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人,中国古代能人异士
10、南霁云——战力值55
南霁云,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魏州顿丘人。出身农民家庭,人称“南八”。勇武过人。“安史之乱”时期,协助张巡、许远镇守睢阳,抵抗安史叛军,屡建奇功。南霁云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
9、徐达——战力值60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元朝末年,出身农家的徐达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功绩显赫。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官至太傅等,封魏国公。徐达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著,在帮助朱元璋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
8、戚继光——战力值65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著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等兵书,还有各种奏疏传世。改造城防,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极大提升了明军战斗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主要战绩:
1、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人,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
2、白水洋战斗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人,生擒5名倭首。
3、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4、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人,俘虏29名。
5、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人。
6、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人,俘虏26人。
7、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人,牺牲20人。
8、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人,己方牺牲金渔等16人。
7、岳飞——战力值70
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主要战绩:联结河朔、积极与义军联络抗金、收复襄阳六郡、北伐中原。
6、霍去病——战力值75
霍去病,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17岁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尊上谥为景桓侯。
5、韩信——战力值80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他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诛杀。
4、关羽——战力值85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关羽先是随刘备平定黄巾之乱,后在征讨董卓之时温酒斩华雄、大战吕布,人皆惊惧。助曹操于千军万马中杀敌军猛将颜良、文丑,无人可挡。为找大哥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围曹仁于樊城,击败魏国名将庞德,水淹七军,擒获敌军将领于禁。后被东吴军设计击败,在麦城小道间将其擒获,关羽誓死不降,而被斩首。关羽手拿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钜),坐下赤兔宝马,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武艺绝伦而忠勇有佳,被后世尊为“武圣人”。自晋朝时为武勇、忠义的象征,唐朝时被叫做“义勇武安王”,而到元代之后尊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君”。
3、吕布——战力值90
吕布字奉先,三国之时无一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骄将。其人甚勇,身着西川红锦百花袍,兽面吞头连环铠,座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手中无敌鬼神方天戟轮动如风。曾于虎牢关拒十八路诸侯于关外,斩敌军大将无数,无人可在其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后又只身迎战三英(刘备、关羽、张飞)、六大将(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使其威名远扬,天下丧胆,海内震动。
2、项羽——战力值95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将领 。乌江边一人干掉汉军三千铁骑,兵败自刎后汉军依然许久不敢靠前。巨鹿之战,三万破三十万,彭城之战,三万破六十万。被后世赞誉为“西楚霸王”。
1、白起——战力值100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白起善于用兵,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一生略城百座,斩杀百十万人。
谁才是你心中的“战神”
一中国古代能人异士
因为他们足智多谋,但没有当帝王的那一种魄力和手腕。所以一般都只能去辅助他人6楼说得好韩信曾经和刘邦说过我韩信有将将之才而陛下有将帅之才,正因为这句话才多活了些时日还是遭受未央宫之祸,
这份你是将将之才还是将帅之才~~~韩信说过给他十万兵马他可以横扫天下,他不是刘邦的对手~~~
他们做谋士绰绰有余,但要么没资本,要么不大气。
千里马是要遇到好的伯乐、而不是千里马舍伯乐,那样千里马的才能不能被发掘也是徒劳
英雄与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战胜天下,不能战胜自己、后者可以战胜自己,却不能战胜天下
二中国古代能人典故
1238 中国古代典故偷梁换柱是何人所为 纣王 “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其来源于商纣王“换梁易拄”的传说。“偷梁换柱”作为三十六计中的一种谋略,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孙子·势篇》中“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的表述。其大意可以解释为在与不可靠的“友军”联合作战时,应当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其阵容,藉以暗暗地从阵中的要害处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其力量变弱或影响力下降时,再乘机加以完全控制。这就如同拖住了大车的轮子来控制大车的行动一样,掌握了主动权。这一计谋的核心是抓住机会,设法运用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假乱真,调动对方,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发挥作用,然后吃掉之。三中国古代能人言论
韩国和越南都是一样,越南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期,长江以南均为越南统治。
韩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期,不仅长江以北尽为韩国领土,长江以南的江浙闽地区,包括台湾岛,也属于韩国,唐朝只是位于四川盆地的一个偏安政权,万事皆靠古代韩国,妥妥的藩属国。
特地找了两国唐宋时期的古代地图,先上两张越南的。
如果觉得上一张不够全面,还有更全的,这张不仅包括了我国长江以南和台湾岛,还包括了老挝北部,缅甸大部,我国藏南地区,还有孟加拉国一部分,和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几乎全境,一直延伸到恒河平原,古代越南人,真是太能打了,不仅饮马长江,还一直打到了古印度的心脏地区,太牛B了。
再来看韩国的地图,我堂堂大唐,居然被他们安排在西南角蜗居,西出长安九千九百里至安西都护府的雄风直接被抹去了。
到了宋朝,这明显是北宋时期,因为有契丹存在,韩国此时统一了,给北宋的地盘就和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朝,陈朝差不多大,属于随手灭的状态。
按照这两国的说法,华夏民族在唐朝时期怎么生存呢,只能在长江里飘着,南北尽皆敌国,上岸即死。
我们的祖先苦啊,作为渔猎文明漂流了好久,能撑到现在,真的好不容易啊。
四中国古代能人辈出
姓氏是中华人民的血缘标签,历史上以姓氏为标签的各个家族都不乏人才,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山西裴氏家族,他们便是以官爵辈出而闻名中华。
这个家族历史上名人辈出,位极人臣的丞相便有六十余人,母仪天下的皇后三人,骁勇善战的将军近六十人,其余,各位置的达官显贵三千多名,甚至,在近代中国的很多名人都曾对这个家族倍加赞誉。
山西裴氏,其祖先始于秦国始祖非子。东周王朝时期,裴氏祖先被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裴姓而来。裴氏可是说是人才辈出,极尽辉煌,由闻喜之裴氏开枝散叶的山西裴氏、燕京裴氏、西凉裴氏都将裴氏一族发展的十分壮大。并且,“天下无二裴”的美誉也是从此时开始流传于世间。
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可以说,裴氏家族的经久不衰是有史可据的。从秦朝开始一直到宋朝的一千二百余年,裴氏尽出人才,加官进爵者不计其数,地位显赫者比比皆是,王侯将相者过百有余。
从史料来看,千年辉煌的裴氏家族走出了数不清的贤才
“数十位位极人臣的丞相,近六十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十多位执掌诏命的中书侍郎,近近六十位执掌六部的各部尚书,十余位伴君左右的常侍,二十五位镇守各地的节度使,二百余位执掌各州的刺史,近百位管理个郡的太守,还有二十余位入赘皇家的驸马,三位母仪天下的皇后,数位倾国倾城太子妃,两位雍容华贵的王妃... ...”
这些人赋予裴氏无尽的荣耀,据现代史学家统计,裴氏一族千年来大小官员在册记载的有三千多人,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并且,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
除却那些身世显赫的裴氏族人,其族中也不乏文学才情极佳和知晓山川走向的人。地理方面有西晋的裴秀,游遍名山大川,熟知天文地理,绘制的地图精确严谨,他的地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学经验。“史学三裴”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出色,其中,裴松之的《三国志》为后人研究历史给出了极佳的参考。
裴松之从小出生在一个士族官僚的家庭,父亲裴桂增是一方大员,优越的家庭条件使裴松之不愁吃穿,所以,闲暇之余,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家庭藏书的丰富让裴松之从小就饱读诗书,在其他孩童还只知道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就能熟读《论语》、《诗经》等著作。
虽然,年幼的裴松之无法理解著作中的道理,,庞大的阅读量为裴松之今后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裴氏族人极具官场天赋,深谙为官之道。
裴炬、裴让之、裴政等人更是在后世的史学圈中人尽皆知。裴政的一生,军事政治才能极其优秀,自幼就喜读兵书,从小对兵书的研读,让这个少年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崭露头角。裴政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军事方面的会议,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虽然还没有带兵打过一场战役,,全凭着幼年开始对军事执着的研读,就凭这“纸上谈兵”的想象,就让当时的将领们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中期,主席出行西南,来到位于成都的武侯祠,在游览的过程中对唐朝杰出的政治家裴度撰写的碑文很感兴趣。主席饶有兴致的问陪同的山西省书记“你认为中国哪个县出的宰相最多?”陶鲁笳对主席的提问感到十分尴尬,挠了挠头说道“我对历史了解很少,不太清楚。”主席笑道“作为山西的父母官,你对裴度知道多少?”
接着主席没有管尴尬的陶鲁笳,自顾自的说道“在你管理的山西闻喜,出了个了不起的家族啊,山西裴氏千年来出了六十多个宰相,裴度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家族还真是了不得。”
那么,传承千年的裴氏家族为何能够“量产”人才?
据史学家研究,地位显赫的裴氏家族在发展中不断与其他名门望族联姻,虽然说,这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恰恰是频繁联姻改变了裴氏在官场的地位。仅与皇室联姻,就使裴氏家族中百人受益,这些攀上高枝的裴氏子孙就此成为皇亲国戚。
,联姻只是一个片面因素,维持裴家兴盛的重要因素是纯正的家风,裴氏长辈对于后辈的教育十分重视。在这个能人辈出的家族,显赫的地位并没有让裴氏宗族生出半点傲气,不骄不躁的裴氏族人始终严于律己,精忠报国。,裴氏得到了主席的赞誉也是合乎情理。
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参考资料
『《千年荣显的裴氏家族》、《中国的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