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真实的吗?牧野之战真实规模
上学时历史课本中说到商朝军队是由奴隶组成的一支军队,阵前倒戈是商军失败的原因。
今天看孙皓晖老师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如下:
以《史记》为代表的古典史学历来认为商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商人“前徒倒戈”。近现代以来,这一观念得到了新的论证,认为商军大多由奴隶构成,奴隶阵前倒戈导致了商军溃败。,依据史料信息实际分析,这不可能是真正的史实。
其一,的殷商大军中,奴隶数量不可能占居多数,不可能成为主要力量。因为,当代发掘已经证明商代奴隶数量很少,不构成主要的劳动力;商代主要人口与主要劳动力是各种平民。即或是紧急征发,奴隶数量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在正常的一支大军中,极少数奴隶要发动临阵倒戈,难度极大。即或果真有奴隶倒戈,也未必能引起七十万大军的真正崩溃。
其二,真正导致商军大崩溃的原因,在于这支殷商大军的构成。当此之时,殷商的迎敌大军并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是一支在朝歌王畿仓促征发的平民武装。最大的可能是,商人族群举族全体出动,来保卫朝歌了。这时,殷商已经大衰,已经没有一支足够数量的真正军队应战了。牧野之战,真正的王室军队若还有七十万,那伐商联军是不可能胜利的。此时,真正的殷商王师,最多估算不会超过十万,其余则都是临时征发的“乌合之众”。相反,周军与诸侯联军,则是经过长期准备与长期训练的五十万左右的真正军队。如此两军冲杀,商军必然很快崩溃,从而演变成周人联军的大屠杀,导致“血流漂杵,赤地千里”。此时,即或有临阵倒戈现象,对于战争胜负,也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奴隶倒戈之说,实际上是后世的周礼膜拜者们为了证明武王之战的正义感召力而生发的说辞,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历史是由人书写的,我也知道,是人就有偏好憎恶,所以其所表述的观点有时难免会有偏颇,也不排除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为之。所以读书时还真应该信奉孟子老先生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一牧野之战真实存在吗
考古学上,古战场遗址是最难保存的,一般也不受关注。,战场本身往往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人踏、马踩、火烧、水淹,往往地形地貌都被彻底改变。原始数据得不到保存。
,战场上遗留的有价值文物很少。多是兵器、车马残骸,还有就是尸骨坑。90年代山西高平发现长平之战尸骨坑的新闻轰动一时。坑中发现最多的只不过是一些箭头、武器残片、青铜带钩、发簪等小件物品。
所以,牧野之战的遗迹不会有什么发现。最多也就是确定具体地点。
牧野之战存在的证据相关文献
《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是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日早晨6、7点钟。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约前16世纪,中丁攻蓝夷之战。
约前14世纪,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约前14世纪末,阳甲西征之战。
约前13世纪,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
约前12世纪,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约前12世纪,武乙攻召方之战,武乙攻人方之战。
约前12世纪,帝乙攻人方之战,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
约前11世纪,帝辛攻东夷之战。
二牧野之战真实规模
【中国古代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牧野之战”】
战争和战役不是一个概念,战争是国家、政权、民族、集团、组织等之间相互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战役是战争的局部,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最大的战争是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战役是牧野之战。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广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时间长达100多年,开始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改“公”为“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破纵对抗东方六国,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攻魏,斩首八万,这一战可以认为是统一六国战争的首战。狭义的“秦统一六国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扫灭六国,史称“秦王扫六合”。
从秦惠文王起至秦始皇,历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共五代秦王君主,历时100多年,有史料记载的大小战役,共计近百次,敌对双方累计动用兵力超过2000万人次,秦国累计斩杀敌军近200万,秦国自身累计伤亡也超过百万人。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郢都之战、长平之战,灭六国之战。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既1840年以前,敌对双方参战兵力最多的战役,敌对双方出动的总兵力140万之多,殷商末年全中国的总人口才1000多万,也就是每七个人中出兵1人,几乎全中国的青壮年男子都参加了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出动虎贲3000(骑兵),战车300乘(900人),甲士45000人。追随周武王的八百诸侯,出动战车4000乘(12000人),甲士60万人。周初的兵制,战车1乘驭手1名、长戟手1名、弓箭手1名,跟随步兵甲士150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战国末期的兵制,战车1乘,跟随甲士75名,战车的数量比周初翻了4倍多,出现了秦楚“万乘之国”。
殷纣王总计出动了70万军队,有多少战车古代典籍没有讲,估计也不会少于4000乘。其中,殷朝本部军队20万,追随殷纣王的诸侯军队50万。史学界有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殷纣王临时把几十万奴隶武装起来,奴隶阵前起义了。《世浮》的记载颠覆了这种推测。其二是殷纣王的主力部队在山东打东夷,没有及时回防,这种说法也是讲不通的。夏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全天下有1500多家大小诸侯方国,殷军主力有20万之多,占有天下之兵的七分之一。
《史记•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戎车300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
牧野之战不是一场孤立战役,是西岐和殷商的总决战,周文王为此准备了七年,周武王为此准备了四年。公元前1060年,殷纣王听信崇侯虎等人的谗言,诏西伯昌周文王觐见,殷纣王囚禁周文王于羑里(河南安阳汤阴县)。大臣闳夭等人搜集有莘氏(今甘肃临洮)美女,骊戎(甘肃庆阳)的斑马,有熊氏(新郑)的九驾驭马,其他的奇珍异宝,贿赂了殷之宠臣费仲,进献给殷纣王,西伯昌又献出洛西之地,公元前1057年,殷纣王释放了周文王,并赐予斧钺加征伐之权。
周文王回到西岐的第二年,征伐犬戎(甘肃庆阳陕西延安);第三年,征伐密须(甘肃平凉灵台县);第四年,打败耆国(山西长治);第五年,征伐邘国(河南沁阳);第六年,征伐崇侯虎(陕西户县),建丰邑(镐京),自西岐迁都至丰邑;第七年,周文王驾崩,既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即位。周武王即位后,在河南孟津建立粮草后勤基地,两年后周武王号令诸侯会兵会盟于孟津。说“齐粟,信也。”孟津的粮食储备充足了,天下诸侯都信服了,以祖宗的名义订立赏罚制度,准备出兵讨伐殷纣王。周武王渡黄河至河中间时,有白鱼跳到武王旗舰上,雷电击中旗舰的王屋顶,诸侯会盟者八百,皆曰“纣王可伐。”周武王说“你们不懂得天命,时机还不成熟。”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越发的荒淫昏聩,他处死了冒死进谏的王子比干,囚禁了德高望重的王叔箕子;殷纣王的重臣太师疵、少师疆,抱着商朝的乐器投奔周。于是周武王传檄文遍告天下诸侯,“殷商有重罪,不得不讨伐殷纣王。”于是,周武王自带周师5万,八百诸侯60多万大军陆续向孟津集结,在孟津补充粮草给养后,周武王大军向朝哥进发。公元前1046年春,周武王与八百诸侯67万大军,会聚在朝歌城外牧野之地盟誓,周武王左手杖黄越(军权),右手秉持白色令旗。令旗一挥对天盟誓“纣王昏庸,兵至牧野,诸侯用命,在此一战,不是殷死,就是我亡。”
牧野之战殷军主力20万,七百家诸侯军50万,殷纣王排兵布阵严重失误,他把诸侯的军队布置在前面、左面、右面,把殷军的主力放在中间,殷纣王的中军在面。诸侯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布阵之势是要他们替殷纣王卖命,他们的内心是愤愤不平的,周武王牧野盟誓伐纣大军山呼海啸,他们已经被武王大军的气势震慑住了。周武王亲自指挥大军开始冲锋后,追随殷纣王的50万诸侯军队,在瞬间崩溃了。“前途倒戈”的意思并非临阵起义,真实的含义是倒拖着戈矛逃跑了。武王大军掩杀过来,包围歼灭了殷军20万主力,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殷纣王逃回朝歌在鹿台自焚。
《尚书·武成》(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悅服。)
凭什么说支持殷纣王的诸侯联军有50万呢?牧野之战开始后,诸侯联军崩溃各自逃回自己的方国。周武王消灭殷纣王的军队之后,接收了朝歌城并处理善后事宜,围猎祭天赏功之后,就率领大军展开对殷纣王帮凶诸侯方国的征伐,灭掉了99个方国,斩首17万多人,俘虏了30多万人,总计征服了652个诸侯方国。
《逸周书·世浮》“武王遂征四方,凡憝(duì)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翻译过来“武王随后开始征伐四方诸侯国,凡是不顺眼的方国灭掉了九十九个,阵斩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俘虏三十万零二百三十。总计征服六百五十零二国诸侯。”《世浮》中的亿是十万,十万是七万别写。
【牧野之战后三千年不能超越战役规模】
牧野之战之后,中国古代将近三千年,都不能超越的战役规模。西周以前的古代中国人,打仗时非常讲究的规则的,他们几乎是不搞偷袭作战的,打仗讲究公平、公开、公正,很像今天的体育比赛,是双方约定打仗的时间地点,那时候打仗就叫“约战”。还记得春秋五霸的宋襄公吗?在我们今天看来,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行为可笑而愚蠢,因为春秋时期战争法则开始变革,宋襄公仍然坚守古老的战争法则,所以他就失败了成了笑话。秦晋殽之战,是古代第一场大规模偷袭战役,战争法则改变了、孙子兵法也就诞生了。
长平之战,开始的时候赵国出兵10万,秦国出兵十几万,对峙了三年,仗越打越大。赵国增兵到45万,秦国增兵到60万,双方总兵力105万,没有超过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王翦灭楚之战,秦军总兵力60万,项燕总兵力40万,双方总兵力10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钜鹿之战,章邯、王离秦军40万,项羽、张耳、陈余诸侯联军45万,双方总兵力85万,连100万人都没有达到。
赤壁之战,曹军实际兵力20多万,孙刘联军不足10万。曹操号称83万,就算,双方兵力也没有达到100万。
肥水之战,前秦总动员的兵力是97万,真正到达肥水战场的兵力仅有20多万,东晋谢玄的兵力是8万,双方总兵力105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
隋炀帝一征高丽,动员了24个军,115万人,每天出发一个军,前军已过鸭绿江,后军还在山海关,高丽人的军队不足20万,双方总兵力130万,依然没有超过140万人。
宋元明清时期,再也没有出现过双方总兵力140万的战役,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达百万,元军数量也达到百万,,他们是分散在各个战场上的争夺。朱元璋灭陈友谅,尽管双方的总兵力接近100万,还是没有超过140万人。明末,李自成总兵力达到100万,洛阳战役、开封战役、围攻北京、山海关之战,双方的兵力都没有超过100万。
1840年以后,进入热兵器时代,太平天国总兵力超过100万,清军围剿的兵力超过一百万,都是分布在各个战场,没有一场战役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开始了,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把日军总兵力的绝大部分投入中国战场,中国战场出现了四次双方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的战役,淞沪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相桂战役。
淞沪战役,1937年8月13日开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三军30多万,中国先后投入70万人。
徐州会战,1938年一月开始,历时两个多月,日军先后投入近40万人,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近70万。
武汉会战,1938年六月至十月,日军先后投入海陆空军总兵力80万人,中国方面投入150万军队,双方总兵力超过了牧野之战的140万人。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十月,日军先后动用80万兵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计划,中国方面先后参战的总兵力150万。豫湘桂战役可以分解成多个战役,把豫湘桂说成一场战役有点勉强,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双方参战的总兵力都超过了140万。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
三牧野之战真实兵力就几千人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夏王朝,以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二里头遗址被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人的标准计算,有专家推测二里头遗址在鼎盛时期有2万人在此生活。这是夏朝的都城大概的人口规模,很明显在夏朝,人是非常少的,史书记载夏朝是以12个姒姓部落为核心组成的部落国家联盟,如果说夏王朝统治部落所居住的都城只有2万人的话,那么12个姒姓部落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万人。
这20万人中有一半是女性,剩下的一半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与老人,就算当时能做到全民皆兵的话,整个国家全部能够出来的作战的军队也不过六七万人了,注意了,这是夏朝统治下的总兵力,实际上,真发生战争时,能够用来作战的军队只有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在一次战争中,夏朝真正用来作战的军队到天了也就是六七千人
对于夏朝发生的战争,史书并没有记载战争规模有多大,比如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也被称为甘之战,这是夏朝中央政权讨伐其中一支部落的战争,其战争规模应该是数千人,夏启最多有六七千人,有扈氏最多有一两千人,合起来不到一万人,这是保守的估计。
再比如太康失国一系列的战争中,双方合计参战规模也不会超过一万人,也就是数千人的级别,夏朝最大的战争应该是夏末的鸣条之战,这是商汤讨伐夏桀的战争,也是商灭夏的战争,此战商汤共投入战车70乘,军队6000人,突袭夏朝都城,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带了五百残兵逃走,不久后病死。
夏桀的军队数量按照前面的分析最多也就是六七千人,也有可能比商军多一点,但不会到一万人,军队数量的多少与战争的胜利没有决定性因素,夏桀败在残暴无道以及人心散乱,虽然军队数量可能多于商军,仍然被灭亡。
鸣条之战是夏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了,也是夏朝晚期的一次战争,双方人数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不到两万人
上文说到鸣条之战商朝的军队有6000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联合方国的军队,这是商朝初期的情况,殷墟是历史上公认的商朝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以及各种文物,殷墟的占地面积是36平方公里,按之前的标准来计算,殷墟至少有24万人生活,都城人口是夏朝的10倍。
晚商时期,商朝的总军队最多应该是六七万人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军讨伐鬼方时,最多的一次率领了13000人的军队,妇好是商朝的王后,也是率军作战的女将军,一个将军一次就能率领万余人的军队,说明商朝的军队总数量符合推测的六七万人。
妇好作战主要是讨伐鬼方,鬼方是外族人,军队数量不详细,至少也是相当规模的级别,那个时候的战争,靠的就是蛮力与战车冲杀,很少有谋略的,人数太少肯定没法打,从这个例子来看,
商朝的战争规模在两万人左右的级别
商朝规模最大的战争应该是牧野之战了,这也是周灭商之战,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出动战车三百乘,虎贲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再加上与周联合的其他诸侯的兵力,讨伐商纣王联军总兵力达到4.5万人。
这一兵力几乎是当时除商朝之外所能出动的军队最高人数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商纣王发兵70万人迎战周武王的联军。
《史记殷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这个记载可能是夸大其辞了,也许整个商朝有70万人口,但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军队,全民皆兵也达不到这个数量,虽然商军中有大量的奴隶和俘虏,70万人的战争规模只有战国时期才达到,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清朝时期,人口都过亿了,全国总兵力也不过是80万人,所以商纣王不可能有70万军队。
况且商军的主力在东边讨伐东夷,商军的主力应该四五万人,留守军队就是一两万人,合起来总兵力是六七万人,然后商纣王再抓了不少俘虏和奴隶进去,估计70万人的数量被人为扩大了十倍,牧野之战的商军总兵力最多就是六七万人。
双方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这应该是牧野之战的真实战争规模,也是商朝最大的战争规模,十万级别的规模是商末周初的最大规模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隶属于周王室的军队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虎贲军、西六师、殷八师(也叫成周八师)。
虎贲军相当于西周的禁卫军,是保护王宫和天子的军队,西六师是西周都城镐京驻军,也是西周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殷八师是护卫成周洛邑的驻军,从收编商朝军队演变而来,西周的一师是3125人,西六师就是18750人,殷八师就是25000人,虎贲军数量不详。
按照“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中诸侯国二军、小诸侯国一军”的说法,一军是12500人,
西周王室的军队最多时有75000人,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37500人,中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25000人,小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12500人
,周王室在对外战争时是可以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所以西周每次对外作战的战争规模是从几万到十余万左右。
比如周昭王三次南征荆楚地区,结果导致周六师覆没,最多损失了18750人。他的敌人数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数量。周穆王时期曾率领成周八师讨伐淮夷,出动军队25000人左右,这还不算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至少也有5万人,这只是周王室出动的军队数量。
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军队数量逐年减少,以至于无法跟诸侯国抗衡,整个东周时期,包括春秋与战国,周王室的势力都是极其弱小的,最终被秦国灭亡,所以东周时期的战争规模主要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是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蔡国和楚国,齐国在当时是千乘之国,实际是800乘,当时的一乘是30人,齐国总兵力是24000人左右,这算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了,按大诸侯国有三军来算,齐国总兵力是37500人,算起来齐国的总兵力在2~4万之间。
齐桓公所率领的八个诸侯国都是中小诸侯国,就算每个诸侯国出一师三千人,那齐桓公讨伐蔡国与楚国的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最多就是4万人左右,而楚国的实力与齐国相当,也是大诸侯国,总兵力也差不多,
双方总兵力加起来达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再比如城濮之战,这是楚国与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两国都是千乘之国的超级大国,楚国和晋国各出动三军打仗,
楚国实际出动兵力是42000余人,晋国出动兵力是32500余人,双方兵力合计74500人
,差不多相当于西周王室军队的总兵力。
这只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了,如果是中小诸侯国开战,肯定规模是不如这个,如果有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作战,也许会超过单独两个大国作战的兵力规模。
再比如柏举之战,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出动3万精锐吴军,偷袭楚国,楚国派出了举国之兵抵抗,一共出动了20万大军,因为楚军是本土作战,所以拼凑了所有能出战的军队,
柏举之战双方的总兵力加起来一共有23万人了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一国攻入另一国都城的突袭战,所以参战人数较多。
到了春秋晚期,由于多年战争,各诸侯国越打越弱,战争规模反而缩小了,比如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用来偷袭吴国都城的军队也不过是5万人,留守的吴军还不到1万人,而吴王夫差率领吴国主力北上与晋国争霸的军队也不过是3万余人。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军队45万,秦国军队人数不详,不会低于赵国数量,至少也有四五十万,长平之战
双方军队总人数加起来快接近一百万人了
,这是先秦时期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
战国时期的其他战争规模都不如长平之战,比如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魏国出动的军队是十万人,齐国出动的军队是八万人,
双方兵力合计18万人,这已经算是一场规模中等偏上的战役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不如战国时期,而西周时期的战争规模又普遍不如春秋时期,整个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越往后,战争规模越大,从夏朝最大万余人的战争规模到战国后期最大百万余人的战争规模,用了数千年。
夏朝的战争规模是部落战争,商朝的战争规模是城邑战争,周朝的战争规模是诸侯国战争。
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天下奇闻
- 世界各地奇闻异事 世界各地奇闻异事大全
- 世界各地奇闻趣事 世界各种奇闻轶事
- 世界发生的4大未解之谜 世界发生的4大未解之谜
- 世界第一高人是谁 世界第一高人照片
- 世界99大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事件大全
- 奇闻异事大全500例 十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 七种人容易招鬼 七种人容易招鬼身上有鬼的人面
- 七鳃鳗恶心图片 七鳃鳗原图
- 葡萄牙车祸灵异事件 葡萄牙车祸灵异解密
- 彭加木双鱼玉佩事件 彭加木双鱼玉佩事件帖子
- 盘点世界十大未解之谜 世界十大未解之谜_有几个
- 欧洲杯比赛时间确定 欧洲杯比赛结束时间
- 女娲吃人的照片可怕 女娲吃人的样子
- 女孩肚子里有老鼠 肚子里的肚子里有老鼠
- 农村真实鬼故事 超恐怖真实农村鬼故事
- 蒙古是怎么灭亡的 蒙古是怎么灭亡的视频讲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