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宰相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明太祖为什么要
大家好,这里是奇秘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宰相制度的历史,欢迎关注哦。
所谓“宰相”,乃系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之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宰”者,主宰也,“相”者,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参谋决定国家大事,有百官之首之称。
中国宰相制度源于商代。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当时丞相就是宰相。宰相具体名称,各朝大都不同,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等等。
历代中,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体名称则因时而异。
丞相之名始于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行政体制之首脑,同为宰相之职,宰相制度正式建立。
汉承秦制,刘邦建西汉后,仿秦,国家最高机关由丞相府、太尉府与御史大夫寺构成。至时,为防权臣专权,遂将政务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国家大事,尚书台遂为皇帝之机要秘书处。 昭帝时,皇帝年幼,每用重臣、,加上‘大司马’、 ‘大将军’等头衔来领尚书事。宰相有上公、三公,上公为太傅及执政将军;三公分为太尉、司徒、司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为中央政府核心,三省者,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六部者,吏、户、礼、兵、刑、工,此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宰相制度之进步与进一步发展。三省可运转,但三省之权力核心在。自贞观后,中书舍人五华判事,职权渐重,中书令于定敕之前,多提前于政事堂议论,政事堂地位日渐提高,渐成宰相议决军国大政之最高国务会议。
宋代中枢机构与设官大多沿用唐制。开国之初,宰相副相的设置并无定数,通常两位宰相两位。仁宗至和年间,、、三人为宰相,仅用程戡一人为参知政事。太宗末,独相,路中舒、王化基、李至、四人人参知政事;神宗元丰五年,改革官制,以尚书令之副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徽宗政和中,以太师总领三省,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北元年末,又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明太祖洪武建元之前,便有宰相之设。及至十三年,左相胡惟庸专权谋逆伏诛,遂罢中书省,其权分于六部,而帝总其成,宰相制度遂被废除。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竟因他而废除,胡惟庸真的那么罪大恶极?
非也。明太祖废除宰相,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君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宰相,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亦可能因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最终君权与相权产生矛盾。君权与相权,二者历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皇帝乃国家元首,宰相为政府首脑,若无宰相对国家之管理,皇帝可能江山不保;如若皇帝对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亦很难官居高位。,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之界限,君权与相权之矛盾,始终存在,此消彼长。
其二 ,相权挑战君权,引起君主猜忌。以纵横战斗而打下天下的朱元璋,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绝不允许君权被挑战。而胡惟庸上台之后,自作聪明,先是加害,使得浙东集团覆灭,后又以相权一再挑战君权,试探朱元璋底线,暴露野心,引起朱元璋猜忌
第三,胡惟庸案为废除宰相提供了借口。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与中书省吏上书奏告胡惟庸谋反,给朱元璋废相提供了借口,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至此,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之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中国历史
- 三叔世界真相到底是什么求解为什么说三叔,
- 九儿歌曲原唱韩红唱的九儿歌词
- 高加索山犬品种的特点和养护是什么
- 纪南言的人物原型是谁 背后的故事
- 介绍颐和园游览攻略:如何轻松获取并读懂园区
- 无比滴可以驱蚊吗?无比滴有驱蚊效果吗?
- 关于无功功率,它对电力系统有哪些影响
- 臀桥伤害膝关节吗?臀桥对膝盖有伤害吗?
- 如何定制个性化礼品 定制独特礼物的技巧有哪些
- 电视剧底线开机 硬汉黄志忠为国“守门”
- 开窗通风能减少房间虫子吗 开窗通风最佳时间
- 电影秋之白华明日揭幕 郭家铭“重友轻色
- 影帝成泰燊华表红毯国际范儿 大地夺奖呼声
- 如何评价超时空同居的电影情节与表现
- 味精会致癌吗 这个是不会的
- 贵阳出境旅游(贵阳出境旅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