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西苑小区事件_清江西苑物业

社会奇闻 2023-03-14 17:3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清江西苑小区事件的始末。这个小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九龙湖片区九龙大道以东,规划路以北,三清山大道以西。小区以南宫路为界分东西2个地块,总占小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九龙湖片区九龙大道以东,规划路以北,三清山大道以西。小区以南宫路为界分东西2个地块,总占地面积约220亩,容积率1.5,绿化率35%。小区总建筑面积31.3万㎡,住宅41栋1716户总建筑面积21.5万㎡,住宅分a,b,c三种户型。

一、介绍午安节日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为开端分初始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我们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时候差不多就在阳历的6月份。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是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民间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重午节、女儿节、诗人节等,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胃,纪念曹娥,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己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各地人民的习俗却是大同小异。端午习俗主要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营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醛,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这些活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赛龙舟。如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的习俗-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荆楚岁时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后遭谗免职,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沉、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他因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巨石投泪罗江而亡。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统统回家拿来米团投人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醉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即龙舟竞渡,南北朝以后,赛龙舟的习俗广泛传播,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有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举行龙舟大赛。及至现在,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在我国普遍流行,特别是南方各省,在广东、台湾等地被称之为“扒龙船”,四川合川一带则叫“抢江”,《事物原始》有记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哗(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青之忠作”。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在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会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而广东龙舟,需在端午前从水下起出,只有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方可安上龙头、龙尾,准备竞渡。

  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以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在闽、台则去妈祖庙祭拜。

  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这天上午,个个头面一新,衣著人时,小孩的胸前,有的挂着香囊,有的悬着“艾虎”或小猴儿。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结伴而行,或驱车前往,万人空巷,车水马龙,蜂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参加竞渡的龙舟,也都装饰一新,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长短大小而定。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雷动,龙舟竞发,划船手使劲划船,誓与对手一争高下,奋力争先,夺取标牌。此时,两岸人山人海,笑语欢声,呐喊声、喝彩声、歌声、桨声、水波声连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影虹霓晕。

  并形容观看龙舟者仕女如云,银钗映日,“两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我国竞渡活动起源很早,端午竞渡之风在唐宋特别盛行。这首《竞渡歌》将竞渡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把江中的竞赛和岸边观众的气氛写得如火如茶,扣人心弦。

  今天,龙舟比赛已成为群众性的竞技活动,它不仅在中国各地举行,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

  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同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

  谜底就是“粽子”。

  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古往今来。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如今的棕子花样繁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和菖蒲

  在端午节当日,人们通常会把艾、榕、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甚至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说“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主题是驱瘟,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时,正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生的儿子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风俗的形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Lt“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艾叶就被制成灸条治病。端午节用艾做成人形或虎形悬挂门上,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让儿童随身佩戴,民问都称之为“艾虎”,用以驱瘟除邪。

  菖蒲是多年生水草本植物,狭长叶片似剑,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治风寒伤肺、胃病均有较好疗效。因它的形状似剑,又有药用价值,民间迷信它避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家家端午节必悬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悬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

  端午节这天清晨,人们早早地就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自家门边,绿油油的枝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不准进屋。

  端午这一天,百草都是药,疼爱孙辈的爷爷婆婆到坡上扯下许多草药,熬成水给他们洗澡,洗了百草药水,孩子不生疮。有时就直接带小字辈们到野外,一边采百草,一边教儿歌,乡间田野,一路欢笑一路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学的普及,“蒲龙艾虎”之说已鲜为人知,但端午悬艾和菖蒲之俗仍时有发现,农村更多,只不过较之古代已大大地淡化罢了。

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

  雄黄也称鸡冠石,矿物名、橘黄色,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疥癣、蛇虫咬伤症。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称为雄黄酒。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必饮雄黄酒,有所谓“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口头禅。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手心、胸口,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不长疮,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王”字,以避邪祛恶。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阳沟地坝,以杀灭蚊蝇蛇虫。蔡云的《吴歙》诗咏道

  称(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劝)雄黄入酒杯。

  徐沥尚堪去五毒,乱涂儿额?(喷)墙隈(墙角)。

  端午节喝雄黄酒,还联系着一个《白蛇传》的故事。

  传说白蛇下凡人间,因在端午节喝了点雄黄酒露出了蛇身,吓死了许仙,白娘子不顾生死,盗来灵芝救活了许仙。

  白素珍对爱情忠贞不渝是很感人的,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酒这种矿物内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会损害肝脏,饮雄黄酒对人体十分有害,不能饮用。这种不科学的端午习俗已被废弃,几近绝迹。

端午节的习俗-缝香包

  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形状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节这天,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是丢面子的事。

端午节的习俗-躲端午

  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也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五黄

  浙江杭州人称五月为“五黄”月,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加人富蒲根)、黄酒、黄瓜、咸鸭蛋黄、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黄”字,因而得名“吃五黄”。

避邪驱毒

  在古代民众心目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恶月’,端午节则被视为“五毒日”。又有人说此日有蛇、娱松、蝎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还寒乍暖,百虫盆动,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种瘟疫、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一定部落发生。

  为了避邪驱毒,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第一,用雄黄酒。端午节人们将雄黄、朱砂、首蒲、艾叶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黄酒,饮用雄黄酒以解毒、避瘟。

  除了饮用雄黄酒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口、鼻等处,以达到避邪驱瘟的目的。

  第二,用特定植物。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为普遍。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门户旁边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驱毒。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篙外,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于发际。在辽宁凤城的人们习惯在耳朵里塞上一团艾叶,可令诸虫不入。

  在山西翼城、陕西高陵等地,戴艾叶,俗信可以去疾。在黑龙江双城的人们用艾篙水洗脸。江西昭萍的人们则用艾蒲水洗澡。台湾台南一带的俗民用a蒲、艾篙煮汤沐浴。

  第三,张贴神像及符图。在浙江归安一带。端午这天在堂屋上悬挂张天师像或关圣、钟馗像。山西冀城的人们则在门上悬挂虎像。在新绛,以虎形画符贴门。名日“禁五毒”。

  ,端午还流传着许多为小孩避五毒之侵害的习俗,为孩子缝制香囊、香包。形状如虎、五毒,内装雄黄、艾叶、香料,用五色丝线悬系在孩子胸前,可驱恶免疾;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颐上缠绕五色丝线,可保孩子长命百岁;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可避五毒之侵害,等等。

  这些习俗原意都是驱邪避祟,经过长期的流传,如今这些风俗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审美娱乐的含义。

  走百病。

  河北迁安一带的妇女多赶在端午节的中午前,游于河滨,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南方诸省也多有流行。在云南镇雄。男女老幼穿着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游玩时。还要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不过各地走百病的时间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庙,晚游近郊。在灌县,人们晚间游百病,认为可以驱除不祥。在贵州平坝,也是晚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领着遍游田野。在云南新平,则是早餐后。用彩绳系于小儿臂膀,并用雄黄涂于小儿口鼻,率领出游,叫做游瘟。在大理,人们午后出游诸名胜,是为走百病。

煮梅

  芒种时节盛产梅子。在夏朝。就有煮梅的食俗了。由于梅子味道酸涩。

  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搪与梅子一同煮的;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碴、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安苗

  “安苗”的习俗流行于皖南一带。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便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祭拜圣祖汪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平安。经过收种的紧张劳动,农事稍闲,以新麦面制作安苗包,既可尝个新鲜,又饱了口福,是民间调节生活劳逸的一种方法。在“安苗”日内,不仅本村人可以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一派和谐。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原来贵州侗族的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婆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到婆家小住兀天。、每到芒种前后,当婆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婆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又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分栽秧苗的时刻,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休插秧,边插侠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然后,大家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快乐一天的劳动。新娘在回婆家时,会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皮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婆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皮鸭蛋为她们送行。

贴艾虎

  端午节这天,民间多于日出之前,便携带镰刀、竹篮到田间、河边或山坡上,采取有露水的艾叶、车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黄等中草药,束之于屋檐下或者擂于门头、窗口,贴上用黄裱纸木刻印制的张天师或钟馗像以及用黄、绿各色纸剪成的花鸟虫兽,俗称“贴艾虎”,以避疾疫。这天,豫东一带,还有采伤力草、打荷包鸡蛋食用以防治疥伤的。在信阳等地,多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脸,以“明目”和预防夏天出瘫子,也有用营蒲熬水洗澡的;驻马店在此日捕捉癫蛤蟆作药疗以治毒疫,传说森蛤蟆是一种“神虫”,用它制药可以治疗毒疽等症,端午节捉到的是最好的,所以,人们便在端午节去捕捉癫蛤蟆,故有“癫蛤蟆躲端午,躲一时少一时”之说。人们往往捉到癫蛤蟆以后,把一靛墨塞进它的嘴里,然后挂到墙上风干,便可使用。

  其实人们这样做,也是生活经验的一种积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攘毒气。”又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护。陈艾是草药,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具有杀菌、解毒等作用。民间常把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净化空气。中药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等症。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端午”贴艾虎“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只不过他们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才加进了一定的迷信色彩,把艾本身的功能移植到了某”神“的身上。

  相传,很久以前,一连几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存着几囤麦子。这样以来,有些人就不把粮食当回事了,甚至白白地把粮食扔掉。这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十分恼怒,就派太白金星降灾人间。太白金星下凡到人间后,发现一位白发老大娘正在拾地上一粒粒的粮食,还有一妇人正惩罚一个扔掉馍头的 孩子。这使太白金星很为难,降灾人间,有许多善良的人会跟着遭秧,若不降灾人间违抗了圣旨会获罪的。这时他招来部分百姓,说了他的身份和下凡的缘故,劝大家勤俭过日子,别糟踏五谷。又说五月五日玉帝要察看凡间,各家各户早早起床,割来艾蔺擂满门窗。艾篙不比别的篙草,既能遮神仙眼目,又能掩住凡间村落。

  不几天,消息传遍各州府县,百姓们都早早做了准备。端午节早晨,各家门窗被艾遮得一片绿。玉皇届时到南天门察看凡间时,看到的是一片凄凉,到处。野草丛生,于是就打消了降灾的想法。

  从那以后,人们怕灾难临头,疾病缠身,百虫侵害,每年到端阳节这天,都要割艾篙插在门、窗、院子里,有些地方没有这种艾篙,老百姓就用本地生长的柳枝、蒲叶或别的野草代替。古老的习俗就这样一朝朝、一代代、一年年、一月月地流传了下来,至今在五月端午这天人们要采艾篙挂于门、窗、院子里。故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

送端午

  过端午节时,许多地方如新县、光山一带要接新婚女儿偕女婿回娘家过“新端午”,届时娘家要设宴款待女儿和女婿,临走时,还要赠送女婿雨伞、草帽、扇子和夏衣等物,为他们防暑降温使用。其他地方也兴母亲看闺女。商丘人称之为“送端午”,巩县人称“瞧端午儿”。,端午节串亲的多是新婚女儿,故也有将此日称作“女儿节”、“女婿节”的。明代曾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替以榴花,故称女儿节。”

躲端午

  有些地方至今有“躲端午”的习俗,人们认为端午这天既毒又有邪气,对孩子不利,怕孩子生灾患病,就让孩子躲起来,一般都藏到外祖母家。躲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把五月五日看为最不吉利的日子。连这天生的孩子,都看成是不堪教育的“五日子”而不敢抚养,或者害死,或者扔掉。

  有一户姓田的人家,五月五日生了个男孩,名叫田文,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俗话说,小孩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看儿子长得那么富态,怎么也不忍心害他。但父亲不依,母亲只得悄悄地把他送到姥姥家中寄养起来。

  田文长到七八岁时,母亲把他接到家里。他父亲一见,大为恼火,大骂其妻不听话而养了这个孩子。他母亲只是落泪,并没作声。田文在旁边立即向父亲问为什么不要五月五日的孩子,父亲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妨家妨国,会妨得国破家亡。

  田文听父亲如此说,很气愤就顶撞了父亲,父亲更加气愤,非要致他于死地不可。乡亲们纷纷过来给田文讲情,夸田文聪明。父亲看在乡亲们的面上,才算勉强将他留了下来。但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以避凶祸。

  田文自幼聪慧,才智超人。他入学后,勤奋苦读,立志上进。由于他学识渊博,满腹经伦,终于做了齐国宰相,辅助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田文当了宰相以后,想来“躲五”的旧俗,几乎使他死于非命,便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凡这天生的孩子,一律不许谋害,不过必须到姥姥家去“躲五”。从此,人们便把这一习俗流传下来,不仅仅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五月五日到姥姥家“躲五”,其他时日生的孩子为免祸消灾,也到姥姥家“躲五”。

二、新河二村小区楼道干净不?有没有脏乱差的问题?看楼龄都快20年了,想买又担心小区太旧?

优质答案1

新河二村分成几片,不在一个小区内,我住链家附近,没有物业,(马上可能有物业入住了)楼道是政府拨款居委会派人打扫,一周一次,我是老住户,现在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买房住过来的,素质比较高,而且你买房也就住三年

优质答案2

我原来住的一村,二村也是老小区,自从变成树人学区之后,老住户基本都卖房搬走了。二村环境比一村好一些,也好的有限。现在房价大概是在七万左右。

树人现在学区内生源基本饱和,三年前还可以拿出百分之二十对外招生,今年只能拿出来百分之五了,而且树人的排名已经跌出榜,加上今年不给分班,不给跑班,如果想买学区房的话,其实不如考虑古实或者育英。如果后面树人口碑继续下滑,房子就砸手上了,毕竟一村二村都是老房子,房龄长,问题多,住户杂。

优质答案3

新河一 二村都是八九十年代房龄居多,这么老的房子 不能要求太高了 本来就没有物业费 物业也是装装样子,新河一村 二村交易量可以排最南京前五,毕竟户型小 总价低,如果要求房龄新 环境好 可以考虑清江西苑或者金陵湾,总价就上来了 户型都比较大。

三、假设满分10分,清江西苑小区整体能评到几分? 为什么?

作为自住,一般。房龄较长。

交通虽便利,但购物不便 ,无综合性商业中心 ,配套不是很齐全......

四、清江西苑小区交通方便吗?去地铁站或者公交车站走路多长时间?开车的话附近堵车吗?

门口就有站台 去河西新街口都方便,地铁口也挺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