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对张廷玉的态度为什么部

历史人物 2023-03-07 16:58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说到张廷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奇秘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张廷玉,名声较大,由他总裁的《》确立了的正统性,给清朝统治奠定了法理依据。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在时期,权力达到顶峰,我们不禁要问,雍正为何破坏了“尊崇满洲”的祖制,重用汉人,甚至给其殊荣,让其配享太庙?张廷玉曾有恩于(后来的帝),但乾隆以小过重点打击张廷玉,张廷玉被夺爵、罢官、夺配享。今天就带大家看看雍乾二帝对同一汉臣翻天覆地态度的背后。

  一、张廷玉和雍正早年经历

  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张英是著名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的故事主角。张廷玉出生于1672年。1700年(三十九)完成,开始官宦生涯。在康熙朝的他不温不火,因为他父亲是大学士,地位类似宰相,所以张廷玉升迁较为平稳,但缺乏政绩。到康熙去世前的1722年,张廷玉不过是吏部左侍郎。

  虽然清朝经历汉化,但其国策从来都是重满轻汉、以满为本,即便重用汉人的雍正帝,继位之前也多次宣布“满洲为我朝根本”,雍正曾直言用人顺序是宗室、满人、汉军旗、汉人。但康熙晚期雍正初期,雍正的诸多遭遇无疑打了雍正的脸,使得雍正被迫对满人第一做出调整。

  康熙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九子夺嫡,雍正获胜。但雍正的统治并不安稳,雍正登基之初就流传出雍正是矫诏杀父夺位的谣言,对此雍正不分敌我采取了贿赂策略,雍正最大的政敌允禩被升为亲王、总理事务大臣(宰相),允禩之子皆获郡王、贝勒头衔;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等人更是被大力提拔、被大肆赏赐。但这种贿赂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允禩等人的反雍正活动仍在进行。

  而支持雍正的功臣,在雍正登基后也迅速腐败化,其代表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奢侈和膨胀大体如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所描绘的那样;而隆科多的地位之高也是群臣“莫敢仰视”,他甚至可以决定人事任免,时人称之为“佟选”(隆科多是佟佳氏)。结果年羹尧被雍正干掉、隆科多则被圈禁至死。冯尔康的《雍正传》评价年科二人的悲惨结局时说“雍正给予年、隆过分的权力,是自作孽,年、隆不善自处,接受并扩大分外权力,是自酿祸”,此言得之。

  二、雍正国策的调整

  满人绝对是历代清帝的支柱性力量,但当支柱脆弱的时候,清帝也不妨扶植其他力量以为辅助,这就是汉臣在清朝的根本用处。

  九子夺嫡的根源之一就是满族的传统,在满族社会,满族贵族对总头目的选举有发言权,遂造成了康熙晚期的继承人争夺战。但汉人完全相反,历史上太子和外臣勾结是被严格禁止的,汉人想要当官则完全依附于,所以九子夺嫡都是满人在上蹿下跳,实心办事的只有汉臣。这一点连晚年的康熙都有所察觉,康熙四十八年的御前会议,商讨继承人之事,满臣踊跃发言,汉臣“众俱唯唯,即默无一语”。

  雍正对汉人的能力绝对有认识,加上满人的腐化,这迫使雍正对重满国策做出些许调整。雍正四年,雍正拉拢的满洲贵族的被打倒后,无能人可用的雍正帝第一次被迫宣布“视满汉臣工均为一体”,这堪称清朝国策的第一次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张廷玉崛起了。

  三、张廷玉的优势

  雍正朝汉臣众多,为何雍正就相中了文学官僚张廷玉。张廷玉自然具备其独特优势。

  张廷玉历史观正确,这不仅表现在他替清朝修了一本又红又专的《明史》,更是直接替雍正修了一本确立雍正正统继承权的《圣祖(康熙)实录》。张廷玉在修《圣祖实录》时将雍正的很多黑历史销毁,最重要的就是在《实录》里描绘了康熙死前,八名满人贵族(隆科多、允禩等)接受了康熙传位于的口谕;而且《实录》大大增加了雍正在康熙朝的功绩,所以“其纂修圣祖实录,悉能详达朕(雍正)意,其功甚矩。将来著配享太庙。”可以说,张廷玉从历史角度帮助雍正确立了统治的合法性,这是他能进入太庙的直接入场券、也是他崛起的最大本钱。清史专家许曾重先生就评价《圣祖实录》说入关后的九个实录,没有哪个像《圣祖实录》这样,对继承人如此吹嘘和修饰,令人们感到不正常。

  第二,张廷玉有严重的满人化倾向,这和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有关。清朝以满为本,子弟不学无术却可跻身官僚之列,极大地挤压了汉人士子的出身之路,为此汉人士子只能学习满人,学说满语,以淡化汉人身份,从而赢得皇帝赏识。张廷玉就是如此出身。张廷玉学习满语是在科举完成之后,当时他被授予之职,这只是个过渡性的官,没有实权,为了以后能顺利当官,所以张廷玉在翰林院期间认真学习满语和满人风俗,“研究清书,几忘寝食”,三年后,翰林院国语(满语)考试,张廷玉综合成绩第一,这样才被提拔为翰林院检讨,也是因为满语写得好,他才受到康熙的青睐。所以说,张廷玉虽为汉人,实为满魂,语言、习俗皆为满人风格,这使得雍正提拔他并不会有太大违和。

  第三,张廷玉本身有能力。张廷玉颇具眼光,在九子夺嫡中,张廷玉不好站队就选择中立,所以他至少没有开罪于雍正;张廷玉善于言辞,雍正继位后特选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事,“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雍正口述大意,张廷玉以书面语写成,并加以修饰“皆称旨”,张廷玉文章写得漂亮,这让汉语能力不强的雍正十分高兴,最终发展到了依赖张廷玉的地步“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张廷玉)一人”。

  第四、为人谨慎。雍正七年,雍正开设军机处,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即入职,此后他长期担任军机要职,但在任上,张廷玉谨小慎微,他自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并将八字列为座右铭,早晚诵读。张廷玉办事周到,全无科隆多等满人的骄横,这也是雍正喜爱张廷玉的原因。

  

  史书评价有清一代,满汉大臣享太庙者,共十二人,而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可见张廷玉功劳之高。但张廷玉渡过了人生高峰期的雍正朝后,如同一样,不久也落下地狱。乾隆初期,因为张廷玉历事两朝、资历颇深,张廷玉为人谨慎,没有把柄,加上他还是乾隆的老师,乾隆登基之初没敢动他。但乾隆十三年(1748)以后,乾隆屡屡以小事责难张廷玉,几乎吹毛求疵,弄得大学士、三等伯、、三朝老臣、位极人臣的张廷玉脸面全无、进退失据,只能辞职,乾隆反而怒斥之,指责他“滥邀配享,忘恩树党,举荐失察,”削去伯爵,取消配享(张廷玉死后乾隆心软又让他进了太庙),罢官,将之踢出政局。而这背后的根源在于乾隆的民族观。

  乾隆想重振满人威风,他将清朝的“内满外汉,首重满洲”的国策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盛行的乾隆朝,儒学大师杭世骏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公然上书替天下汉人鸣不平,责问乾隆“何内满而外汉”。而乾隆的回答无疑代表了他的看法,乾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就是在这种态度下,清朝的“宰相”三朝汉臣张廷玉成了满人出仕的绊脚石,所以乾隆必须将之拿掉。而根红苗正的汉军旗(算满族)出身的刘统勋则顺利接替张廷玉成了乾隆的股肱。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