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密器(中国古代琉璃器)
归魂
取六月一日鸾巢中雏口中虫七枚,萤火虫七枚。三月三日,取科斗一十四枚,阴乾。乌卵开破,去黄留清,将未投中却封了,令鸡抱之,其鸡叫也。盛取去密器中盛之,如用取一大豆来,津唾涂於顶上,夜有百尺霞光,昼有紫云。如置药指甲中,则指物色如箭。如射用蟾血和涂身,夜作一块,火置口中,唾则亦火出。六甲日造,如要烧一切舍屋,诸应情烧物,用药一刀圭书,涂上至夜则火,无救。如将小石,置药少许,沉在井则火生,於井底水无害。
异容
若人有危难不测之灾,未能建法成就,急速异形,遽闪一难,须用此术。
故笠子,一个。烧号丹,一分。白马蹄甲,一个,烧灰。萨子花,阴乾。老章鹿根,二两。翼翅,一对,烧灰。
右件六味,各为细末,将一半置青胆中,悬东门七十日。如急,夜去一核大药,用津唾涂於面上,明日妻、男认不得。更将前散药,时面东调,时不得睡,搅吃不得吹,家属不识矣。
1、密码是现代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技术,中国古代有密码吗?
中国古代确实有密码,并且起源还比较早,而他的发明人就是封神榜的那个姜子牙。在《六韬》中就记载了两种密码方式,阴书与阴符。
阴符是一种尺寸长短不同的简或牍片;不同的尺寸代表不同的含义,一共8种。如前方获得大胜,用来传达军情的符长一尺,然后依次递减,最短的一种只有三寸,代表军队完全战败,丧失土地。
其做法便是把一份完整的军事文书分成三份,即“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送信的各持一份,这样即使送信的被抓,也不至于泄露全部的军事机密。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密码最早的国家,在信息传递和保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非常能够体现古代人的智慧。
第一种是密码锁,不同于现代的数字密码,它的转盘密码是由汉字所组成的。汉字密码锁分层复杂,有的密码锁转盘上面的汉字虽然相同,用于开锁的密码却并不一样,只有特定的组合才能让打开,所以不知道密码的人即便是拿到了钥匙,也无法打开这把铜锁,可谓是独具匠心。
最近播出的一档探索国宝的节目--《国家宝藏》里就展示了一样和密码有关系的文物,它就是1975年出土于西安的杜虎符。虎符是古代君王用来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的凭证。它分为左右两半,右半边虎符一般留在君王处,左半边虎符颁发给驻扎在外的军队长官手中。当需要调兵的时候,由朝廷的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驻地,军队长官将左右符和符查验无误后,军队才能按照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信陵君窃符救赵”最能体现虎符的重要性。
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发明了一种叫做“阴书”的秘密通信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信息为若干份,并由若干人传递,需要把所有信息重新拼合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到了宋朝,出现了一种叫做“字验”的加密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一首诗中的一个字来代替某个需要传递的信息。
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密写”术,这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墨水,以达到让文字“隐形”目的。其实这种墨水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明矾水。例如康熙五十四年发生的著名的“矾书事件”,就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引出的。
我国直到十六世纪中叶时期,才出现了真正与现代密电码原理完全一样密码,叫做反切码。它是利用了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发明人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这种反切码比现代密码还要难破译。
2、古代女子的闺房里都有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称作“闺房”,又称“香闺”,是未出阁女子坐卧起居、做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所在。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女儿,一待春意萌动,便要安排进入闺房,加以重点保护,不可与外界接触。真可谓,小小闺房,满是情趣。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女子香闺,看看古代有哪些的香艳至极的闺房雅物!
镜 台
镜台,在古时称为“妆奁”,是古代妇女专用的梳妆盒或梳妆台。女子静坐在典雅的梳妆台旁,轻轻地梳理头发,看着镜子中的容颜,一种欲语还休的惆怅漂浮在空气中,嫣然一笑更是倾国倾城。从古至今,镜台(梳妆台)都是卧室里最具旖旎风光,也是最能寄托遐思的装饰文化。
越南黄花梨三屏风镜台
清中期 黄花梨折迭式镜台
明末清初 黄花梨雕螭龙纹镜台
常见的镜台样式有折叠式、宝座式、五屏风式等,样式多样而各具创意。有的镜台的下方还备有小抽屉,用以放置胭脂、妆粉、眉笔等化妆工具,外形大方,功能实用。
折叠式
明晚期 黄花梨木雕折叠式镜台
宝座式
清18世纪 黄花梨镂雕凤穿牡丹纹宝座式镜台
五屏风式
清早期 黄花梨五屏风式镜台
古代的镜台通常装饰华美、做工精致、寓意美好,采用镂空雕花、浮雕图案等装饰。以龙飞凤舞、花鸟怡情等主题最为常见,表现出一派悠闲华贵的生活气息。
明 黄花梨五屏风式龙纹镜台
明 黄花梨刻龙纹镜台
清代 黄花梨屏风式凤穿花镜台
晚明 黄花梨木雕凤凰牡丹纹镜台
铜 镜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首《木兰辞》,满满脂粉味,“对镜贴花黄”的句子更是让人浮想翩翩。古人的镜指的是铜镜,铜镜是闺房必备之物。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双方家长同意后,就下聘礼,而聘礼中就有铜镜。
商晚期环状光芒纹镜,尺寸较小(直径11.5厘米),为少见的早期铜镜,纹饰间拙。
战国龙凤连弧镜,直径18.3厘米,龙凤形态和镜背铜色都有早期的古朴。
“女为悦己者容”,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宋代黄坚《沁园春》里写“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近得伊”,写得就是镜之爱情意味。
汉百乳镜,直径18厘米,为同类镜中尺寸较大、厚重,每个乳钉上都有盘绕的沟弦纹,版模一流品相完美。
唐“放日图形”瑞兽镜,此镜直径18.9厘米,内区六瑞兽以高浮雕手法表现,外区瑞兽仙禽环绕,间以八字铭文“放日图形,象质摸星”,工艺和品相均为唐早期镜中罕见的精品。
古代铜镜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添看很多西洋题材,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装饰方法有浮雕、彩绘、镶嵌、鎏金、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精致美丽。可用、可赏甚至可把玩,这便是大多数闺房之物独具特色之处!
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喜欢的题材,黑漆,瑞兽禽鸟辅以葡萄和叶蔓,此镜直径11.8厘米
金双鱼镜,直径108厘米
明代“清闲人物镜”,纹饰简单,工艺比较粗放
妆 匣
妆匣,顾名思义,即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古人的首饰盒主要用于梳妆打扮,也是梳妆盒。千百年来,每逢女子出嫁,娘家总要送给女孩一份丰厚的嫁妆,而首饰盒定是必不可少的。
妆匣中的首饰并不限于梳妆用的簪钗,还有璎珞、别针、项圈、项链、手镯、坠链、领扣、耳环、戒指、玉佩等,琳琅满目。而身体的多种部位都有相应的装饰品。
胭脂盒
胭脂盒,顾名思义就是女子用来放胭脂、香粉的盒子,是古代女性闺房必备之物。古代的胭脂盒非常的精致漂亮,千古历史,虽然每个年代女性追逐的潮流不同,但审美的大感觉都依然相似。
古时人家提亲,男家的聘礼除了茶叶和点心,还会用制作精致的胭脂盒装了女子化妆用的脂粉,作为聘物。女家若是接受,会把茶叶点心分送亲友,藉以通告吉期,脂粉则留下自用,以丰润面容,妆饰美丽。
胭脂盒这一化妆用具,千百年来在民间各地广为流传,其中一些材质珍异、制作工巧的精品,也是玩家苦心追寻的收藏之物。现在的化妆品种类繁多,可盛装的器皿都是现代化的瓶瓶罐罐,虽方便,却少了韵味和情调,还是古色古香的胭脂盒独具美感。
梳 篦
梳篦(shū bì),古代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说文解字》云“栉为梳篦之总名,从木节声。”齿稀的称“梳”,梳理头发时用;齿密的称“篦”,在清除发垢,驱灭蚤、虱等寄生虫时用。
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
绣 墩
绣墩,又名鼓墩或坐墩,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及最富有个性的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为古代香闺专用的坐具。古代女子为了使自己的坐具显得更为美丽、高贵,便在绣墩上“铺锦披绣”,将其用艳丽、珍贵的锦绣包裹住,很多锦绣是出自主人亲手缝制,绣墩其名也是来源于此,这样看来绣墩也称得上古代闺房里的一抹秀色了。
清雍正 墨彩通景山水绣墩
清 青花绣墩
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绣墩的美,在于其形制的独树一帜,国人向来崇尚平衡、方正的肃穆美,古典坐具秉承这一理念,通常表现为四平八稳,以“方”为其形。而绣墩却“背道而驰”,以一种独特的圆润形象出现,外形秀气、体型小巧,体现出了闺中少女的几分娇羞。
掐丝珐琅凤纹绣墩
清·雍正 粉彩描金玲珑锦地剔花卉寿字纹绣墩
小 姐 椅
小姐椅,是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椅子,有灯挂椅、靠背椅、圈椅等几种,尺码要比正常的椅具小一些,高度也低于其他椅子,没有扶手,椅面极窄,顶多放半个屁股。椅小姐椅与女主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有一种小姐椅甚至在座面下安装了暗抽屉,里面放着缠足及女红用具,有些还存放着三寸小鞋。
带抽屉的小姐椅
小姐椅,造型精巧而轻便,装饰华美,是体现女性特征的椅子。在小姐椅的靠背上,常常刻有相夫、教子图等图案,相夫教子是传统女子的美德,是对传统女性的基本要求。明式小姐椅是小姐们在闺房和内房洗脚用的专座,它让人联想江南纤弱女子闺房内的情境。
民国 酸枝小姐椅
玫 瑰 椅
知性文雅的闺房坐具玫瑰椅在古典座椅中不像交椅、圈椅、官帽椅拥有大名气,也没有获得皇宫贵族与名人名士的赏识垂青,却有一个非主流文艺范的名字——“玫瑰”,也备受古代文艺分子们的喜爱。
“玫瑰”非象征着浪漫的玫瑰花,而是美若瑰玉的“玫瑰”,玫瑰椅是古代小姐闺房的御用座具。古代女子坐在此种椅子上,必须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体现大家闺秀的教养。
玫瑰椅的矮靠背,小巧别致、造型通透轻盈、空灵飘逸,宛如清水出芙蓉。椅背、扶手下方及椅腿部分的雕花设计,增加了椅子的优雅与轻巧感,令人赏心悦目!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讲道,虽然有传言说玫瑰椅是内室女眷使用的座具,但故宫大臣上朝、颐和园等候歇脚处留有成排,现存晚清客厅客座处多有此类安置。古代重男轻女,玫瑰椅作为女子坐具本应在家具中低位不高,但事实并不如此,可见物美人爱,古人对玫瑰椅的喜爱,并不因为其地位而改变。
美 人 榻
美人榻,又称“贵妃榻”,正所谓“人如其名”,它不仅是美人的专属,而且能够体现出美丽女人被宠爱的幸福生活。美人榻,不论中西古今,都不同地演绎展现女人魅力身姿。
民国 红木嵌理石藤面美人榻
清末 红木嵌理石美人榻
美人榻造型优雅,形态优美,面较窄小,可坐可卧,尤如美人出浴,慵懒地着一身华裳,斜睨着你。当美人们静卧在美人榻上,可以慵懒、闲散,榻和榻上的人一同成为风景,风情万种,使人陶醉。
红木雕狮子滚球美人榻
清 红木嵌云石美人榻
在制作上,美人榻也十分讲究,后背有围栏突出并呈阶梯状,其意为“步步高”,中间常镶以秀丽的云石,并雕刻精美的吉祥如意图纹。榻一端设后仰式靠背,另一端做成书卷枕,坐卧随心。床体用四立柱,下设小龟足,风格古朴。卧室一隅置上一张美人榻,闲暇时品茗赏景,颇有情调,依旧令人心向往之!
明 黄花梨美人榻
清 红木美人榻
清 红木麒麟纹拉钱美人榻
清 红木如意纹镶大理石美人榻
古代女子的闺房里都有啥?
咱们现代人的居家摆设,和主人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但必备的日常生活所需应该差不多吧,古代女子闺房,说实话,本人也没有机会看过,影视剧不好做典型,就把《红楼梦》中的几位小姐的闺房拿来做个参考吧。
贾宝玉天天到瀟湘馆打卡,这一天,湘云和黛玉还没起床,宝玉就来了,等两人穿好衣服后,宝玉就坐在镜台边,开始看她们梳洗,湘云洗脸,翠缕泼水(盆是必需的),宝玉要蹭水洗手,紫鹃递过香皂,拿过手巾擦,然后用青盐擦牙,漱口,之后湘云替他篦头,梳头。宝玉干么呢?他见“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这一下,就被湘云打掉了,因为吃胭脂这坏毛病,得改。
后来,贾母带着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参观,她们先到了瀟湘馆,走过甬道进了房,紫鹃打起湘帘,林黛玉奉茶,丫头搬椅子给王夫人坐,刘姥姥看见窗下案上有笔砚,书架上有满满的书……
探春那里怎么样呢?
探春三间屋子没隔断,当中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放各种名人法貼,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如树林一般的笔,另一边有斗大的汝窑花囊,上挺一囊白菊,西墙当中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各一颜真卿写的对联,左边紫檀架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有大佛手,右边洋漆架有一白玉比目磬,旁有小锤,东边有卧榻,拔步床上挂着的是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宝钗的屋里呢,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一个供了几枝菊花的土定瓶,两部书,茶奁茶杯,床上青纱帐幔,朴素的衾褥……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转了一圈,还进了一个“伪绣房”。当时刘姥姥已有七八分醉意,解了个手再回来找不着道了,于是摸着门就进,看到一面镜,摸到一面板壁,见着一幅画,又掀了葱绿撒花软帘,见着四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都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的砖,都是碧绿凿花,左一架书,右一架屏,转个门就瞧见了穿衣镜,原来这是个机关,转过来就是一张精致的床帐了,后来啊袭人来了,发现屋里酒屁熏天的,她把三四把百合香放进鼎,用罩子罩住,把刘姥姥送走了,刘姥姥感叹“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告诉她,这是宝二爷的卧室。
宝玉虽不是女儿身,从小,贾母和王夫人都是把他当女儿来宠着的,所以他十二三了,还和姑娘住在一个大观园里头,刘姥姥把他的房当绣房,也是情有可原,因为的确太像了。
其实,秦可卿的房里,更不得了的热闹,鉴于她是已婚,闺房的名称用她头上不是很合适。
这个小姐们,闺房里有什么呢?咱们看看,帘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是床,一般是拔步床,贾府的小姐们规格都是一样的,所以探春有,其实黛玉迎春等人也有,也都是一样的,床上挂幔子,床上有被褥,枕头等,都有案,或近窗或摆正中,案上用来放笔墨纸砚的,书架上有书(是能看的书),是琴谱还是书貼这个随个人兴趣爱好,两边的紫檀或其他材质的架上,放各色古董玩器,适当地配以时鲜花卉和各式水果,墙上适当配名家笔墨。
身为女子,必然地会有妆台,妆台上会有各色物品,镜子,胭脂水粉常戴的首饰之类的,房里还会有放各种盆的架子,还会有各种大小箱笼,装大毛衣服的,装贴身衣物的,装手帕的,装首饰珠宝的,由专人保管。天热要扇子,天冷要手炉,渴了要喝水,得有杯子,下雨要打伞,要雨布,生病吃药的话,如林黛玉这般,还会有汤药罐和装丸药的瓷缸之类的。
人有三急,也得解决,虽然也有厕所,但大晚上的出去也挺冷的,所以里面会备一些特别用处的桶,还有女子的大姨妈来了,得有布做的巾……,林林总总,凡是生活所需都必须有,代表身份等级的也得有,不但有,而且有许多。
了,贵族小姐们讲究的东西多,真正穷苦小百姓,许多东西都是简到极致,比如晴雯被撵出贾府,回到自己表哥家的猪窝,那帘是草帘,床是芦席土炕,衾褥是她抱了出去的,四壁皆空,晴雯要喝水,宝玉从炉台上,见着了个黑沙吊子,去拿了一个大粗碗,那碗一股子油膻味,宝玉洗过两遍,才提起沙壶倒了半碗绛红色的,根本不象茶的茶给晴雯喝……
大致上差不多就这些吧,没实践过,如有不当的,还请见谅啊。期待关注。
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很多,讲一个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前719—前645),名夷吾,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之称。年轻时与鲍叔牙(约前723—前644)交往,鲍叔牙也是颍上人。
最初,管仲与鲍叔牙在南阳认识。通过交往,鲍叔牙认识到管仲或许是个人才。管仲当初很贫困,曾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钱财时管仲自己多分,鲍叔牙从不计较,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是穷困。管仲曾为鲍叔牙谋划事情,结果事与愿违,鲍叔牙的处境反而更艰难,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给他瞎驴骑,认为是时势不顺利。管仲几次做官,但没有做长的,几次都被君主驱逐,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上好时机,没有遇见赏识他的人。管仲曾几次参战,战场上表现得胆小怕死,几次都逃走了,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知道他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两位好朋友分别给两个公子做师傅。得知齐襄公被杀,两位公子都急着赶回国都临淄,争夺齐国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为帮助公子纠取得君位,决定亲自护送他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他先到齐国,就会抢占君位。不如让我先带一支人马截住他。”
事情正如管仲所料,莒国护送公子小白正赶回齐国,管仲追上拦截,他拈弓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除掉了对手,待护送公子纠到齐国边境时,才发现上当了。原来,管仲射中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他倒下装死,骗过了管仲。公子小白和鲍叔牙抄小道到了临淄,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报一箭之仇,派鲍叔牙率兵30万攻打鲁国,鲁国连连败北,急忙向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鲁国公杀死公子纠,将管仲押送回齐国。鲁庄公不愿为公子纠而遭受更大损失,只好接受齐国的条件,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交给了齐国。
齐桓公为感念鲍叔牙的忠心和功劳,决定任命他做国相,鲍叔牙说以前所做的事,全靠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而成,现在要我做国相,仅靠忠心是不够的,需要找个更有才能的人才行。于是,他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置我于死地,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是对公子纠的忠心。各为其主是做人准则。现在要治理国家,论本领,管仲比我强多了。主公要成就霸业,干出一番大事业,就要不计前嫌,管仲是个可用之人,他会死心踏地的卖命。”
齐桓公是个知情达理、豁达大度的人,他听了鲍叔牙的话,管仲的罪一笔勾销,拜他为国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有了用武之地,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大开铁矿,多制农具,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提高耕种技术,重视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严格训练和管理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越来越富强了。短短几年,齐国取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齐桓公终成霸业。管仲的成功是与鲍叔牙的举荐分不开的,他自己曾感慨地说,“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囚禁受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名声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小结】鲍叔牙为世人所称颂的事,莫过于推荐管仲为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鲍叔牙能够避位让贤、明辨是非,所以,司马迁曾说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能了解人才。
痴女来莺儿
来莺儿是东汉末年洛阳“芳泽阁”的头牌舞伎。曹操在朝做典军校尉时常常到“芳泽阁”欣赏其舞技。拿今天时髦的话讲,曹操当时是来莺儿的“粉丝”。 东汉灵帝驾崩后,“十常侍”作乱,并州牧董卓以救驾之名进兵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断专行。曹操对董卓败坏朝纲的举措很不满意,一天夜里他逃离洛阳后即联络渤海太守袁绍,举兵讨伐董卓。 董卓一看曹袁联军势大,便一面挟持献帝西迁长安,一面下令兵丁纵火焚烧古都洛阳…… 洛阳的大火烧得正旺时,曹操带兵赶来了。 “来莺儿是逃走了,还是被烧死了?”曹操在指挥自己的军队救火时,想到了来莺儿。 “王图,你带人到芳泽阁找找来莺儿,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遵命!”羽林郎将王图领命后边走边想,奋武大将军身边美女多得数不清,他干么要救来莺儿这个舞伎呢? 王图来到芳泽阁,正好碰到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在院内用鞭子抽打一个女子—— “将军救我!”这女子一见王图带兵来到,像溺水的人遇到了一根稻草一样,满眼充满着希冀。 王图一看这女子,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女子虽被这个丑男人鞭打得衣衫不整,芳容失色,但其近乎完美的身材容貌活脱脱一个赛貂蝉!貂蝉他可是见过的。 “住手!”一股英雄救美的豪情在王图心中迸发出来,他对丑男人大吼了一声。王图心想,自己虽然算不上什么英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呀! 丑男人被王图的气势镇住了,他支支吾吾地对王图说“将军,我在打自家的贱女人,她……” “胡说八道!”王图知道这丑男人在撒谎!芳泽阁是什么地方,他还不知道吗?这里哪儿会有他的女人呢?一问,果然,这丑男人是这儿的龟奴,他乘芳泽阁火起,老鸨被烧死的机会,想带着“花魁”来莺儿逃走,可来莺儿死活不同意跟他走,于是,他便恼怒地鞭打了起来。 “他娘的,趁火打劫!真不是个好东西!”王图勃然大怒,抽出随身宝剑,“哧”地一下刺进了龟奴的胸膛…… 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王图没想到自己救下的就是来莺儿,便皱着眉对她说“你随我走吧。” “不,我不去!”来莺儿头摇得像拨浪鼓。这时,王图猛然想到,自己知道了来莺儿是谁,可来莺儿还不知道他是谁呀,她怎会糊里糊涂地跟着一个陌生人走呢?便抿嘴笑着解释说“我是奋武大将军曹操手下的羽林郎王图,是曹将军让我接你来的!” “哦——”来莺儿脸上露出了惊诧之色!她记起了过去常来芳泽阁听歌捧场的典军校尉曹操,想不到他如今做了大将军了,更想不到他还记着她,还派兵来找她!如今兵荒马乱的,芳泽阁又被烧了,来莺儿心想自己已经无处安身了,既然曹操派兵接她,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就随这位年轻将军去吧。 曹操一见来莺儿就笑着说“呵呵!来莺儿,我想在军中成立一个歌舞班以鼓舞士气,你是这方面的人材,所以我派王图把你找来了。” “谢大将军还记着我!我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大将军的厚爱!”来莺儿一听曹操找她为这事儿,立即高兴得蹦跳了起来。 王图那天一见来莺儿,实际心里就看上了她。可曹操让他找寻来莺儿,他便以为曹操早已相中了来莺儿,借他一百个胆儿,他也不敢和曹操争风吃醋呀!所以他只有把口水往肚子里咽了。 可事情完全出乎王图的意料。他没想到曹操找来莺儿并不是为她的美色,而只是为了她的艺术才华。他不由暗自笑了嘿!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大将军帐下美人堆成了山,哪里会在乎一个歌伎?于是,王图闲暇时便有事没事总爱去和来莺儿套近乎。来莺儿因王图曾从龟奴手中救下了她,加之王图长得也是一表人才,一来二去,她也喜欢上了曹操身边这个近侍小将军。 可是,这时候曹操迎献帝、迁许昌,已经做到了魏王、丞相,他给军中的歌伎定了一条规矩三十岁以前不准嫁人,更不准和军中将士有私情,违者一律斩立决!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这些歌伎保持最良好的容貌和体态,更为了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可这条规定却害苦了在感情上正如火如荼的王图和来莺儿。王图更是难以自持,几次夜晚偷偷跑去和来莺儿相会,但二人情到深处时,却都被来莺儿婉拒了“我一个小小的舞伎自然没什么,可我担心害了将军啊!”心情受到压抑的王图虽怅然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不久,曹操提拔王图做了前军校尉,准备让他带兵前去荆州刺探军情,为大将军曹仁攻打荆州做准备。占据荆州的是刘备手下大将关羽。王图害怕自己一去不复返,为国捐躯,再也见不到来莺儿,岂不枉和她相识一场吗?这实在是太冤枉了!不行,我在临行前一定要和来莺儿见上一面,乐上一乐,就是死了也是个风流鬼啊!王图这样想着就跑去找来莺儿。 “关羽是有名的虎将,这回我去他的地盘窥探军情,恐怕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王图说着说着泪流满面。 “我想……”王图把来莺儿拥在怀里,终于憋足劲说出了自己思量已久、一直想说而没敢说的话。 来莺儿看着面前的心上人,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宽衣解带,抱住了王图…… 常言说,欢娱嫌夜短,一刻值千金。鸡叫第三遍,王图才猛然惊醒“糟糕,误了点卯时间了!” 大战在即,王图竟然误了卯,不杀他如何服众?曹操当即下令将王图押入大牢,待大军出征前斩首祭旗。 “丞相,贱妾有罪在身!贱妾愿替王图***!”来莺儿急急来到丞相府中,苦苦哀求,并说出了二人之间的私情和王图误了军中点卯时辰的原因。 曹操睁圆眼睛,看着面前的来莺儿,暗想呵呵,世上自古有英雄救美人,没想到还有美人救英雄啊!你来莺儿不讲我不知道,一讲就是二罪并罚啊!可你来莺儿死了是小,我军中的歌舞班今后无以为继可就是大事了啊!你这一死,让我到什么地方再找你这样的歌舞人才去呢? 曹操沉吟了一会,对来莺儿说“你只要在军中给我训练出一个新的歌舞班,将你平生所学全部授给歌舞班中你的那些徒弟,待本相验收满意后,就答应你的请求,赦免王图不死!” 曹操自然是不想让来莺儿死的,他心里想的是你来莺儿现在是头脑发热,等你冷静下来,就不会寻死了。 ,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来莺儿竟真的尽其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组建起一支似模似样的歌舞队,还把自己的本事全部传授给了这些徒弟们。曹操看完了“汇报演出”,情不自禁大声喝起彩来。 “丞相,我现在可以替王图***了吗?”曹操没想到,来莺儿替心上人赴死的决心竟丝毫没有改变。 “呵呵,”曹操对来莺儿笑着说,“本相念你为我新训练了这样好的乐舞班,正想着如何赦免你,让你不死呢?” “丞相,”来莺儿跪在曹操面前,不卑不亢地说,“丞相的大德大恩贱妾心领了!可贱妾不死,王图就得死,否则,有令不行,丞相今后如何统领属下呢?” “这?”曹操惊讶得眼珠子都快掉了!他做梦也没想到面前的这个舞伎如此明事理,还真让他无话可说。 “王图,如果本相赦免了你和来莺儿,你能娶来莺儿为妻吗?”曹操亲自来到大牢问王图。 王图摇着头说“不能。” “为什么?” “她是歌伎呀!” “歌伎怎么啦?你明知她是歌伎,还不是和她偷着好了?” “我那是逢场作戏!因她长得到实在太美了,是男人就想着爱她!她这样的女人只能做情人,不能做妻子啊!” “你真是个混蛋!”曹操气得破口大骂,转身就走了。 回到相府后,曹操将王图的话说给来莺儿听,想让她打消死的打算,可来莺儿竟一点表示也没有。 “丞相!”第二天一大早,相府里的一个近侍急匆匆地拿着一封信跑来禀报曹操说,“昨天夜晚,来莺儿自缢身亡了!” 曹操听了大吃一惊,忙展开那封信—— 丞相 贱妾心知您不忍心杀我,但贱妾不死,王图就得死。望丞相在贱妾死后,践言放了王图,贱妾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丞相对贱妾的天高地厚之恩…… 看着来莺儿的遗书,曹操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他的相府里有上千个女人,却找不出一个像来莺儿那样心甘情愿慷慨赴死的红颜知己! “丞相!末将谢丞相不杀之恩!”刚从牢房中被放出来的王图来到曹操面前,大礼参拜。 “王图,救你的人是来莺,而不是本相。”曹操说完一摆手,让侍卫们将王图用乱棍打出了相府,从此永不录用。
1.知恩图报: 感激他人的恩惠并设法报答。
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正在吃肉。秦穆公看到爱马身死,虽然心中不忍,不知者无罪,马死已经无可挽回,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
于是,秦穆公便对杀马的众人说“吃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喝。国君不罚反赐酒,挽救他们的性命,让这一伙杀马人心中惭愧不已,秦穆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当时吃秦穆公马肉的那伙人听说了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的恩德,他们在危急时刻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秦穆公。秦穆公的大军來援,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这就是知恩图报的典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东吴大将吕蒙因为读书少,被称为吴下阿蒙。孙权看不下去,就对吕蒙说“你之仗军务,不读书怎么行?”吕蒙感觉军务繁忙,无暇读书。孙权批评吕蒙“不要求你学富五车,涉猎一些历史罢了,你难道比我还忙吗?”
吕蒙为了不再挨批,就开始读书,学识渐长。有次鲁肃跟吕蒙商议国事非常吃惊“世人都说将军不过一介武夫,没想到今日一叙学识渊博,已非吴下阿蒙。”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3.勾心斗角被世人误会最多的词语。
只要说起勾心斗角,大家马上联想到阴谋诡计,其实这个典故最初不过是形容建筑构造的精美,与明争暗斗没有任何关系。
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秦朝就灭亡了,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个干净,世人对这所雄奇的宫殿心向往之,不少文人骚客对其缅怀,杜牧就写出《阿房宫赋》,警醒晚唐的统治者。其中有这样几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大意是说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这就是“勾心斗角”的来历。
4.天经地义天地间亘古不变的规则,理所的事情。
织布时,需要先把纵线(经)布设好,然后再用横向(纬)的线穿梭交织。所以,经线是很关键的。由这个意思引申出规范、原则,不能改变也不容置疑的道理。“义”指准则。“天经地义”是“天之经地之义”的浓缩。在古人眼中,天覆盖着,地承载着,天与地都是至高无上的。“天经地义”就是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5.食言而肥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
鲁哀公的贴身仆人郭重发现季康子与孟武伯两人有不臣之心,就汇报给鲁哀公,请他借机责问。鲁哀公借口举行宴会,摸摸两人的根底。孟武伯先向鲁哀公敬了个酒,接着便挖苦郭重“你怎么吃的这么胖?”
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郭重的主人是国君,季康子连忙出来打圆场“孟武伯需要罚酒,郭重跟随大王事务繁忙、舟车劳顿,我看着都瘦了一大圈,你怎么能说他胖了呢!”鲁哀公看两人一个嚣张跋扈,一个口蜜腹剑,丝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中非常恼怒,指桑骂槐地说“吃的假话太多了,只知道顾自己不顾别人,能不胖吗?”这便是“食言而肥”的来历。
6.养儿防老养育孩子是为了防备老年无依无靠。
宋朝有个百姓醉酒闹事,误杀邻居的老婆,被判处死刑。他的儿子愿意替父受刑,于是上堂禀明上官“养子待老,积谷防饥,代父偿命,留名万世。”办案的官员被他的孝心感动,就赦免了他的死刑。
百善孝为先,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大家在追求人生目标和价值得,切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