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鱼图像的初步分析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1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导语

鱼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水生动物,因为它一般生活在水中,繁殖能力极强,且鱼同"余",寓意着丰收和吉祥,人们常常将它和寓意丰收联系起来,并且在世俗生活中衍生出来了"年年有余"等吉祥寓意。在原始崇拜中人们对于鱼也有着特殊的崇拜情结,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通过在墓葬中随葬鱼骨、以鱼祭祀来表现人们对于鱼的尊崇。关于人鱼合体的艺术创作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非常多见,它兴起于原始社会,兴盛于汉代,实际上表达了人们独特的生死观念和升仙思想,也承载着人们渴望灵魂不灭、生命不朽的美好愿景。

1、 人面鱼纹与史前的鱼崇拜

目前来说,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鱼的艺术作品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和鱼纹彩陶器中。仰韶文化时期的鱼纹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而且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各种写实的鱼纹,还包括各种抽象变形的鱼纹。这些鱼纹在史前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出现,主要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图一 半坡人面鱼纹盆

来说,鱼类是渔猎活动中较为稳定的肉食来源,在农业社会中渔猎资源也是人们稳定的食物来源,对于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从实际发现来看,当时人们能够获得的鱼类资源应该比较丰富,在许多临近河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骨镞、鱼镖、鱼钩等渔猎工具,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鱼骨和其他动物骨骼同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还存在着葬鱼的习俗。

图二 新石器时代的骨镞

在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中发现有成堆叠压的鱼骨被放置在灰坑当中,,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还存在有以鱼骨随葬的习俗。有的墓葬中环绕墓主人的头部、肩部、手部、脚部等位置都放置有鱼骨,可见鱼在这里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作用,这些作用与某些压胜仪式有关。人们认为鱼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而人死后是埋在地下的,二者有共通之处,人们以鱼入葬希望死者和鱼一样能够获得某种力量,在阴间自由通行。

图三 史前时代的氏族生活

人面鱼纹是一种人鱼合体的抽象化表现,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是人们对于鱼的图腾崇拜,仰韶文化中某些人群可能就是将鱼视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这种崇拜可能是来自于人们对于鱼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能力的赞赏,也可能是来自于人们发现水中的鱼生生不息、生殖繁衍能力强等,先民们将其视为自己崇拜的对象,并且希望自己也具有这些能力。

2、 先秦的人鱼合体形象出现

人鱼合体的形象不仅存在于史前时期,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也是非常多见的。有言"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面而鱼身,无足",又言"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前者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是人面鱼身的氏族族徽或者是图腾的形象,后者或许可以看作是神话传说中对于人神合体形象的描绘,这种人神合体的形象最早在庙底沟类型的鲵鱼纹中可以见到。

图四《山海经》中的人鱼形象

这件人鱼合体的鲵鱼纹绘制在一件彩陶瓶上,鲵鱼纹为人面,绘制有人的眼睛、牙齿和须发,身体向一侧倾斜弯曲,身体上绘制有网格纹,身体的上半部分还伸出有双手向外张开。和人面鱼纹相比,鲵鱼纹显得更加人性化,可以说已经不像是鱼,而是鱼身的人的形象了。有人认为这是史前社会巫师形象的体现,因为人们认为巫师在作法时他的形象会随着意念发生改变,这件鲵鱼纹图案很可能就是巫师作法成功的样子。

图五 人鱼合体鲵鱼纹彩陶瓶

在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人鱼形象,"有鱼偏枯,名曰渔妇","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在这里鱼妇是一种人鱼合体的神,具有死而复生的特殊能力,这些人鱼在神话故事中可以治疗疾病,还是神仙的坐骑,具有连接人间和仙界的能力,体现出先秦时期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动物的崇敬。

3、 汉画像中的人鱼合体的流行

汉画像中最为常见的人鱼合体形象被认为是延续先秦时期的鱼妇而来,在汉代最早的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壁画中的四神图,最初就是以鱼妇图代替了玄武而存在。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帛画中最下方就有两条交缠在一起的鱼形象,在大鱼的尾部各站有一个怪兽鱼的身上还站立着托举力士,还有蛇、龟等动物穿插其中。马王堆帛画反映的是墓主人自地上、阴间升仙进入天界的画面,鱼妇在这里寓意的是墓主人自阴间死而复生,并且在众多神兽的护卫下升入天堂

图六 马王堆汉墓帛画

汉代的人鱼合体形象还体现在伏羲和女娲的图像当中,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创世神话最为重要的两个神仙,二人主管着人间的婚姻、是天地之神。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创造了人间繁荣的生命景象,是当之无愧的人类之母,女娲补天的故事也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了东方创世神话的典型的代表。作为兄妹的伏羲女娲为了人类繁衍而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如此,我们看到伏羲女娲往往以交尾缠绕的方式存在。

图七 汉画像砖中的伏羲女娲

伏羲和女娲在汉代的砖画和壁画中都是以人首蛇神的形象存在的,这种蛇身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受到鱼身的影响所致。伏羲和女娲都是不死不灭的神,他们在外形上也与其他神仙不同,这种人首蛇身或许就是二神带有原始动物崇拜印记的标志。在古人看来,蛇身正是他们不死生命力的来源,这和鱼、蛇等动物蛰伏而生以及强大的生命力都不无关联。可以说,伏羲、女娲的形象也是汉代人鱼合体流行的表现之一。

图八 汉画像石中的鱼车图

汉代的人鱼合体和汉代人的升仙思想直接相关,在汉代的画像石中,常常见有鱼的形象直接出现在墓主人升仙通天的路上。在山顶邹城南落陵村中发现的一副画像石画中,画面正前方是三条鱼正在驾驶车辆,鱼的上方还有一个人面鱼身的使者正在导引着车辆行驶的方向,而在车内端坐着正赶往天界的墓主人。在这副画中的人鱼能够不受限制自由往来人间和仙界,是汉代人们升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沟通天地的特殊功能,在汉代大受流行

结束语

人鱼合体形象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原始崇拜,代表着人们对于丰产丰收、子孙繁茂的美好期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某种压胜镇墓的思想。先秦时期不死不灭的人鱼神话成为了汉代升仙思想中人鱼使者的重要来源。在汉代的生死观中,人们迷信灵魂不灭,死后世界中可以继续延续生前世界的生活,而进入到阴间的人类往往需要一个能够沟通人间和天界的使者充当导引的角色,于是不死不灭、死而复生的人鱼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人鱼形象的影响下,汉代伏羲、女娲等创世神也拥有了具体的形象并且一直延续存在下去。可以说,人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丰富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体现,它使得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被蒙上一层浪漫主义面纱

参考文献

佚名《山海经》

袁广阔、崔宗亮《仰韶文化鱼纹研究》

郑茜方《汉画中的人鱼形象》

纪洲丽《"鱼"在汉画像石上的寓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