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盗墓,古代盗墓名人

社会奇闻 2023-03-15 16:39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陕西发现“厕所墓”,几平方却挖出无数珍宝,专家墓主是盗墓贼
盗墓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径,也是一种有损阴德的行为。但自古以来盗墓就屡禁不止,除了民间盗墓贼猖狂盗墓之外,在东汉末年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官盗”。曹操为了筹集军饷组建了一支盗墓军,而负责盗墓的士兵则被称作摸金校尉。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盗墓贼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他自己的墓竟然也会被别人盗掘。正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1992年陕西的一个小村庄中,竟然发现了一座不足3平米的“厕所墓”。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墓葬中,竟然发现了无数件陪葬品,专家推断墓主人曾经是盗墓贼。
第一、陕西发现小型平民墓
北上广深虽然是寸土寸金的地方,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却有着“黄土埋皇帝”的说法。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下面,可能都能挖出价值连城的宝贝。29年前的一天,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有村民通知文物局发现了古墓。
得到消息之后的考古专家兴冲冲地,来到了发现古墓的地方。可是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只是一个不足三平米的平民墓地。兴奋劲一下子就消失了一半,但考古专家却抱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开始挖掘这座小型古墓。
正所谓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虽然这座古墓面积比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不断地挖掘中专家们竟然在这座古墓的墓室中,发现了多达200件陪葬品。这让现场的专家都很纳闷,难道当时的平民都这么富有吗?
第二、平民墓中的无数珍宝
带着这个疑问专家们希望,从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找出答案。这座古墓的200件文物中,多为金器、玉器、铁器、料器,其中,竟然还有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金环首铜刀,以及金络饰、金串珠、金带钩等。
尤其是一件重约6斤的黄金饰品,更是与这座平民墓格格不入。面对着这些极为珍贵的文物,现场的专家头脑中的问号更大了。难道这座小型古墓埋葬着一位贵族?可以说这次考古对于考古界而言,简直就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考古专家希望在这座古墓中找到墓志铭,进而可以更快地知道墓主人的身份。可是经过一番寻找之后却没有发现墓志铭,就连棺椁和墓主人的遗骸也都化成了灰烬。所以考古工作暂时陷入了僵局,因为无法判定墓主人的身份,就无法了解这座古墓的年代。
墓室中的陪葬品基本上都属于国宝级,从这些文物中可以初步判定,应该是一座春秋晚期的秦国墓。距离现在至少有2000多年的时间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考古专家发现墓中的陪葬品,竟然和秦公一号大墓如出一辙。难道墓主人和秦国贵族有关系?
秦公一号大墓是周、秦时代规格最高的墓葬,在这座高规格的秦国王公墓中,殉葬的人数就高达186名。由于这座古墓遭到了盗墓贼的疯狂盗掘,所以留下了250多个盗洞。墓室中的很多珍奇异宝都被洗劫一空。
而这座不足三平米的平民墓,竟然有秦公一号大墓中的文物,可见墓主人生前一定是个盗墓贼。否则一介平民怎么可能有如此珍贵的陪葬品,而且还和秦公一号大墓中的陪葬品一模一样。尤其是可以代表秦王身份的“金柄铁剑”,更不可能出现在平民物中。
金柄铁剑曾被被誉为“秦剑之星”,金质剑柄上镶嵌着绿松石,铁质剑身虽然在现代人眼中并不名贵,可是在当时社会中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所以铁质剑身绝对是难能可贵的宝贝。
还有就是“料器”也绝非平民可以拥有的宝贝,因为“料器”属于铅钡玻璃,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塑料,而这种“料器”只有王公贵族才配享用。这些既珍贵又名贵的陪葬品,竟然出现在一个盗墓贼的墓室中,这简直就是一种天大的讽刺。古人讲“德不配位,必有灾祸”。
这个丧心病狂的盗墓贼,可能认为将贵族实际上已经放在自己的墓室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甚至掩盖自己是盗墓贼的身份。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结 语
在古代社会非常讲究“厚葬”,也就是说在人死之后,也应该配享生前拥有的一切。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引来盗墓贼,他们不仅会将墓室中的珍贵陪葬品洗劫一空,甚至还会破坏墓主人的尸体。而文中提到的这个盗墓贼,只是当时社会中众多盗墓贼的代表而已。

一古代盗墓名人

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辇真珈、陈奉、乾隆、孙殿英。
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者项羽――最牛的盗墓者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
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董卓――最恶的盗墓者黄巢――最蠢的盗墓者
温韬――危害最大的盗墓者刘豫――最不义的盗墓者杨鼙真珈――最没道行的盗墓者
陈奉――最荒唐的盗墓者乾隆――权力最大的盗墓者孙殿英――最现代的盗墓者
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的。就制度上来说,明朝不只帝王陵寝规制有了创新,保护陵寝的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而且量刑很重。
从有土葬习俗、陵墓中附葬有价值物品开始,掘坟盗墓之事就开始了,从没有断过。特别自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后,盗墓开始作为一种发家致富的途径,而成为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虽然有砍头之险而不禁。直至今天,这个古老的职业不仅没有衰败的迹象,反而呈蓬勃发展之势。而且,借助科学,手段上越来越现代化,连遥感、磁感技术都用上了,不再仅仅是洛阳铲。
纵观古今,有名有姓的盗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辇真珈、陈奉、乾隆、孙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最有影响,其行为在中国的盗墓史上是抹不掉的。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概念”来说,这些人个个都是盗墓名人,更是狂人!

二古代盗墓四大门派

楼主您好 我是木实I樊圃。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想必您本人也是非常喜欢《鬼吹灯》这部小说的吧。

这部以盗墓、探险为主线的小说,自问世以来持续风靡。

以影视剧形式走向荧幕后更是获得了大众的追捧。

大家对盗墓四门派的兴趣也是越来越高。

要说这四个门派本领也算各有千秋,那我们从他们的来历来看一下他们各有什么本领。

盗墓四门派中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可算是名门正派。

看看历史上这两个门派是什么样子。

“摸金校尉”

摸有探取之意,也有在黑暗中行动的意思。

金有(贵重)金属之意,也有铜器之意(古代贵族以铜器作为随葬品)。

校尉尉是军官之意,校尉是部队之长的意思。

“摸金校尉”可理解为在黑暗中行动探取贵重随葬器物的部队长官。

“发丘中郎将”

发是掘的意思,

丘是指墓葬。

中郎将古时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官职,略高于校尉。

“发丘中郎将“可理解为专门发掘坟墓的军队长官。

据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记载“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hui)突(摧毁、破坏),无骸(骸骨)不露。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兵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记载“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hui)突(摧毁破坏),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至于卸岭力士,传说是一土匪,忽然得了仙法,力大无比,后来将此术用在了盗墓上。

所以卸岭力士更多的是用蛮力,掘开古墓。

搬山道人的前身与茅山略有渊源,精通天文地理,是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多半学的是“搬山分甲术”,平时用道士的身份伪装,所以被大家称为“搬山道人。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到您。


三古代盗墓犯法吗

  为什么李充杀人的事儿无人问津呢? 他又不是什么豪门权贵,只不过是一介布衣而已。原来东汉时 期把儒家的“孝道”提得很高,儒家主张父母受辱受害,孝子就应 该报仇,《礼记。檀弓》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 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四古代盗墓的官职

1.伍子胥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派自己的亲兄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发兵六万向楚国进攻,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那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他儿子楚昭王眼瞧着郢都难保,匆匆忙忙地逃到别的国去了,楚国从来没败得这么惨。

孙武、伍子胥和别的将士们护卫着阖闾进了郢都。吴国的君臣就在楚国的朝堂上开了个庆功大会。

第二天,伍子胥劝阖闾把楚国灭了,孙武不同意。他劝阖闾废去楚昭王,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为楚王。他说“楚人大多替太子建抱不平,大王立他的儿子为楚王,楚人准会感激大王,列国诸侯也必定佩服大王,公子胜更忘不了您的大恩。这么一来,楚国就是大王的属国,这是名利双收的办法。”阖闾贪图楚国的地盘,就听了伍子胥的话,决定把楚国灭了。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咬牙切齿地痛恨着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经死了,怎么办呐?他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点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伍子胥打听出楚平王的坟修在东门外的寥台湖(寥liáo)。他就带着士兵上湖边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谁也不知道坟在哪儿。伍子胥捶着胸脯,哭了起来,说“天哪,天哪!我父兄的大仇为什么报不了呐?”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个老头儿。他对伍子胥说“昏王自己知道仇人多,怕将来有人刨他的坟,他做了好几个空坟。他又怕做坟的石工泄漏机密,在完工之后,把石工全杀了。我就是当时做活儿里头的一个,碰巧逃了一条活命。今儿个将军替父兄报仇,我也正想要替被害的伙伴们报仇呐。”伍子胥就叫这老石工领路,找着了坟地的地界。大伙儿拆了石头坟,凿开了棺材,里头只放着楚王的衣裳和帽子,连一根骨头都没有。伍子胥又哭了。那老头儿说“这穴坟是假的,真的还在底下呐。”他们拆了底板,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烂。伍子胥见了楚平王完整的尸首,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抄起钢鞭,一气打了三百下,打得骨头也折了。他把钢鞭戳进楚平王的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看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贼。你听信小人的话,杀害忠良。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他流着眼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

2.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破秦后,曾掠夺过秦始皇陵墓!

3.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永城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位于永城芒砀山境内,自汉梁孝王刘武起,梁国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与此。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弟弟,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的遗憾。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荣登九五。

生前遗憾身后补,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以便死后过过皇帝瘾。

梁孝王墓、梁孝王夫人:李王后墓等斩山作廊,穿山为藏,工程浩繁,规模宏大,形成年代早于明十三陵1300年,构筑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称誉"天下石室第一陵",并且,陵内设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墓冢凿山而进,规模宏大,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这个墓群的标志性墓葬是梁孝王刘武的坟茔。刘武是文帝之子、景帝之弟,坐拥300里江山,富可敌国。刘武的陵墓形状之巍峨、陪葬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汉梁孝王刘武都是一个悲情人物。

梁孝王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他的参与,才有了"文景之治"。但毕竟,"文景之治"不是"孝王之治"。

梁孝王虽然绝顶聪明,但他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他的悲哀在于,他有一个太能干的父亲和同样了不起的胞兄,他们都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好国家。就算是有着遗憾,贵为文帝之子、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还是享受着超出一般的优厚待遇。

据《资治通鉴》载:"(梁孝王)每入朝,上使使持节以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至,宠幸无比,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射猎上林中。"和景帝同坐一辆车,那是什么规格!

据说,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就是梁孝王,而景帝也非常喜欢这个能干的弟弟,所以窦太后、景帝、梁孝王母子三人常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公元前155年,母子三人又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亲情荡漾之时,景帝情不自禁地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景帝的意思是说,死后要把皇帝之位传给梁孝王。酒场上的话,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完全当真。梁孝王也不会笨到相信这句话,但谁不喜欢听好话呢?"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只是让孝王死不瞑目的是,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实现他的帝王梦,生前遗憾身后补,,梁孝王把自已的陵墓修建得有如皇帝的王陵一样豪华。

梁孝王的墓在芒砀山群的保安山南山东侧半山腰,坐西面东,距山顶20米。梁孝王墓南北最宽处(回廊北耳室北壁至回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处3米,总面积约650平方米,总容积约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10余间侧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主室的四周建有回廊,回廊的东端与主室相通。回廊的四角都有耳室,大小一致。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在回廊与各室之间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据说,曾有人进梁孝王墓后几天走不出墓道。

与其它梁王的墓葬不同,汉梁孝王墓前有庞大的寝园建筑。这些建筑是为祭祀墓主而建的,有专人管理。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帝王的陵墓才有资格建寝园。梁孝王墓之所以建有寝园,是因为一直忘不了他的帝王梦。

西汉自景帝开始,帝陵后陵都筑有陵园。,陵园都是宫城的缩影。汉代早期的寝园就在陵园内,位于陵墓的附近,属于陵墓的主要礼制建筑,又称为陵寝。寝园主要用于祭祀。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后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不是这样。梁孝王墓"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工程之浩大、结构之独特、布局之对称,都是罕见的。

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现代再来看梁孝王墓,仍然能看出当年的恢宏气派。梁孝王的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主殿、配房、天井、寝殿、庖厨等组成。在此建筑基址的外围是一周单面出檐的走廊,再外边是一圈寝园围墙。

寝园基址均为青石砌成,主殿前后还保留有青石台阶。整个基址范围内遍布着绳纹板瓦、简瓦的残片和一些卷云纹瓦当。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园"二字,说明这是专为梁孝王寝园建设而烧制的。

总而言之,梁孝王墓是开凿得比较早的大型石崖墓,它由墓道、甬道、门道、主室、便房、回廊等组成,是按照汉代皇帝的墓葬规格来建造的。梁孝王墓以主室为中心,以墓道、甬道为中轴线,把我国传统的地上建筑布局用于地下。这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几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开山采石经验;二是排水设施非常合理,说明当时对山体的走向、山水的流向有了足够的认识;三是墓室南北对称,每个墓室四壁垂直、室角为直角,说明工匠们已经有较先进的测绘技术和测量工具。

就我国当前发掘的古墓当中,属于王侯级别的寝园建筑还是十分少见的。梁孝王墓寝园建筑基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王宫建筑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曹操派兵首盗梁王墓葬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有些时候,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于是,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于是,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提供了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更为确切的记录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篇文字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很难进入墓室。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曹操的部下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已很难想象。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西汉盛行厚葬之风,但凡家境殷实的,少不得带些财宝到另一个世界,何况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据传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有其事。由此看来,曹操盗墓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五古代盗墓工具

铁锹,撅头,铁铲,探铲,钢签,锯,锤,錾子以上八件自古以来就是盗墓工具,缺一不可。。。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