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建筑房子教程最简单(我的世界农村房子

社会奇闻 2023-03-15 10:44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我的世界建筑房子教程最简单了,只需要一个红石就可以了,不过这个红石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使用的话,可以看看我的世界红石教程,里面有详细的步骤。我们需要准备一个红石电路板,然后在上面打孔,孔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定,,孔越大,红石发射的功率就越大,所所以红石电路板的孔大小也是有讲究的。接下来我们需要将红石电路板安装在墙壁上,这样就可以发射红石了。

《图解世界大师住宅建筑》

01


掀起世界变革的住宅建筑1

19 世纪下半叶— 20 世纪50 年代

-

19世纪下半叶现代建筑运动兴起。20世纪前期出现现代主义住宅,并风靡世界各国。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选用铁、玻璃、钢筋混凝土等工业制品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01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得勒支市/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家具设计师打造的精细住宅

提到西方建筑,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有着厚重砖瓦结构和狭小门窗的封闭式建筑,而施罗德住宅就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知。此住宅为混凝土结构,采用大片落地玻璃窗,视野开阔,可以享受暖阳微风的自然景观。线条与面体的设计以红、蓝、黄三原色和黑、白、灰组成,整体风格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1]的绘画有着极为相似的意趣。除此之外,该住宅还融入了风格派的艺术理念,体现在外观设计和室内装潢等方面,涵盖了地面、墙壁、天花板、照明、家具、橱柜等各个细节。也正因为如此,施罗德住宅一经建成便名声大噪。值得一提的是,施罗德住宅二楼生活区的活动隔断设计得极为巧妙。该隔断为拉门式,上至屋顶,收纳时可与家具或墙壁融为一体,并能通过开合拉门来营造不同的空间感。例如 白天拉开拉门,屋内就变成了通透的大房间 ;晚上闭合拉门,便能分出私人空间和起居室、厨房、餐厅等功能区,很好地保证了私密性。该住宅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都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与家具制作异曲同工,实现了灵动的多功能构造。


三原色精准着色,呈现灵动外观

墙壁、骨架钢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单色,使住宅外观呈现明快生动之感。里特维尔德还在这里开设了建筑事务所。

建筑年份 1923—1924年

结构 砖 +木+钢筋混凝土结构

层数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总面积 140 m2

备忘录

风格派是指曾活跃于荷兰艺术舞台的前卫画家、建筑师群体组成的流派,蒙德里安便是其中一员,里特维尔德在 1919年加入其中。该派别提倡对水平线、垂直线、三原色的运用。


开合拉门打造变幻的二楼空间

二楼空间可以通过开合拉门营造不同的空间感。拉开拉门,屋内就变成了通透的大房间 ;闭合拉门,空间便被分隔成了各自独立的房间。地面、墙壁和门窗等分别涂刷了红、蓝、黄三原色和深灰色、浅灰色。

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客餐厅的拐角处不设柱子,而是采用了角窗设计。打开两扇角窗后,房中的棱角便消失不见了,室内与室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Gerrit Thomas R ie t ve ld(1888—1964)

探索无止境,打破固有观

里特维尔德打造的施罗德住宅(参见第13页)和红蓝椅等代表作品与风格派理念完美契合,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经常把他和风格派放在一起谈论。但事实上,里特维尔德在制作红蓝椅的初期阶段,尚未被人们认作为风格派。由此看来,说他的设计与风格派不谋而合也许更加准确。

里特维尔德在完成施罗德住宅后,自 20世纪 20年代后期便开始尽量避免对色彩过度使用,在私人住宅领域更是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本身的功能性和舒适度。除此之外,他还投身于大规模的公共建筑领域,代表作品有威尼斯、维也纳的荷兰馆等。里特维尔德不断尝试将新型建筑结构、新式建筑材料应用于各式各样的建筑中。他也热衷于通过建筑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例如他设计的劳动群体居住的集体住宅建筑和预制装配化建筑等。遗憾的是,这些作为都鲜为人知。

里特维尔德的父亲是一位家具手工艺者,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家具设计,并几乎自学了所有的建筑知识。长大之后的他展现出精湛的建筑才能,但这种才能并非来自对理论的思考,而是凭借家具手工艺者的直觉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不断打磨而成。这些才能不仅体现在家具制作方面,在建筑领域也大放异彩。纵观里特维尔德从创作初期直至其晚年的所有作品,无一不是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变化的。这些隐藏于风格派面纱之下的“作品的进化”,才真正体现了他的设计精华。


02

罗滕堡别墅(丹麦卡拉姆堡/阿纳·雅各布森)

建筑、室内装潢、家具的综合设计

雅各布森是 20世纪丹麦著名建筑师与工业产品、室内家具设计大师。他将丹麦的设计传播至世界各国,是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工艺美术运动中的代表思想“综合艺术”(主张通过建筑师的细节设计呈现出建筑物协调统一的美感)深深吸引,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实践。罗滕堡(Rothenb)别墅是雅各布森创作初期的作品,他亲自完成了建筑、内部装潢、家具等几乎全部的设计工作。该别墅平面呈 n形,由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共同构成。虽然内部结构复杂,但从庭院看到建筑物的正面外观却又极其简约大方。雅各布森通过提升加固部分地面,使庭院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大自然(环绕在住宅顶部阳台与住宅建筑周围的树木等)之间实现了协调统一。虽然室内设计得低调朴素,但又不乏考究的家具和精致的照明等为其增添色彩。在居住功能性方面,雅各布森也考虑得十分周全,很好地保证了家人的私人空间。罗滕堡别墅也可以说是雅各布森的实践基地。该别墅无论建筑物本身还是室内装潢,都采用了典型的雅各布森式设计,成为雅各布森作品的原型,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的家具设计

近年来,罗滕堡别墅历经多次翻修,其内部的设备与家具也焕然一新,这些综合设计的家具与室内装潢共同营造出协调统一的美感。

备忘录

雅各布森将建筑、家具、陈设等多种丹麦的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国。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那些有机造型设计的家具和精致优美的陈设赞叹不已。


前所未有的纯白色建筑

雅各布森打破了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束缚,在森林的环抱中建造了一座白色建筑。它是如此简约,又是那般耀眼。罗滕堡别墅的设计对于雅各布森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机。

建筑年份 1930年

结构 砌体结构

层数 地下一层、

地上两层

总面积 约 430 m2


03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勒·柯布西耶)

出自巨匠之手的20 世纪杰出作品

树木林立的缓坡草坪上,一座纯白色的矩形建筑仿佛悬于空中,这就是著名的萨伏伊别墅。该别墅第一层的支柱式结构托举起庞大的建筑上层,营造出视觉上的不平衡感,使之别具一格。与以往建筑被墙面束缚的设计不同,它成功地摆脱了墙面的限制,能够自由地进行设计。柯布西耶不仅让别墅悬空,还设计制作了与地面分离的庭院——屋顶花园。整栋别墅的看点颇多,比如在一层的立柱空间中设置了马蹄形车道,这是根据车辆的转弯行驶轨迹设计而成的,极大程度地方便了车辆的行驶。二楼为环绕露台的 L形布局设计,起居室通过玻璃窗与露台融为一体。露台四周是敞口设计的墙面,露台中设有长桌,整体感觉如同室内。从一楼延续至屋顶的坡道贯穿室内和室外,在这里可以捕捉到意想不到的风景,别有一番乐趣。萨伏伊别墅挣脱了以往传统建筑思维的束缚,真正践行了柯布西耶的新式建筑思想。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建筑史上的一部杰作,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悬空的白色矩形建筑

建于缓丘之上的白色建筑,如同悬空一般的构造设计令人惊叹。

建筑年份 1931年

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层数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总面积 360 m2

充满设计元素的住宅建筑

这里的景象曾被柯布西耶反复描绘于图纸上,可以说是他最珍爱的景观之一。

架空的主楼

在半空中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独特魅力。

践行现代建筑五原则

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的设计建造中,践行了现代建筑五原则,即 1.屋顶花园 ;2.自由立面 ;3.底层架空立柱 ;4.横向长窗 ;5.自由平面。这五个建筑元素无一不是对传统建筑的否定。

备忘录

柯布西耶在完成萨伏伊别墅设计时,曾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演讲。在演讲中,他说道 “在阿根廷美丽的田园中,也能够建造萨伏伊别墅 ;在绿草如茵的广阔牧场之中,可以建起20座萨伏伊别墅。架空的别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周围的树木与牛群可以保持原状。”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当年的柯布西耶是把萨伏伊别墅作为今后理想住宅的模型而建造的。

萨伏伊别墅中的名作家具

04

雅各布斯别墅(美国威斯康星州/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美国中产阶级的梦想家园

大家可能认为有名的建筑师都是专为富人设计别墅的,事实上并非如此。现代建筑巨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就在自己的晚年时期,专门为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设计了诸多小型独栋住宅。这些被称为“梦想家园”的建筑价格适中,一般的中产阶级也能买得起。

“梦想家园(Usonian)”一词源于对理想之乡“乌托邦(Uia)”的变形,意为“能够让所有人都拥有庭院住宅和汽车的社会”,反映了赖特的理想追求。

雅各布斯别墅是梦想家园系列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低矮探出的屋檐、融入周围环境的设计,都与赖特创作初期的草原式风格极为相似。但经历了大萧条时期(1929—1933年间的经济危机)的人们,生活趋于朴素简约,并愈发重视家庭生活。

L形布局设计是梦想家园的特征之一,赖特将厨房和餐厅这两大功能区设置在了 L形布局的拐角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中产阶级家庭已经无力雇佣仆人,主妇们需要独自承担所有家务。赖特洞察到了这一变化,认为主妇和她们的工作区域才是“整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地方”。


拥抱大自然的L形平房建筑

当时美国的住宅建筑多为两层箱形结构,而赖特不按常理出牌,构思了一座与周边庭院融为一体、舒展平铺的住宅。

建筑年份 1936年

结构 砖混结构

层数 一层

总面积 144 m2

厨房是住宅建筑的重点

整座住宅建筑以餐厅和厨房为中心,由此延伸出家人的共享空间(起居室)和个人的独

立空间(卧室等)。

备忘录

赖特是近代一位难得对家庭、家人的新型存在方式抱有强烈探索心的建筑巨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 igh t(1867—1959)

建筑的价值不以材料的贵贱论高低

大正时期(1912—1926),日本政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大力推行建造迎接海外宾客的迎宾馆。由此,帝国酒店(旧馆)便应运而生,而被委以设计重任的便是美国著名设计师赖特。

赖特选用了被称为现代化建筑代表材料的大谷石。这种加工材料产自日本关东地区的北部,是灰岩的一种。它虽然质地柔软易加工,但也有防水性差、易风化的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大谷石作为廉价的材料,多用于建造围墙等。赖特着眼于大谷石易

于加工的特点,决定选用它作为帝国饭店(旧馆)内外装潢的主要材料。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了酒店建设委员会的强烈反对,他们拒绝使用这种廉价材料建造外国高官下榻的酒店。对此,赖特始终坚持“材料没有贵贱之分”的观点,在大谷石匠人高超技艺的助力下,完成了复杂的装饰艺术风格的装潢,成就了这座外形大方美观、内部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帝国酒店。它是赖特的经典作品,至今仍有部分酒店建筑留存于明治村(位于日本爱知县)。赖特用这座酒店建筑向世人证明了“建筑物的价值绝非由建材的贵贱来决定”这一主张。


05

流水别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于瀑布之上的梦幻住宅建筑

裸露在外的天然岩石断层、郁郁葱葱的山间树木、两帘清澈的瀑布于山体斜坡处交汇,眼前的一切编织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令人心驰神往。富商考夫曼发现了这块宝地,想要在此建造一座可以远眺瀑布的别墅。

赖特接受委托设计此别墅,他决定不走寻常路,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工程难度较高的建筑。他提议将住宅建在瀑布之上,使住宅整体与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际建造时并没有真的在倾泻的瀑布流水中修建,而是采用挑梁结构,让建筑物从瀑布上方探出,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是从住宅的正下方源源不断流出的。这番景象的实现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戏剧性结合 一是建筑采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错的结构设计,二是水平流动的水面与住宅正下方倾泻的瀑布之间形成的视觉反差。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造就壮丽景观的,也限制了建筑的建造。,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赖特丝毫没有退缩,他详尽地调查并掌握了这里的每处细节,最终将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了建筑设计之中。

赖特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建筑师,流水别墅真正实现了他“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梦想,传达了他“建筑物与大自然融合统一”的思想。


融于自然景观的建筑

流水别墅的建成离不开设计师赖特精心的准备工作。他仔细观察瀑布、岩石的位置,分析树木的种类,全面调查、研究当地的地质地貌,最终成就了这座世界名宅。

建筑年份 1936年

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层数 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总面积 340 m2

惊现瀑布之上的建筑

奔流倾泻的瀑布、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融入自然的建筑,这些都可以在通往建筑物的途中远眺、欣赏。如此壮丽的景观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精心布局谋划,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一幅宏大壮观的画卷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为实现设计师的大胆构思提供可能的自然山岩

整座建筑最精彩的设计,莫过于由自然山岩做支撑的悬臂式构造。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不仅使建筑物的外观完美融入了自然风景,更利用合理的设计构造使建筑物与自然实现了协调统一,令人拍案叫绝。

起居室的中心是山岩

设计者将自然山岩巧妙地融入室内设计中,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山岩与壁炉的组合,其实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备忘录

赖特因为丑闻事件失去了作为建筑师的崇高地位和声誉,默默熬过了长达 20年的低谷期。流水别墅的建造将他从黑暗中拉出,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机。堪称天才建筑师的赖特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06

范斯沃斯住宅(美国伊利诺伊州/密斯·凡·德·罗)

巨匠的一座私人住宅作品

范斯沃斯住宅由现代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设计建造,这是他众多知名作品中的一座。委托人范斯沃斯小姐希望在大自然中建造一座周末别墅,对房屋的功能需求并不高。于是,密斯打造的这座林间别墅与其说是住宅,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展示抽象建筑的“展览厅”。

走过离地设计的门廊穿过玄关进入玻璃房,除了中心位置围成卫生间、浴室的墙壁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通透的大房间。站在屋内,身体仿佛悬在半空,满眼尽是美景,十分惬意。住宅虽然是采用玻璃和铁板等人造材料以直线线条设计完成的,但建筑整体却完美地融入自然中。

,在“展览厅”内生活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委托人范斯沃斯小姐起初虽然说是想要一座周末别墅,但实际上她是想长期住在里面的。当她真正住进去后,因房屋功能的欠缺没少向密斯抱怨。另一方面,密斯对“住宅”本身完全没有兴趣,他想设计的就是“抽象的家”,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也正因如此,这座将“抽象的家”的概念发挥到极致的经典住宅建筑,成为密斯建造的一座私人住宅。


走进“展览厅”

离地设计的入口门廊占到了范斯沃斯住宅整体面积的 1/3,属于外部区域。通过门廊的小型楼梯可以直接进入玻璃房。

建筑年份 1950年

结构 钢结构

层数 一层

占地面积 约 39 000 m2(原始)

总面积 93 m2(室内)

由玻璃和铁板组成的房子

住宅的离地设计与日本弥生时代的干阑式住宅有异曲同工之效。

“偏心”的一居室

室内用木板围挡出一处核心区域,它的位置并不在居室的正中心,也造就了功能各异的不同空间。

备注

密斯热爱孤独,他虽然已婚且育有三名子女,从不和妻子长期同居。这或许就能解释他为什么对“住宅”如此冷漠了。


密斯·凡·德·罗

Lud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 69)

“通用空间”的建筑梦,和谐共生的世界观

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三人被称为“现代建筑三巨匠”,他们共同奠定了现代建筑的根基。也有人将密斯的同乡、老搭档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也列入其中,称他们为“四大巨匠”。

20世纪 30年代,密斯离开故土德国[1],逃亡到美国,以避开纳粹党的迫害。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席卷全球,并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是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复刻翻版,而密斯提出了“通用空间”的概念,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思想带有对抗社会潮流(历史主义)的情感色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密斯在异国他乡过着漂泊凄苦的日子,饱尝人间艰辛,苦闷和烦恼成为他生活的基调。笔者不禁猜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密斯构想的“通用空间”应该不只是单纯的“不受用途、功能限制,能够自由使用的内部空间”,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通用空间”是一次尝试,尝试通过空间建筑构建一个“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消除种族歧视和迫害,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


07

玻璃屋(美国康涅狄格州/菲利普·约翰逊)

追寻密斯的脚步, 建造梦幻般的丛林玻璃屋

菲利普·约翰逊十分仰慕建筑师密斯的创作才能,受其名作范斯沃斯住宅(请参见第65页)的启发,为自己设计了一座别墅,起名为“玻璃屋”。住宅建在辽阔的丛林中,十几栋形态各异的建筑与它相邻而居。

玻璃屋堪称现代建筑的典范。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选用了现代建筑中常用的铁制材料和玻璃材料。其中,铁制材料的运用实现了构造体的轻量化和大敞口的设计构思。而玻璃材料因其透明、反光的特性,能够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打造出开放式的空间。约翰逊将这两种材料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地营建了这座仿佛处于林间仙境的玻璃屋。

住宅的四面墙壁皆用透明的玻璃材料打造,有效地将室内、室外融为一体,让人身处室内,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丛林中。室内设有一个圆柱形的核心区域,里面规划了卫生间和浴室。除了这个核心区域和壁炉外,室内看不到用来分隔空间的墙壁或隔断。约翰逊利用家具和画家普桑的画作等模糊地划分了各个区域,并通过变换摆放位置,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受。


丛林之间拔地而起的玻璃屋

在辽阔的丛林之中,大大小小的十几栋建筑物鳞次栉比,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这其中包括玻璃屋、砖瓦小屋、住宅展览厅等。可以说,玻璃屋的成功离不开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建筑年份 1949年

结构 钢结构

层数 一层

总面积 128 m2

玻璃中的虚实映象

玻璃材料具有反射和透明的特性。,在室外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室内的环境,在室内又能观赏到大自然的景致。两者一虚一实,营造出变幻多姿的空间。

不设隔断的一居室

关于核心区域的位置选择,约翰逊紧跟密斯的脚步,与范斯沃斯住宅一样,将其布局在了非对称的位置上。偏移住宅中心的核心区域造就了多个功能各异的空间。

备忘录

与玻璃屋形成鲜明对比的砖造小屋就建在稍远处。约翰逊曾说过“封闭的砖造小屋如果不和玻璃屋配套存在,将无法存活下去。”


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19 0 6—20 05)

约翰逊的管家

年轻真是件可怕的事情。遥想当年,笔者与好友一起到美国自驾游,想要访遍当地有名的建筑,其中一站就是菲利普·约翰逊的私宅玻璃屋(请参见第 70页)。不过,当年的我们太过鲁莽,没有预约就连人带车贸然闯到人家门口。

车子开进偌大的丛林中后,我们曾一度迷路。就这样开着开着,眼前突然出现了玻璃屋的身影。我们正看得入神,一个男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大喝道 “出去!”他就是菲利普·约翰逊。我们被他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到了,赶忙倒车开回公路。我们呆坐在车中,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 50多岁的男人朝我们走来。

我们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打开车门走下来,对方说自己是约翰逊的管家,问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回答说是日本建筑专业的学生,对方说道 “等下约翰逊先生要出门,你们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大概等了 1个小时,这次是一名女佣来叫我们过去。虽然我们没能进到玻璃屋里面参观,但在外面也看得心满意足。多亏了管家的精心安排,才使我们的心愿得以实现。

这件事发生在久远的过去,在当时那个时代,还很少有日本游客来此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