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军师(古代军师是什么职位)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东吴第一军师是谁?
答案只能是鲁肃,一个不被孙权真正重视的人。
鲁肃投奔东吴,是因为周瑜胁迫老母到了南方,不得不然。不然鲁肃不会投靠东吴。
鲁肃一到东吴,就给孙权献上塌上计。但孙权并无实施,原因出了孙权巩固权力、稳定内部外,更多的是孙权对鲁肃不大重视。
如果不是刘表病死使得曹操得荆州的这个机遇,鲁肃也只能在孙权手下继续默默无闻。
孙刘联盟之所以能够成功,鲁肃的作用比诸葛亮大。
刘备、诸葛亮刚刚遭遇新败,无法占据江陵和曹操对抗,自然愿意和一切反对曹操的人合作。
但孙权不同,孙权若投降曹操,会和辽东公孙度一样实际割据。
只要孙权不公开反曹操,即便投降曹操,一样割据江东,而由此以来,曹丕也无法逼迫汉献帝退位。
这是张昭主张投降的基础。事实也是如此,孙权为夺取荆州也一样投降曹操。
都是投降,夺荆州时的投降,和赤壁之战前的投降,都是一样的。
孙权能在三国中占一席之地,鲁肃的贡献比周瑜,吕蒙,陆逊等大多了。
没有鲁肃的借荆州,孙权势力最多到紫桑,根本进不了荆州。荆州不是被曹操占领,就是被刘备占领,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无法在荆州立足。
周瑜的天下二分计策,是在鲁肃榻上计的展开,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都存在严重缺陷。
周瑜的天下二分,前提是依赖刘备不打孙权,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依赖孙权不打刘备是一样的。
湘水之约,偷袭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关羽的死宣告失败。诸葛亮更是用自己的五次北伐宣告自己的失败。

一古代第一军师是谁?

呵呵,又回答你问题了,都是三国迷呀。当一次许劭。纯从军师能力讲了先说魏吧,郭嘉遗计定辽东,贾诩更是高深的可怕,简单举张绣败军追胜军的例子,道理和韩信在赵国背水作战相同,此二人能用兵如此实在有神鬼之才令人钦佩,其它三位从算无遗策角度看自然要差一点。但论作用,荀彧无人可比,比如郭嘉,荀攸正是他推荐的。程昱很不起眼地起过很多重要作用但他和荀攸亲临现场都没看出周瑜的计谋,曹魏的第一军师只能在郭嘉贾诩荀彧中选择。郭嘉更象张良而荀彧似萧何,而贾诩论计谋和郭嘉相当,论军事才能可比韩信,论政治能力不亚荀彧,活的时间又长。当属曹魏第一军师,但早年跟着坏蛋混实在没有品味。所谓良臣择木。郭嘉先在袁绍那袁绍很是礼遇他但郭嘉看袁绍不是成事的人就跑到曹操那了,田丰说:一个人连主公都选不好还谈啥是聪明人。
从智慧而言无愧曹魏第一。
蜀国军师作用最大是诸葛亮,庞统不早死就是
,军师比的是计谋,这点诸葛亮不如庞统,其实诸葛亮名过其实,对付姜为,郝昭以多打少都搞成那样。对付司马懿也力显得不从心,法正的智力可能都比诸葛亮高,但诸葛亮名声实在太响,博望,八阵图,木马牛车,连环弩,骂死王朗,气死周瑜,空城,借箭,东风,群儒,都演义害的,如今古今中外谁又敢自称比他聪明?吴国
,原因很简单,没有第二个人能把曹操玩成那样,赤壁之战在历史上和诸葛亮压根没有关系。鲁肃更象个战略家,张昭只是个内政人才,陆逊玩了关羽和刘备,但后来几十年也没有大手笔。
,纯军师能力而言,魏:郭嘉,贾诩(贾诩更熟悉军事,但郭嘉更具大智慧)吴周瑜,陆逊,蜀庞统,法正
三国谋士各有千秋,没有最强之说。我只是谈谈我最喜欢的几个
郭奉孝。郭嘉行军打仗最注重灵活应变,常常有惊人之举,而且也料事如神,全力已付的帮助曹操,英年早逝,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暗黑军师之称的贾诩贾文和,透析人性,感觉他做事并未尽全力,处事总是自保为先,对主君根本谈不上忠诚,这种人只有曹操能用。其他的两荀一程,三司马,邓艾钟会,羊祜杜预,王濬等就不多说了。
,定军山一战可见其谋略。徐庶这个人虽然才能算不上一流,能和手下和谐共处,让别人都心服口服,而且孝顺父母、讲义气够朋友,是个不错的军师,毕竟军师不光是行军打仗,还要懂得人性管理,人品也要好,要不谁服你呀。诸葛亮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他似乎喜欢凭关系办事,和马谡关系好,和魏延合不来。庞统就是个悲剧人物,有才能一直没有表现机会,刚刚等到机会帮刘备搞西川就挂了,悲剧悲剧。
东吴谋士中周瑜一定是个天下奇才,历史上的赤壁跟诸葛没什么关系,东坡有诗赞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鲁肃也是个不错的军师。个人比较喜欢
,他从小从军,大字都不识几个,“吴下阿蒙,当刮目相看”,是努力型的天才,因为他和关羽哥有点过节,所以名声一直不佳。陆逊也实力不凡,毕竟打败了征战一生的刘备,夷陵一战让蜀汉元气大伤。
蜀汉,大多数人应该认为是诸葛亮,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似乎善于治理国家而不太长于{军}作战方针的制定。为刘备夺取益州出谋划策的是庞统、法正。其他诸如马良、简雍、徐庶之辈,虽然难与诸葛、庞统、法正相比,却也有其长处;后期的蒋琬、费祎、姜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大才。 曹魏,曹操的五大谋臣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个人认为,实在难分优劣,相比之下,更喜欢郭嘉(喜欢而已,并不是就敢说郭嘉一定比其他四位强)。,像后期的司马懿、钟会、邓艾等人,亦是一时之俊杰; 东吴首席谋臣张昭,我觉得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人物。而前期的周瑜、鲁肃,中期的陆逊,后期的陆抗,都是很有{军}头脑,善于指挥的天才。
蜀法正 后来死了,刘备就不行了。
吴周瑜死了,剩下陆逊了。

二古代军师排行榜

北宋末年梁山泊宋江起义的军师,水浒传有其详细资料

三古代有名的军师

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功盖孔明第一人——王猛;
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2、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4、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5、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6、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7、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四中国古代十大军师

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出名的军师?

中国古代出名的军师,咱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就大略说一下,

汉·张良(辅佐刘邦)。三国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俩晋南北朝时期的后赵·张宾(辅佐石勒)。前秦·王猛(辅佐苻坚)。北魏·崔浩(拓拔焘)。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敬翔(朱温)。后唐·盖寓(辅佐李克用),郭崇韬(辅佐李存勖最困境时)成功直捣后梁老巢大梁,以致(后朝明·姚广孝、朱棣靖难成功效仿)。郭崇韬一纸文书平定四川(前蜀)被猜忌死在蜀地。

明·刘伯温。

秦前有,范蠡、孙膑。


五古代军师是什么职位

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大家一说起“军师”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在民间的印象里,军师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军师,两者几乎划上了等号。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却从来没有担任过“军师”一职。“军师”的真实情况,远比文学作品里,“在打仗的时候帮人出谋划策”的形象来得非常复杂的多。

那么,军师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军师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时候帮“主公”出谋划策吗?三国时期又有哪些人担任过“军师”呢?

诸葛亮几乎成了“军师”的代名词

汉末三国是军师和军师制度大放光彩的时期。在这个长达百余年的乱世里,军师制度开始逐步成型并走向成熟,又经历了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接下来笔者就来对三国时期的军师和军事制度,做一漫谈式介绍,以求教于大家。

一、军师、军师祭酒、军谋祭酒和军师将军辨析

(一)军师含义的变迁

“军师”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指官职。在早期,这个词一般被用来代指军队,这大概是因为“军”和“师”都是古代军事单位名称的原因。

《周礼·夏官·序官》明确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所以在较早的史籍文献中,“军师”一起出现,其含义就是“军队”。所以《汉书》有这样的提法,“楚炕阳举兵,军师大败于野,故乌众而金色者死。”

“军师”一词最早指军队

到了东汉,“军师”一词的含义开始出现变化,逐渐有“全军以师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为军队之“老师”,加以尊崇。“军师”作为一个官职出现,目前看来应该是在汉光武帝时期。

《后汉书·邓禹传》

“于是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

,此时军师的职能,应该说尚未确定,跟后来有明确职权的“军师”还不能划上等号。按照前面的理解,军师是军队的“老师”。这里“老师”的意思较为模糊,全军向“老师”学习而已。学习的到底是什么?是谋略还是德行?实在很难界定。从他们的事迹来看,有的是建言献计,内容涉及制度, 亦有军事,虽然地位无比尊崇,却没有明确的相关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了两汉之交的新莽乱世。“军师”这个职位,在东汉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此消失不见了。直到东汉末年,才又再度出现。从这个现象来看,“军师”最开始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在战争时期,根据需要临时设置的一个职位而已,用来尊崇一些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据势力自己的身价而已。当时军师的具体职能也不甚明确,也就更谈不上制度化了。

“军师”很多时候都是这种智者形象

这个结论,在汉末三国初期,应该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袁绍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经礼聘卢植为军师。《后汉书》“冀州牧袁绍请(卢植)为军师”,我们看不到卢植有任何实际的权力。袁绍的这种行为不过是利用卢植海内的人望,来替自己装点门面而已。更为典型的事例,是袁术强迫马日磾为军师。既然是强迫,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为袁术做什么具体工作了,事实上马日磾很快就因为这件事忧愤而死。

袁绍曾经请卢植当过军师

从以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军师”最开始指的是军队。后来含义发生变化,变成了一种“尊号”。“军师”的设置往往是战争时期,割据势力临时为之,用来“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借此抬高自身的身价罢了。

(二)军师祭酒和军师将军

“军师”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权责的职位,应该是各个割据势力开始以“军师”为名,设置相关的官职,用以招揽人才之后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军师”也开始走向制度化。

郭嘉当过“军师祭酒”

在了解了“军师”是一种具有崇高荣誉的“职位”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后面这几个“军师”相关的官职,就显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开篇提到过,诸葛亮从来没有担任过“军师”这个职位,这是一个不诤的事实。诸葛亮担任过的和“军师”有关的职位,其实是“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这两个职位,属于是刘备的“独家发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两个职位,其实一个是“中郎将”,一个是“将军”,本质上都属于军号或者说将军号。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军师”而已,和之前提到的卢植等人的“军师”职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军师”职位。因为“军师”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所以刘备把“军师”冠名在“中郎将”和“将军”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诸葛亮在其集团里特殊尊崇的地位。

“军师将军”属于将军号

东吴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也曾经置有军师一职,由张昭担任,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吴蜀都国灭制亡,制度上不具备典型性和延续性。三国归晋,而晋脱胎于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况来加以讨论。

东吴张昭也当过“军师”

搞清楚了“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再来看军师祭酒这个官职,其实就相当容易理解了。其实军师祭酒,本质上就是“祭酒”。(“祭酒”这个职位,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成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类的意思。)只不过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前面冠以“军师”,加以尊崇而已。

“中郎将”是将军和校尉之间的武职

“军师祭酒”的职能,我们会在后文再做详细的辨析。在这之前,我们先要来说说两个官职“军祭酒”和“军谋祭酒”。

(三)军祭酒和军谋祭酒

我们前面谈到,“军师祭酒”其实就是把“军师”加在“祭酒”这个官职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么,我们又在《三国志》里看到“军祭酒”这个官职频繁出现,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已经入晋。而司马师后来被追封为晋景帝,属于需要“避讳”的人物。避讳在古代有两种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后,观世音菩萨因为避李世民之名讳,改为观音菩萨;三省六部制里的“民部”,也被改为“吏部”。第二种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书”,也就是省略这个字。所以我们在《三国志》里看到的“军祭酒”,其实就是“军师祭酒”。卢弼做《三国志集解》时,有过按语,“郭嘉、董昭为司空军师祭酒,传文无“师”字者,避晋讳也。”

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军谋祭酒”也是为了避司马师的名讳,改“师”为“谋”,是“军师祭酒”的一个变称呢?

对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实不在少数,比如卢弼就认为“军谋祭酒”和“军祭酒”都是为了避讳而产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为汉司空 时置(军师祭酒)。或称军祭酒,或称军谋祭酒,皆避晋讳也。”在卢弼看来,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为卢弼的巨大影响力,现在网络上很多百科类的文章,都这样介绍“军谋祭酒”这一官职。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将在后文介绍军师制度下,各官职的具体执掌的时候,再来做进一步探讨和辨析。

二、三国时期的军师制度

经过前文的辨析,我们知道了“军师”其实是一个单独官职,名位尊崇。

诸葛亮的“军师将军”,其实是一个将军号,冠名“军师”而已。

也知道了“军师祭酒”其实是“祭酒”,也是冠名“军师”而已。也弄明白了“军祭酒”是为了避讳,和“军师祭酒”是一回事。

那么,军谋祭酒和军师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官职呢?

(一)军谋祭酒辩疑

我们发现在《三国志》中,军谋祭酒和军祭酒其实都有出现,这就说明陈寿史区分了两者的。所以军谋祭酒也许不像卢弼说的那样,和军师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涉及军谋祭酒的记载。

《三国志·陈琳传》

“太祖并以琳、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

这里提到了陈琳的官职是“军谋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记室”。陈琳以文章著名于世,在袁绍手下的时候曾经做《为袁绍檄豫州文》。在这篇檄文里,陈琳大骂了曹操几代。曹操读此文时,正饱受头风病困扰,读罢此文,竟然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都好了。陈琳的文笔锋利如刀,由此可见一斑。

陈琳的官职是“军谋祭酒”,执掌和“军师祭酒”不一样

和陈琳一样,同样文笔令人生畏的还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杀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罗织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后,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赞叹他的才华,一面又“畏其笔也”。

关于路粹的官职,《三国志》注引《典略》有这样的记载

“路粹后为军谋祭酒,与陈琳、阮瑀同典记室。”

无独有偶,路粹和陈琳一样,都担任过“军谋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记室”。又有《后汉书·百官志一》“记室令史,主上表章,报书记。”从两人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其实曹魏前期的“军谋祭酒”,就相当于是汉代的“记室令史”呢?

笔者觉得这样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我们纵观《三国志》里担任过“军谋祭酒”这一官职的人,有王桀、徐干、陈琳、阮瑀和路粹,这些人无一不是以文章著称,其中的前四人还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军谋祭酒这一职位,很可能就是专门执掌军国文书工作的,和“军师祭酒”的职责有很大不同。

(二)军师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预备

而“军师祭酒”一职,其职务和执掌则和“军谋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显高于“军谋祭酒”。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军师祭酒”的职务执掌。

曹魏首任的军师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们甚至可以说曹操是专门为郭嘉设立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前文我们反复提到,“军师”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这一官职前,加上“军师”专属于郭嘉,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郭嘉死后,陆续担任“军师祭酒”这一职位的,有董昭、侯声、袁涣、杜袭和王朗。

《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当过“军师祭酒”

这些“军师祭酒”的工作大都“掌机密事”,经常参与军国大事的协商和政策的制定。内容和“军谋祭酒”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曹魏王国建立以后,他们大都转任九卿和侍中等职位,而“军谋祭酒”则转任各掾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军师祭酒”是明显高于“军谋祭酒”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虽然都是“祭酒”,但不是同一个官职,更不是以“谋”避讳“师”。

简言之,“军师祭酒”是曹魏王国的预备九卿,而“军谋祭酒”则相当于是主管文书工作的掾属。

(三)“军师”在曹魏前期属于临时的尚书台人员

其实,军师祭酒和军谋祭酒,本质上都是“祭酒”。虽然军师祭酒被冠以“军师”,地位已经比较尊崇了,和真正的“军师”依然还有这很大的差距。

我们前面谈到过,“军师”一职,多为战争时期临时设置,目的是为了对某人表示尊崇。这一点在曹魏早期的军师制度里,体现的淋漓极致。曹操为了完成霸业,势必需要广招人才,人才来了之后怎么办?是要给予高官加以笼络,以示荣宠。

在这个时候,设置“军师”这样古来就名位崇高的官职,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曹魏的开国元勋华歆,真正的“军师”

我们先来看看在曹操时期担任“军师”的都有哪些人?“中军师”荀攸,后来转为曹魏的尚书令;“左军师”凉茂,后来转为曹魏的尚书仆射;“右军师”毛玠,后来转为曹魏尚书;“前军师”钟繇,后来转为曹魏大理;“军师”华歆,后来转为曹魏御史大夫。

熟悉三国官职的朋友看到这些“军师”转出后的职位,恐怕马上就会脱口而出了,这个“军师”架构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临时尚书台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百官在“劝进”曹操称魏公,建魏公国,置公国百官,都魏郡邺城,拥有完整的封国体系,迈出篡汉实质性的一步的时候。《劝进魏公》表中领衔的四人分别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恰好就是这四位“军师”。

如果说“军师祭酒”名位崇高,是曹魏王国的预备九卿。那么“军师”名为更甚,实际就是曹魏的尚书台预备官员,更是曹魏的国之栋梁,是汉魏嬗代过程中,曹魏建国的坚实人才基础。

曹魏建国后来最终代汉,“军师”这一官职临时而置,权宜之计的性质体现出来。随着曹魏帝国中央官制的健全,“军师”开始逐渐在曹魏中央消失,保留下来的仅仅是府内军师和外镇将军的军师了。

军师由此开始转向了一个发展方向。

三、“军师”的转向,改名“军司”朝着“监军”发展

曹魏建国以后,特别是魏文帝践祚以后,曹魏帝国中央官制逐渐完善。本来属于“权宜之计”,临时而设置的“军师”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军师”一职,就慢慢只存在于军队之中了。

而军队中的军师,其职能也开始逐渐出现了变化。曹魏军中的将军“军师”,并不常置。一般都是随着战事的需要,给诸将军配备一个“军师”加以辅助,这里“军师”体现出了“因事而设”,临时性的特点。曹丕在黄初三年(222年)征吴期间,曾经临时设置征东大将军军师,行上军大将军军师,分别以赵俨和辛毗担任。一旦军事行动结束,军师的职务也就取消。在这个阶段,诸将军的军师更多的是协助将军作战,还完全没有监军的含义在里面。

变化出现在魏明帝时期,大家熟知的司马懿千里请战之事,其中就透露出一个细节。

《三国志·辛毗传》

“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虽然司马懿千里请战,只不过是作态而已,这里辛毗作为“大将军军师”,显然具有相当的权威,甚至可以压制司马懿的意志。《魏略》在这里也有过一段记载,“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於毗。”辛毗此时衔王命,持节而来,我们从《三国志》和《魏略》中都看到司马懿屈从于辛毗。辛毗对在外的将军实施干预和压制,其“军师”职位已经开始体现出了监军的性质。

辛毗的军师职位,已经开始具备监军性质了

司马懿自己曾经受制于辛毗,对“军师”的监军职能,应该说感受颇深。司马懿控制曹魏政权之后,出于监控诸军的需要,军师所具备的监军功能不断被强化,监察作用表现的越发明显。只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同样是因为避讳,“军师”一词在入晋前后,基本不见于史籍,而改称“军司”。

军司的监军作用,在司马昭伐蜀这次军事行动上,就已经体现的就非常明显了。

《 晋书·卫璀传》

“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钟会当时是镇西将军,卫瓘是镇西军司,这个官职本来比钟会低,卫瓘单独带兵千人独立于钟会之外,还持节监督钟会。可以说,此时军司这一职位的监军作用,已经非常明显了。

《通典》

“晋避景帝讳,(军师)改为军司。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而太尉军司尤重,故山公启事曰‘太尉军司缺,当选上宰监,宜得宿有资重者’”

从《通典》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入晋以后军司一职的监军职能已经被确定下来,军中置军司也逐渐成为常规制度。

伐蜀行动中,军司的监军性质已经充分体现

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诸葛亮的军师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军师”的“代言人”。在历史上,特别是三国时期的“军师”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情况,绝非“打仗时出谋划策”这么简单。三国时期的军师一职,源于“尊崇”名士而设这一古老传统。又被曹操加以创新,曹操利用“军师”这个尊号招揽人才,开创了“军师祭酒”、四方“军师”等官职体系,为以魏代汉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曹魏帝国建立以后,原“军师祭酒”多转入曹魏的九卿,而“军师”则基本成为曹魏重臣。

因为“军师”一职,多为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所以曹魏帝国的中央官制完善以后,在三国前期大放光彩的军师制度走向谢幕。“军师”也逐步开始只存在于军队系统之中,并不断朝新的方向发展。随着魏晋嬗代的完成,在晋代“军师”改称“军司”,其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终衍生出了监军的职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