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想放过吕布,如果再来一次吕布还会背叛
本想放过,如果再来一次吕布还会背叛曹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吕布背叛了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演义》当中称其为三奴,为三个人做事,最终都杀掉了他们,等到落入曹操手中的时候,曹操选择了杀掉吕布,其实曹操本来还是想留下吕布的,毕竟前车之鉴还在那里,吕布就算是再厉害也难保不会背叛自己。那么,如果曹操真的留下了吕布,吕布还会不会再一次背叛他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的就是吕布对曹操的投降是否是真心诚意的。曹操自然不是丁原那一类人可以比拟的,就算有再大的能力,吕布是否会背叛弑主也是一个未知数。
况且曹操生性多疑好猜忌,吕布这样的两度弑主之人就算能被其所容,也必然不会得到重用,自然也不会存在早已一统天下的情况。而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多疑自负,又喜好猜忌。被称为"一代奸雄",而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叫人难以苟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躲避追杀而投奔吕伯奢,却反杀其一家的例子将曹操的多疑狠辣的性格暴露无遗。
这也是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由来。而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中就可以看出曹操绝对不会留下吕布这个两度背叛原主之人的。也正因如此,无论吕布是否是真心投降于曹操,最终都难免被杀的下场。
说就算曹操真的能容吕布,也必然不会将吕布放置于过于重要的亲信地位。因为曹操并不像丁原董卓那样目光短浅,对周边人物不加思索。更何况曹操身边的大将,无一例外都对其且武力值都较高。
以曹操的性格必然会在招降吕布后,在自己身边多多放置可信任之人,并一步步架空吕布的势力。最终吕布为曹操所用的,结果也不过是一个武力值较高的孤身将军。就算曹操能容吕布,也自然不会对曹操一统天下有何重要的作用。
第二,分析吕布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但不久之后吕布却听从了的引诱,"布遂许之,手刃刺卓。"为人自傲,两度弑主,手刃义父,可见吕布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之人。这也与三国时期所倡导的忠义之观背道而驰,二曹操虽为奸雄,但喜爱的却也是忠义之士。当吕布想要投降曹操时也就自然的不会被曹操所接受。
虽然在《三国志》中吕布曾两次想要投降于曹操,这也不能证明吕布之后不会背叛曹操令择高明之主或者自立为王。更何况曹操虽然爱才,对于吕布这样的弑主之臣内心却也还是有些忌惮的。而吕布投降时所带来的一众将士比起吕布改,更加是曹操所想要招拢为其所用的对象。
就比如说日后成为""之一的,如果曹操容下吕布,任凭吕布在魏营中带领自己原本的部下,恐怕吕布所带的部下还是忠心于吕布,并不会为曹操所用。而考虑到这一点的曹操也是必杀吕布不可。也就不存在曹操容下吕布会促使曹操早已一统天下一说。
第三,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在《三国志》中,吕布在第二次投降于曹操时,此时曹操的内心已经有所动摇,但之后刘备劝说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让曹操想起了吕布两度弑主的恶行,而曹操也坚定了诛杀吕布的决心。
难道说刘备对曹操劝说杀死吕布的建议是在为曹操考虑吗?事实并非如此。他考虑的既有对吕布这样弑主不忠之人的唾弃又包含了实现匡扶汉室大业目标的愿望。吕布的为早已为刘备所不齿,劝说曹操杀死吕布也是理所。
而从匡扶汉室的角度分析,吕布如果投降曹操,凭着曹操"一代奸雄"的手段,或许吕布真的会为曹操所折服,为其所用也未可知。而这恰恰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一旦如此,曹魏的实力会再度上涨,刘备一生匡扶汉室的几率就会更加渺茫。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受到最大影响的必然会是刘备。而最有利的就莫过于劝说曹操诛杀吕布了。诛杀吕布之后虽然跟随吕布归降的部下也会有部分忠心曹操,但比起吕布这样的大祸患也是的。
曹操不是丁原与董卓,也不会不顾吕布的狂妄乖张的性格而将其收入麾下。且以吕布的性格,谁也不能保证吕布不会做出第三次弑主背德之事。就算曹操能容得下吕布,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那些一样,曹操也不会有一统天下的太大可能。
中国历史
- 三叔世界真相到底是什么求解为什么说三叔,
- 九儿歌曲原唱韩红唱的九儿歌词
- 高加索山犬品种的特点和养护是什么
- 纪南言的人物原型是谁 背后的故事
- 介绍颐和园游览攻略:如何轻松获取并读懂园区
- 无比滴可以驱蚊吗?无比滴有驱蚊效果吗?
- 关于无功功率,它对电力系统有哪些影响
- 臀桥伤害膝关节吗?臀桥对膝盖有伤害吗?
- 如何定制个性化礼品 定制独特礼物的技巧有哪些
- 电视剧底线开机 硬汉黄志忠为国“守门”
- 开窗通风能减少房间虫子吗 开窗通风最佳时间
- 电影秋之白华明日揭幕 郭家铭“重友轻色
- 影帝成泰燊华表红毯国际范儿 大地夺奖呼声
- 如何评价超时空同居的电影情节与表现
- 味精会致癌吗 这个是不会的
- 贵阳出境旅游(贵阳出境旅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