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棣是什么关系(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怎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朱棣和他老子朱元璋奠定了明朝疆域,他们父子俩诠释了一句话天下是打出来的!

1、如何评价朱元璋和朱棣?

说到朱元璋,就不得不提刘邦。两个人都是草根逆袭的典范,我国古代史上只有汉朝和明朝是源于起义,并成功推翻了一个暴虐的朝代,并开创盛世。刘邦是朱元璋的偶像,只不过刘邦好歹也是公务员出身,朱元璋比刘邦更草根,逆袭之路更难。

,在夺得皇权之后,朱元璋皇位来路在传统意义上是不正的。试想一下,一个乞丐几年前还去你家要过饭,如今你见到他就要下跪,这是件多么酸爽的事啊。,朱元璋上位后,人们并不服。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出身卑微的他,本来就十分自卑,他对能威胁到皇权的因素做到了零容忍。废除宰相制度、把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特务机构帮自己办事,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皇权不受侵犯。有人说朱元璋过于暴戾,是个暴君,蓝玉案杀人太多。客观来讲,为了自己的皇权做一些有震慑力的事是最有效的。所以朱元璋在文人墨客那里并不受欢迎,深受诟病,就连画像都不好好给他画。还有人说明朝的海禁政策跟满清闭关锁国一样,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实际上朱元璋实行海禁是因为安全因素。

朱元璋能从一个草根,一步一步逆袭为皇帝,不但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有这么多人能够追随他,也足以说明他的个人魅力。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朱元璋的一些政策,是适用于明初的社会背景的,很多人把明朝灭亡归咎于朱元璋,实在是太冤枉了。

朱棣的上位,其实并非偶然。作为一个备受冷落的庶出皇子,他七岁前连个名字都没有。正是因为处处不受朱元璋待见,所以他才发愤图强,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建文帝继位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把建文帝搞消失了,这才是他人生巅峰的开始。

朱棣夺权是事实,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好皇帝,他的夺权对于明朝和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他十分勤政,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的觉。在文治武功上,他也是出类拔萃,多次御驾亲征,每战必身先士卒。编修永乐大典,造福后世。他重视外交,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先进的农作物,宣扬了大明国威。所以,朱棣是大明第二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个能与朱元璋相提并论的皇帝。

朱元璋做为元末战乱中一个胜利者,开创了大明王朝,主政期间亲力亲为,也算得上一位好皇帝,也因为自己出身不是太好,登上至高王位后也就更加亲民,更懂得老百姓的生活不易,也更加害怕有类似的战乱起义,所以做了一系列的维护皇权的动作,让封建专权达到新的高度。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明末战乱时期。朱棣虽然聪明,不受朱元璋的喜爱,野史记载,朱元璋夜里梦见一个穿着金凯家的将军向他要皇位,惊醒后十分害怕,正好这是贴身太监前来报喜四皇子出生了,也就后来的朱棣,这让朱元璋不得不联想。不知是心理作怪还是真的,朱元璋看朱棣是越看越像自己梦里的那个人,这让他更加疏远朱棣,甚至对他产生杀念。运气和巧合让朱棣逃过了一劫,他母亲却没能躲过,没能杀成朱棣,封燕王,驻守边关,没召唤不得回京,这就让天下人知道朱棣不是接班人。实际也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上位,也就建文帝,因为削藩政策,导致朱棣乘势起反成功,并且让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史称永乐大帝。朱棣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文化,经济,外交,社会一片和好,盛世景象。

2、明朝衰落的根源,是在朱元璋还是在朱棣?

在朱棣,得位不正把国本带偏了,靖难之役大杀忠臣毫无心胸,任用家奴(厂卫)欺侮文官导致君臣离心。

这种问题真是搞笑!根源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罪魁祸首。

明朝十六帝,如果要说谁该为明朝的灭亡负责,我想大家恐怕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而如果要说明朝衰落的根源,个人认为这个责任恐怕要落在明宣宗朱瞻基身上了。朱瞻基作为明朝历史上第五位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仅有短短十年,但却一手缔造了“仁宣之治”,因而史学家们给予了他“功绩堪比文景”的高度评价。

,明朝在其手中国力达到鼎盛不假,可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却也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三大祸根,明朝中期以后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都直指明宣宗在位期间的改革。

祸根之一设内书堂和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为宦官乱政埋下了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汲取了前朝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因而在立国之初便对宦官做出了极为严格限制,例如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宦官任职不许超过四平等等。,这一系列政策,都被明宣宗所打破。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为了让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尤其是事关皇帝的私人文件,下旨于内廷设立“内书堂”,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使其接受一定的正规教育。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又制定由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授宦官。这一改变,使得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达到学识通晓古今,拟旨援笔立就的地步。

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写道,“内书堂读书,自宣德 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 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此举无疑打破了明太祖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规定

也正是由此开始,明朝的权力运行方式开始正式确立,即“票拟”、“批红”制度。凡是朝中大事,先由通政使司汇总,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由内阁草拟处理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与奏折一起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被称为“票拟”。皇帝则根据内阁拟定的意见,做出最终决策,以朱笔批示,这个过程被称为“批红”,亦称“朱批”。

原来,太监在其中只承担着呈送和传达奏折的职务,由于皇帝精力太过有限,无力处理大量奏折,于是明宣宗便又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两个职位,任用宠信太监代为批阅奏章,此举无疑直接赋予了宦官干政的权力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宦官固然还在其掌控之中,宦官识字和干政的口子却已经被打开,此后随着皇帝怠政日益严重,司礼监太监权力开始不断扩大,直接通过“批红”之权对外廷形成钳制。明宣宗之后,大太监王振的迅速崛起,便是典型恶果

祸根之二内阁力压六部成为百官之首,为内外廷之争埋下隐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其根本原因便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集权,消灭绵延上千年的皇权与相权之争。此后,由于皇帝处理政务太多,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内阁辅佐皇帝,由此朝中大权一分为三,内阁负责提供建议,再由皇帝进行决策,交由六部等衙门予以执行,即皇帝掌握决策权,内阁掌握议政权,六部等衙门则掌握行政权。

早期的内阁,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个咨询机构,朝廷明确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学士只负责向皇帝提供建议以供参考,不承担其他职责,且官职品级相对较低,这一情况却在仁宣年间被改变。

明仁宗时,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这两人不仅得以进入内阁,而且均兼有尚书职位,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则延续了这种设置。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黄淮保留了户部尚书,而金幼孜则保留了礼部尚书。如此一来,内阁在拥有议政权的,也开始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内阁权力扩大自此而始

与此,由于内阁大学士很多人都是帝师出身,或者说是前朝重臣,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开始受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建议,皇帝大多予以采纳和通过,而且不再召见其他官员进行商议,这又使得内阁掌握了一定的决策权。

于是乎,经过仁宣两朝的发展,内阁权力开始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到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随着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此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不仅正式开始成为统领百官的外廷之首,而且较之于前朝的丞相之权更甚

虽然内阁权力的扩大,在明英宗朱祁镇末年有所反复,但其权力的大肆扩张却已成定局,到成化、弘治年间,内阁实际已经成为了足够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此举的恶果便是,由于内阁权力太大,不仅形成了文强武弱的局面,而且对皇权形成压制,导致明朝中期以后皇帝与外廷关系势同水火,无力对抗的皇帝只能通过大肆任用宦官和厂卫来对抗外廷。

祸根之三为发展经济实行战略收缩,倭寇崛起、辽东局势恶化皆源于此

明朝初期,为了对付北元残余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皆多次发动北伐,这使得仁宣两朝时明朝北部边境相对较为安定。,由于永乐年间朝廷多次对外用兵,导致明朝国力损耗一度极为严重,仁宣年间明朝开始逐渐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尤其是明宣宗时期开始全面实行战略收缩,这主要集中于南北两个方面。

在南方,明成祖朱棣时将安南纳入统治,但由于明朝对安南的统治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安南叛乱时常爆发,而朝廷却无法从安南得到足够的赋税收入,当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镇压安南叛乱失败后,明宣宗于宣德二年(1427年)正式废除交阯布政司,就此放弃了对安南的统治。

明宣宗放弃安南,终止下西洋之举,虽然为明朝节省了大量开支,但明朝也就此丧失了经略西洋与南洋的跳板,此后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国逐渐脱离明朝控制。此举还招来了两个更为严重的恶果,那便是明朝中期以后沿海和南洋海盗的崛起,以及明朝后期西方势力趁机介入印度洋和东南亚

在北方,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之后,鞑靼就此一蹶不振,而瓦剌却趁机崛起。在瓦剌的打击下,鞑靼被迫不断东迁,结果又遭到兀良哈各卫的抵抗,鞑靼太师阿鲁台无奈之下只得被迫与明廷修好,由于明朝实行战略收缩,导致虚弱的阿鲁台并未获得明朝实质性的帮助,结果鞑靼在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一败涂地,瓦剌遂成为草原新的霸主。瓦剌全面崛起后,开始不断袭扰明朝边境,最终酿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土木堡之变”

与此,随着明朝的战略收缩,兀良哈三卫也从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南迁,并且与明朝时常爆发冲突,明宣宗北巡期间便曾率三千兵马与其交战,经过长期的斗争,朵颜三卫最终还是占据了大宁地区,并最终于正统初年驻牧于明蓟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开始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

更为要命的是,明宣宗在辽东的战略收缩。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禄建议将边境防务集中于开平一带,而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要知道,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本就不强,结果在失去了兀良哈三卫的屏障的,又将开平前沿全部放弃,最终导致明朝在辽东全面陷入被动,最终为经营辽东失败埋下了伏笔,明末辽东局势的持续恶化,便是源于此

纵观明朝历史,宦官干政乱政,文官宦官之争,倭寇袭扰沿海,辽东后金崛起,可以说是明朝中期以来面临的几个最为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要细究根源,无一不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埋下的祸根。

,个人认为,明朝十六帝之中,明宣宗朱瞻基才是明朝衰亡的根源。,或许有人会说,朱瞻基的改革固然有问题,但后世皇帝为何不进行改变呢?要知道,在古代皇权社会,“祖制”这个东西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