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宫刑(司马迁宫刑是割的哪里)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想象一个历史情境
这一天,汉武帝尊位高坐,面色阴沉,沉默不语。
大汉朝堂一片冷寂。堂下是一众低头不语、战战兢兢的文武百官。
原来,李陵在攻打匈奴惨败,并投降了敌人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大汉朝廷。汉武帝听闻此事后大发雷霆。
众臣子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纷纷上书痛骂李陵是乱臣贼子,国家叛徒,极恶不赦,其罪当诛,罪当灭族。
等众人纷纷表明忠心后,帝王沉默不语,嘈杂的声音也渐渐熄了。
汉武帝冷厉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太史令司马迁,想起这是一位博学之士,心头一动,便让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司马迁早已看不惯这些大臣的溜须拍马和两面三刀。当初李陵未败之时,他们又是说帝王的高明远识,慧眼识人,又是夸赞李陵将军英勇神武、骁勇善战。
而今,陵败书闻,他们一改当日嘴脸,顺应帝意,纷纷露出义愤填膺之态,对李陵极尽辱骂之词。这变脸之快,着实让人心中厌恶。
现今,听闻帝王让自己进言,司马迁便上前一步,朗声道“禀陛下,臣以为李将军对陛下之忠心无可置疑。此次寡不敌众,投降匈奴,应属无奈之举,李将军必定心有计划,只等找到适当的时机,报效大汉。”
司马迁一顿,接着说“况且李将军率领的步兵不足五千,此次深入匈奴,却杀伤数倍的敌人。就凭这点,他早已立下了赫赫功劳,实乃虽败犹荣。更何况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司马迁的慷慨陈词,一方面是想还李陵一个公道,另一方面不过是想劝慰汉武帝的焦灼愤怒。
谁料,汉武帝听后大怒道“好一个虽败犹荣。照你这么说,李陵他投降了是有苦衷,难道一个投降败将还是功臣不成?你是想说,李陵投降是因为受到贰师将军的逼迫陷害?让李广利做主帅是朕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好一个颠倒是非。来人,把司马迁拉下去,关进死牢。”
司马迁忠心耿耿不错,只是他忘了李广利可是李夫人和李延年之兄,这两人一个是汉武帝的宠妃,一个是汉武帝的男宠,他这般为李陵辩解,可不是就是在暗中说李广利的不是,这不是在戳汉武帝的心窝子?
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侮辱和责罚,身心受创,在一无财物自赎,二无朋友敢营救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接受了古代最为耻辱的刑罚——宫刑。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1、司马迁精通历史,为什么不懂得明哲保身而惨遭宫刑?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时代,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还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甚至于是受害者。这些经历无不对《史记》的写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时代有一位名将“飞将军”李广。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恩怨过节最终爆发出来的时候,这根导火线就埋在李家。这话怎么说呢?李广有一个孙子叫李陵,所谓将门无犬子,李陵也继承了先人的遗志,在战场上很积极地和匈奴人作战,表现很不平凡。但李陵在一次和匈奴作战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却给与他素无来往的司马迁招来了不测之祸。天汉二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个李广利,就是到大宛抢汗血宝马的贰师将军。,汉武帝又派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偏军。结果就在这次战争中,李陵投降匈奴了。李陵不是很英勇吗?怎么投降了?在投降前,李陵的确做过艰苦的抵抗。但李陵率领的军队只有五千人,而且都是步兵,他们被一支八万人的匈奴部队包围了,凶多吉少可想而知。李陵率领部下且战且退,连续战斗了八天。李陵的爷爷李广,最大的特长就是善于射箭。李陵也继承了这门绝技,他率领的部下,基本上都是他训练出来的神箭手。但连续战斗八天,随身携带的箭,渐渐射完了,粮食补给又跟不上,也没有援军,所以尽管李陵作战非常英勇,带领着部下杀敌万余,但自己的队伍也损失了一大半。这个时候单于一面加紧对李陵部队的攻击,一面派人招降李陵。李陵说自己把仗打成这样,没脸回去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雷霆大怒。需要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99年,已经是汉武帝晚年了。这个时候的汉武帝,年长威重,已经是一位权威不容置疑的帝王了。所以龙颜一怒,几乎所有公卿大臣都顺着汉武帝的旨意,纷纷谴责李陵的叛国行为,说他罪不容诛。这时候,只有一位地位并不算太高的臣僚愿意为李陵作辩护。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太史令负责观察记录天文星象,主持编定历法,也负责历史文献的整理、保存。所以太史令往往是很有学问,但政治地位并不高的人。司马迁说第一,司马迁和李陵虽然没有深交,但通过多方观察,司马迁称赞李陵是“国士”,是国家难得的贤才。为什么呢?司马迁说李陵这个人,仁孝、诚信,平时善待士卒,很得人心,上了战场以后,经常怀着以身殉国的豪情壮志。第二,李陵这次率领的只有五千骑兵,面对匈奴八万铁骑,能够这么勇敢作战,坚持这么久,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大长了汉朝的军威。第三,根据对李陵为人的判断,根据对这次战争经过的了解,司马迁强调李陵的投降可能有隐衷。有句老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李陵不像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因为敌人实在太多,实在是寡不敌众。李陵可能是打算先在匈奴潜伏下来,等待机会为汉朝做事。其实司马迁和李陵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交往,再加上他地位不高,本来不一定需要发言。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司马迁对世代为将的李家比较敬佩,尤其对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飞将军”李广,充满景仰之情,所以愿意为他的孙子李陵说句话。,司马迁后来自己回忆这件事情,说他当时讲这番话“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当时很多人落井下石,尤其是和李陵有过节的人,趁机打击他。司马迁希望汉武帝不要偏听偏信。还有一种理解,司马迁讲这些是为了宽慰汉武帝,让他想开些。因为汉武帝以前蛮欣赏李陵,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除了一般的愤怒之外,还有一种被辜负的感觉,这种感觉更加令人伤心。所以司马迁说,李陵很可能是假投降,这是安慰汉武帝,说你不会看错人的,他会报答你知遇之恩的。司马迁认为自己这番话是为了平抚汉武帝的心情,但却在无意中触碰到了汉武帝的一个软肋。不要忘了,这次李陵率领的只是偏师,真正主力是李广利率领的三万骑兵。李广利战况如何?,李广利面对的不是由单于亲自率领的匈奴精兵,因为单于的部队被李陵遇上了。,李广利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被匈奴军队包围,损失了百分之六七十的兵力。把李广利的战绩和李陵的战绩比对一下,谁更英勇?显然是李陵。根据这个情况,司马迁越是盛赞李陵的作战能力和成绩,越反衬出李广利的无能。不幸的是,这位李广利正是汉武帝的亲郎舅。从打大宛开始,汉武帝就希望这个大舅子能立点战功,以便于封赏他。但李广利实在不争气,汉武帝不断给他机会,他却从来没有大摇大摆地胜利过。这在当时很可能已经成了舆论的一个笑柄。所以一听司马迁这些话,汉武帝的神经就很敏感,以为这是拐弯抹角地抨击李广利,也牵涉到他自己的用人问题。于是司马迁说这番意在劝慰汉武帝的话,汉武帝不仅没有领情,反而产生了误会,一怒之下把司马迁打入大牢,处以宫刑。这不仅是十分残忍的刑罚,而且是极大的人格侮辱。司马迁遭受的心理打击很大。但也正是这样不幸的遭遇,促使他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鸿篇——《史记》。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一个人如果读了不少史书,按说多少都会从历史当中学到一点经验,最起码也能知道不跟昏君讲道理,特别是在气头上的时候,更何况是司马迁这样能够从三皇五帝写到汉武帝的人呢?

其实,司马迁懂历史,也看得清现实情况,只是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罢了。


想要理解司马迁在李陵一事上的想法,最直接的材料莫过于他的《报任安书》,在这封写给至交好友信里,司马迁提到了他对李陵的看法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司马迁跟李陵没有密切的来往,都没有私下吃过饭喝过酒。根据司马迁的观察,李陵这个人不错,是忠臣孝子,而且不骄傲,有“国士之风”。须知,国士这样的称号可不是随便一个好人就能够获得的。

李陵北伐之初,捷报频传,汉武帝大喜,群臣皆恭贺,把李陵吹到天上;李陵一败,情况不明,汉武帝怒火冲天,马屁精们望风改口,纷纷诋毁李陵,没有一个人肯说句公道话。

汉武帝呢,不分青红皂白,逼死了李陵的部下陈步乐,还想要杀掉李陵全家。这时候司马迁实在忍不住了。刚好汉武帝问司马迁怎么看,司马迁就竹筒倒豆子,讲了李陵是什么样的人品,他出征有多么不容易,并且推测李陵之所以不自杀,是为了寻找机会重新归汉。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司马迁本来是要被处死的,又没钱赎罪,为了完成《太史公书》的编撰,只能接受了最屈辱的宫刑。

是司马迁预料不到这样的风险吗?

自然不是,他也不是头一天认识汉武帝。汉武帝性格中刚愎自用以及残酷无情的一面,他自然也是清楚的。

那为何偏向虎山行?

恰恰因为司马迁是一位“良史”。

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先秦时期的优秀史官们为了秉笔直书,可以不要脑袋。 司马迁编撰《太史公书》,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比写一朝一代的历史更加宏大,在他内心深处,想必也是以齐太史、晋董狐这些人为榜样的。如果面对身边的不合理都不敢直言,又何谈去对历史说实话?

所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结果了。

2、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以宫刑,是因为汉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故司马迁受辱宫刑。

李陵是西汉名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了鼎盛。于是一改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匈奴反击。当时大汉名将李广利带着3万骑兵攻打匈奴,汉武帝就任命李陵押运粮草,协助李广利。,李陵也想建功立业,就拒绝了这项任务。反而向汉武帝请命,愿意带领5千精兵,从侧翼攻打匈奴。

汉武帝很欣赏李陵的勇气,就答应了李陵的要求。后来李陵在浚稽山与匈奴的主力相遇,被匈奴骑兵重重包围。李陵面对敌兵毫不胆怯,追杀匈奴无数。迫使匈奴单于召集来更多人马,将李陵及部下团团围住。虽然李陵及部下奋勇杀敌,但敌军太多。在粮草耗尽,箭矢用完,外无援兵的绝境下,李陵战败被俘,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知道李降投降匈奴之后非常愤怒,后来又传来李降在为匈奴练兵的事情。朝廷上下皆声讨李陵,汉武帝下令灭了李陵三族,李陵就再没回到汉朝。

在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中,大臣们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只有史官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意思是说李陵是战败迫于形势才降敌的,其以区区5千兵马,杀敌数万,其功可以抵过。李陵未必真心降敌,他也许是想活下来,寻找机会回报大汉王朝。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将军,是存心与朝廷做对,便把司马迁下狱。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只能忍辱负重,接受了宫刑。

汉武帝与司马迁都没有错,错在哪里呢?错在两个对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点相遇。

汉朝自众刘邦被白登之围之后,西汉内部一直弥漫着一种恐匈奴的倾向。比如刘邦死后,单于对吕后说,你没了老公,我没有老婆,你可以嫁给我做老婆。收到这样的信,吕后是气死了,她将信拿出来给大家看,商量怎么办?

樊哙第一个跳出来了,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大家都纷纷表态,一定要打击匈奴,不打不行。

这个时候季布说话了。

季布说“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当年刘邦带着四十万都搞不定,你樊哙带着十万就能搞定,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所以要斩杀。

这样一说,原来主战的人脸色都吓白了。吕后觉得也是,咽下这口气,然后写了一封自己年老色衰之类的自贬的话回复了。

这事情就算了了,这憋屈就算过去了。

文景之治时也没有与匈奴发生什么大的战乱,中原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粮食都烂到谷仓里了,钱财太多绳子都烂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

此时汉武帝上台了。

汉武帝觉得内部已经搞定了,有钱了就有底气,该去掉恐匈奴这种舆论了,讨伐匈奴。所以他就将当年吕后这封信重新拿出来作为激励,然后准备讨伐匈奴。

当时恐匈奴派还是占上风的,大家觉得以和为贵比较好。不过当时大行令王恢提出一个建议可以利用汉匈和平的情况设伏匈奴,派了三十万大军,结果却被一个叫武州尉史的家伙泄漏了军事机密,双方都白跑了一次。王恢手握三万精兵也没敢追击匈奴,显然心中还是怕匈奴。

汉武帝就借了王恢这颗脑袋表达抗击匈奴的决心,西汉与匈奴之争从此拉开。

汉武帝定调之后,自然想用和亲,和平的方式与匈奴相处的言论就越来越少了,大家转而变成支持对抗匈奴,代价是很大的,最终家底打穷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对外作战也打赢了。

从长远看是对的,但这种痛苦由当时的老百姓承受着。

这是整个西汉当时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李陵投降了匈奴。如果换成别人投降倒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李陵所在的李氏家族就是以抵抗匈奴,忠诚扬名天下。李陵投降传回西汉对士气打击很大。

汉武帝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希望李陵是战死而不是投降,战死更容易激励士气,这是当时汉武帝的心态。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司马迁他没有站在汉武帝的全局观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是站在个人,从李陵一个人的表现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所以他列了以下几点理由为李陵开罪。

1、李陵人品没问题,有国士之风。

2、那些贪生怕死衹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任意构陷,夸大其罪。

3、客观情况,李陵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箭尽路绝才被俘,这一点就是古代名将都不如他。

4、李陵的投降是假投降,他肯定会找准机会报效国家。

汉武帝希望以李陵之死统一征伐匈奴的舆论。

群臣皆罪陵

这就是当时的舆论。

司马迁这样的论断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投降是铁的事实,这种影响太坏了,这让汉武帝受不了。

司马迁的言论在当时的情景看来十分不合时宜。汉武帝都可以借王恢的脑袋,也可以借李陵的脑袋,这一点司马迁他不懂,也没有看清当时的情势。

所以司马迁获罪,但从《李将军列传》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李广连个侯爵都不是,单独列传显然有司马迁的私人感情在这里。

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司马迁这个言论是对的,我们也很同情司马迁,但如果没有这一篇《李将军列传》呢?

西汉当时是可以花钱免罚的,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就花钱买过,他与李广出去无功而回,而且损兵。

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只有选择宫刑,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司马迁受刑之后领中书令这个高官。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是辱上加辱。

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李广一样自杀,《史记》没有写完,他不可以死。

汉武帝和司马迁都是令后人敬仰之人,但当这两个令后人敬仰之人相遇时,未必就是1+1=2,可能是1+1=负2。

熟读历史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知道一个道理,一个正确的观点在错误的时候拿出来也是错的。对,不光要结论对,而且时间也要对,这是读史的好处啊!

这个道理再往深里说就是一阴一阳为之道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