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有什么故事和传说?长城的传说故事简介5
【历史有知识1】孟姜女何许人?她丈夫真的是修长城的劳工,葬身城下吗?被她哭垮的是长城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东起辽宁省丹东市虎山,西至内陆甘肃省嘉峪关,是明代杰作,1987年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孟姜女的传说也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世界级,一个国家级;一个是“不动产”,一个是“神奇的人”。孟姜女哭长城,人与物结合,看起来二者关联颇深,但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胡适的学生,这位“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为这事较真了,他寻遍古籍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左传》记载,公元前549年,齐庄公突袭莒国。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英勇战死,杞梁妻悲痛不已,远远地在郊外道路上哭迎丈夫的灵柩。
史书为证,这是一段真人真事,杞梁妻哭夫的典故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但文中没有看到孟姜女撕心裂肺、滂沱大雨的哭,也没有哭崩长城的情景。
那么,杞梁何时降级为筑城劳工?杞梁妻何时被改名为孟姜女的呢?一切都是时间惹的祸,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史实慢慢变成了故事,变成了不断丰满的传说。
到了西汉时,就开始“崩城”了。刘邦的玄孙、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先是在他的《说苑》中说“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接着在《列女传》中,增加了哭完之后,“遂赴淄水而死”的殉情“戏份”。
此时已经是悲得痛不欲生,哭得惊天动地了,但好歹还没有他丈夫什么事。杞梁依然是一位战死疆场的烈士,也跟长城没什么关系,此城指的是市民所居之城。
有了领头人,后来者就更能肆意发挥了。到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人忧天”的杞城,而且还具体明确她痛哭的破坏力——哭崩了五丈。
看来这杞人不仅忧天,而且还忧城。
西晋崔豹觉得这个破坏力不够震撼,无法惊天地,就大笔一挥,变成了整个杞城“感之而颓”。此时,昔日典故已经走出了历史的城堡,成了悲伤的爱情故事,典型的文学作品,好歹两位主人公依然“原貌原样”。
真正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来了。才华四溢的唐代人将故事时间移到了离自己更近的秦朝;杞粱妻变成了离长城更近的燕人,连姓带名改一起成了孟仲姿(或孟姜女)。
可怜她丈夫杞粱的“大夫”高官帽子被拿下,不再是光荣牺牲,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秦始皇的伟大工程——长城城墙之内。
到了这个时候,典故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仅有无限悲惨的小说故事。
小说完了,该上戏了。元代不缺的就是戏曲,孟姜女哭长城就成了最能感染观众的悲情剧。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钟嗣成的《录鬼簿》等均有记载。万(范)喜良代替杞粱出场,故事情节也更加波澜起伏,惹人落泪。
随着时间推移,又一个修长城的高峰时代到来,人们又有了刻骨铭心的痛和恨。
孟姜女哭长城的戏越演越煽情,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不断融入其中,秦长城也就悄悄地变成了明长城。
万里长城也好,孟姜女哭长城也罢。两千余年,巍峨雄伟的长城,一直都蜿蜒在那里;两千余年,一段史实变成了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从古到今,它们都在表达着人们心底最真最深的愿望和平、稳定、幸福和安宁。
2、长城有什么传说故事100字
德国的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越古老的建筑,越能给民族带来自信,当你登上长城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当你观望古城西安的古城墙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如果什么也没有感觉的话,就需要找到一个感觉的地方,民族的自信就是我们自己的自信!
3、关于长城的传说有哪些故事
祖国的万里长城,大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名片,凡是去过长城的人,都赞叹为之惊叹不已。
长城与黄河一起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华夏子孙都以长城为之骄傲。
万里长城大规模修筑时从秦朝开始,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长城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如一条长龙龙,翻山越岭又横跨草原和沙漠,又奔向大海之滨。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定要长久生存下去的决心和毅力。
万里长城中华象征
关于长城也流传着许多悲伤无奈的故事。孟姜女长城寻夫的故事流传千年仍让人叹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修长城的不容易。多少人为修筑长城献出生命。
当年秦始皇驱使百万人去修筑长城,当时全是手工没有机械,长城的修筑又是多是高山峻岭。更何况是万里之长,难度之大,工作人员死亡率之高,只能感概中国古代时候人的智慧和毅力。
万千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
长城在中国自古以来是为防敌入侵之用,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自强不屈的精神标志。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聂耳满腔热血写下激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给长城注入了全新的概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长城不屈的屹立
《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定为国歌,这是一种新的长城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古长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如果说长城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军事防御作用,那么在现在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长城不容侵犯,犯者必须如坚硬长城城墙一样让其头破血流。
而我们中华民族本身也应该如长城一样坚强而威武,为了民族的生存,必须要更加团结更加强大,这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千年历史存在于长城
中国古时有关写长城的诗文有唐朝汪遵的《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唐朝李益的
《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写长城的古诗文都见豪迈,又有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秦塞古长城
写长城的诗文要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此诗叹为观止,长城内外见雪的风光在阳光下,真正“分外妖娆”,这首著名的诗词,大气磅礴又风光无限尽在其中。
毛泽东感叹长城内外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他更万丈豪情认为,祖国的长城内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此胸怀和境界,也只有伟人毛泽东。
长城在毛泽东的大情怀中,更加持重大气。
望长城内外的雪正白时
沙沙小观园谢谢点赞及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