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锣鼓喧天的描写(古代结婚音乐锣鼓喧天
张恨水的顶峰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流传至今。他不仅是张爱玲的偶像,鲁迅的母亲也十分喜爱他的文章,就连老舍都评论他为“张恨水是国内唯一一位妇孺皆知的作家”。
在张恨水的笔下,有过很多让人感叹的爱情故事,或许是悲切的,或许是圆满的,无一例外都是浪漫,自由的。
张恨水也对自己的感情生活非常憧憬,一直认为有文化有学识有思想,长相温婉可人的才是自己的女主角,往往事与愿违。
向往自由的张恨水,却向“父母包办婚姻”妥协了。
18岁的张恨水是家中长子,父亲走得早,独留母亲苦苦支撑着整个家。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张恨水先成家后立业,所以当张恨水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徐文淑。
母亲还是非常了解自己儿子的,儿子喜欢长相温婉秀气的。这天,就拉着不情愿的儿子,来到徐家牌楼。他们坐在戏台下,媒婆指着坐在远处的几个姑娘中的一个,张恨水在几个姑娘中,看到了一个外貌清秀端庄的姑娘,也就认同了这门亲事。
成亲的日子终于到了,唢吶齐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中张灯结彩,和过年一样。客人们大声喝彩道贺,张家一片喜气洋洋。
这一天,张恨水作为新郎少不了喝酒应酬,终于到了晚上,进入洞房。
张恨水用秤杆挑开新娘子的红盖头,一下子傻了。面前坐着的女人门牙露出唇外,嘴巴怎么也合不拢,一张粉脸因为哭哭啼啼,早已被泪水冲成一道道小沟,黄一道,白一道,成了一张大花脸。
头上是红头绳缠得紧紧的,高高翘着的粑粑头,下面是一双裹过又放开的小脚,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这和前几天看到也不是一个人啊。转身推门就跑,边跑边喊“娘啊,娘,这不是我媳妇!”
原来当时媒婆让张恨水娘俩看的姑娘就是眼前的新婚妻子,而张恨水本能的以为是长得漂亮的。
张恨水的母亲也有些自责,怪自己没有问清楚。张恨水得知真相后,备受打击,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丑被愚弄欺骗了。甚至他觉得自己的婚姻从此会一直阴暗下去。
新婚之夜,张恨水抱着铺盖卷搬进了书房,独自坐在窗前。其实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分居而过的。
他曾在一篇散文《桂窗之夜》中回忆他与徐文淑的新婚生活,他在文中写道“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
他宁愿坐在窗前看月亮也不愿意进婚房跟她同眠。他最喜欢用八个字形容女子“荷粉露垂,杏花烟润”。而眼前的这个女子完全颠覆了他对佳人的幻想。
而没有做错任何事的徐文淑则更加彷徨无助,她是坚强的。接受着传统的家庭教育,即便受到了丈夫的白眼和冷落,她依然做好自己的本分,勤勤恳恳的照顾着整个张家。
后来是张恨水的母亲实在看不下去张恨水对待徐文淑的态度,主动要求张恨水对徐文淑好一些,才让徐文淑两次怀孕。
徐文淑是欣喜地,也很争气地先后产下一子一女,最终都不幸夭折了。从那以后,徐文淑好似无欲无求,只是专心为张恨水操持家务。
后来,张恨水娶妻,有红颜知己,徐文淑都默默地接受着。
抗日战争爆发,张恨水将母亲和妻儿送回安徽老家,回到老张家,徐文淑挑起了照顾张家老幼的大梁。
张恨水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就在老家为她购置了土地,每个月都给她寄50元生活费。徐文淑从不跟人抱怨张恨水的不好,她每每都开心地跟邻居说“我嫁了个摇钱树呢。“
而这些年,张恨水除了寄钱,只是在1955年的时候去看过她一次,而她却为他守候一生。
【小许加油加油再加油】
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很难评判谁对谁错,谁更喜欢。
张恨水第二任妻子胡秋霞的女儿张正曾这样评价父亲的感情“父亲的小说是‘半新半旧’,思想也是‘半新半旧’。作为子女,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我们只能说,父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温情善良。”
爱情真的没有对错之分,在以前的包办婚姻中,处于弱势的还是女子。
那时候女子结婚就和“拆盲盒”差不多,运气好,夫妻美满;运气差,只得落个孤苦伶仃的下场。
有人说我们更同情徐文淑,一辈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没了。其实,也许,在经历过种种悲惨过后,安静平淡不被打扰的生活才是徐文淑想要的。
对于徐文淑来说,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1、古代女子结婚为何钟情于八抬大轿?结婚坐花轿有什么讲究吗?
不是古代女子结婚何钟情于八抬大轿,而是明媒正娶的正妻才有资格坐八抬大轿,小妾侧室等都没有资格坐八抬大轿。能够坐八抬大轿也是古代女子身份的象征。
结婚坐花轿有什么讲究
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两个人到8个人之间,家境贫寒的是两个人,好一点的是4个人,如果家庭条件更好的话,那就是八抬大轿了,可见古人结婚喜欢用八抬大轿也是一种攀比之心。所以能够有八抬大轿也说明夫家条件好。
轿子运用到结婚上面,最早见于宋代,后面才渐渐的成为了民间的一个习俗。那个时候等待出嫁的闺女都在家里打扮得漂亮,凌晨男方就会派迎亲的大花轿,这在古时候叫做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果有几家结婚的话,谁赶的时间早谁就会生活的幸福圆满。古时候封建时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使用的龙凤花轿,满人使用的是满堂红花轿。如果古时候结婚不用花轿的话,似乎就不是明媒正娶。
新娘子没有做过花轿,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传统上只有第一次出嫁的人才可以做花轿,寡妇如果再出嫁的话,顶多是做普通的轿子。由于封建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都看不起做这种普通轿子的人,大多都嗤之以鼻。
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古时候的女性最多只做一次花轿,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个很特殊的经历。男方用花轿去迎亲的时候,花轿里面不能是空的,必须要做一个小男孩。通常凌晨4点就要准备好轿子,出发前还要点燃一捆甘草。
我是青柠檬,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古代有很多的风俗,每一种风俗都不是马上就产生的。同样,对于古代女子喜欢八抬大轿也是慢慢兴起的。不过,具体是怎么兴起,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下面,我就说说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
- 据说在古代呀,刚开始新娘子出嫁是坐着马车去的,并且这个马车还是娘家派出的。那个时候有这个规定的一般是官居大夫以上的人家。为什么娘家会派出马车将新娘子送到新郎家呢?原因还不是大夫世家的傲气,怎么说呢?就是如果新娘在新郎家住了一段时间(一般是三个月以上),发现不合适,或者新郎家对新娘不好的话,新娘可以骑着马儿回到娘家。然后等着新郎家来认错,或者是离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娘的婚姻自由。
- 这个风俗一直从秦朝持续到了唐宋时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宋朝出了两个著名的理学家程颐和程颢。这两人一看,这可怎么行呢,男女怎么可以随便嫁随便娶呢!此后,陈家的女儿结婚都改用男方家抬着轿子来接新娘,不让新娘有骑着马回娘家的机会,保护的夫妻双方的从一而终,慢慢的,这一风俗就传播开来。从此以后,只要是男方家八抬大轿来娶新娘的话,女方都会觉得男方会一直对新娘很好,此次婚姻不是儿戏。
那结婚这种大事中的大事坐花轿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讲究呢?
做大花轿一般都是初嫁的女子才有这个权利,再婚的就不能坐了,就算坐也只能坐再普通不过的轿子。这在婚宴中也能看出,初次结婚举办得都很隆重,再婚一般都是悄悄的就过去了。
花轿的轿帏也特别讲究,轿帏一般都是用红色的丝绸。,在轿帏要绣上一些精美的图案,比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子,还可以绣上一个“喜”字。
制作花轿的木材一般都是香樟树,这种树不仅不会有虫蛀,还会散发一些香味。
送轿对于也特别有讲究。一般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敲锣的和两个举旗的,后面有吹唢呐、笙、小鼓、镲各一人,两人拿着喜扇。然后到花轿,有八个人抬轿子;还要举龙凤座伞的2人。
新娘在出轿子前,新郎还有对着轿子射三箭,把路上带来的邪气给去除。
新娘下花轿的时候需要两个全福人搀扶着,抱着一个红色的花瓶。
进入新郎家后还要跨火盆,代表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