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老的湖(世界最老的东西)

社会奇闻 2023-03-15 10:43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世界最老的湖泊,位于非洲西北部,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淡水湖。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当年大洪洪水来临时,尼罗河泛滥,淹没了整个埃及,在尼罗河下游的沙漠中,却有一个湖泊,湖水清澈见底,犹如镜子一般,所以人们称之为“死海”,这个湖泊却不是死海,而是盐湖。

一、俄罗斯人称贝加尔湖为什么?

贝加尔湖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它平均宽约48千米,南北长约636千米,周长2000千米,总面积大约为3.15万平方千米。贝加尔湖就其面积而言只居全球第九位,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据考其历史已有2500万年)。 据说,贝加尔湖的淡水够人类喝100年。

二、世界上有哪些已干涸或快干涸的湖泊或河流?

优质答案1

任何事物都在跟随着时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变,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是如此,可以说地球上每一处地方都有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如果你生活在华北平原上,那么数百万年之前,这里其实还是海洋,即便巍峨如青藏高原,8000万年前也是海洋。

如今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正处于消失之中的湖泊,分别是亚洲的咸海与非洲的乍得湖。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曾是中亚地区主要的人口居住地,我国唐朝的时候曾经短暂统治该地区,上世纪60年代时其湖水面积还接近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5个青海湖(4450平方公里),如今它的面积减少到了只有1万平方公里左右,可谓是世界上消失最快的湖泊。央视一个讲咸海的纪录片中称其为“50年中消失了6万平方公里”。而我国的湖泊总面积才8万平方公里左右,咸海消失的湖泊面积相当于我国湖泊总面积的3/4了,也相当于13个青海湖的面积。

咸海面积减少,除了中亚地区气候愈加干旱之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前苏联时代用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治理沙漠,开发农田造成的,由于这两条主要注入河流的河水都被分流,使得咸海的河水流入量大幅度减少,湖面一年年降低,面积已经减少了2/3,并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其消失原因虽然很让人痛心,却由于已经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无法改变。

咸海虽然减少了很多,但好歹还有部分湖面存在,非洲的乍得湖就不一样了,这个曾经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泊已经到了消失的末期,甚至可以说这个湖泊已经不存在了。

在1万多年前,这个湖泊却大得惊人,地质学家研究发现乍得湖是由大陆局部凹陷形成的,发育在古老大陆上的一个原始盆地里,它曾是一个很大的内海地区,在过去的12000-5000年间,乍得湖曾三度扩大,一次发生在5400年前,当时的乍得湖和尼罗河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尼罗河的发源地之一,水多的时候,经常会通过尼日尔河的支流通向大西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乍得湖是连接了尼罗河与尼日尔河的,其水深160多米,最大面积为30~4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的里海的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不相上下,堪称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大湖泊。

由于气候持续干旱,蒸发强烈,而且乍得湖沿岸农业畜牧业开发用水较多,使得湖面不断缩小,如今已经基本到了干涸的境地。


我国也有一些著名的正在消失的湖泊,比如洞庭湖、鄱阳湖、微山湖等面积也都在不断缩小。比如洞庭湖所在的湖区在我国古代只是著名的云梦泽的一小部分,这片湖区最大的时候曾经有数万平方公里。

而罗布泊则是已经消失的湖泊,成为我国目前最干旱的地区,谁能想到它数百年前曾经比青海湖还大,上世纪40年代时还有3000平方公里的水面碧波荡漾。

优质答案2

当前世界因为整体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范围、力度的增加,很多河流和湖泊都面临着枯竭,小型河流和湖泊不计其数,而很多知名河流和湖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欧洲、非洲还是亚洲、美洲都有面临干枯的河流以及湖泊,比如湄公河、萨尔温江、恒河、印度河、多瑙河、拉普拉塔河、格兰德河等。面临干涸的湖泊有咸海、里海、乍得湖、乌尔米湖等。河流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拦河大坝的修建导致河道废弃变化。,从我国范围内来看,面临干涸的泊和河流也有很多,河流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淮河和黄河,因为是北方河流,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河道经常是河床裸露。而湖泊当中,洞庭湖、鄱阳湖都有不同程度的淤积,原因是长江流域当年造就太多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洪水冲击导致的泥沙淤积。人类的存在已经万年时间,利用自然种植土地也已经几千年,而利用科学、机械等手段来攫取大自然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形成的生态破坏却超过之前的千年,不过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以及相关措施出台,相信经过野蛮增长期以后,会逐渐回归于平稳,河流湖泊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