一热,想乘胜追击再去吃掉邱清泉的整5师,结果华野7个纵队再加上一个特纵,硬是被负隅顽抗的整5师两个旅加一个团击败,华野伤亡巨大,不得不紧急撤出战斗。
沙土集战役本该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结果硬生生的把1比0,变成了1比1,关头被对手邱清泉把比分扳平!
9月底,中野12纵进入鲁西南,划归粟裕指挥,这时的内线作战总兵力已达15万,而敌军的兵力仍然是整5师、整9师、整10师、整11师、75师,共5个师。
此时的华野集结5个纵队准备消灭胡琏的整11师时,结果又是5个纵队被胡琏的整11师击败……
此仗过后,蒋介石根本不再把鲁西南的陈粟视为主要对手了,一门心思就只专门对付大别山的刘邓。
粟裕在鲁西南无法完成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只能退而求,率6个纵队出击豫皖苏,试图以此来减轻刘邓的压力。结果也是战果寥寥,无法吸引敌军的兵力,更无法减缓或者减轻蒋军继续向大别山增兵。
蒋介石甚至把本来留着对付陈粟的整9师、整11师、整25师统统都调往了大别山。
对华野来说,本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整9师、整11师、整25师调走,在通许地区的敌75师,孤零零的眼看就要成为华野案板上的肉!
结果却是——
想分割,敌人不上当,紧紧抱成一团。
想围歼,又怕吃不掉,担心打成消耗战。
思来想去,华野最终还是没有把握打这一仗,只好向中央报告说北线无仗可打,请求南下配合陈赓消灭整3师或20师。
华野南下后和陈赓合力歼灭了敌人整3师,随后华野马上又在确山战役中严重失利。
12月29日,华野3纵、4纵攻敌20师控制的670、656两个高地时,竟打成了拉锯战,攻上去却守不住,敌20师仅用一边一个旅,一次突击就又把3纵、4纵给打了下去,夺回了两个山头。华野此役着实吃了大亏!
此后,直到1948年豫东战役前,华野几乎连攻势都没有了,不光自身举步为艰,更使得刘邓在大别山里忍饥挨饿的困守,1947年整整一年间,华野、中野始终是无法扭转被动局面!
解放战争中,1947年真的是最最艰难的一年,尤其是对华野来说……

一孟良崮战役真实伤亡人数8万

孟良崮战役解放军损失8万多人.
74师是蒋介石的镇国之宝,全是美式装备,班长、副班长都是国民党员,士兵都发工资,每个士兵的工资比其他部队的连长工资还高,士兵个个都是亡命徒。各个都不怕死。都是志愿向蒋介石宣誓效忠的。抗战期间,是支英雄的部队。是他把新四军从江南撵到苏北,又从苏北撵到沂蒙山区,新四军节节败退。74师很难打,一个小山头,双方争夺几十次。我军主要靠人多,集中10/1的兵力,每天消耗他,采取蚂蚁啃骨头战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往下攻。我军阵亡人数比74师多。
74师失败的自身的原因是。
1、机械化在山区用不上。
2、国民党其他军队腐败,见死不救。周围40万国民党军队,最近的部队离74师只有一华里,都不去营救。
3、汤恩伯故意让74师去孤军深入,去送死。
4、张灵甫在5月10日晚上,爬上山时,已经劳累,打算在山上休息一夜,第二天下山,到垛庄。夜里被华野包围。如果他在10日到垛庄,华野就没办法了。
5、张灵甫被陈毅包围后,没有积极组织突围,而是幻想国民党对解放军来个大包围,实行内外夹击,其实,国民党是相当腐败的,是不敢包围解放军的。

二孟良崮战役双方伤亡人数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三孟良崮战役伤亡人数对比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为了实现对中国的统治就开始对共产党发起进攻,当时共产党部队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部队损失严重,所以在遇到国民党部队的时候战斗进行的十分吃力。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我军的士气不断地增加,我军也从敌军那里收缴了充足的装备,共产党开始进行反击。就在1947年,蒋介石知道自己的部队处境十分危险,所以就开始召集国民党部队,集中兵力对解放区采取重点进攻。

当时蒋介石把主要的作战方向放在了山东地区,那里有三个国民党主力兵团,我军是陈毅的华野在那里驻守。因为之前的战役都是以国民党部队失败告终,所以蒋介石改变了作战策略,让部队“慢点打”,分梯次推进,慢慢地拓展自己的领地。

这种作战方式和形势让陈毅的部队在刚开始就处在包围圈中,并且敌人也不采取大规模进攻,如果我军直接进攻的话失败的风险极大。这时候先来分析一下敌我双方的部队人数,当时国民党部队的三个主力军加起来一共有将近45万人,我们的华东野战军部队人数只有他们的一半。

再加上他们的全美式装备,如果硬打的话我军注定会失败,所以陈毅和粟裕针对这次的作战计划商量了很长的时间。当时粟裕认为我军既不能跟国民党部队硬碰硬,也没有逃跑的退路,所以要在解放区范围内找到一个“缺口”,然后在这里与敌人展开较量。

于是粟裕就带着部队一直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游走,国民党部队看到我军开始行动之后就开始追击,华野有着有力的地势,所以就一直跟敌人绕圈子,跟国民党打持久战。不过多久国民党部队的士兵看着现在一直追敌人但就是不打仗的情况,脾气开始有些暴躁,有的士兵直接弃枪逃跑了,这对我军来说十分有利。

在几天之后粟裕就将追击到山林间的国民党整编74师歼灭,虽然过程十分的坎坷,因为粟裕是突然下达的命令。当时粟裕并没打算对这支部队发起进攻,而是打算先击败前方的国民党第七军,在与敌人绕圈子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局势有些微妙的变化,于是就命令部队全力进攻后方的部队。

而国民党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让74师的师长张灵甫对敌人发起进攻,张灵甫接到命令之后先是派出一个纵队前往74师和第7军的中间地带,也就是共产党的部队方向进攻,之后的部队明天一早就对敌人发起进攻。

第二天清晨,敌我双方就展开了进攻,随后敌人的整编74师就被我军包围,因为张灵甫的这支部队相比于其他的部队来说人数不是很多,所以面对我军的十万兵力他们有些害怕,而张灵甫知道现在的情况之后就立刻电报汤恩伯,希望上级可以下令让部队撤退,上级一直不给他回复,情急之下张灵甫直接带着部队准备逃走了。

此时孟良崮战役我军开始占据优势,汤恩伯这边正在急着把74师救出来,因为如果这支部队被歼灭了自己将会遭受蒋介石的惩罚,于是汤恩伯就把李延年叫了过来,让他去前线督战,如果有情况就跟我汇报,其实就是找了一个替罪羊来代替自己负这次战役的责任。

李延年到达前线之后发现张灵甫已经开始带领部队开始撤退了,并且他对这个决定十分坚定,所以李延年在前线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张灵甫在撤退的过程中我军接连占领敌人的阵地,之后我军士气大增。

而国民党部队的阵地也在不断减少,汤恩伯知道之后十分着急,他命令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不要再撤退了,直接在孟良崮与共产党展开战斗,争取在短时间之内占领孟良崮,这场战役最终还是我军取得了胜利。

但其实孟良崮战役中我军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占领孟良崮的,因为当时张灵甫看到上级的命令之后就拿出了必死的决心,与我军展开了激烈的进攻,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武器装备十分的精良,所以陈毅的部队在进攻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战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在南京的蒋介石看到前线的军事不太乐观,就跟汤恩伯说一定要派部队增援现在正在打仗的战场,如果发现了有一个逃兵,直接杀死,当时蒋介石下达了死命令,也就是“十杀令”,但就是这样也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对于我军来说,这场战役双方的伤亡人数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这也是一场惨烈的战役。


四孟良崮战役敌我双方伤亡人数

从古至今,战争之后打扫战场往往都是必做的一项工作,而打扫战场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处理敌我双方战死者的尸体。那么,打扫战场的工作通常会由哪方去做?敌我双方的尸体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扫战场通常由战胜方处理,但也有例外情况

关于战场的打扫工作,毫无疑问通常是由战胜方来打扫的,毕竟战败方或溃散、或撤退,往往已经离开了交战区域,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打扫战场。,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打扫战场的工作也会由其他人来完成。

1、援军负责。如果战败一方撤退,而战胜一方又需要追击敌军,自然是来不及打扫战场的,这种情况下,战场便往往会交由战胜方的援军打扫,毕竟兵贵神速嘛,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不少见。

2、各自军队。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即一场战役的结束并不足以彻底分出胜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双方各自派出部分人前去打扫战场、收拢伤员和尸体。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多见,负责收拢伤员和尸体的士兵往往带着红十字标记,交战双方均不得进行攻击,这些人也不允许携带武器。

3、当地百姓。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交战双方都无力打扫战场的情况下,于是便由官府组织当地百姓或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对战场进行打扫,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并不少见,抗日战争时期便曾发生过。

4、特殊机构。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且基本只会发生在近现代,或者交战双方没有能力打扫战场,或者双方根本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这种情况下,负责打扫战场的,往往都是红十字会、维和部队之类的特殊机构。

以上便是战争中,主要负责打扫战场的各种情况,虽然战争中通常由战胜方负责,但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也往往会出现其他势力打扫战场的情况。

清理尸体通常以就地掩埋为主,但同样有例外情况

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还是为了避免瘟疫引起更大的伤亡,处理战场上的尸体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除了主要将领会被运回原籍安葬或单独安葬之外,普通士兵的尸体,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六种处理方式。

△长平古战场遗址

1、就地掩埋。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如果有条件,通常会将己方的士兵尸体单独立坟掩埋,以求袍泽入土为安。而敌人的尸体可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通常会挖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坑,将尸体推进去掩埋完事,更简单的则是找一些天然的深沟大壑将尸体扔进去埋掉。例如秦赵长平之战,根据现代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秦军当时便是找了一些天然沟壑,将战死的赵军尸体和处死的赵军俘虏扔进去掩埋了事。

2、放任不管。这种方式通常只会在天气严寒,或者风沙较大、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毕竟只有这种特殊的环境才会保证尸体不易腐烂变质,从而导致瘟疫的发生。,这里主要针对的敌人的尸体,在将己方尸体处理完之后,有时候敌人的尸体也会被原封不动的扔在战场上,任由鸟兽虫蚁分食,最终腐烂化成白骨。杜甫的《兵车行》里面便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词句。

3、火化处理。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大家虽然生前为敌人,但毕竟死者为大,再加上大量焚烧尸体产生的气味实在不好闻。,虽然宋朝以后火葬已经开始逐渐流行,但我国古代仍然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在西方则比较常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不过,尸体毕竟不是易燃物,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被应用于规模较小的战役,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战争规模方面,还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4、筑造“京观”。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另一方面则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进攻一方获胜的情况下,毕竟是在敌国领土,就算产生瘟疫己方损失也不会太大。例如,《东周列国志》中便有“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的记载,而明朝时期,张辅奉命进攻安南,也曾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5、当做武器。这种方式说起来比较残忍,即用死去的士兵尸体作为武器,故意丢入敌人的城池之中产生瘟疫,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例如134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法城长达三年而未能破城,而蒙古援军却又带来了鼠疫,结果导致每天都有上千士兵死亡。于是,蒙古军队便将因“鼠疫”而死的士兵尸体,通过投石器扔进了卡法城,结果导致此城居民大量感染,并迅速经过来往的热那亚商人流向了西方,这便是曾经横行欧洲的黑死病的源头。

6、充作食物。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残忍,但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便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的记载,当时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军便以人肉夹杂在军粮之中,供士兵食用,而且一吃就是三天。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丧心病狂的处理方式倒也情有可原。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少数胡人政权,更是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充作军粮,他们将此称之为“两脚羊”。而唐朝“黄巢之乱”中,秦宗权也曾在行军时用车载着盐尸充作军粮,四处掳掠百姓小民,任意烹食,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如上所述,古代战场上处理死尸的办法通常便是以上五种,其中就地掩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他几种则比较少见,这也是现代经常会在古代战场遗址发现“尸坑”的原因所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