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真实情况(李师师真实历史)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1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不是李师师不是潘金莲而是扈三娘

一李李师师真实历史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有一段十分关键的情节,就是宋徽宗赵佶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小说中的李师师才貌双全,红遍北宋王朝,当今圣上宋徽宗经常去找她寻欢作乐,由于李师师从中穿针引线,宋江得以招安,李师师在小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书中并未提及她的结局,不知是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李师师(1090年—?),原名不详,东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妓,她年幼时,母亲早死,父亲获罪死于狱中,无依无靠的她流露街头,经营妓院的李老板见她是个美人坯子,就收养她,并改名李师师,教她琴棋书画、歌舞诗词,后来出落成国色天香的美女,因她才貌双全,很快红遍了北宋王朝,成为东京最有名的青楼女子,很多文人墨客、官员富商、甚至王公贵族慕名而来,希望一睹她的真容和风采,连宋徽宗也惊动了。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宋徽宗见到李师师后,瞬间被她的才艺和美色征服,李师师冰雪聪明,深知这位客人不简单,后来得知他就是当今圣上,尽心侍奉,宋徽宗很宠爱她。

由于很多男子爱慕李师师,宋徽宗有一大堆情敌,李师师最爱的是才子周邦彦,当宋徽宗得知后,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他逐出东京(跟皇帝做情敌很危险啊),就这样,宋徽宗经常找李师师寻欢作乐,两人吟诗作对,谈古论今。

《水浒传》中的宋徽宗

宋徽宗退位做太上皇后,跟李师师见面少了很多,当时金国大举侵犯北宋,多愁善感的李师师,将自己的金银珠宝献出作军饷,

后发生“靖康之难”,东京城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金兵早闻李师师的大名,想把她也带回金国,但找寻无果,一代名妓李师师的结局成了千古之谜。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关于李师师的下落,后世有三种说法

一、自杀殉国,东京城破,金兵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伺候金国人,用金簪刺喉咙自杀,未果,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而死。

二、被俘金国,东京城破,李师师被金兵找到,带回金国,被迫嫁给一个金兵为妻,屈辱地过完下半生。

三、寿终正寝,东京城破,李师师出家当了尼姑,随宋人南迁,后寿终正寝。

《水浒传》,李师师与燕青浪迹天涯


二李师师真实历史

李师师(1090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是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王黼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1]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李师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宋徽宗也真有过一段风流情。但《水浒》中的李师师基本上是小说家的虚构。
据《宣和遗事》,李师师是汴京染局匠王寅的女儿。在襁褓时,她的母亲就死了,父亲用豆浆当奶喂养她,才活了下来。当时东京风俗,父母疼孩子,就将其舍身佛寺。王寅也让女儿舍身宝光寺。到佛寺舍身时,小女孩忽然啼哭起来,僧人抚摩其头顶,她立即止住了哭。她父亲暗忖:“这女孩还真是佛弟子。”俚俗呼佛弟子为师,父亲就叫她师师。师师四岁时,王寅犯事,死在牢中。因无所归依,隶籍娼户的李姥收养了她,就改姓了李,也入了勾栏娼籍。南渡初年朱敦儒有诗云:“解唱《阳关》别调声,前朝惟有李夫人”,说的就是李师师。另据南宋刘学箕说,她似乎还有一个艺名,叫做白牡丹。

三李师师真实存在吗

历史中关于李师师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宣和遗事》中,李师师原本姓王,后来父亲犯事入狱,李师师就被一个姓李的娼户收养,长大后的李师师明艳动人,北宋诗人秦观用“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来描述她的容颜。宋徽宗虽然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但在艺术方面,宋徽宗足可以称为大家。

李师师虽出身勾栏,但琴艺高超,在弹奏《平沙落雁》时,让热爱文艺的宋徽宗视为知音。徽宗本就是个荒唐皇帝,为了宠幸李师师,专门设立行幸局负责安排他的出行事宜。如果不上朝,行幸局官员就说徽宗宫内宴饮;如果次日未归,就宣称染病。为此秘书省正字曹辅规劝徽宗,爱惜龙体,不要留恋声色场所,以免贻笑后人。(《宋史》易服微行,宿于某娼之家,自陛下始”)由此可见,徽宗的本色,朝廷上下早已知晓,完全不必再修地道暗渡陈仓。关于李师师的资料十分有限,根据清代史梦兰的诗“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猜想,为了能常伴李师师,行事大胆的宋徽宗,最终还是将她纳入后宫为妃。

1125年,金兵大举入侵,宋徽宗被囚,李师师下落不明,但宋徽宗和李师师突破礼教的爱情故事却在民间渐渐地留传下来


四李师师真实复原图

  相传聚众梁山泊起义的宋江,打算归顺朝廷时,想利用李师师与徽宗的关系,也偷偷进人汴京访李师师。由于李师师深得徽宗宠信,后来徽宗索性把她召人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宣和七年十二月(1126年1月),徽宗团全军进逼,将皇位样让给太子钦宗。李师师失去靠山,为了免祸,曾汇集徽宗赏赐的钱财,献给官府,以助河北军饷,并自乞为女道士。

五真实的李师师

历史上曾有过两个李师师。
第一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而罗忼烈先生的《两小山斋论文集》中有此考证。有记载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词中描述,当时的李师师尚属未成人的小姑娘,假设此时李师师为12岁;而张先生于990年卒于1078年,终年89岁,即使他于85岁高龄时作的《师师令》一词,那么李师师最迟于公元1062年出生。不论如何,李师师初出道时,张先足有80余岁高龄了,秦楼歌坊中又多流传他的词作,年老望重,由他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如同著名音乐制作人要捧红一歌坛新人,自然毫不费力,何况李师师本身也灵心慧质、能歌善舞。
据以上推测李师师在公元1080年前后就红极一时了。此时秦观(1049-1100)30岁左右,文采风流名动一方,李师师对他也曾一度迷恋,二人交往比较频繁。晏几道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1996年电视剧《水浒传》何晴版李师师(6张)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才子佳人,互相爱慕,本是一段佳话,但奈何秦少游自是花花文人,李师师长在娼门,所以注定是一段没结局的故事。尽管有“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的感叹,尽管有“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的痴情。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大宋宣和遗事》)
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美成至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从中不难看出周邦彦对李师师的赞美和同情,并规劝她找个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见,二人友谊深厚,绝非一般。此时的李师师,久居烟花之地,自然厌倦,不能说没有从良成家之念,《洛阳春》一词写出她心事,自是对这词欢喜无限,写此词的周邦彦也俨然成了她的知心爱人。况且周邦彦只比她大6岁左右,属同辈中人。,并不是想嫁就能嫁得出去的,因为李师师的身份太特殊了。她又遇到了一生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宋徽宗赵佶。可是,宋徽宗赵佶生于1082年,1100年19岁时即位,根据资料1109年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此时宋徽宗28岁李师师48岁!我想不论宋徽宗如何贪欢好色,也决不会肯同一个48岁的母亲辈的老妇来往吧?
所以,如果认为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那么她同宋徽宗赵佶有恋情那是不可能的,那些故事也纯属子虚乌有。可是,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交往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很多前人的小说、笔记中都有记述,前文说的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记述的故事便是一例,南宋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及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也都详细记述了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交往,于是便有了第二个李师师。
第二个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
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红极一时。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他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李师师的生平记述最为详细的,当数南宋无名氏所作的《李师师外传》,文中言及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十七。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欢!”赵佶说“没什么,只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师师杂在一起,她和你们会迥然不同,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在容色之外”。可见,李师师并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气质美。再后来,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宋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面就少了。当时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李师师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了。
以上便是《李师师外传》中记述的李、赵交往的情况,其他版本也都类似。《大宋宣和遗事》里还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翁天脞语》里也有记载“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宋江之所以访师师,是因为他知道李师师和宋徽宗比较熟,所以来托她在徽宗面前说说好话。种种资料表明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有过交往这一基本事实,王国维老先生也是比较认同的。
宋江起义是宣和元年到三年间的事,“潜入东京访师师”就算是宣和二年(1120年)的事吧,以此年李师师27岁推算李师师应是1093年左右出生。,《水浒传》是小说,依此推算李师师的实际出生年份,很不科学,但也总不至于太离谱。我们知道《水浒传》为施耐庵所著,但很多人包括金圣叹都认为施耐庵只写到大聚义即前七十回,后面为其弟子罗贯中所续。罗贯中另著有《三国演义》,对历史掌故颇有研究,虽说是小说,但一些关于年份方面的事,总是大差不多的。如果接受了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这样一个观点的话,亦可解读不少和李师师相关的轶事,特别是和宋徽宗赵佶的交往等。,还有一些事情只能另作他解了,比如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了,因为秦观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应该是真实的,但这样一来,李师师20余岁正走红的时候,周邦彦已是年近60垂垂老矣,他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也不可能是写给李师师的了,因为据罗忼烈先生考证那是周邦彦年轻时所作。
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朝北南交替的时候,出过一位诗人刘子翚。绝大多数史书里记载他生于1100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注明他的生卒年代是1101年至1147年,这些都不重要,宋室南渡后多活一年少活一岁,和李清照一样,不过是添减家国之恨罢了。刘子翚在诗坛上的成就大概不如同朝代的苏轼、黄庭坚之辈,这不能怪他天资不够,是他的学堂太过忙碌,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写诗填词,因为正是他培养出了宋朝一代理学家朱熹朱老夫子,也算是育人有方。他还有一些学生,想必成绩不如朱熹,或者人生的际遇没有抓住,大都默默无闻。包括他自己,身后的风光也尽被朱熹占去,后世很多读书人往往先知其徒,再知其人。《宋史》434卷有他的传记,身后遗下文集《屏山集》20卷,胡宪为之序,朱熹作跋,当年自是风光一时。钱先生的《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5首《东京纪事》,一首如下
1996年电视剧《水浒传》何晴版李师师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诗里的“师师”责无旁贷的描写宋朝艳伎李师师,实际上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作,里面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风尘女子李师师,二是“帝王”——宋朝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
这里姑且按照诗人刘子翚的说法“当年一曲动帝王”,起码徽宗听过李师师小姐演唱会,并且亲切接见过。可是后来,政局突变。徽宗皇帝在司马光的“元佑党人”和王安石的“新法派”之间来回摇移,每一次树起一派,就要打压另一派,这样吃亏的是老百姓,金性尧先生甚至认为李师师也“被宋政府抄过家”。紧接着,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迤逦北去到位于如今黑龙江于依兰县城西北的“五国城”坐井观天,李师师随着逃难人流南渡长江,漂泊与山川湖海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而当诗人刘子翚在湖南境内与她偶然相遇时,李师师已经年过六十,垂垂老矣。刘子翚乍见当年名动京师的风云人物,如今徒经丧乱,惶惶如过江之鲫,难以自保,跋涉在两湖的嶂山雾岚中,缕衣檀板早已失落,不亦凄惨!金性尧先生说“从一曲当年到垂老湖湘,中间就包含着东京与杭宋两朝掌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