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考古开墓要点香?

社会奇闻 2023-03-15 16:37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1987年,甘肃一位农民偶然在山洞中,发现了一本“天书”,书上的字无人能懂。不久,农民将“天书”交给考古学家孙寿岭。孙寿岭拿起“天书”一看,先是大吃一惊,后又大喜过望。
 
1987年5月的一天,甘肃武威的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样,在祁连山麓采药。走着走着,他发现前面半山腰处,隐隐约约有一个山洞。出于好奇,他就来到了这个山洞的洞口。
 
村民只见洞口杂草丛生、混乱不堪,人们都有一个探险的心理,非得进去一探究竟。这位村民也不例外,弄了火把,就进去了。
 
村民在一个角落里头,还真的发现了一个“宝贝”,好像是一本什么书。他拿起这本书,如获至宝,高高兴兴地走出山洞。到了洞外,他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看了起来。
 
让村民很惊讶的是,这本书上的字,他居然一个都不认识。他心想,“难道说,这是一本天书吗?”出于那种本能的对神秘东西的崇拜,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本书用衣服包好,带回了家。
 
村民把书带回家后,也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把这本“天书”供奉起来,每天烧香、礼拜,祈祷“天书”保佑平安。
 
很快,附近的村民都知道这位村民家里有本天书。有好事者,也来登门拜访,一睹“天书”的风采。可是,无一例外,来人均识不得“天书”上的文字。
 
不久,村民得“天书”的消息就传到了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孙寿岭的耳朵了。孙先生可是考古专家、文字方面的内行,他岂能遇“天书”而不理?
 
寻了个机会,孙寿岭就来到这位村民的家中。孙寿岭向村民表明来意,村民憨厚一笑,就把那本“天书”交给了孙寿岭。
 
孙寿岭拿过“天书”,打开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孙先生,倒不是看出它真的是本天书,而是看到上面的文字是西夏文。他再看这本书的版面、字迹,颇有点印刷的痕迹。孙寿岭心想难不成,这本书就是北宋的泥活字印刷术印制的?想到这里,孙先生大喜过望,高兴的跟什么似的。
 
孙寿岭诚恳地向这位村民说道“这本书很有研究价值,我能不能带回单位去研究?”
 
这位村民一向朴实无华,说道“既然这本书,不是天书,还是由你这位文化人带回去研究得好。”
 
后来,经过孙寿岭的深入研究,确定这本“天书”,就是西夏国时期用西夏文书写的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的下半卷。
 
孙寿岭又经过仔细地查看,发现这本经书,与已有的西夏文书写的《维摩诘所说经》内容上有出入。他猜测,一般使用活字印刷术,才会把一些字给搞错了。
 
孙寿岭又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本书的版面,行距不直,着墨不均,偶尔还有断笔,这是典型的泥活字版所具有的特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这一项技术呢,只在同一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过记载。一直以来,泥活字印刷术没有实物去印证。
 
因为没有实证的原因,西方一些国家一直在争论泥活字印刷术的所有权,包括韩国、日本等国家都纷纷叫嚣,泥活字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甚至西方有些不要脸的人认为,泥活字印刷术,只是中国人的一种想象。
 
《维摩诘所说经·下卷》西夏文泥活字版的发现,无可辩驳地印证了“泥活字印刷术”就是我们中国的发明。因为这本书也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泥活字印本,向世人宣告了泥活字印刷术的所有权。
 
1988年3月,经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鉴定,确认这本“天书”《维摩诘所说经·下卷》西夏文版为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一为什么要考古挖墓

考古一般是抢救性发掘,如不挖开古墓,如何能更好的保护并研究!


二为什么不考古清朝墓

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一个在河北遵化一个在易县,顺治和康熙在东陵,雍正在西陵,之后就是父西子东,父东子西的顺序。

三国家为什么要考古挖墓

考古学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断的走近历史的真实,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这是由人类的好奇心导致的,因为人类对祖先的生活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好奇,所以想要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会有人专门去研究.光是靠文献史料的记载是不够的,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字的体现力毕竟有限。墓葬,尤其是贵族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器物、典型器物,不仅体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特点,还能体现墓主人个人喜好等等。比如,墓主人生前使用的首饰、生活用品等,往往就会随葬在墓里面,壁画上则可能会画着他(她)生前所做的事的画面。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仿佛能看到他生前的画面,他是谁,什么民族,谁的后裔,有什么喜好,做过什么样的事,有哪些贡献等等。一个人物形象的充实,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就可以从而放眼看当时社会的模样。 现在中国大部分的考古发掘都属于抢救性发掘,多是配合基建而来的。比如,为配合三峡工程,我们国家在三峡沿岸开展了近二十年的考古工作,那么沿岸的各种遗址、遗物都要提取出来,要不然就都埋在水底了。再比如一些被盗过的墓葬,常常是被盗墓的人盗了人们才发现原来这有什么什么公侯墓什么什么夫人墓,这时候为了保护它,也是为了阻止损失更大,就要对其进行发掘。 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文物保护水平、考古发掘技术毕竟有限,另一方面为了留下一些遗迹给儿孙,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批准大型墓葬的发掘了。比如唐皇室墓发掘的就很少
他可以告诉你以前发生的事情啊,还有是历史推动着人类的进步,许多古人的文学还有科学理伦,都是我们现代人搞不懂的,例如,许多精湛的制陶技术都已失传,所以我们要学习历史啊,进行考古挖掘

四为什么中国考古都挖墓

这些天,《盗墓笔记》登陆国内院线,引发众人对“盗墓”的好奇。

片中的“西漠古国塔木陀,修蛇母陵,传不死之术”,是真的吗?

我知道,你们一直在等“挖啥呢”的一个答案

好,答案就是——

早在去年《寻龙诀》上映时,“挖啥呢”就已经详细解释过,各种有关盗墓的文艺想象,譬如机关、诅咒、盗墓技术、灵异事件,大多都不是现实。

“挖啥呢”Vol.17 | 《寻龙诀》后,专业解密盗墓真相

从《鬼吹灯》到《盗墓笔记》,从《九层妖塔》、《寻龙诀》到《老九门》、网剧和电影《盗墓笔记》,你们说,为什么中国人对挖墓这个事这么热衷?

要知道,如《说文解字》所言,“墓……孝子所思慕之处”。中国古人对墓葬的营修与保护,既是对死者“入土为安”权利的尊重,也是在“以孝治国”的生者社会传扬敬重先辈美德的重要方式。

中国古人为了保护墓葬,甚至可以付出一切如《晋书》、《旧唐书》中,都记载了官员因先人墓葬被盗掘,于是弃官回乡的事迹。《史记》卷四〇《楚世家》记载,韩国因为先王墓距离秦国仅有七十里,恐惧秦人破坏,所以只得俯首。《新唐书》卷一八九《赵犫传》记载,赵犫的儿子在与黄巢作战时,即便已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仍因担心先人墓葬被破坏,而要连夜将先人灵柩抢运至城中。《晋书》卷九儿《文苑列传·李充》记载,李充因为家父墓上柏树被盗贼所砍,竟将盗贼手刃,“由是知名”。《宋史》卷四四七《忠义列传二·向子韶》更是记载,金人进犯时,宋人抗敌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汝等坟墓之国,去此何之,吾与汝当死守!”

镇墓兽,是中国古人保护墓葬安宁的常用方式

在中国古代,对墓葬尊重的个人和朝廷是受人尊重的,破坏墓葬的个人将受到严厉的刑罚,破坏墓葬的朝廷将“不可以为后世之法则”(《三国志》引《世语》)、“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列传·石介》)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到底是出于什么情由,让一些中国人仍要挖掘墓葬呢?

盗墓,无论是因为贫穷而走投无路,还是因为贪欲而铤而走险,,都是出于物欲。

譬如《晋书》卷一〇七《石季龙载记下》就记载,北朝后赵君主石勒、石虎“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可见盗墓者的贪得无厌永无止境。正如《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引西汉法学家张释之所言,“使其中有欲,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不过有一些特殊的盗墓现象,倒未必是直接为了金银财宝,还是为了一些特殊的有价值的物品。譬如《墨庄漫录》记载,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铜器,就有人盗掘了商代贤臣比干的墓,将其中的随葬青铜器献上,幸而宋徽宗呵斥道,“前代忠贤之墓,安得发掘!”而《茶香室三钞》引《六砚斋笔记》,说有宋人倾慕南朝名士陶弘景墓中的“丹砂异书”,竟为此盗墓,“遂摹此文以传”。《酉阳杂俎》记载的故事更为离奇唐人贾耽因滑州大旱,带人掘墓,“获陈粟数十万斛,人竟不之测”。至于《点石斋画报》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就甚至有些变态盗墓贼“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

《点石斋画报》“群贼盗骨”

盗墓发展到一定地步,甚至已不啻为一种好似“盗窃癖”的“盗墓癖”,可归为精神疾病的范畴。《陈书》卷三六《始兴王叔陵传》就记载陈叔陵这位纨绔的王子,“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这样一位“不孝不仁”、“无礼无义”之人,死后果然被“流尸中江”,其生母之墓也被掘毁。

除了盗取墓葬中的随葬品与尸骸,有时连墓葬本身都会成为盗掘的目标。《万历野获编》卷二九《叛贼·发冢》中写道,北宋名相王安石“古冢砖奇大”,结果便被明代南京太监石岩看上,“营治寿穴,苦乏大砖”,“遂拆以充用”。而唐代张籍和王建分别所写的《北邙行》,也有“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这样的词句。

陕西马嵬坡的杨贵妃墓,也因为杨贵妃之“雪肤花貌”,致使被传墓土有助于润肤美容,历代爱美者频频挖取,封土逐年削减,不得不用青砖包砌,方使残冢勉强保存。

河南南阳东关晋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在考古实例中,似乎也发现了发取墓材的实例。1962年在河南南阳东关发现的墓葬,随葬品均为晋代遗物,但作为墓室建筑材料的画像石,题材和造型都表现出汉代风格,发掘者认为,“……这在一般汉代画像石墓中是作为门柱用的,在这座墓中,却充作盖顶用了。足证它是后人建墓而利用前人的遗物。”

墓圹是墓葬所占用的空间。有时掘墓就是为了侵占他人的有利墓圹,以修建自己的坟墓。《南史》卷六五《陈宗室诸王列传·始兴王叔陵》就记载了南朝名士谢安坟墓所遭到的厄运,盗墓者正是前述的陈叔陵“(陈)叔陵启求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谢)安柩,以葬其母。”

《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搜神记》甚至记录了鲁肃梦中控诉墓圹被占的故事一人名叫王伯阳,他死后儿子为他营造坟墓。一夜,儿子梦到鲁肃对他怒道“当杀汝父。”接着儿子又梦到王伯阳向他求助,“鲁肃与吾争墓,吾日夜不得安。”此后,儿子在王伯阳灵位看到数升血,“疑鲁肃之故也”。

江苏徐州茅村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拓片

“占用墓圹”似乎在考古中也发现过实例。1965年在徐州茅村发现的画像石墓,有被严重破坏的迹象,有些建筑材料又不互相匹配。墓室结构和画像石内容仿佛东汉晚期,出土的钱币却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发掘者分析,“此墓的石筑结构及画像石是东汉的原石原建,晚唐时,利用此墓室重新下葬,故后室均为唐代随葬物。”

因为掘墓对入土为安的死人是极大的伤害与侮辱,所以通过掘墓,也可以实现报复怨仇的效果。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也是屡屡出现的,譬如唐睿宗即位后,就曾“斲棺暴尸,平其坟墓”,惩罚了曾经敌对的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政敌。南朝南宋的前废帝刘子业登基后,回想起作为太子时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竟然要掘坏先帝陵墓以为报复;被太史制止后,刘子业改为“纵粪于陵”,又掘开了父亲宠爱贵嫔的坟墓,才发泄完怨气。

前废帝刘子业

掘墓更进一步,甚至成了战争中双方互相攻击的方式。掘不了对手的墓,也可以掘对手家人的墓。隋末,李渊起兵反隋,结果就被隋代皇帝挖掉了家族墓地。李渊打下天下后,本来“吏民安堵,一如汉初入关故事”,却将执行挖掘他家族墓地命令的官员全家抓获杀掉,以报怨仇。

与报复冤仇相类似,“厌气破势”是通过毁坏坟墓,破坏敌人风水气势。譬如据《南齐书》卷一八《祥瑞志》,南朝南宋时,南宋皇帝担心后来成为南齐统治者的萧家崛起,认为萧家坟墓“上有五色云气,有龙出焉”是不祥之兆,所以“遣人于墓左右校猎,以大铁钉长五六尺钉墓思维,以为厌胜。”

这种“厌气破势”的思想再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了古人韬光养晦的一种方式。《世说新语·术解》记载,西晋名将羊祜为了表明自己没有野心,“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用自掘自家墓表明忠心。

,也有一些看起来有情可原的掘墓原因,比如“发冢求亲”,历史上也不乏实例。

萧综是南朝南齐一个皇帝萧宝卷的遗腹子。但萧综起初对此并不知情,因为南齐大臣萧衍推翻南齐、建立南梁后,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就成了萧衍的宫室,萧综一直以为自己是萧衍的儿子。后来萧综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他听说“以生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于是他一举把生父萧宝卷的坟墓打开,以自己的臂血沥萧宝卷骨,发现果不其然,“皆有验”,他自此相信自己非萧衍之子,进而对南梁怀有了异心。

再后来,萧综抓住机会,跑到北方,投靠了北魏政权,并改名为萧赞,还娶了寿阳长公主。萧赞病死后,北魏将他与公主葬于了洛阳。萧赞死后7年,南梁方面费尽周折,又将萧赞的尸体盗出运回了南方。萧赞应该在生前不会想到自己的坟墓也会被“发冢认亲”萧衍虽不是萧赞生父,但仍视萧赞为自己的儿子,他将盗回的尸体特意归葬入了萧氏的家族陵园。

电影《落叶归根》的中心思想,其实与“发冢求亲”是很相似的

掘墓以求取尸骨说起来还算合理, 但掘墓以使死者复生,便有些神乎其神了。但实际上,古书记载的再生传说不胜枚举,例如《太平广记》卷三七五《再生一》至卷三八六《再生十二》,就记载了再生故事128则。虽然史载的再生传说,大多是因盗墓等原因,人们打开坟墓,意外发现尸体死而复生,但也有因托梦、因合葬、因墓中哭声等原因,外人得知尸体死而复生,主动打开坟墓的案例。

有代表性的再生传说,譬如《太平广记》中题为“史姁”的故事史姁死前对母亲说,“我死当复生,埋我,以竹杖柱于瘗上,若杖折,掘出我。”后来史姁墓上竹杖果然折断,史姁被挖出,她果然死而复生。又譬如《塔寺》中描写小女崔涵,十五岁死,在地下埋十二年,仍然复生的故事“常似醉卧,无所食。时复游行,或遇饮食,如梦中。不甚辨了。”

甚至于,因为再生传说的普遍,唐代诗人裴说怀念杜甫,都写出了“拟掘孤坟破,重教大雅生”的诗句。

《牡丹亭》连环画

最著名的掘墓再生故事,便可谓是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的《牡丹亭》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杜丽娘醒后相思而死,三年后柳梦梅掘开杜丽娘的坟墓,与杜丽娘结为夫妻。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如今世人皆知的科学常识,那么为什么古书记载尤其是出现在《晋书》这样的正史之上的再生传说不胜枚举?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一是可能古人对志怪传说有特别的偏好,再生传说容易以讹传讹;二是再生传说可以在心理上一定程度地震慑盗墓贼,社会可能欢迎再生传说的盛行;三是如《牡丹亭》所展现的,再生传说表达了一种“阴阳两界都能突破,还有什么冤情不能昭雪?”的态度,在《太平广记》中,再生传说的主人公65%是女性,就表明了古代女性无法在阳界伸冤,只能寄希望于死而复生争取权力的社会氛围。相应的,在这一类故事中,本应因掘墓而受刑的主人公,大多因官员的开明而得到了从宽。

《点石斋画报》“幸遇盗棺”

与再生传说相似,还有一种“羽化遗蜕”的迷信说法,促使着人们打开墓葬。在这些故事中,人们往往在某高人离世后又看到了此人的行迹,进而打开高人墓葬确认,发现只剩衣冠之物,人们便断定高人已升仙了。

《太平广记》里记载,成先公已死,但来探望的友人还不知。友人在路上看到成先公骑白骡西行,成先公告诉友人,他的刀落在门边了,鞋落在鸡窝上了,让友人转达家人收好。友人到了成先公家,即被告知噩耗,友人追问刀和鞋在哪儿?家人道都在棺里。于是众人便向府君请示开墓,结果发现墓中只剩一枝青竹杖,“方知先生托形仙去”。

人死后能不能升仙,也许科学无法探明,但尸首不见了,肯定不会是化作青烟飞走了。也许,所谓的“羽化遗蜕”,就是墓葬被盗一空的结果。

“打旱骨桩”是一种更特殊的掘墓原因。这种迷信的想法认为,破坏墓葬和尸骸,可以解决旱情,求得降雨。

《明史·张骥传》记载“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桩’……”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也记载“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还记载过一例“旱魃”的故事,讲的是乾隆二十六年,京师大旱,一名叫做张贵的传信官来到城郊,遇到一十七八岁左右的美女,招呼她到她家留宿。一夜云雨情后,美女趁着鸡鸣离去,张贵身体疲乏,留之不可,再入梦乡,醒来便发现自己躺在了坟地里。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是“见鬼了”美女未嫁便与人“通奸”,事发羞愤自缢而死,死后每每妖迷路人。张贵将此事报官后,“乃奏明开棺,果一僵女尸,貌如生,遍体生白毛。焚之,次日大雨。”

“旱魃”想象图

耐人寻味的是,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打旱骨桩”的行为。弗雷泽著名的人类学著作《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就记载了在俄罗斯、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南美的奥里诺科流域,都有人在用不同形式的掘墓毁尸行为进行求雨。可以想见,“打旱骨桩”肯定与降雨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旱魃”也是人们想象的产物,难不成世界各地都有类似“打旱骨桩”的行为,是出自人类最原始的本性?

不过在明清,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打旱骨桩”的荒谬性,并命令禁止这种行为。《大清律令》中明确表示,为“打旱骨桩”而掘墓并见尸的为首者,会被判处绞刑缓期执行。只是遗憾的是,社会上的迷信之风无法因法律的颁布而迅速根除,“打旱骨桩”的陋习在明清仍有存留。

到了现代,上述掘墓原因除了盗墓,几乎已经全部变成了历史。但一种全新的掘墓行为又逐渐登上了破坏文物的舞台——建设工程。

按照我国现行文物法,“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但有些不法地产商或建设前不做考古调查,或建设中发现了墓葬仍贸然动工,致使大量古代墓葬直接被碾压在了推土机下。

万科工地连夜挖毁六朝墓葬

“挖啥呢”之前就曾经介绍过,2013年南京六座六朝墓葬(其中不乏王侯级别),在万科拿下的地块工地上被连夜施工毁坏的案例。在地产行业的暴利与某些政府官员对建设工程的袒护下,建设工程破坏古代墓葬的惨剧,近年在我国多到难以计数。

是的,考古确实也是在挖墓的。进而有很多人说,“考古是官方的盗墓”。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考古绝不仅仅是在挖墓。居址、窑址、沉船……在墓葬之外,考古工

,考古分主动发掘(考古工

隋炀帝墓

,即便主动发掘要涉及墓葬,考古工

,其实如今中国的考古工

秦始皇陵封土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怎么不挖秦始皇陵?”的争论,可以休矣了。

发掘秦始皇陵其中的具体利害,“挖啥呢”有机会和您细说。这里,我们倒是想给您讲一则出自考古学家郑嘉励《考古的另一面》中的故事

《考古的另一面》

因为掘地三尺的房地产工程,一座清代的古墓被挖出。郑嘉励赶去抢救性发掘时,墓边已经聚满了看热闹的村民,“有人大胆猜测,古坟中一定有古董;有人小心求证,说他们看上去不像富贵人家,不会有宝贝;有人引经据典,说这地方古代有个忠良,触犯了当权的奸臣,被砍了脑袋,下葬时,特地安装了黄金打造的脑袋,说不准,这次就能挖出金脑袋……”

一个小时过去了,墓挖完了,除了一具无名的清代女人的骨架,什么也没有。“参观的人摇头叹气,纷纷散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个清朝的穷光蛋,也不埋点什么,这么热的天,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辜负了博物馆的工作;有人神色凝重,好像领悟到了什么,说这个清代女人真可怜,在今天还要被挖出来折腾。”

观众散去后,郑嘉励决定将清代女人的尸骨找个清净地方重新掩埋。“你看看,这里哪有清净的地方,我告诉你,这边的每幢房子都值几百万、上千万。”民工头说。

郑嘉励坚持,“还是想办法找个地方吧。”

“民工头是个爽快人,说‘没问题,你说吧,办这件事,多少钱?’”

“老实说,我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谈钱,是最不必不好意思的。任何事情说到这份上,也就意味着可以搞定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王子今《中国盗墓史》)

"你们挖啥呢?"

当考古、文物、遗产、博物馆、古代建筑、文物保护

成为社会热点,生活方式

——别急,您的疑惑,我们回答

热情欢迎合作与建议


五为什么墓被盗了才考古

有钱赚,倒个大斗能赚不少钱。考古队的同志们花在论文和评职称上的时间比找墓多的多。而且,有很多墓考古人员知道在哪里,而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才不发掘。因为保护墓中的文物,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它门留在墓中。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文物,长时间与外界隔绝,在没有严密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重见天日等于毁灭。,发掘墓之前先要评估对文物的损坏程度和保护措施是否跟得上,一些大墓根据目前技术水平根本没能力保护,所以干脆不发掘。盗墓的可不管这些,只管开盗洞。其实古墓一被开了盗洞,空气一流通,墓中的木、纸、丝织品等等就会迅速风化朽烂,盗墓者拿走的只是小部分玉器、陶、瓷器等等,而整个墓基本上也就损毁了。所以,只有闹了天灾或是被盗,要不就是要建工程占地,古墓已经被破坏了或是非破坏不可了,考古队才会“抢救性”或者是“保护性”发掘,看还能挽救点什么东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