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林奇(大卫·林奇 大卫芬奇)

社会奇闻 2023-03-14 17:3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大卫林奇的《消失的爱人2背叛者回归记(上)(下)(彩蛋))。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布朗特饰演的女律师在丈夫死后,与自己的情人发生婚外情,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1、
  • 2、
  • 3、
  • 4、
  • 5、

你心目中的大卫·林奇影视作品十佳分别是哪几部?

导演大卫·林奇是当代美国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症候。其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自由游走,对暴力和性的大胆表现,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我新人心目中的十佳电影分别是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1939)

本片根据美国同名童话改编。 小女孩桃乐丝·盖尔(Judy Garland

饰)随叔叔、婶婶住在堪萨斯州中部的农场。某天,龙卷风袭来,为找到心爱的小狗,桃乐丝没能及时躲藏。强大的龙卷风将桃乐丝藏身的小木屋卷入空中。不知经过多久,小木屋终于落到地面,而且把一个邪恶的女巫也给压死了。在善良的北方女巫的指点下,桃乐丝和小狗启程前往魔法师奥兹(Frank

Man 饰)所居住的翡翠城,祈求他能帮助自己回家。路上,桃乐丝遇见了没有脑子的稻草人(Ray Bolger

饰)、缺少心脏的铁皮人(Jack Haley 饰)以及胆小如鼠的狮子(Bert Lahr

饰),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他们随桃乐丝一同前行。一路上经历千难万险,更有邪恶的西方女巫处处阻挠。

2.《迷魂记》 Vertigo (1958)

这是一部惊悚片。退役警探约翰·弗格森(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art

饰)的同学加文·埃尔斯特(汤姆·赫尔莫 Tom Helmore

饰)是造船商。他请求约翰跟踪自己的妻子,并称妻子经常被鬼魂附身。随后,约翰按照加文的指示,在厄尼餐厅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女人(金姆·诺瓦克 Kim

Novak

饰)。经过跟踪,约翰发现女人确有不同寻常的行为开车出门,去花店买花,去墓园在卡洛塔·巴尔德斯的碑前驻足,去荣勋宫博物馆凝视卡洛塔画像,进入麦基屈克旅馆并出现在二楼的一扇窗前。约翰随即进入旅馆调查,发现女人登记名为卡洛塔·巴尔德斯,但其房中无人。卡洛塔·巴尔德斯究竟是何方神圣。

3.《忽男忽女》Glen or Glenda (1953)

本片混合了大量现成的资料片镜头(stock

footage),手法超级笨拙却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笑果”,比如在讲解男人阉割变女人时,配以钢柱冶炼的镜头,十分搞笑。本身有异装嗜好的伍德借助当时一桩轰动的变性新闻,解释了变性和异装的区别,并呼吁大众宽容这些社会的边缘人。著名恐怖片演员勒古西的表演极其夸张,梦幻场景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解说词幼稚而真诚。

4.《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5.《夏日惊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6.《兰闺惊变》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

7.《洛丽塔》Lolita (1962)

8.《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0)

9.《恐怖走廊》Shock Corridor (1963)

10.《蜘蛛婴儿的疯狂故事》Spider Baby or, The Maddest Story Ever Told (1968)

你认为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这两位导演,谁的成就更高?

从我个人的角度,这个比较得从不同的方面,就比如从商业性质而言,大卫芬奇无疑是成功的,而从艺术电影的角度看,那大卫林奇当之无愧。两个人层面不一样,有人说了,电影不就是艺术吗?错了,有些电影不是艺术,但畅销卖座,商业价值高,可能稍微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能被称为艺术的电影,则有可能又不卖座,因为这种电影迎合不了所有人的胃口。

我很认可两位导演的拍摄风格,特别是大卫林奇,他是个艺术家,再是一个导演,他的电影隐晦难懂,但懂他的人真的会奉之为神一般的存在。而大卫芬奇,我想将他比做疯子,又是天才,他是拍电影的绝顶天才,商业化流水般的操作,却几乎不出烂片,就可以让你看的很爽很嗨,是绝对不会有人去电影院看大卫芬奇的电影说浪费一张票钱的。

我个人对两位都非常喜欢。大卫林奇,像是一个引领者,你不会不需要,你也不会说你一辈子都看不懂他的作品,即使有些电影真的涉及到有些人这辈子的盲区,但总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就比如《橡皮头》,若一个年轻小伙子告诉我他看懂了,我会认为他是在虚无地卖弄。很多人说,林奇为什么致力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荧屏上,而不成为脂肪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呢。

我认为,单用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标签定义大卫林奇是普通的是单薄的,艺术家吧,大艺术家,用来形容大卫林奇还稍微有些接近。而大卫芬奇,有很多电影应该都比较耳熟能详,比如《消失的爱人》、《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危险之旅》等,这些电影的豆瓣评分都非常高,这些作品就很能说明大卫芬奇了。

只有最美的生活才会产生最恐怖的梦魇 | 冥想了42年的大卫·林奇

如果你不认识大卫林奇,就去看看《穆赫兰道》,他导演的这部电影,几乎会出现在任何人编排的“必看悬疑电影”榜单里。

如果要讲述大卫林奇,我们也将从这里开始。

一、从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开始

从我个人的角度,《穆赫兰道》不大卫林奇的巅峰之作,而且是他本人生活和创作理念的现实印证。

《穆赫兰道》这部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一个噩梦。讲述了一个只身来到洛杉矶好莱坞,梦想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的女孩戴安妮,满怀希望却不幸地见识到生活的残忍。

二 当大卫林奇将现实投射在银幕

看完电影我冷汗淋漓,我们都做过噩梦,无数的噩梦,可是当我们醒来,噩梦的大部分就已经淡忘,阳光依然明媚。但大卫林奇把噩梦拍成了一部电影,做成了数字拷贝,可以反复播放,这就令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慌了。

看到这里如果让你猜测大卫林奇的身世,怎么样,按照美国传统,最少也得是父母离异吧?生长环境恶劣,从小混迹街头,见识过各种罪恶的不幸。在学校饱受欺凌,回家还要经受家庭暴力?

都不是。

大卫林奇的生长环境恰恰相反。用他自己的话说,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一切都是十分美好的回忆。”

他的家乡风景优美、环境舒适,而且满街都是一起玩耍的好朋友。那整片天地就好像梦境一般,澄蓝的天空、竹篱笆的栅栏、青翠的草原、门前的樱桃树…就是美国中部那种如诗如画的景色。他的父母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不太吵架,简直就是完美的夫妻典范。

可尽管如此,大卫林奇却说他老是觉得生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事情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萌芽,他对这样生命预言感到十分恐惧。

这一如《穆赫兰道》的开始,戴安妮在梦中的出场表明她是一个无比阳光,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她的姨父姨母富裕慈祥,城市友善又金光闪闪。观众此刻还并不知道这是一场噩梦,但此时背景音乐却开始呈现怪异的沉痛感,于是观众的心里开始打鼓。

这不就是大卫林奇的早年生活吗?怪异的美好,好到不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卫林奇的灵感形成期,就充满着对生活未知一面的猜疑。 这是一种对阳光灿烂的简单生活存在的深深地忧虑。理智的人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东西。

看似完美的生活不意味着生活真的没有瑕疵,只是灰暗的地方还未显露。

但这如若就带着疑虑去观察生活,就相当于带着某种命中注定的偏执来观察,观察者本身并未完全置身事外,观察也并不客观。

大卫林奇,就是如此。大一结束那年他去了一趟欧洲,原本打算在那里待三年学艺术,结果才十五天就受不了而逃回美国。他在自述里写道“我记得在雅典时住在一个地下室里,墙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蜥蜴,于是我开始意识到我已经离开了麦当劳有七千英哩远,而我却想念它想念得要死。我想念美国。我终于明白我是美国人,应该要住在美国。”

那是1966年,20岁的林区回到美国之后进入费城艺术学院就读,之后就在费城待了四年(1966-1970),也在这里结婚生女。

他形容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也最糟糕的日子,而这个时候他也开始拍电影。此时他在贫民地段与人同居,虽然住处便宜空间又大,但经常会看到有人死在他家门前,大门还被人撞破两次,连玻璃窗上都有弹痕。直到他后来搬去加州再回忆起这段日子时,都不晓得自己和家人是怎么度过的。

大卫林奇的电影的基调也由此奠定。 《橡皮擦头》和《穆赫兰道》里,都能看见这些影子。

最美好的日子,反而过分突显了底层生活的恐怖。 如果大卫林奇出生在一般家庭,此时就很可能不会有如此之大的触动。

带着怀疑观察生活,就像童年一直担惊受怕地等待壁橱里怪兽。到头来吓坏你得可能不是怪兽,而是在壁橱里睡觉的一只猫。

在《穆赫兰道》里表述噩梦的部分,一名心理医生和一个不停发抖的患者坐在餐馆里。患者不停的重复,他昨晚梦见了这个餐馆,和现在的情形一模一样,心理医生站在柜台付账。而餐馆后面的墙后有什么恐怖的东西。

这个桥段几乎是大卫林奇的心理翻版。当患者带着噩梦的预兆去墙后求证,结果吓死他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个面容狰狞的拾荒者。

大卫林奇的电影充满了潜意识与无意识,在众多影评人妄图考察大卫林奇的电影元素时,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对于大卫林奇来说,这可能仅仅是他自身心理的真实体现,或者仅仅是一个梦幻中的离奇景象。

梦都是毫无逻辑的,拍摄一个梦也更真实。这就是《穆赫兰道》为什么难懂,大卫林奇为什么难懂。从这一点上回看各路媒体对《穆赫兰道》的解析,最多也不过捋顺一个基本的故事线罢了。

他用剧中人对梦的惶恐来放大影片的主题,又假借自己年轻时代的担忧作为表现手段,这就是大卫林奇。

三 梦醒时分

《穆赫兰道》过后,大卫林奇的梦醒了吗?引用爱丽丝·纽厄尔的采访来说“电话那头传来大卫林奇的声音,他现在在洛杉矶‘我早上起来先喝杯咖啡,再抽根烟,然后就开始冥想了。’”

林奇成立 基础意识教育与世界和平林奇基金会已超过十年, 而他本人坚持“超觉静坐”已超过42年。

这种静坐方法源于印度,目的是探究人类意识的奥秘。平均一次课的价格为1000美元。

从《穆赫兰道》醒来后,林奇并没有回归现实世界,他继续在意识的宇宙里探索。

实事上当一个人的性格完全形成,一生的旅程几乎就已注定。他必将走过同一条路,同一扇门。林奇的世界是由习惯和冥想构成的,他远近闻名。他曾在七年间坚持每天去洛杉矶的一家咖啡馆。

这样的行为和他对意识世界的无穷兴趣有着紧密的关联。对一种习惯的坚持一旦接近执拗的程度,本身就是在重塑自身的意识。

如果说《穆赫兰道》是一场大梦,对于林奇来说就无所谓梦醒。

梦永远不醒。他沉浸在意识里。

我们能说这是一种虚幻的生活吗?不。只是在美丽的生活下,在一场冷汗淋漓的噩梦后,林奇冲进意识。深究这一切喜悦、痛苦、恐惧的本源。

有两个叫大卫的导演,大卫芬奇,大卫林奇,有谁可以帮我区分一下

这2个人都很厉害

大卫芬奇(David Finche)

就是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导演,只要记住这个就行了说多了都是废话

大卫·林奇(David Lynch), 贴下资料

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米苏拉,这是一个和他几部影片场景类似的美国小镇。因为做科学研究的父亲经常举家搬迁,童年的林奇常常跟随家人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学生时代,林奇上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学校,21岁结婚,不久有了个儿子詹尼弗·钱伯斯·林奇,詹尼弗后来继承父业当上了导演。

林奇的童年生活经历,加上他在费城一所艺术学校读书时经常听到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后来启发他开始拍摄了荒诞恐怖片《橡皮头》(Eraserhead)(1977)。林奇历时5年,才最终完成了《橡皮头》的拍摄,但因为电影情节怪异,影片起初被打入冷宫。后来多亏电影发行商本·巴伦霍兹的努力,影片才得以上映,并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肯定。

《橡皮头》的成功,将著名导演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和林奇吸引到了一起。1980年,布鲁克斯邀请林奇执导了剧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这是林奇创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影片自始至终贯穿林奇独特的心理感受,后来获得影评界的如潮好评和商业上的成功。接着,林奇又执导了由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小说原著改编而成的动作科幻片《沙丘》(Dune),因为缺乏新意,观众反响平平。1986年,林奇执导了出道以来第一部最具个人色彩的悬念片《蓝丝绒》(Blue Velvet)。他运用诡谲的手法,反映出美国社会最阴暗的一面。凭借此片,林奇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被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导演”之一。

1990年,林奇因揭示黑暗和暴力的公路片《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捧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又凭超现实主义电视剧情片《双峰》(Tin Peaks)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在1992年所拍的喜剧系列电视剧《在空中》(On the Air)却并不怎么成功。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测的悬念惊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ay)重返影坛。1999年,林奇一改过去的风格,执导了公路剧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重新打动影评家和观众的心。

2001年,林奇又回到他所擅长的黑色诡异风格上来,编剧执导了以好莱坞为场景的悬念剧情片《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并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编译腾讯娱乐)

音视频

其它 获奖纪录;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1990年因《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87年因《蓝丝绒》获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因《蓝丝绒》获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 1981年因《象人》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获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星座水瓶座代表作《象人》1980、《蓝丝绒》1986、《我心狂野》1990、《 穆赫兰道》2001 所获奖项2001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大卫·林奇(David Lynch)是当代美国电影界的一个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漫画家、作曲家和书画刻印艺术家。他在主 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在银幕上无情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黑暗和极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与代的电影制作者相比,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大卫·林奇的父亲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研究专家,由于家庭的不断搬迁,他从小 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几个州长大。最终成为鹰级童子军(Eagle Scout)中的一员,并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客串过领座员。儿时的林奇志向是做一个书画刻印艺术家,1963年进入了华盛顿特区的科科伦 艺术学院(Corcoran School of Art),师从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并曾赴欧洲进行短期的留学。1966年初,他回到了费城,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读,并开始尝试制作影片。 主要作品 2001《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 st Highay”) 1994年《迷离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双峰与火同行》(“Tin Peaks: Fire Walk ith Me”) 1990年《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双峰》(“Tin Peaks”) 《心碎的梦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蓝丝绒》(“Blue Velvet”)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 1984年《沙丘》(“Dune”)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1977年《橡皮头》(“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 (“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个苍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大卫林奇非主流电影界的标杆,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家

没有人像大卫林奇一样看待世界,当你看大卫林奇的电影,你能感受到极致的感受力。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另类”电影导演,林奇触碰的每一个镜头都能瞬间成为他独有的“林奇主义”。

大卫·林奇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描述了婴儿、养育子女与难产的恐惧。这部电影经历了五年混乱的拍摄进度,资金也一度出现问题。1997年,《橡皮头》正式在午夜场上映,逐渐赢得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电影讲述了平凡而又奇怪的亨利·斯宾塞发现自己儿子女朋友意外怀孕的故事。这个孩子生下来后,电影画风转变成了卡夫卡式的噩梦,既幽默又令人绝望。配上非常惊悚的背景音乐,《橡皮头》构建了一幅反乌托邦的图景,反应了亨利·斯宾塞自己对与身边人之间关系的深深恐惧。

在《橡皮头》的追随者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了,后者1980年的电影《闪灵》(The Shining)中就有不少大卫·林奇风格的影子。《闪灵》中同样使用绵绵不绝的背景噪音和跟拍镜头来表现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最终都会演化成一场疯狂的噩梦。,《闪灵》中著名的237号房间也是对《橡皮头》亨利·斯宾塞邻居门牌号“27”的致敬。《闪灵》和《橡皮头》中,“性”都被描绘为一种逃离的出口,但最终都会驱使主角走上恶性循环。

除了对《闪灵》的显著影响,《橡皮头》还促成了“肉体恐怖片”这一亚流派的产生,这一流派主要通过对人体毁损和腐烂的描绘来传达恐惧感。《橡皮头》中对内脏的展现体现了男主对要照顾新生儿的焦虑,这也是第一部将人体作为恐怖、令人作呕象征的电影。在这类电影中,人体会令人产生直接且直观的恐惧,《橡皮头》中的婴儿只是肉体恐怖片最为明显的体现元素,,片名《橡皮头》意指电影中的一段插叙,其中斯宾塞被斩了首,他的头被送进铅笔工厂用来做橡皮了。这种对人体自发性的迷恋和厌恶,以及对其无限的解构,对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等导演以及《变蝇人》(The Fly)、《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养鬼吃人》(Hellraiser)等电影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卫·林奇1984年的电影《沙丘》(Dune)票房大败,不过他1986年的《蓝丝绒》标志着大卫·林奇个人化独特叙述风格的回归。《蓝丝绒》讲述了凯尔·麦克拉克伦(Kyle MacLachlan)饰演的大学生了解到他所在的北卡罗来纳州小镇不为人知一面的故事。《蓝丝绒》收获了非常两极分化的评论,一方面被许多人嘲笑为“肮脏且充斥着厌女症思想”;但也有包括《滚石》杂志Peter Travers在内的部分评论员称之为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

《蓝丝绒》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电影中。塔伦蒂诺不仅延续了《蓝丝绒》中将暴力“风格化”的风格,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基调,这种基调既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琐事里,也同样体现在人本身做出的各种暴力行为中。《落水狗》(Reservoir Dogs)中,迈克尔·马德森(Michael Madsen)扮演的金先生(Mr.Blonde)一边听着70年代K-Billy演唱的《Super Sounds》,一边割下警察人质耳朵的著名场景,也是对大卫·林奇电影的一种致敬。

《落水狗》与《低俗小说》(Pulp Fiction)都在影片中点缀了不少世俗对话、视觉错觉、恋物癖等桥段,《低俗小说》尤甚,其中在拍卖行的那幕经典场景在《蓝丝绒》中也有着类似的表现方式。和林奇一样,塔伦蒂诺早期的电影也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其中所有颠覆性的离奇场景全部都发生在一个小环境中。

最重要的是,《蓝丝绒》改变了导演和观众对美国小镇生活的看法,小镇中发生的难以预料的事件与黑色电影形式结合,在《蓝丝绒》上映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冰血暴》(以及近年来拍摄的同名剧集)、大卫·柯南伯格的《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以及《广告狂人》(Mad Men)、《堕落》(The Fall)、《贝茨旅馆》(Bates Motel)等剧集都有所体现。《蓝丝绒》以它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写了美国虚构作品的历史,直指掩藏在美好田园乡村生活下的黑暗。

大卫·林奇电影中的潜台词能够诱使观众质疑自己的欲望和道德观,这也是让即将播出的《双峰》剧集如此受期待的原因之一。电视剧毫无疑问是如今挖掘美国个人生活的主要媒介,这样的平台再适合林奇不过了。

在《蓝丝绒》面世15年、《双峰》播出近十年后,2001年,大卫·林奇献上了他最杰出的电影作品。《穆赫兰道》原定将于1999年作为电视剧在ABC台播出,但因为与电视网高层多次出现创意分歧后,林奇最终决定将其拍摄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电影界的“狮身人面像”,既延续了《蓝丝绒》、《橡皮头》中光明与黑暗的双线推进表现手法,更具成熟的戏剧张力。其病态的基调与道德界限的模糊在《真探》(True Detective)、《尼克病院》(The Knick)、《守望尘世》(The Leftovers)等剧集中同样都有所体现,更是都涉及到了存在主义的疑惑,主角也都有些心理问题。

林奇如拼图般的电影结构,实际上是许多电影人尽力避开的,,《穆赫兰道》作为最为著名的惊悚片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核心是一位脆弱而又痛苦的女性角色,这样的角色设定重新构建了黑色电影的旧等级格局。电影中的女主角戴安-赛尔温(Diane Selyn)在荧幕上探索了心理极为复杂的女性角色的各种可能性。它推翻了当时女性角色通常都较为平庸的传统设定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和劳拉·哈林(Laura Harring)两位演员诠释的角色原本是一个朴素少女和一个落难少女的设定,但在影片末尾,这样的设定被彻头彻尾地打破了。娜奥米·沃茨诠释的戴安-赛尔温一角,在《黑天鹅》(Black San)、《忧郁症》(Melancholia)、《杰西卡·琼斯》(Jessica Jones)中的女主角身上都能寻得踪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