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科学的主页_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

社会奇闻 2023-03-12 22:00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观察: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彭博社icon的科技首页里为中国单独开了一个版块。。。跟5G、科技巨头(专门报道亚马逊icon、苹果、谷歌、facebook、微软等巨头)、网络安全几个版块并列,但面对 显然漠视了 全球最前沿的海床级人文思维成果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 导致的 已极化,整体性文化内核或已塌陷。
推荐

一世界上最科学的语言

这个提问非常实用。

这个世界上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学的方法也很多。每个老师都说自己的教育是很好的。

我们从来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就是成者王和败者寇。我们经常用谁谁谁老师辅导的,能考上清华北大为标准。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肯定没错

你们认为这个方法可靠吗?

我认为不太可靠,学生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在中国入学的年龄是7岁,根据心理学资料,一个人的心智思维模式,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成型和定调,进入学校只是巩固和矫正他的心智模式,锻炼大脑后天的记忆和逻辑推理能力。老师的作用是在5岁的心智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开发,而基本上人们所说的教育方式都是指学校的模式,而忽略了儿童的心智模式形成

本文的问题之所以高明,就是说最直接最高效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是父母的行为教学法,而不是后天的填鸭式课堂教育

根据人体心理学的发育规律,婴儿期大脑是否迅速成长,大脑细胞的分化是根据接触到的事物,色,声,香,味,触等等刺激因素发育,这一些行为教学,最有效的就是父母的生活模式,思考模式,行为模式。

等上学之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对学生很有影响力的教师,除了他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学生能接受外,他在课上课下的走路的方式,说话的方式,行为的逻辑,对外的表象,也会让这些学生自然跟风学习对象,甚至是不用刻意去学就会了。

,红博士认为,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行为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



二世界上最科学的时间表

只怪你当初没有找对驾校,你告也好让退钱也好,只凭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应该是可以,现在驾校特别多,指标少,所以得往后拖时间
驾照考试 你从理论考试报名 到 场外考试结束周期不能超过2年
超过则必须从理论重新开始考试!
所以你理论考试已经作废!
不过你驾校才给你交一次理论考试的钱,肯定还没教你其他的!
你可以选择补交理论考试的钱,继续学习!
现在学车速度都很慢!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一般的驾校全这么说 你退学的时候 他不是说车管所扣了吗 你可以向他们索要发票等有关 手续文件

三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

10.众理论的敲砖石大爆炸理论
标准释义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其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目前一般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当有谁想要试着触碰一下深奥的科学理论,那么,从宇宙下手就对了,而解释宇宙如何发展至今的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好选择。这条理论的基础架构在埃德温·哈勃、乔治斯·勒梅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许多其他人士的研究之上,该理论说白了,就是假设宇宙开始于几乎140亿年前的一次重量级的爆炸。当时的宇宙局限于一个奇点,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宇宙原始的运动——保持向外扩张,在今天仍在进行着。
大爆炸理论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离不开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的功劳。他们架设的一台喇叭形状的天线,接收到了一种怎么都消除不掉的噪声信号,那就是宇宙的电磁辐射,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正是最初的大爆炸使得现在整个宇宙都充满了这种可以检测到的微弱辐射,对应温度大约为3K。
9.推算出宇宙年龄哈勃定律
标准释义来自遥远星系光线的红移与它们的距离成正比。该定律由哈勃和米尔顿·修默生在将近十年的观测之后,于1929年公式化,Vf=Hc×D(远离速率=哈勃常数×相对地球的距离),其在今天经常被援引作为支持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并成为宇宙膨胀理论的基础。
这里涉及一个前文提到的人,埃德温·哈勃。此人对宇宙学的贡献值得让人来回溯下他的事迹在20世纪20年代呼啸掠过、大萧条蹒跚而至的岁月里,哈勃却演绎了突破性的天文研究——他不仅证明除了银河系外还有其他星系的存在,还发现了那些星系正以远离银河系的方向运动,而他公式中的远离速率就是星系后退的速度,哈勃常数指的是宇宙膨胀速率的参数,而相对地球的距离主体也是这些星系。但据说,被尊为星系天文学创始人的哈勃本人却非常不喜欢“星系”一词,坚称其为“河外星云”。
随着时间流逝,斗转星移,哈勃常数值也发生着变化,但这并没很大关系。重要的是,正是该定律帮助量化了宇宙各星系的运动,推算遥远星系的距离。而“宇宙是由许多星系组成”的概念的提出,以及发现这些星系的运动可以追溯至大爆炸,它们都使哈勃定律就像同样以此人命名的天文望远镜般著名。
8.改变整个天文学开普勒三定律
标准释义即行星运动定律,由开普勒发现的行星移动所遵守的三条简单定律。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第三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围绕着行星的运行轨道,尤其是它们是否以太阳为中心,科学家与宗教领袖以及自己的同行进行了长达数个世纪的争斗。16世纪时,哥白尼提出了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的日心说理论,认为行星是以太阳而不是地球为中心进行运行的。此后第谷·布拉赫等人也相继有所论述。但真正为行星运动学建立明确科学基础的,是约翰内斯·开普勒。
开普勒于17世纪早期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描述了行星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椭圆定律;第二定律,又被称面积定律,换句话解释该定律,就是说如果你连续30天跟踪测算地球与太阳之间连线随地球运动所形成面积,就会发现不管地球在轨道的哪个位置,也不管何时开始测算,结果都是一样的。至于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它使得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行星轨道周期与距太阳远近之间的明确关系。比如金星这样非常靠近太阳的行星,就有着比海王星短得多的轨道运行周期。正是这三条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
7.大部分理论的基石万有引力定律
标准释义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表示为,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该理论能够由一个已经写进今天高中物理课本的公式进行表述F=G×[(m1m2)/r2]
尽管今天人们将其看作是理所的事情,但当艾萨克·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万有引力学说的时候,无疑是当时最具有革命性的重大事件。牛顿提出的理论可以简单表述为任何两个物体,不管各自质量如何,相互之间都会发生作用力,而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公式中,F指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用“牛顿”作为计量单位;m1和m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者之间的距离;G是引力常数。
这是多种实践条件下都相当精确的定律,但物理学发展至今,人们已经知道牛顿对重力描述的不完美性。,该定律仍不失为迄今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它简单、易学、且涵盖面很广,以至于在广义相对论初问世的一段时间内都甚少有人问津。更有意义的是,万有引力定律让渺小的人类获得了计算庞大星球之间引力的能力,并且在发射轨道卫星与测绘探月航线等方面尤其有用。
6.物理科学有了基本定理牛顿运动定律
标准释义牛顿第一定律为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建立起物体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联系;牛顿第三定律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还是牛顿。每当我们谈论起这位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总不由得从他最著名的力学三大定律开始。因为这些简洁而优雅的定律,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简单理解三大定律的意义,其第一条就让我们知道,滚动的皮球之所以能够在地板上运动,必定是受到外力的推动。这外力可能是与地板之间的摩擦,也许是小孩子踢出的一脚。第二定律以F=ma这个公式表述,也意味着一个具有方向性的矢量。那个皮球滚过地板时,因为加速度的原因,获得了一个指向滚动方向的矢量。通过它便能够计算出皮球所受到的作用力。第三定律相当简洁,也最为人们所熟知,其意思无外乎,用手指随便戳戳哪个物体的表面,它们都将用同等的力量进行回应。
5.热力学基础基本完备热力学三定律
标准释义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可以转变为功,功也可以转变为热,也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第二定律有几种表述方式,其中之一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第三定律,在热力学温度零度(即T=0开)时,一切完美晶体的熵值等于零。
英国物理学家和小说家查尔斯·珀西·斯诺曾经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不懂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非科学家,就像一个从没读过莎士比亚的科学家一样。”斯诺的言语意在批评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隔绝与分裂,但却无意中在文人圈里“捧红”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斯诺的论述确实强调并呼吁人文学者都应该去了解一下它的重要性。
热力学是研究系统中能量运动的科学。这里的系统既可以是一台发动机,也可以是炽热的地核。斯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其精简成为以下若干条基本规则你赢不了、你无法实现收支平衡、你无法退出游戏。
该如何理解这些说法呢?来看所谓的“你赢不了”。斯诺的意思是指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守恒关系,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我们无法实现一种能量形式到另一种的对等转换而不损失一部分能量。就像如果要发动机做功,就必须提供热能一样。即便是在一个完美极致的封闭空间中,部分热量依然将不可避免地散逸到外部世界中去。
而这就引发了第二定律——你实现不了收支平衡。鉴于熵的无限增加,我们无法返回或保持相同的能量状态。因为熵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区域流动。而有熵的存在,也是永动机不可能出现的原因。
是第三定律——无法退出的游戏。这里要涉及到绝对零度,即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一般指零开尔文(零下273.15摄氏度或零下459.67华氏度)。第三定律的表述为,当系统达到绝对零度时,分子将停止一切运动,即没动能,熵也能达到理论上的最低值。但现实世界中,即使在宇宙的深处,达到绝对零度也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无限地接近所谓的终点。
4.公元前200年的大智慧阿基米德定律
标准释义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定律,即阿基米德浮力原理,是指浸在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流体作用的合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力,这个合力称为浮力。数学表达式为F浮=G排
关于阿基米德是如何发现浮力原理这一物理学重大突破的,有着一个绘声绘色、孩子们都耳熟能详的传说阿基米德某次洗澡的时候,看到浴缸里的水会随着自己身体的浸入而上升,便受到启发开始了思考。而当他最终确定发现了浮力理论之后,这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人一边兴奋地大喊“找到了!找到了!”,一边裸露着身体狂奔在锡拉丘兹城的大街小巷。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古老发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根据浮力原理,施加在一个部分或整体淹没于液体中的物体的作用力,等于该物体液内体积所排出的液体重量。这对于计算物体的密度,进而进行潜艇和远洋轮船的设计建造,具有关键性意义。
3.我们自身的探讨进化与自然选择
标准释义进化,即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自然选择也称为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了某优势或某劣势,进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
既然我们已经建立起关于宇宙何以从无到有,以及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若干基础概念体系,下一步便可以开始关注我们人类自己的形式问题,即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这番模样的。
我们知道,基因是会复制给下一代的,但基因突变会让其情况出现变化,这种变化了的新情况,可能随着物种迁徙等在种群中传递。
那么按照当今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所有地球生物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部分开始进化成为特征鲜明的特定物种。久而久之,生物多样性便逐渐在所有有机生物中增加与扩展开来。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基因突变等变异机制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一直发生着。而每一阶段的这些细节变化都会通过世代的遗传而得以保留。相应的,生物种群也发展出了不同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帮助生物更好地繁衍生存下来。比如棕色皮肤的青蛙,显然比其他颜色的同类更适宜以伪装的方式在泥泞的沼泽地区生存。这便是所谓的自然选择。
,对于进化与自然选择理论,我们还可以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生物范围。达尔文在19世纪提出的“地球生命丰富的多样性,来源于进化中的自然选择”,无疑依旧是最基础和最具开创性的。
2.永远转变了理解宇宙的方式广义相对论
标准释义引力在此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联系,其联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对于任何一个不曾学习或研究它的人来说,广义相对论的标准释义看了和没看一个样。因为它在解释该词条时,至少又用了4组不被人理解的词汇。
它的内涵和外延涉及甚广,似乎非论文形式不能描述。在此,我们且看看被称为现代引力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广义相对论在论什么。作为比牛顿万有引力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质量还是一个决定引力的重要属性,不再是引力的唯一来源。
在爱因斯坦这里,引力已不再是牛顿所描述的一种力,甚至可以说,已没有了原来引力的概念。因为爱因斯坦把它看成物体周围的时空弯曲,以前所说的“物体受引力作用所作的运动”,被归结为物体在一个弯曲时空中,沿短程线的自由运动。
如果让“弯曲时空”的概念更明朗化些,可以想象环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对他们而言,他们是按直线方式在太空中飞行,但实际上航天飞机周围的时空,已经被地球的引力所弯曲,这使航天飞机成为又能向前飞行又能围绕地球转的物体。
按美国相对论研究的首席专家约翰·惠勒解释,这种所谓时空的几何属性可以这样概述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因而,其可以展现出宇宙星光受大天体影响的弯曲方式,并且为研究黑洞奠定了理论基础。
1.上帝掷骰子吗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标准释义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表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指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粒子的质量乘以速度)不可被确定。
“测量!在经典理论中,这不是一个被考虑的问题。”《量子物理史话》如是说。
那是因为在经典物理学里,你、我——或作为观测者的任何一人,对这个等待被测量的客观物体是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以致可忽略不计的。那时就算我们弄不懂个中道理,也不妨碍原理待在那,等着我们慢慢参详。
但现在就要踏入量子世界的魔潭了,此处我们作为观测者会给实验现象带来一定的扰动,如果测一个电子的动量,所得值只是相对你这个观测者而言的。微观世界中,要以“概率”来论——所谓上帝掷骰子。
当年的华纳·海森堡就在此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人们无法得到粒子的两种变量精确信息,哪怕再精密的仪器都不行。具体讲,你或者可以准确地知道电子的位置,但无法知道其动量,或者反之,得此失彼。而类似的不确定性也存在于能量和时间、角动量和角度等许多物理量之间。
或许你没明白这件事的诡异性。就像之前提到的,量子世界里的量既然是相对性,那只要它存在,就应该可以被测量出来;既然无论如何不能测量到,那它就不复存在。

四世界上最难的科学问题

文 |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教育就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来看,我国过去的科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先进技能的产业工人,推动我国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转向一个工业大国,也从侧面培养了群众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我国的科学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急需新的理念、师资和体系。

仍只注重传授知识,甚至是陈旧的知识

我国科学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囿于知识传授,远离最新前沿,甚至传授的还是陈旧的科学知识。当科学教育变成“老生常谈”和“追古怀远”,而不是展现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激动人心的前沿科学竞争时,学生何来现实的临场感和求知的兴奋感?

比如,很多教师向学生传授平面几何,却不知为何人人需要学习平面几何。其实学生要学的是其中的形式逻辑,要培养的是形式逻辑思考能力。而到正式教授形式逻辑时,教师又忘记去关联最新的量子逻辑。我们长期教授以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和经典思维方式,对量子科学日新月异的进展介绍很少。其实这方面研究我国已处于全球前列,如果及时传播,能让学生有新鲜代入感,让他们有初步的量子概念和量子思维模式。

又如,我们在化学方面大量教授基于瓶瓶罐罐实验装置的“静态化学”,而对“动态化学”涉及很少。“动态化学”包括最新的微流化学、芯片实验室等,其特点是安全绿色环保,极易与人工智能对接,正急速改变当今的科研范式和产业形态。

不可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已经无法追赶技术更新的脚步。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或许在学生毕业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更新替代。

分科教育和标准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科学教育的形式,主要呈现为分科教育和标准化两大特点。

分科教育的优势是能最大化巩固学科知识,其弊端则是人为地对学科进行了划分,不利于学生采取更关联的视角来理解科学的整体意义,也局限了学生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能性。

标准化以“课标”和“知识点”为代表,所有的教学、考核内容都围绕知识点展开,然后根据知识点设定标准答案。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割裂了“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系,科学实践被彻底忽视。

科学一直在推陈出新,常常带来颠覆性变化,标准答案只是基本合格答案,如果没有非标准答案,永远不会有卓越全面的答案。非标准答案是比标准答案更珍贵的答案,因为其具有批判性、创造性以及个体艺术性。就像所有非标的零件设备都很昂贵,而标准的比较便宜,因为后者可以简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人所认为的真相,可能只是真实世界的“冰山一角”。科学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在不断进步的相对概念。所谓科学就是能够证伪,能明确告知哪里是失效的边界和有效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成为神学或者迷信。任何一个简单问题都可能是复杂问题,任何一个复杂问题也可以“大道至简”。

比如,大家熟知的热胀冷缩是通常规律,源自经典的热运动、布朗运动。但这是有认知局限的规律。水在低温下,即在接近零摄氏度的一定温度范围内是冷胀热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量子性的氢键的存在,有氢键的液体都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和现象。而如果在受限的空间达到微纳尺度以下,在大多数温度下,水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可能会消失,体积可能缩小,能量变化不再通过热而变成远红外光,从而充分体现量子性而呈现超流规律和现象。

分科教育和标准化,给当前愈发重要的学科交叉和科学应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科学教育亟待重塑。

科学教育的真正核心思维与精神

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以科学精神为灵魂、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方法自主地探究世界、创造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

科学精神的树立,是科学教育的灵魂。对科学精神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下,科学精神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以独立判断为代表的质疑精神,以谦逊包容为代表的开放精神,以想象创造为代表的探索精神。

在培养训练科学精神方面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比如,从地心说、日心说、黑洞说等故事或者观察切入,从巫神、瘟疫、显微镜、病毒等故事或者实验切入,就是一些可取的方式。

科学思维的养成,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科学思维包括多个方面,我认为主要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两者是基础,后两者是在此之上的提升。这四者缺一不可——仅有逻辑没有形象,就会缺乏创造;仅有形象没有逻辑,则是空想。这都不是科学。,科学思维还应包括最前沿的量子逻辑等。

科学方法的掌握,是科学教育的关键。科学教育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教育,还应该是科学实践的教育,特别要鼓励亲自动手和观察,将身边的事物作为对象和材料。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只有应用于科学实践才能体现出价值。科学实践,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实验、发明创造、创新创业等形式。只有让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才算是完整的科学教育,如此才能进入创造型社会、研究型社会。而这也是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最为缺乏的部分。

在科学实践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相对成熟的STEM/STEAM教育。STE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s(数学)这四个单词的缩写。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它所着力培养的是由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组成的STEM素养,而所谓STEM素养并不是上述四种素养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生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的紧密关系,又把Art置入其中。美国30年的STEAM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高等教育走向基础教育;二是从分科走向融合。《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提出,“STEAM学习的崛起”将成为“未来一至两年技术驱动K12教育的重要趋势”。这些趋势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科学,也应包括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一方面,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自然、社会、人文、工程已经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启动一个工程项目要进行环境评估,要征求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社会人文对自然、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科技和艺术人文发展的核心都是创造力,而创造

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走新路

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科学教育的规律,研发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等。

具体到科学教育相关师资培养的方式,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思维教育,一是创新创业教育。

思维教育,有别于一般的通识教育,应更加

创新创业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创业或者真能做出什么创新,而在于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特别是探索与基础科学相关的领域,并防止简单地局限于传统的科学分科,弥补单科、分科教育的不足,形成全科、跨学科的氛围。重在发掘学生兴趣和实验、实践及动手能力。要防止与大学的分科教育简单重复或者对应,在启发理论思考的,锻炼动手能力。

要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项目制的科学创新课程,将科学教育作为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的项目制课程,以该理念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科学家能力、教育家情怀的卓越师资,人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华东师大2018年开始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后来居上,不仅位居师范类大学第一,在全国各类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向基础教育适度延伸。如华东师大二附中提出,该校所有的学生要参与小课题研究,这就是很好的基础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五世界上最脏的科学书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世界上最酸甜可口的化学书》、《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