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坟地风水趣事

社会奇闻 2023-03-15 16:40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曾国藩为母奔丧,为寻一佳地为母下葬大费周折。古人都迷信,认为后世的富贵荣华与父母祖宗的坟地不无关系,找一风水宝地做父母的安葬之所在,就成了许多达官贵人的梦想渴求。
这天,曾国藩正为此事犯愁,忽然有人来访,说觅到一风水绝佳之地。
来人见到曾国藩自我介绍说“山人乃江右陈敷,欲往宝庆寻一友人,路过贵乡,闻大人丁香忧回籍。欲来拜谒,恨无见面之礼,昨日在离此不远的双屏山觅到一绝好吉壤。故今日专来拜访。”
“难得先生如此看得起,令国藩惭愧。”曾国藩带陈敷进了书房,献茶完毕,曾国藩说“刚才先生说在两屏山觅到一吉壤,国藩全家感激不尽。家母灵柩一直未下土,为的是此事。”
陈敷正色道,“当年赤松子将地学正经《青囊经》三卷授黄石公,黄石公又将它传给张良,张良广收门徒,传之四方……”
曾国藩点头说“先生言之有理。自从家祖母下葬七斗冲后,鄙家发达后,国藩也就相信阴宅地学了。”
“令祖母下葬七斗冲后,家里有哪些发达?”
“自从家祖母葬后,第二年,国藩便由从四品骤升到从二品,后六弟入国子监,九弟亦进了学。”
陈敷哈哈笑道“令祖母下葬的七斗冲,山人特地去看过。那里前滨涓水,后傍紫石山,出路仄逼,草木不丰,只能算块好地,够不上吉壤佳城。所以只能保佑大人官升二品,岂能跟两屏山相比!”
陈敷说到这里,有意停了一下,两眼注视曾国藩,见他正凛然恭听,便轻轻说道“不是山人讨好大爷,这两屏山葬地,将保佑尊府家业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日后将成为当今天子之下第一家。”
曾国藩两只三角眼射出惊诧灼热的光辉,激动地说“倘若真如先生所言,国藩将一千两银子相报!”
陈敷摇头,淡淡一笑,说“山人生机自有来路,这些小技,乃兴致所至,偶一为止。漫说千两银子,便是万两黄金,山人亦分文不取。”
曾国藩见他不是为钱而来,对他更加敬重,也更相信了,便客气地说“待先生用完饭后,我陪先生一起到两屏山去看看。”
两屏山离曾国藩家所在的白杨坪只有十里路。饭后,曾国藩带着五弟国葆,陪着陈敷徒步来到两屏山。
三人登上山顶,陈敷指着山势,对曾国藩说“大人,这两屏山乃是一只大鹏鸟。你看,”陈敷遥指对面山峰说,“对面是大鹏的左翼,我们脚下是它的右翼。”
陈敷又指着山下的一条路说,“这是大鹏的长颈。远处那座山是大鹏的头,后面那个山包是大鹏的尾。”
这一带,曾国藩从小就熟悉,原来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经陈敷一指点,仿佛真是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那只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神鸟。
陈敷指着尾部说“我昨天看到那里有一座修缮得很好的坟墓,不知道是谁看的,也算是有眼力。”
曾国藩顺着陈敷手指的方向看去,说“那座坟我知道,不是哪个哪个特意看的,而是无心碰上的。”
“无心碰上的?”陈敷惊奇地问,“怎么碰得这样好?”
“我们荷叶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缓缓说道“前明嘉靖年间,贺家坳里有个贺三婆婆,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儿子,那年大年三十,风雪交加,母子俩乞讨回来,路过两屏山,贺三婆婆一脚踏空,摔死在一块石头上。
十二岁的儿子狗伢子,抱着母亲痛哭,想自己家无寸土之地,如何埋葬呢?只好就地挖个坑把母亲埋了。
狗伢子埋了母亲后,便离开家乡。三十年后,他在外面发了大财,三个儿子也都得了功名。
乡亲们都说贺三婆婆的墓地好,于是狗伢子将母亲的坟修缮一新,并年年回来祭祀。”
“哦!”陈敷笑笑,“这贺婆婆葬在大鹏鸟的尾巴上,就保佑后人有了福禄,这便是这块风水宝地的证明。我现在看中的是大鹏鸟的嘴口,那是胜过尾部千百倍的好地……”
三个人来到被陈敷称为大鹏嘴边的小山边,只见这里山峰三面壁立,中间一块凹地,芳草丰盛,虽是冬天,亦青青翠翠。环绕四周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中游鱼出没。
曾国藩赞道“果然是一块好地!”
“大人看此地山环水抱,气势团聚、草木葱郁、活力旺盛。这种山、水、势、气四样俱全的宝地,世上难得。”
曾国葆也不住点头“陈先生说得不错,这方圆百里地面,确实找不出一块这样的好地来。”
陈敷打开罗盘,细细地测了一番,削一根树枝插在凹地上,说“这里便是金眼的正中处,老太太头枕山峰,脚踏流水。”
通过曾国藩后来办团练,剿灭太平军,他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清朝的最高峰。
可见风水宝地还是起到了作用。
东晋著名风水大师郭璞在其《葬书》中说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连枝……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繁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
风水宝地的确是一门学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去研究,听说有很多大学都开设了“风水”课,看来要把古代的这一瑰宝用好就要好好去传承才行。

一、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自己学校建立在坟地上的传说?

优质答案1

学校建立在坟地上,并非只是传说,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基本上熟悉这段历史,熟悉历史的人太多了,自然也就流传下来了。

古代的学堂

古代人称学校为学堂,没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之称,散布不在民间的学堂,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开蒙,也就是读死书,背诵为主,兼学写字。这个阶段一般是7岁到12岁。第二个阶段是开讲,也就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讲解书中的语句含义,包括断句方法。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长长的一句话,到哪里停顿,要老师传授,用红笔在书上做记号。开讲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一两年,有的在三四年,主要是看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阶段是作文,也就是练习写文章,这是科举考试的重点。

三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参加州县一级的功名考试,考中了后,叫进学,称为秀才。进了学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也就是省里组织的科考,考中了称举人,然后进京城参加会试、殿试,考中的称进士。

散布在乡村的学堂,有村塾、族塾、捐塾等,到了清朝时,乡村兴办义塾。这些学堂大多办在祠堂内,没有祠堂地方一般办在村附近的寺庙和道观内。有一部分放在私人空闲房屋内。县级以上的学堂,一般不称学堂,而称为书院。一般的州、府、省都办了书院。比如,我们县老县城的书院称为虎谿书院,省城的书院叫岳麓书院。不管是乡村私塾、村塾等,还是县以上的书院,民间俗称还是习惯称为学堂。

,古代乡村各类学堂,不是设立在村、宗族的公共场,就是设立在寺庙和道观,或私人家中。而县以上衙门办的书院,既要选择风水好,又要选择地方“干净”的地方,以免亵渎圣人。各种坟地与刑场属“不洁”之地,为官府和民间禁忌。,那时在的学堂不可能建在坟地上。

把学校建在坟地上的历史时段

我国最早建新式学校,应该是在清末后期洋务运动,学习外国建大学,一般要圈一块很大的地盘,自然要把一些民房有坟地圈进来。之后,及到民国时期,依然兴办大学。题主说她们的女子宿舍建在太监的坟上,应是过去的古都,学校的创办应在这个时期,或晚些时候。

各地也办了不小新式学堂,但乡村一级的只是换了一些牌子,依然办在祠堂、寺庙和道观及私人房屋内。就连县属学校也还是办在寺庙和道观。我查了一下县志,当时我们县城办了初小和高小(没有初中),一所办在原虎谿书院,一所办在九龙观,当时政府和民间在战乱年代都很穷,学校能有一个地方上课就不错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进入新社会,重视教育,全民大办教育。大队小学大队办,叫民办,教师叫民办教师,不拿工资,生产队记工分,农忙季节要放农忙假,学生和教师回生产队帮忙,公办教师只有少部分。公社的学校叫社办,县里的学校叫县办。

五十到六十年代,大多数村小一般都办在祠堂、寺庙和道观内,没有钱建房,都是将就着来。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国乡村掀起修建学校热潮。记得当时,我们大队的小学办在祠堂内,后来把祠堂折除,利用祠堂的砖瓦和木头,在村里的一块坟地上建了一所平房式,成品字形,那就是新小学,我正好是新小学开学时的一年级新生。原祠堂的地,用来开垦水田,得到了公社和县里的大力表扬,把将这种经验在全县推广。各村也纷纷效仿。

其实,在坟地建学校,并不是我们大队的创造发明,只是在大队一级走在前面而已。在此之前,我们公社早就在一块乱葬岗兼古刑场上修建了公社中学,建的也是都平房,往上溯,在六十年代时,公社在境内最大的坟地建立了园艺场,主要种桔子树,也种了少部分桃树和梨树等。

我们大队只不过是“姐姐做鞋,妹妹学样”。大队受到表扬的原因,把大队小学建到坟山上,已不足为奇了,因为当时全国县乡村三级的新学校,大多往坟地上建。受表扬的原因,主要是大队把祠堂拆除后,开垦出水田三亩多,给了田最少的第七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各地到处开荒造田,拆除封建社会的堡垒——祠堂,还开垦为水田,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现在的迷信之说不靠谱

现在的一些人认为当年把学校建在坟地上,说是因为学生纯阳,纯洁,不怕鬼,能压阴,也有说是坟地风水好,有棺材, 就说明学校出人才,可升官发财,如此等等的迷信说法,听起来确实很荒唐。

依我看,这是站着的人说话不怕腰疼。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要把新学校建在耕地上,就是借给当年的大队干部三个胆,他们也不敢。在当时缺粮挨饿的年代,“深挖洞,广积粮”是社会共识,破坏良田就是犯大错误,甚至是犯罪,谁能担起这个责任?谁又敢当这个责任?

,把学校建立在坟地上,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本来就是我国农村惜地如金的优良传统。把学校建立在坟地上,只有唯一的目的,那就是节省耕地,多产粮食。从当时国内国际背景来讲,就是要中国人吃中国碗里的饭,不怕别人卡脖子。

优质答案2

建在坟地上又怎么了?课照上、试照考啊!普法君读书的小学就建在坟岗之上,建校迁坟时我还在现场跑着玩呢,从未觉得有啥。

学校、住家都建在坟地上,没觉得有啥



这样说吧,普法君读的小学,一部分是建在坟堆上。我的同班同学,他家新房子就建在我们学校外面,恰好就在坟堆上,人家一家人现在过的幸福的很,同学还成了省级政协委员……

记得当年学校扩建、农民建房所需,村里决定将紧挨着村东头的一片坟地迁走,当时普法君还去看热闹呢。

记得有一天我去现场看的时候,恰好有一座坟要起开,当时记得很清楚,工人刨开水泥预制板后,下面是一层很厚的、黑乎乎的松木板,钢钎打在上面也是“咚”的一下被反弹回来。

于是,工人们就用钢钎加撬棍将木板慢慢撬起来施工,当木板被翘断一截的时候,里面一股臭味散发出来,大家赶紧捂着鼻子走开。

我当时就站在旁边,那股味道啊……

迁坟时工人最关心坟里的陪葬品

味道不可怕,等一会稍微淡点后我们又立马围上来,我当时还大着胆子往坟里瞅。



我记得清清楚楚的,那个坟里有一具骷髅,整整齐齐的摆在那里,头偏向右侧,就像是医学院骷髅模型一样,很整齐、一根不少,由于味道实在太冲,看了一眼后我就站起来。

随后,这个坟就被起开,里面的棺材板已经烂完了,基本就剩点渣渣在骷髅旁边,遗体上的衣服也烂的没了踪影,整个坟里就剩骨架最整齐。

完事了大家伙开始铲走骨头,然后挨着打扫青砖坟地,这个过程大家伙眼睛都睁得溜圆,生怕有什么宝贝遗失。

我记得一个大叔捡了一个金黄色的纽扣,他以为是黄金做的,于是拿给他的侄子玩,我跟着跑过去要来玩一下,见识一下先人们的宝物。

结果,特么玩着玩着,我手贱,俩指头使劲一捏,“吧唧”一下,纽扣破了,里面喷了一泡水出来,纽扣就成了一个薄皮铁壳。

他叔叔闻讯赶来一看,把我念叨了几句就走了……

估计我们那一带比较穷的原因,葬得先人们也不会有啥贵的陪葬品,可惜,那时候大家只会去捡元宝、金银首饰之类的,对于陪葬的瓶瓶罐罐一律敲碎运走,不留一个整数。

我算了下,那是在80年代起的坟,埋在里面的人都已经腐化完毕,估计不少都是民国时期的人,指不定那些瓶瓶罐罐里面就有不少晚清或者更早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物。

可惜啊,那时候大家伙端起来随便瞅一眼,然后就“啪”的一下摔碎,或者一铁锹拍碎……

不过,那次目睹之后我一直有件事想不明白:那么厚的棺材都烂完了,人的骨骼居然还是完整的,人的骨骼咋这么结识?

所谓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吓自己

后来,我们学校和部分同学的家就在坟地上建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要议论一下,后来都屁事没有。



那时候学校建起来的时候,大家伙有时候开玩笑说,谁特么不老实就把他捆在操场上,让鬼收拾他。

还有那个同学家里,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敢去,后来时间长了,大家似乎忘记这事,经常就去他家串门。

同学的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爸是开货车的,有时候谈起这事时,他老爸就说:“世间哪来的鬼哦,所谓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吓自己,不做亏心事怕啥……”

还真是这么回事……

二、祖坟是指哪一代先人的坟墓?

优质答案1

“祖坟”,顾名思义,就是指祖先的坟墓。在我国古代,对于祖坟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它不仅代表着家族颜面,祖坟的风水更是影响着子孙后世的前程。所以,祖坟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被人们看重的。


那么所谓“祖坟”,到底是指的哪一代的坟墓呢?“祖坟”这个词出自元曲《延安府》“俺去那祖坟里烧 一陌纸去,若要富,敬上祖。”所以,祖坟这个概念形成于元朝,这只是这个名词的行成时间,风水中祖上坟墓对后人的影响是一直都有的。


“祖坟”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是一种辟护和福荫,在风水学上,并没有规定祖坟最初的一代是哪一代,理论上只要是自己的长辈,都该是祖坟。最吉利的祖坟,其风水能影响后世二三百年,而最少的,也要影响二三十年,一般是三代到十几代之间。


通常,能被称为祖坟的,必须至少在自己之上三代。古人相信一个轮回天年是300年,30年一小转,60年一大转。而对自己有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前三到四代,之前的祖先,也是祖坟。所以,只要是自己的祖先,就能被称为祖坟,只不过随着时间消逝,会变得越来越淡罢了。

优质答案2

理论理念上的祖坟是人种第一人,而分支出种族后是宗。

现实里的国家各不同人群是由各不同种族构成的,这就是地区间不同民俗的根源。所以现代人认为的祖是种族单位。

真实里种族概念已消失,替代的是种族分支出的民族体现的,因而现代人认同的祖是民族单位。

实用里,现今人用的是民族分支出的氏族单位,在中国则是炎.黄.共工.刑天.蚩尤。等。从而氏族分支出的姓族是宗。

但,春秋战国时,将姓族认定为祖,将姓族分支出的家族认定为宗。所以王保祖庙,诸侯保宗祠。

汉朝后又将立功立业第一使家族显彰者立为祖,继祖业掌持主事人亡故定为宗。以后称三世四世等序列式了。现今所用都是此式。因而天下仅一姓的孔姓,是由孔子算起的。各王朝第一立国者为祖,以后继位者为二世等排序下去的。

民众则是迁徒他乡第一在其地开支散叶,再建家族人为祖了。

分支是人口众多后分家形成新人群群体的词说说词。但人口数量少叛脱者包括在内。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三、农村坟墓没有墓碑,上错坟怎么办?

优质答案1

农村坟墓没有墓碑,上错坟怎么办?

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这边也发生过几种类似的情况,因为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就将香烛和纸钱鞭炮上到别人坟上去了。这样的行为究竟会导致哪些后果呢?


我们这里对于祭祀别人的祖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1.对于无人理会的无主孤坟:任何地方都存在这种情况,在村里乱葬岗里面,总会有一些无人问津的孤坟,由于从来没有人来培过土,经过长年日晒雨淋,坟堆又小又矮,有的坟包几乎都都分辨不出来了。这种情况下,本村人大部分都心存善念,会在给自家祖坟上坟的时候,也会给这些无主孤坟烧点纸钱,上几炷香,让这些亡故的陌生老人在世间被世人留一丝念想。这几乎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一种风俗习惯。其实这些无人问津的坟墓的主人也是我们这里的老人,可能隔了几代了,孙子不在了或者去了别的地方,最终被后人遗忘,其实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归宿,也许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也会逐渐将我们遗忘,最终我们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很多人相信给无主孤坟祭奠,其实是为了我们自己。


2.对于有主的祖坟:在我们这边,有主的祖坟是不能上错坟的,比如,你在别人的祖坟上烧纸上香放鞭炮,被人发现了,是要被人打一顿的,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有后人祭奠的祖坟,旁人去祭奠的话,等于是在抢这家人的香火,是要挨揍的,我的确看到过一次,因为上错坟双方大打出手的。这也是我们这边的一个风俗习惯,感觉怪怪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什么情况。


:

所以上坟祭祖的时候,安心管好自家祖坟就好,如果有必要,可以给无主孤坟烧点纸上点香,有人祭奠的祖坟千万别多事就行了。

优质答案2

每年的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节和春节,一般农村都有上坟的风俗。主要是祭奠去世的先人,一般在农村的坟墓堆上一堆土作为一个记号而已。有的由于年岁比较长,坟墓的土越来越少,甚至被夷为了平地,而且在上面种上了很多的庄稼,如果在上坟的情况下必须让家里的老人一直到墓地指出位置,然后才能上坟。



农村的坟墓不像城市里的坟墓一样,每个分目前都有,或者墓碑墓碑上都有名字,性质,墓碑后面还有碑文,这样就不容易记错了,上坟的人可以到,这个地方很好找也很辨认,因为名字几乎是不一样的,即便有重名的,后面还有一些碑文,注明家乡住址、年龄、出生年月,还有一其他的后辈人名。



在农村为立碑是非常有讲究的,一个墓碑如果达不到下面5辈人的话,是不能够立碑的,如果家里没有县级当官的人,也就是说过去的七品芝麻官,不能够在碑上带有碑帽的。所以农村的坟墓一般是没有立碑的,这也使得农村经常出现上错坟的现象。特别现在年轻人一般不是太在乎上坟的这种现象都主要是有家里人,尤其是家里的父母来代替上坟,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城市里打工赚钱,或者是创业致富,对于农村流行的一些上坟的这种习俗,一般不重视这种现象。有时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问题的情况下,也是要回家上坟的。曾经小的时候跟着老辈上过坟,后来多年不上坟,在雨水的冲刷下以及新坟不断的增加,上本也就认不清,或者辨别不清,哪家是自家先人的坟墓了。特别对于那些马马虎虎、大大哈哈的人会经常出现上错分的现象。



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老王曾多次上错坟,在以前的时候外出打工赚钱,后来在外地发家致富,安家落户以后,很少再回到贫穷的老山村。父亲在的时候,主要是父亲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上坟烧点纸钱,父亲去世以后,每年春节必须回家上坟,这也是他老父亲临终的遗言毕竟自己的祖宗旨在那边。在起初几年里这个人可以说是马马虎虎的,在记忆当中,家里的一些坟墓就在那一个位置,于是每到上坟的时候,就在那里烧刀纸,放放鞭就完了。后来儿子要结婚了,需要回家上坟烧纸,家里的近亲属也要陪同一起去上坟烧纸,毕竟这是一个喜事,结果这个老王看到自己多年上的坟墓,结果上错坟了,似乎感觉到非常的后悔,但也不能够挽回了,于是在过年的时候,就多买了一些纸钱烧了起来,以弥补这些年的心中的愧疚。



现在农村正在实行移风易俗,特别是好多地方在推行集中建设公墓,坟墓一般都是用一些大理石板建设的一些小方形的坟墓,屏幕上都刻上了名字,一般都是哪家人叫什么名字,出生年月,在后面有的也刻上了一些简单的墓碑,表示这个去世人的基本的信息。在农村建设的坟墓一般是不收钱的,而且如果对于先人搬迁坟墓,还要给予一定的搬迁费,一般是在600~1000元之间。对于后来的人,去世以后,也必须葬在这些公墓里,一些费用需要个人资金承担的。现在所选的公墓一般位置是非常好的,所以好多人都喜欢把坟墓搬到公墓里,而且还刻上了名字,这就不会引起上错坟的问题。



,位于农村的坟墓没有墓碑,也就是坟墓没有名字,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带回家上坟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上错坟的现象,对于遇到这种状况其实也没有什么自责的事。俗话说“遇庙烧香,遇坟磕头,礼多人不怪”。一旦上错了坟,也只是为那些先人多送了一点纸钱,也可以说积了一点阴德。可以自己再去自己家的先人的墓地里再送点纸钱,上一次坟就行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