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纳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 有哪些?
在公元的曙光下,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通过,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份公约明确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领域: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自然界知识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进一步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性并非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这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精神生产,与满足物质生活的物质生产相对独立。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志也体现了对其无尽尊重与珍视。这个标志的外形是圆形,象征着无限循环与永恒的存在;内部方形则代表广阔的空间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心鱼纹隐含着古老的文明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寓意。而抽象的双手则代表着团结与守护,细心呵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逐渐丰富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地区都在积极申报自己的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在其中熠熠生辉。特别是昆曲艺术,作为中国的国宝级文化遗产,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中国古琴艺术同样源远流长,其音乐影响深远,是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也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它们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首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和全球范围内的保护行动,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继续闪耀着人类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