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的由来(过年放鞭炮的由来30字)

奇人怪事 2023-03-14 18:34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过年放鞭炮的由来。这个习俗起源于宋朝,当时的皇帝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祀天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被称为“祭灶”。在民间,祭灶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富的食物,摆上香案,焚香点烛,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

放爆竹和新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最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

危害人的山魈,用来避邪祛灾。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装在竹筒里燃

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而爆的古老习俗发生了变化。

据南朝梁代官员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xiāo)恶鬼。” 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

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

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

“响鞭”、“鞭”。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

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

《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

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

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

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

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

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

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

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即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

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即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

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

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

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

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南朝梁之官员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的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 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