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怎么死的?周文王多少岁死的?
一周文王死的很惨
大家都知道周文王被囚羑里的故事,然后文王放归西岐,病死在西岐。可是,有史料证明,周文王其实是被商纣王杀掉了!这是在《武王伐纣》一文中记载的“武王伐殷,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
什么意思呢?“周武王讨伐殷商,乘船度过黄河,兵车超重,使船在河中坏掉了。太公说‘太子为父王报仇,宁可现在就死去也不忍偷生。’到达渡口和桥梁的时候,就把他们都烧掉了。”
古代行军作战,过河的时候,船坏了,是非常不吉利的,姜太公为了安稳周武王伐纣的决心,就安慰周武王说“此战虽死无生,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启示。”于是周武王听从了姜太公的建议,上岸之后就把船全烧了。
文中还有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试想,只有周文王被商纣王杀掉了,周武王才能为父报仇吧!所以,这句话,透露出,周文王并非病死,而是早就被商纣王杀掉了!
二周文王之死
按史记的记载,周文王在位50年。由于当时没有通行的年号纪年法,所以只有以在位时间来计算。也是史记记载,在文王死前10年,也就是文王40年的时候,文王称受天命而称王,此前只不过是殷的西伯。
文王是在被释放归国之后,才“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以至于“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的。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能够让“阴行善”的名声,闻达于各地诸侯,甚至“感动”诸侯“皆来”的程度,至少需要一年。那么,我们就算文王是在39年的时候获释的。
史记中对文王的被囚和获释的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可以从史记的记载中确认一点,那就是文王实际上在被囚前就已经着手分化殷商的属国了,“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这也是他被囚的主要原因。当时姬昌以诸侯之位,笼络天子近臣,招揽四海遗贤,大收民望,已经有了谋反之心,这是任何一个在上位者所不能容忍的。纣王即位(帝辛)约是公元前1075年左右,姬昌逝于公元前1056年,据此推算,姬昌应于1067年获释,被囚七年,则1074年被囚,是纣王二年
三周文王怎么被囚禁的
因为《封神演义》的传播,周文王姬昌被囚羑里之事众所周知,,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一事件背后有着不少疑团。
1.为何被囚?
姬昌之所以被囚禁,《封神演义》的说法是,商纣王想要将姬昌在内的四镇大诸侯统统杀掉,但因为大臣们的求情而决定放他一马。
岂料,有奸臣费仲、尤浑从中作梗,姬昌陷入生命危机,虽然因为非凡的占卜术而免于一死,但却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在了羑里。
真实故事没有这么一波三折。根据《史记》记载,姬昌被囚禁,仅仅只是因为奸臣的谗言,这个人也并非费仲或尤浑,而是崇侯虎。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即周文王_图
《史记·殷本纪》里说,姬昌因为九侯、鄂侯被纣王残忍杀害一事而私下里为两人叹息,结果这事被崇侯虎知道了,于是他向纣王打了小报告。结果,纣王将姬昌囚禁了起来。
君王被关,周人自然坐立不安,于是赶紧搜集美女与珍奇宝物献给纣王。纣王大喜,当场拍板放了姬昌。
简而言之,纣王因为听信小人谗言而囚禁了姬昌,后来又因为收受财物而放了他。,真相便是如此吗?
2.可疑之处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纣王是一个毫无政治才干又贪恋美人财物的十足昏君,这是历史上的一贯认知——他与夏桀一道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
对于纣王的荒淫残暴,《史记》里有着充分的描述,诸如宠信妲己、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等,但这些要么是说生活上的奢侈,要么是指国家治理上的严刑峻法,这些内容并不能说明纣王政治无能。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即商纣王_图
况且,司马迁还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纣王的另一面,“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左传》里则称他 “百克而卒无后 ”,虽然最终失败,但之前却是百战百胜。
显然,排除道德判断,纣王无疑是一个文武双全、才能出众的君王,一如后来的隋炀帝杨广——虽然在司马迁的手里,这些特征反而成了他傲慢自大、刚愎自用的证据。
但无论如何他并不是一个缺乏才干的人,这样的人会仅因为谗言和财色的缘故,便犯下低级的政治错误,肆意摆弄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首领吗?
纣王的荒淫无度_图
另一方面,刚刚将姬昌无罪释放后,纣王还立刻封其为西伯,意思是西方诸侯之长——所以西伯侯的叫法纯属无厘头。,又授予对方弓矢斧钺,这相当于后来的尚方宝剑,于是姬昌可以凭借商王的名义来征伐西方的诸侯。
纣王怎么敢授予前一刻还要置之死地的西伯姬昌这么大的权力?如何解释纣王通过种种行为表达出来的对周人倍加信任的表象呢?
3.季历之死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就要上溯到一个事情——即文丁杀季历一事。文丁是商纣王的祖父,季历是姬昌的父亲,文丁杀季历也就是前商王杀了前周王国首领。
我们知道,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据《史记》记载,他们的始祖后稷乃是尧舜时期的人。无论后稷是否有其人,起码在周人自己看来,周乃是与陶唐虞夏一样古老的部族。虽然如此,周部落的真正发展壮大还要等到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族群的统称_图
因为受到戎狄的侵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旧有的居住地豳迁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在此,周人有了较为安稳的生存环境,可以大力发展农业,部落的实力逐渐得以积蓄壮大。
与此,商王朝的日子却逐渐难过起来,一方面是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带来的内部腐化,另一方面是周边各部落的不断反叛,其中尤以西北的戎狄和东面的夷方最为凶猛。
在这种局面下,商王开始扶持周人作为他征讨西方反叛势力的得力助手,就如同后来周扶持秦一般。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在武乙三年,商王“命周公亶父 , 赐以岐邑”,这其实就是承认古公亶对周原占领的合法性。
古公亶死后,季历即位,仍旧保持与商的亲密关系,并在武乙三十四年前往朝歌觐见商王。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此次会面中,武乙对季历大加赏赐,“赐地三十里 , 玉十珏 , 马八匹 。”
这次朝觐后的次年,季历便对西落鬼戎展开征讨。西落鬼戎在哪呢?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该部落活动范围在山西西部,即吕梁山和黄河之间。
这一地点距离周人所居的岐山有几百公里,其间还有黄河之险,无疑,这是一场艰难的远征。不过,周人仍取得了的胜利。
《竹书纪年》_图
在同一年,外出狩猎的武乙死于一场离奇的天雷之中,颇类似后来的昭王南巡不归一事,于是有人推测,武乙恐怕也是死在征讨其他部落的战争中。武乙死后,文丁即位。季历又在他的支持下,先后讨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这些部落同西落鬼戎一样,都活动在山西境内,他们都是对商王朝产生很大威胁的戎狄。特别是余无之戎,就在山西屯留一带,与商朝国都朝歌仅仅隔了一座太行山,可谓心腹大患。
所以,当季历在文丁四年攻灭了余无之戎时,文丁立刻封其为牧师,这不是个神职或者饲养场厂长之类的职务,而是诸侯之长的意思,跟后来姬昌的西伯类似。
文丁十一年,季历讨伐翳徒之戎,取胜,进而来朝歌献捷。但这一次,文丁非但没有给他任何奖赏,反而干脆利落地将其杀了。取得大捷反而被杀,这是为什么?
对于中国历史比较熟悉的人,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四个字功高盖主,浮现出白起、韩信、岳飞等人的画面。虽然商周关系与并非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下的君臣关系,但道理一样。
殷商甲骨文_图
商人最开始扶持周人去征讨它背部的戎狄,其实打的是一石二鸟、两败俱伤的注意,,没成想却让周人做大了。
于是,过去的戎狄虽然被消灭了,但一个强大的周部落却取而代之,相比过去分散的诸戎,一个统一的周部落在背后虎视眈眈无疑具有更大的威胁。这不是商人乐意看到的。
怎么办?文丁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杀人,他便趁着献捷的机会把季历给杀了。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便会明了,纣王之所以囚禁姬昌,道理显然与文丁杀季历一样,都是因为周人的强大而引发了商人自身的不安。
而对于这一点,其实《史记·周本纪》早已点明,崇侯虎所谓的谗言讲的就是这件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4.放虎归山?
既然对周人有所忌惮,纣王为什么最终还是放虎归山了呢?
要说明的是,纣王释放西伯姬昌的条件除了所谓美女珠宝外,更重要的还有修建灵台祭祀商人祖先与割地——“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司马迁虽然把西伯献地与请废除炮烙之刑联系起来,以此赞颂姬昌的仁德,但这只不过是后人的美化而已。
不过,献地也并非真正原因。
之前提到在商朝后期,除了西北的戎狄外,东部兴起的夷方也屡屡不服商的统治。
商时期全图_图
纣王主政时,目前明确可知的,他一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征讨东夷的战争,分别是在九年、十五年、二十年。这些大规模的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商朝的国力,乃至于《左传》甚至把征讨东夷视作商朝灭亡的根本因素—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正因为商朝面临东部夷方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一旦杀掉姬昌,周人及其亲近部落几乎可以肯定会反叛——纣王没有杀掉姬昌而是释放了他。
为了稳住对方,他不但不吝封赏——封其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还特意把崇侯虎抛出来当作替罪羊,明确对姬昌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可惜,周文王并不是吃素的,他明面上臣服于商王以迷惑对方,暗地里加紧布局实施翦商计划,终于到了武王手里,一切大功告成。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四周文王怎么画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看到的《易经》六十四卦,由两种不同形状的称之爻的符号,直画“一”与断画“——”组成。
据《史记》的说法,最初为八卦,每一卦三个爻,据说伏羲画的。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演绎成六十四卦。
两种不同形状的爻,任取三个,2的3次方等于8,组成八个三爻卦,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三个爻的八卦两两叠加,组成六个爻的六十四卦,2的6次方或8的2次方等于64,六十四卦。八个三爻卦自身叠加为六爻卦,仍为原名,其它五十六卦则另有其名。
八卦卦符与卦名的记忆方法,很简单,宋儒朱熹一套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六十四卦,按固定的因果关系排列成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十一卦否,第十二卦泰,,第六十三卦既济,第六十四卦末济。
排列原则,两两一组,也就是六十四卦分三十二组,“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如,乾和坤,卦爻相反,为“变”。或两卦的卦符颠倒过来,如,屯和蒙,为“覆”。否和泰,既是变又是覆。
,七十年代出土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仅八卦为,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
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因果关系也就不同,第一卦键(乾),第二卦妇(否),,第十一卦剥,第十二卦损,,第六十三卦家人,第六十四卦益。
所以,没必要记六十四卦名、卦序。
不仅如此,八卦卦符也不同,爻为直画“一”与类八字“八”形。
上博馆楚简,八卦卦符,爻为直画“一”与拐画“∧”形。
考古发现更早的八卦卦符更是奇形怪状,有长直划“一”与三断画“———”形。还有“X,十,><,)(”等等形状。
这些不同形状的八卦卦符,时间跨度几百上千年,显然,伏羲画八卦之说,不能成立。
既然六十四卦卦序不同,卦画形状不同,卦名不同,也就没必要记住什么卦名、卦序、卦画了。
附各种不同的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