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洞房故事(古代女子洞房来月经)
这位知府名叫曹锦堂,出身官宦人家,寡母性格强势,对他期望很高,早早为他订了亲。等他成年后,又出钱给他捐了官。
捐官成功后,曹母提醒儿子,他岳父梁翰林为他捐官出了不少力,要他准备成亲,把梁家小姐娶回来。曹锦堂却为了难,原来他早就和服侍他的丫环陈金娥两情相悦,并引诱金娥吃了禁果,他想让母亲同意他俩的事。
曹母怎会同意让一个丫环进门?梁翰林他们也得罪不起,就警告儿子不要乱来。曹锦堂优柔寡断,只好在母亲的主持下成了亲,不料新娘梁慧梅长相美艳,曹锦堂大喜过望。
金娥心里难过,不想再和曹锦堂私下来往。但没多久却发现自己怀了孕,只好偷偷找曹锦堂,曹锦堂想不出办法,就拖延着。
金娥的弟弟根福在客栈做工。这天,根福来曹府看望姐姐,碰见了少奶奶梁慧梅,认出梁曾经在客栈和人幽会,又无意中捡到了梁慧梅的一封信,证实了梁慧梅和一个戏子有私情,而且是怀孕后嫁到曹府的。
根福告诉了姐姐。金娥却不许弟弟声张,怕坏了曹锦堂夫妇的名声。梁慧梅也认出了根福,怕丑事败露,就在金娥给弟弟的包裹内放了一支珠凤,诬陷金娥是贼,把金娥赶出了曹府。
金娥含冤出府,几个月后生了一个儿子。根福怕姐姐难做人,偷偷抱走孩子,送给了一家富商,又找上曹府为姐姐讨说法,却被梁慧梅指使人弄到官府,判了流放。
丢了儿子的金娥绝望跳河,幸被好心人救起,改名去了徐府做奶娘。小少爷天赐在她的精心抚养下长大,她看着天赐就想起自己的儿子,却找不到儿子的下落。
18年后,一表人材的天赐在陪父母上香时,被知府曹锦堂看中。曹锦堂的独生女亚男脾气骄纵,他怕嫁高了女儿受委屈,见到天赐莫名脸熟,而且又孝顺有才,就不顾徐家是商人,亲自为女儿提亲。
天赐不想娶,怕官家小姐难伺候,徐家父母却很乐意。奶娘陈金娥更没有说话的余地,虽担心也只能劝天赐往好处想。
天赐成亲前夕,金娥巧遇了18年未见的弟弟根福。根福得知她在徐府当奶娘,欲言又止,随后金娥被人叫走,忙起来也没机会再见弟弟。
大喜之日到了。天赐招待完宾客回洞房,新娘曹亚男却大发脾气,骂天赐为了招待那些商人和穷书生,竟冷落自己。两人吵了起来,天赐被赶出了洞房。
金娥担心地去看新娘,被曹亚男扇巴掌、骂她贱丫头没资格管知府小姐。金娥忍不住说知府夫妇也不是好人,曹亚男狂怒,拿剪刀来杀金娥,争夺中,剪刀一分为二,曹亚男不罢休,追杀金娥,却被绊倒,手中的剪刀扎中了自己喉咙。金娥魂飞魄散,连夜逃出了徐府。
曹亚男命丧洞房,曹锦堂夫妇悲痛欲绝,咬定是女婿天赐杀了女儿,不顾徐家哀求喊冤,逼着知县把天赐收监,屈打成招,又上下活动,把天赐判了斩刑,亲自监斩。
刑场外,金娥听说天赐被判斩刑,带着半把剪刀赶回来,半路碰到根福,震惊地得知,天赐就是她当年丢失的儿子!姐弟俩没命地往刑场跑去。
刑场上,徐家父母和天赐喊冤不绝,知县认为必有隐情,曹锦堂却强硬地逼着知县下令开刀。金娥赶到时,天赐已经人头落地,她万念俱灰,扑倒在亲儿尸身上,悲愤地责骂曹锦堂夫妇,揭发了曹亚男是私生女,并杀人不成自己丧命的真相。
梁慧梅还想狡辩,但在根福带来的那封书信前崩溃了,跑出了刑场,一头撞死在了牌坊上。曹锦堂见自己杀死了亲生儿子,金娥又用剪刀自杀,他也崩溃了。余生,他将在无尽的痛悔中渡过。
这是黄梅戏《半把剪刀》的剧情。改编自同名的甬剧,评剧、越剧等多个剧种也都有改编和移植。1988年,北影厂又把它改编成了电影《良宵血案》。
这个故事里,半把剪刀串起了3个家庭的3段孽缘
曹锦堂对陈金娥始乱终弃,是造成悲剧的根本起因;梁慧梅和戏子私通,为掩盖丑事嫁祸于金娥姐弟,又娇惯私生女儿,是另一大起因;曹亚男骄纵蛮横欺人太甚,是直接的起因。
这是个纯粹的悲剧,传统的好人有好报、苦尽甘来的结局,在这里统统都没有。善良的金娥一直被侮辱被伤害,无辜的亲生子天赐更成了孽缘的牺牲品。
梁慧梅品行不端,却因为身份高贵而春风得意,肆意害人。曹锦堂软弱无情,喜新厌旧,亲手害死亲生子后才知道后悔,而他当作掌上明珠的女儿却是妻子的私生女,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无论何时,对感情的玩弄、对他人尊严的践踏、对子女教育的放纵,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悲剧。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吧!
1、古代的男女是怎样谈恋爱的?
谢谢邀;古代男女是怎么谈恋爱的?据史料文字记载,古代男女谈恋爱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据记载,先秦时期男女结交,非常自由,出入广庭之下,不限制男女交头接耳,谈情说爱。就像如今一样,自由恋爱,爱上了心仪的人,可以送一束鲜花或者是送上身上佩戴的物品,作为定情的礼物。有了这个爱情的见证,就可以成为夫妻了。
到了汉武帝继位,由于汉武帝 "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 ,男女之分的界限和阶级的观念才开始呈现现。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爱情受到了约束,而且逐渐出现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才开始大肆流行家长制的包办婚姻。
历史总是随着波涛似的向前推进的,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唐诗宋词新兴文化的兴起,男女追情也逐渐开放,有朗朗上口记载爱情不朽的诗词篇章为佐证。
一直到晚宋时期,由于朱熹对儒学的深入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趋向,男女又开始了不平等的状态,结束了自由恋爱,并把男女自由恋爱视为伤风败俗的产物。这时候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做主,紧接着又逐渐走向了三媒六证为婚配的主旋律,媒婆这行业真正兴起。
媒婆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有的地方都还存在。,无论是从自由到包办,再到自由,再到包办的婚姻,从来也没缺少过政治联姻和门当户对的联姻。
你知我知?你太高看我了,我不是圣人!
2、古人为何热衷于“闹洞房”?
古人云,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其中,“洞房花烛夜”,形容男女新婚之夜的欢喜,也是男女成人的一大标志。
但问题随之而来,新郎新娘结婚理应在新房,为何要称为“洞房”?
“洞房”一说有何来历?
01、“洞房”的来历
“洞房”最早指深邃的内室,与结婚时的新房并无关联。
如《楚辞·招魂》中所写“姱容修态,絚洞房些。”
北周庾信《和咏舞》诗云“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此处出现洞房与花烛的意象,但这里的洞房仅指闺房、内室,尚没有与新婚勾连。
直到唐代,始见洞房借代婚房的用法。中唐后期诗人朱庆馀作有一首名诗《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图/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概念图
至于人生四喜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最早出自哪里,有好几说。
一说由北宋末诗人汪洙所作。汪洙被誉为神童,但其所作神童诗,仿佛被世人加上了多重滤镜,较可疑。
而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相形之下,这一出处比较可靠。
也就是在南宋,“洞房”才特指男女新婚之夜如胶似漆、如鱼似水的婚房。
为何称新房为“洞房”,也有很多上古传说,但都明显不着边。私以为,其与房中术中,洞房借指女性阴户。洞房指称婚房,极有可能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充分的联想。
新郎要入洞房,与新娘(“洞”的具体象征)完成某种传宗接代的仪式,而这个“进入洞房”的过程,很隐晦地通过“入洞房”的字眼显现。
,这是一个话题,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且按下不表。
02、为什么要“闹洞房”?
闹洞房,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也称“戏妇”、“戏新娘”,是婚礼的一道程序。这一习俗历史十分悠久,且延续至今。
春秋时期,结婚没有吹吹打打、嘉宾云集,是不闹的。
《礼记·曾子问》描述当时的婚嫁“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郊特牲》也记道“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整个婚礼很朴素平
到了战国晚期,有一则关于燕丹婚嫁遗风的记录,见《汉书·地理志》载
“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
但这一婚闹的描述,目力所及,在当时仅是特例,不具备普遍性。
大约汉代起,始有闹洞房的风俗。
近人杨树达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汉代婚丧礼俗考》)并引汉末仲长统《昌言》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
图/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可见,汉代的“闹洞房”已被时人视为一种陋俗,,就是这种“污风诡俗”延绵至今不绝,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争相欲闹洞房的心理相关。
这就需回答,为什么要“闹洞房”?
一说源于驱邪避灾。古代人们认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除阴邪、补益阳气,众人要将洞房闹得热火朝天,即印证了“人不闹鬼闹”的俗语。与此相关,民间还有紫微星下凡,在洞房前聚众宾客嬉戏取乐,将洞房内的妖魔吓跑的故事流传。
二说认为在北方,闹洞房主要闹的是新郎。这或许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相关。北方男子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大丈夫、男子汉。
还有一说,即我国古代的婚姻大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很多新人在成亲前或许从未曾谋面。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人,在第一次夫妻生活时,会显得极为尴尬和陌生。在新婚之夜,由有性经验的亲眷闹一闹洞房,活跃一下气氛,调节一下紧张情绪,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性启蒙,不失为消除新婚夫妇彼此距离感的“好习俗”。
热闹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逢年过节、但遇喜事,都得闹一闹。
闹,是一种境界。闹,可以闹出喜庆;闹,可以汇聚亲朋好友;闹,显得人丁兴旺,普世欢腾。
但闹洞房的“闹”,逐渐成为男性意淫和狎戏妇女的遁词。
他们在“闹”的挡箭牌下,在所谓“传统民俗”的外衣包裹下,做出许多平时不敢做的下流举动,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道德有亏的指责。这是不少油腻男性,始终热衷于闹洞房的深层心理结构。
闹洞房,闹出了许多乱象。今日频见,古时也不少。
古往今来,洞房花烛夜乃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这项喜事的,"闹洞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小程序。
不仅仅是古人,现代的人一样喜欢这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为什么古人这么热衷闹洞房呢?我的看法如下:
1.热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喜欢热闹而害怕静,热闹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逢年过节,遇到喜事,中国人就讲究一个热闹。只要热闹了,喜庆的意味也就出来了,好兆头有了,心情自然也就跟着好起来了,工作和生活也就更有动力和激情了。
2.增加新郎新娘的熟悉感
古时,男女婚嫁并不是自由恋爱,所以结婚之前,男方和女方甚少见面,甚至可能连一面之缘都没有。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就要通过结婚这么一道程序,以后长相厮守,同舟共济了。
两个陌生人洞房花烛,难免陌生和尴尬,通过这种无所顾忌的“闹",使两个新人在入洞房之前,先多少增加一些熟悉感和亲昵感。为后面顺利洞房打一个小小的铺垫。
3.带有性教育的意味
闹洞房这一娱乐项目,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很明确的性指向。在古代,“性”是一个极其隐晦、敏感的话题,可一旦结婚,性爱又不可避免。怎么办呢?那就通过闹洞房这种方式,快速地让新郎新娘了解性知识。
其实,新郎还好,毕竟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男人可以通过接触社会来早早的了解性知识。而女性就很难了,在讲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原则下,很多女孩子到结婚那天对性还是一无所知。通过这么带有性指示的闹,可以让新郎,新娘有一些性启蒙。
4.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驱邪避灾(传说而已)
古代人们的认知水平低下,他们认为洞房中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除阴邪、补益阳气,众人要将洞房闹得热火朝天,这样就可以驱除邪气,赶走妖魔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