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才子_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四个

社会奇闻 2023-03-15 16:41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江南四才子中的佼佼者,他的诗词作品流传千古,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是他曾经被自己的妻子戴了一顶绿帽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伯虎出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家境殷实。。而唐伯虎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一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四个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二江南四才子歌仔戏

呼哈城市导读在闽南文化中,有一种习俗演出叫做歌仔戏,有些人不了解歌仔戏,觉得那些看起来都是一个样,但事实上,闽南歌仔戏分为许多种,而其中歌仔戏都有哪些剧种呢?我们需要研究一番。

1、野台歌仔戏

野台戏即为外台戏,多于庙口演出。野台歌仔戏为歌仔戏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剧种精华,并穿着戏服,粉墨登场演出,歌仔戏即成为大戏型式。野台歌仔戏演出名目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举凡庙会、酬神、建醮及神诞等活动,多有野台戏的演出。

野台戏一般称为是外台戏,多用于庙口演出。野台歌仔戏是最为普遍的演出形式,本地的歌仔戏吸收了其它剧种的精华,并且穿着戏服粉末登场演出,歌仔戏就成了大戏的演出形式,野台歌仔戏的演出名目一般和宗教活动有关,但凡是举行庙会、酬神、建醮及神诞等活动,一般都会有野台戏的演出。

2、广播歌仔戏

广播歌仔戏是最先使用歌仔戏转型的广播界,在民国四十三、四年间,就开始出现了广播歌仔戏,许多广播电台都开设了广播歌仔戏的节目,还有部分电台是来自组歌仔的戏班,它一般以录音或者现场演唱为主,然后通过电台广播的方式传送至各地区。

广播歌仔戏的特点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演员不需要表演身段动作,所以特别重视唱腔和念白。,由于歌仔戏的播出时间长,需要大量的曲调,除了演唱传统的歌仔戏之外,还需要从流行歌曲中吸收和传承具有承转合的四句七言曲式,用来丰富歌仔戏的新生命。

3、落地扫歌仔阵

落地扫歌仔阵是由闽南传入台湾地区的歌仔,在宜兰发展成了"本地歌仔",然后又融入了车鼓戏的表演形式,形成了演出滑稽诙谐的汉族民间故事,随着神骄游行,人们称之为"歌仔阵"。落地扫歌仔戏是歌仔戏最为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属于歌舞小戏的类型,演出地点一般是在庙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游行阵头行进至庙口广场,以四支竹竿围出表演区,就地演出。

落地扫演出的剧目比较少,大概只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扫的演员以丑、旦为主,演员一般不穿戏服,而且没有繁杂的身段,落地扫歌舞小戏的表演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所以表演的动作较为简易,曲调的音乐也不算复杂,通常是以一首或者少数曲调重复进行,这种演出形态属于非营利性的业余表演,表演团队是由民众自发组织的,所以演出的趣味性远远高于艺术水准的要求。

4、内台歌仔戏

内台歌仔戏指的是戏院室内剧场演出的歌仔戏,采取售票的方式,属于营利性的演出,《台湾省通志.艺术篇》中记载在民国四、五年间,辜显荣从日本人那儿买来台北淡水戏馆,改名新舞台,作为本省人之娱乐机构,其经理人见歌仔戏那么受人欢迎,所以出资设立新舞社歌剧团,在该戏院经常排演歌仔戏,而收取门票。

歌仔戏作为营利性的舞剧,其舞台布景、灯光服饰等都很讲究,演出也是比野台戏严谨,在公演之前,通常是由演员穿着沿街"踩街",借以吸引观众广作宣传,增加票房收入。在民国的四十四年间,在内台歌仔戏的鼎盛时期,全台约有300个此类歌仔戏班,可见其繁荣。

5、电影歌仔戏

电影歌仔戏电影歌仔戏创始于1955年的台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那时候歌仔戏的电影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因为歌仔戏原有的声势令歌仔戏电影轰动一时,歌仔戏毕竟是更适合于舞台形态的,所以在1962年之后,歌仔戏的电影随之消失不见。

6、电视歌仔戏

在1962年时期,台湾的电视公司成立,推出了第一部电视歌仔戏《雷峰塔》,当时台湾的电视机并没有普及,而且电视都是黑白电视,所以通过电视欣赏歌仔戏的人很少,那个时期最为流行的还是广播歌仔戏。

以上就是关于闽南歌仔戏戏种的介绍,通过以上的闽南歌仔戏发展可以看出,它经历过许多阶段,融合了众多其它剧种的内容,形成了众多形式各异的闽南歌仔戏。

生活需求,尽在呼哈,更多闽南本地资讯,请


三江南四才子传

唐伯虎

唐寅,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祝枝山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举,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归里。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岁。 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祝允明一一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传世墨迹如小楷《出师表》、草书《自书诗》、《落花诗卷》、《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等均为其代表作。著有《怀星堂集》(三十卷)、《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撰有《兴宁县志》。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