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真实恐怖经历(盗墓者的真实经历)
墓中为何有这么多,看似随葬的棺木和少女?这些少女为何生前被赤身下葬?为什么说少女们的死因令人胆寒?墓主人又是谁呢?
当天,有村民路过靖安县境内的李洲坳,他发现一处平常荒芜的土丘,竟然有被大面积扰动的痕迹,再联想之前听说,此处可能有一座坟墓的传闻,意识到可能遭盗墓贼了,一拍大腿便报了警。很快,一支考古小队浩浩荡荡,朝着李洲坳的方向出发了。
于是,大家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经过一番仔细的勘测,发现这竟然真的是一座古墓。根据测量,这座古墓占地面积高达1100平方米。
所有考古人员都激动不已,这座古墓还没有被破坏,大家都想知道揭开古墓主人的身份。但当大家打开古墓时,却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惊到了。古墓里居然躺着47副棺木,这是为数不多的现象。
考古学家把47具棺木一一打开进行考察,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在打开的棺木中,躺着一具具赤身的尸体。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除了主棺之外,46具尸体都属于女性,而且都是15到25岁之间年轻的女性。
与墓主人安详的状态不同,46具女尸的表情都显得相当狰狞,这说明她们在死前,都遇到恐怖的事情,或者是遭受难以忍受的事情。
结合墓主人与副棺、陵墓的朝代来看,考古学家们推测出,这46具女性尸体是作为陪葬品,葬在东周陵墓里。
专家们在这些女子骸骨上,提取了一些组织,发现这些组织上出现,大量神秘的绿色结晶体。而且,棺木中还发现少许的花椒和瓜子,专家拿着这些物品,前去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花椒和瓜子都带有剧毒。
而另一边,专家在对46个妙龄少女的骨骼仔细勘察后,发现她们都是同一时间死亡,且无任何外伤。两者结果结合起来,可以推断出,她们是在同一时间被毒死的。
线索越多,真相越近。在随后挖掘出的墓志里,专家们得到了答案。这是一个距今2500年的春秋时期徐国贵族墓。这些女子身边,都放着一个小木筒。
里面装着一些类似于工具的小物件,并没有特别贵重的陪葬品,可能只是一些普通的宫女。但这些棺材所用的棺木吗,却非常讲究,都是用上好的木材制作而成,制作精美。
真相到底是什么?所有人将目光转向了还未开启的巨棺。巨棺独占东南角,有棺有椁。在棺头,专家发现一件直径30厘米圆形金器,这件金器表面捶揲着精美的花纹,结构严谨、构图繁复,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族徽或者图腾。
由于这口棺椁巨大,为了开棺,考古队特地调来一台起重机,在轰隆声中,棺木终于开启。令人沮丧的是,棺木中并没有发现骨骸,且几乎没有随葬品,只发现一枚龙形玉佩。
玉佩晶莹剔透呈现半月形状,可见墓主人身份很不一般。专家们从棺木中发现的随葬品推测,这些年轻女子,生前应该是纺织工人。身份较为最贵的墓主人,应该是一位专为皇家贵族,做衣服的裁缝世家,而这些为她殉葬的女工都是她的工人。
让考古专家感到纳闷的一点是,这些年轻女子身上没有衣服,在入葬时,又有明显的竹席和丝织物包裹的痕迹,而且在棺木外边,还留有粗绳捆绑的压痕。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几口棺木的遗憾头骨上,长出了绿颜色的不明晶体,形状很像花朵,有的将之形容为绿色菜花。这些绿色晶体是什么呢?
在以前的考古活动中,基本上没有发现过。一开始,考古人员以为这是佩戴在头上的玉佩,就在他们尝试从头上摘下来时才发现,这些绿色晶体竟然是从头骨上长出来的。
专家们推断,在春秋时期,这里是徐国的一个纺织工坊,墓主人是工坊的主人,工坊主因为触犯了法律,而被杀头,这些织女也被以毒香瓜赐死。
所以,墓主人的棺椁里只有脑髓不见尸骨,而织女们因为服毒,在骨头上才会出现绿色结晶的花朵。在古代的奴隶社会,这种活人殉葬的并不稀奇。
殉葬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极其残忍的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废止,我们在嫌恶之余,不禁要感叹一句,为何这种惨无人道制度,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续千年呢?
古代王侯将相们不仅希望自己这一世享受荣华富贵,还希望在自己死亡之后仍旧能延续生前的繁华,所以会在墓穴之中放置很多宝物,其中规格越高的贵族,陪葬品越多,价值越高。而这同样也会吸引盗墓贼的注意。
为了不让盗墓贼打扰自己死后的安宁,一些王侯将相会做防盗措施,比如曹操72疑冢,成吉思汗的无标识无记载墓穴,以及武则天和李治特殊构造的陵墓,使得即使是到现代也没有人找到打开陵墓的方法。
还有一种古墓采取的防盗措施和以上都不同,而是采用流沙作为防盗手段,这种古墓也被称之为“积沙墓”,谁敢打积沙墓的主意,注定有去无回。
积沙墓有多凶?
驻马店上蔡县,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蔡国所在地,但由于与楚国接壤,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骚扰,迫使蔡国迁都,上蔡县附近最终被楚国所占领。
郭庄村的这座古墓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穴,由此可见该墓穴的主人必定是蔡国迁都之后,楚国派来镇守这里的贵族。
由于郭庄村的楚国古墓出现多个盗洞,在2005年时,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专家们对此进行抢救性发掘。这里多说一句,盗墓和考古的不同之处在于,盗墓为了陪葬品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而考古则是尽可能地保护墓葬,如果墓葬没有被破坏,一般考古学家们很少会主动发掘。
(盗洞)
在考古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从洛阳铲以及相关仪器上探测到,这座古墓底下有黄沙,墓葬周围的土质层中并没有黄沙,这意味着这座古墓所回填的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黄沙。
黄沙的流动性非常强,盗墓贼在盗墓时,往往会通过盗洞进入主墓,但在盗墓的过程中因为黄沙出色的流动性,黄沙将会向盗洞坍塌,来不及逃跑的盗墓贼将可能会被黄沙所掩埋,这种墓葬方式叫做积沙墓,一些豪华的贵族还会在黄沙之中填入大石头,叫做“积沙积石墓”,当盗墓贼在打盗洞时,流沙会带动着石头一起落下,威慑力更大。
积沙积石墓防盗效果特别好,我国曾经在湖北襄阳郊区发掘到一个积沙墓,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大小小200多个盗洞,而从这些盗洞中,考古学家们竟然陆续挖掘出了80多具遗骸,没错,这些全部都是盗墓贼的遗骸,而且根据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他们来自各个时期。
由于积沙墓防盗效果特别好,所以被盗墓贼们所称之为“凶墓”,一般没点本领的都不敢打积沙墓的主意。
但另一方面,积沙墓也意味着这是座大墓,规格肯定是王侯将相级别,陪葬品一定非常丰富,并且极具科研价值,这一点从蔡县楚墓就能够看出来。
楚国古墓
事实上,楚国古墓也遭受过盗墓贼的光顾,考古学家们发现古墓上被挖开大大小小17个古墓,从盗洞的痕迹和残留的东西来看,该古墓也被不期的人盗过,比如遗留下来的矿泉水瓶,古钱币等,而且,盗墓最严重的时期应该位于东汉时期,墓穴的东部有7个汉代的盗洞,当时有很多军队会盗墓,将墓中的宝贝用于军饷。
在盗墓最猖獗的东汉时期,这座古墓遭受了大揭顶的毁灭性盗掘,幸运的是盗墓贼盗挖的地方集中在墓葬的东部地方,西部还没有被盗挖。
挖掘了将近20米深时,考古学家们并没有在西部找到墓葬主人的位置,也没有发现陪葬品。难道墓穴里的宝藏已经被盗墓贼盗窃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原来墓主人为了防止陵墓被盗,在墓穴底下20米左右的地方修剪了石板,以及放上了两个疑棺,目的是迷惑盗墓贼们,真正的棺椁还在下面,需要继续挖掘。
就这样,继续向下挖掘之后,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红色的图案,而这些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用在棺椁上的装饰。
仔细清理之后,考古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墓葬主人的棺椁,并抢救性地发掘了大大小小1000多个青铜器,其中单单是鼎就有5个,从现场的痕迹来看,考古学家们认为有7个大鼎,两个被盗墓贼所盗,只是没来得及盗其余的就再也没出现了。
鼎,是地位的象征,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7鼎足以说明他的身份之高,高到可能是楚国王室的王子。
除了鼎之外,还有许多青铜车马,兵器,玉器等,经过清点,大约有各种青铜器物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及少量陶器。只是陵墓的东部区域被盗,而东部放置了大量的乐器,根据墓主人的身份规则,推测有多件乐器被盗。而要知道的是,如果没有积沙墓的保护,这座墓穴很可能早就被盗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